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8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认清国际环境 抓住战略机遇

 关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06-4-7 17:42: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center>认清国际环境 抓住战略机遇</center><p><span style="FONT-SIZE: 11pt"><font face="宋体" color="#000000"><p class="MsoNormal" style="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p align="center"></p><p align="center"></p><p align="center">——评《国际环境与中国的战略机遇期》</p>——评《国际环境与中国的战略机遇期》</span></p><p align="center"></p><p align="center"></p><p align="center">——评《国际环境与中国的战略机遇期》</p>——评《国际环境与中国的战略机遇期》<p></p><p align="center"></p><p align="center"></p><p align="center">——评《国际环境与中国的战略机遇期》</p><p></p><p class="MsoNormal" style="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潘 光</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主任)</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的“战略机遇期”的形成,既有国内的原因,又与国际环境密切相关。“</span><span lang="EN-US">9</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span><span lang="EN-US">11</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事件以后,特别是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后,国际形势发生了新的、深刻的变化。这样的国际环境对中国的战略机遇期有什么影响?中国该如何在新形势下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人民出版社</span><span lang="EN-US">2004</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年</span><span lang="EN-US">6</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月出版的由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徐坚研究员主编、由该所多名国际问题研究专家参与撰写的《国际环境与中国的战略机遇期》一书,即对此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本书的一个特点是敢于触及难题,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当前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出现的许多新问题:国际关系法理基础面临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严重冲击,国际军控和不扩散机制等传统安全保障体系面临严峻挑战,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对国际关系的冲击,国际安全合作的理念和发展方向有待更新,世界格局是否是单纯的力量结构,如何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等等。作者没有回避这些问题,而是对此进行深入探讨。对其中一些敏感的或尚有争议的问题,作者敢于明确地提出看法并加以有力论证。例如在国际安全合作的理念方面,不同国家间由于立场、利益的不同存在着相当大的分歧。作者则从各种具体利益的矛盾纠缠中超脱出来,站在维护整个人类社会利益的高度,系统阐述了“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的重要意义,并指出,中国主张推动建立的多极世界是存在于国际法理基础上的多极而不是简单力量结构论之上的多极。这样的分析具有独到之处,又有说服力,体现了作者的前瞻性思维意识。</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本书的另一个特色是不受限于西方的理论,而是提出中国人自己的看法。</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本书主编在英国获得博士学位,对西方的国际关系理论并不陌生,但在书中的分析研究又不受西方理论的限制,而是提出了中国人自己的看法。作者明确指出:“我国的战略机遇期研究应该超越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传统的历史哲学理论。”如对当前国际格局的认识,国内外都有不同意见。作者在经过深入研究后提出,当前世界格局正处在单极与多极相互较量的过渡时期,“世界格局的根本问题不是国际力量结构,而是国际关系的运行方式。当前世界格局之争的实质在于国际秩序之争”。通过对伊拉克战争前后美欧关系、美俄关系的剖析,作者认为,目前欧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注重对多极化的推动,正成为促进多极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作者也指出了中国在推动多极化发展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如历史遗留问题,文化价值观迥异等。作者鲜明地提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中国的发展和日益强盛,有利于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有利于促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中国学者关于国际格局和多极化的系统观点,既吸收了西方理论的一些精华,又具有中国自己的特色。</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再者,本书的分析探讨颇有深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与其他研究战略机遇期的著述不一样的是,本书作者能从哲学角度对战略机遇期的若干基本问题进行探讨,对战略机遇期的内*与成因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对新形势下世界主要国家的机遇意识进行比较研究。如作者明确提出,战略机遇期具有如下几层含义:时间的长期性、空间的世界性、主体的集团性、内容的综合性、影响的全局性;还指出,战略机遇期是由国内各种因素共同形成的历史合力促成的结果。显然,这些观点具有深厚的哲学和文化底蕴,是很有学术价值的。在论及国际新秩序的时候,作者深刻地指出:要“防止反映单极意志的另一种‘新秩序’被强加于世界”,这样的分析十分精辟,体现了辩证法的精神。</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本书的研究之所以具有深度,是因为作者大量使用了较新的资料。