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5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日本未来对外政策走向的探析

 关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06-4-4 11:18: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span style="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22px">?<div>摘要 :日本凭借其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成为亚洲乃至世界上一个有影响的国家。作为曾经有过侵略历史和给亚洲人民带来灾难的国家,其未来对外政策如何直接关系到亚洲乃至世界的稳定和发展。本文综合分析了日本国内外诸多因素,认为“非正当化、非正义化、非和平化”会成为日本未来对外政策的总体走向。 <p></p><p></p>关键词:? ?日本???????? 对外政策???????? 走向 <p></p></div><br clear="all" /><div>当前我国政府继续积极主张和倡导、并切实坚持和推行“以邻为善、以邻为伴”、及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主要特征的和平外交政策,这也是中国未来对外政策的走向,但作为曾经给中国人民和其他亚洲人民带来沉重灾难的日本,其未来对外政策的走向又将如何呢?我们应当承认日本国内有很多友好的、爱好和平的日本人民和进步团体的存在,但经结合日本国内外因素分析后我们认为,“非正当化、非正义化、非和平化”更有可能会成为日本未来对外政策的总体走向。 <p></p>一、关于日本对外政策的“非正当化、非正义化、非和平化” <p></p>??? 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的对外政策主要是由这个国家的国家利益决定的,此外还受该国的文化传统、民族性格和心理、以及历史上诸多政府对外政策的惯性等因素的影响。在某一 特定时期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集中性、典型性、经常性的表现便是该国在这个时期对外政策所呈现的总体特征。日本作为二战的战败国,随着上世纪60年代从战败的阴影中走出,逐步完成了向经济大国和军事大国的转变,以及正在向“政治大国”迈进步伐的加快。日本未来对外政策如何直接关系到亚洲乃至世界的稳定和发展。综合日本国内各种因素及现实表现,日本对外政策未来将会越来越显著地表现出“非正当化、非正义化、非和平化”的走向。? ??? 所谓日本对外政策的“非正当化”是指以日本政府为代表的主流力量在处理对外关系或处理涉及到对外关系的国内问题时,所采取的措施和表现的行为不遵守法律规定、不符合法定程序、不履行国与国之间达成的条约、声明、宣言的约定。例如,日本为满足利益扩张的欲望,1999年通过可以任意扩大的《周边事态法》、2001年通过《恐怖对策特别措施法》和《自卫队法修正案》、2003年通过“有事三法案”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与战后的和平宪法背道而驰;日本为争夺海洋能源,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于不顾,抢先勘探大陆架,把原属中国的钓鱼岛和与韩国有争议的独岛等岛屿及周边海域纳入其勘测和开采范围;日本为维护其所谓的“皇国史观”和右翼精神支柱,政府首脑多次参拜靖国神社、修改教科书否认“南京大屠杀”否认侵略历史、掩盖“慰安妇”问题,公然违背中日双方达成的《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日共同宣言》等政治文件、法律文件所体现的原则精神。 ??? 所谓日本对外政策的“非正义化”是指以日本政府为代表的主流力量在处理对外关系或处理