作为一部论述当前关乎国家安全的力作,作者引用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数据,包括大量的外文资料。同时,作者又不是简单地资料堆积起来,而是以这些资料为基础,有选择地对一些重点领域进行攻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作者对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趋势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做了深入研究,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金融一体化的迅速发展,跨国公司渐渐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因此要防止外国企业对我国实行全行业垄断,并引用了大量数据加以佐证。作者对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及其对中国战略机遇期的影响也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全书结构清晰,将政治、经济、安全等穿插于各大国关系中来分析,层层展开,步步推理,相得益彰。</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密切联系现实,为中国的外交战略出谋献策,也是本书的一个亮点。</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本书详细比较了世界多极化进程中各大国的国际战略姿态,对中国在战略机遇期面临的主要传统安全总是和非传统安全问题,如台湾问题,朝核问题,能源问题等进行了分析,并且联系当前国际实际,就中国的外交战略提出了许多构想、思路和建议。这是本书的重要现实意义所在,也是本书的一个亮点。</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pan></p></font></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p align="center"></p><p align="center"></p><p align="center">——评《国际环境与中国的战略机遇期》</p>——评《国际环境与中国的战略机遇期》</span></p><p align="center"></p><p align="center"></p><p align="center">——评《国际环境与中国的战略机遇期》</p>——评《国际环境与中国的战略机遇期》<p></p><p align="center"></p><p align="center"></p><p align="center">——评《国际环境与中国的战略机遇期》</p><p></p><p class="MsoNormal" style="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潘 光</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主任)</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的“战略机遇期”的形成,既有国内的原因,又与国际环境密切相关。“</span><span lang="EN-US">9</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span><span lang="EN-US">11</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事件以后,特别是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后,国际形势发生了新的、深刻的变化。这样的国际环境对中国的战略机遇期有什么影响?中国该如何在新形势下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人民出版社</span><span lang="EN-US">2004</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年</span><span lang="EN-US">6</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月出版的由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徐坚研究员主编、由该所多名国际问题研究专家参与撰写的《国际环境与中国的战略机遇期》一书,即对此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本书的一个特点是敢于触及难题,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当前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出现的许多新问题:国际关系法理基础面临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严重冲击,国际军控和不扩散机制等传统安全保障体系面临严峻挑战,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对国际关系的冲击,国际安全合作的理念和发展方向有待更新,世界格局是否是单纯的力量结构,如何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等等。作者没有回避这些问题,而是对此进行深入探讨。对其中一些敏感的或尚有争议的问题,作者敢于明确地提出看法并加以有力论证。例如在国际安全合作的理念方面,不同国家间由于立场、利益的不同存在着相当大的分歧。作者则从各种具体利益的矛盾纠缠中超脱出来,站在维护整个人类社会利益的高度,系统阐述了“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的重要意义,并指出,中国主张推动建立的多极世界是存在于国际法理基础上的多极而不是简单力量结构论之上的多极。这样的分析具有独到之处,又有说服力,体现了作者的前瞻性思维意识。</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本书的另一个特色是不受限于西方的理论,而是提出中国人自己的看法。</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本书主编在英国获得博士学位,对西方的国际关系理论并不陌生,但在书中的分析研究又不受西方理论的限制,而是提出了中国人自己的看法。作者明确指出:“我国的战略机遇期研究应该超越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传统的历史哲学理论。”如对当前国际格局的认识,国内外都有不同意见。作者在经过深入研究后提出,当前世界格局正处在单极与多极相互较量的过渡时期,“世界格局的根本问题不是国际力量结构,而是国际关系的运行方式。当前世界格局之争的实质在于国际秩序之争”。通过对伊拉克战争前后美欧关系、美俄关系的剖析,作者认为,目前欧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注重对多极化的推动,正成为促进多极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作者也指出了中国在推动多极化发展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如历史遗留问题,文化价值观迥异等。作者鲜明地提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中国的发展和日益强盛,有利于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有利于促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中国学者关于国际格局和多极化的系统观点,既吸收了西方理论的一些精华,又具有中国自己的特色。</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再者,本书的分析探讨颇有深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与其他研究战略机遇期的著述不一样的是,本书作者能从哲学角度对战略机遇期的若干基本问题进行探讨,对战略机遇期的内*与成因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对新形势下世界主要国家的机遇意识进行比较研究。如作者明确提出,战略机遇期具有如下几层含义:时间的长期性、空间的世界性、主体的集团性、内容的综合性、影响的全局性;还指出,战略机遇期是由国内各种因素共同形成的历史合力促成的结果。显然,这些观点具有深厚的哲学和文化底蕴,是很有学术价值的。在论及国际新秩序的时候,作者深刻地指出:要“防止反映单极意志的另一种‘新秩序’被强加于世界”,这样的分析十分精辟,体现了辩证法的精神。</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本书的研究之所以具有深度,是因为作者大量使用了较新的资料。作为一部论述当前关乎国家安全的力作,作者引用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数据,包括大量的外文资料。同时,作者又不是简单地资料堆积起来,而是以这些资料为基础,有选择地对一些重点领域进行攻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作者对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趋势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做了深入研究,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金融一体化的迅速发展,跨国公司渐渐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因此要防止外国企业对我国实行全行业垄断,并引用了大量数据加以佐证。作者对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及其对中国战略机遇期的影响也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全书结构清晰,将政治、经济、安全等穿插于各大国关系中来分析,层层展开,步步推理,相得益彰。</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密切联系现实,为中国的外交战略出谋献策,也是本书的一个亮点。</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本书详细比较了世界多极化进程中各大国的国际战略姿态,对中国在战略机遇期面临的主要传统安全总是和非传统安全问题,如台湾问题,朝核问题,能源问题等进行了分析,并且联系当前国际实际,就中国的外交战略提出了许多构想、思路和建议。这是本书的重要现实意义所在,也是本书的一个亮点。</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pan></p>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1#
 楼主| 发表于 2006-4-7 17:43:01 | 只看该作者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将能源安全提高到中国在战略机遇期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来进行分析。作者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石油供应不足问题将直接威胁中国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国家安全,是中国战略机遇期面临的一项重大的挑战。作者建议,应尽快建立包括国内石油供应体系、国外能源供应体系和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在内的“三位一体”的中国石油供应体系,以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解决石油安全问题。这样的对策建议显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价值。<p class="MsoNormal" style="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诚然,本书也有不足之处。如有的章节的论述略显单薄,还有些前后重复的情况。不过从整体上看,其仍不失为一部研究国际环境与战略机遇期的理论力作,将有助于推动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发展。</span></p><p></p><p class="MsoNormal" style="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p align="center"></p><p align="center"></p><p align="center">——评《国际环境与中国的战略机遇期》</p>——评《国际环境与中国的战略机遇期》</span></p><p align="center"></p><p align="center"></p><p align="center">——评《国际环境与中国的战略机遇期》</p>——评《国际环境与中国的战略机遇期》 <p></p><p align="center"></p><p align="center"></p><p align="center">——评《国际环境与中国的战略机遇期》</p><p></p><p class="MsoNormal" style="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潘 光</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主任)</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的“战略机遇期”的形成,既有国内的原因,又与国际环境密切相关。“</span><span lang="EN-US">9</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span><span lang="EN-US">11</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事件以后,特别是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后,国际形势发生了新的、深刻的变化。这样的国际环境对中国的战略机遇期有什么影响?中国该如何在新形势下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人民出版社</span><span lang="EN-US">2004</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年</span><span lang="EN-US">6</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月出版的由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徐坚研究员主编、由该所多名国际问题研究专家参与撰写的《国际环境与中国的战略机遇期》一书,即对此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本书的一个特点是敢于触及难题,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当前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出现的许多新问题:国际关系法理基础面临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严重冲击,国际军控和不扩散机制等传统安全保障体系面临严峻挑战,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对国际关系的冲击,国际安全合作的理念和发展方向有待更新,世界格局是否是单纯的力量结构,如何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等等。作者没有回避这些问题,而是对此进行深入探讨。对其中一些敏感的或尚有争议的问题,作者敢于明确地提出看法并加以有力论证。例如在国际安全合作的理念方面,不同国家间由于立场、利益的不同存在着相当大的分歧。作者则从各种具体利益的矛盾纠缠中超脱出来,站在维护整个人类社会利益的高度,系统阐述了“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的重要意义,并指出,中国主张推动建立的多极世界是存在于国际法理基础上的多极而不是简单力量结构论之上的多极。这样的分析具有独到之处,又有说服力,体现了作者的前瞻性思维意识。</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本书的另一个特色是不受限于西方的理论,而是提出中国人自己的看法。</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本书主编在英国获得博士学位,对西方的国际关系理论并不陌生,但在书中的分析研究又不受西方理论的限制,而是提出了中国人自己的看法。作者明确指出:“我国的战略机遇期研究应该超越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传统的历史哲学理论。”如对当前国际格局的认识,国内外都有不同意见。作者在经过深入研究后提出,当前世界格局正处在单极与多极相互较量的过渡时期,“世界格局的根本问题不是国际力量结构,而是国际关系的运行方式。当前世界格局之争的实质在于国际秩序之争”。通过对伊拉克战争前后美欧关系、美俄关系的剖析,作者认为,目前欧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注重对多极化的推动,正成为促进多极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作者也指出了中国在推动多极化发展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如历史遗留问题,文化价值观迥异等。作者鲜明地提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中国的发展和日益强盛,有利于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有利于促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中国学者关于国际格局和多极化的系统观点,既吸收了西方理论的一些精华,又具有中国自己的特色。</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再者,本书的分析探讨颇有深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与其他研究战略机遇期的著述不一样的是,本书作者能从哲学角度对战略机遇期的若干基本问题进行探讨,对战略机遇期的内*与成因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对新形势下世界主要国家的机遇意识进行比较研究。如作者明确提出,战略机遇期具有如下几层含义:时间的长期性、空间的世界性、主体的集团性、内容的综合性、影响的全局性;还指出,战略机遇期是由国内各种因素共同形成的历史合力促成的结果。显然,这些观点具有深厚的哲学和文化底蕴,是很有学术价值的。在论及国际新秩序的时候,作者深刻地指出:要“防止反映单极意志的另一种‘新秩序’被强加于世界”,这样的分析十分精辟,体现了辩证法的精神。</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本书的研究之所以具有深度,是因为作者大量使用了较新的资料。作为一部论述当前关乎国家安全的力作,作者引用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数据,包括大量的外文资料。同时,作者又不是简单地资料堆积起来,而是以这些资料为基础,有选择地对一些重点领域进行攻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作者对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趋势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做了深入研究,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金融一体化的迅速发展,跨国公司渐渐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因此要防止外国企业对我国实行全行业垄断,并引用了大量数据加以佐证。作者对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及其对中国战略机遇期的影响也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全书结构清晰,将政治、经济、安全等穿插于各大国关系中来分析,层层展开,步步推理,相得益彰。</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密切联系现实,为中国的外交战略出谋献策,也是本书的一个亮点。</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本书详细比较了世界多极化进程中各大国的国际战略姿态,对中国在战略机遇期面临的主要传统安全总是和非传统安全问题,如台湾问题,朝核问题,能源问题等进行了分析,并且联系当前国际实际,就中国的外交战略提出了许多构想、思路和建议。这是本书的重要现实意义所在,也是本书的一个亮点。</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将能源安全提高到中国在战略机遇期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来进行分析。作者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石油供应不足问题将直接威胁中国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国家安全,是中国战略机遇期面临的一项重大的挑战。作者建议,应尽快建立包括国内石油供应体系、国外能源供应体系和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在内的“三位一体”的中国石油供应体系,以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解决石油安全问题。这样的对策建议显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价值。</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诚然,本书也有不足之处。如有的章节的论述略显单薄,还有些前后重复的情况。不过从整体上看,其仍不失为一部研究国际环境与战略机遇期的理论力作,将有助于推动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发展。</span></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2 03:04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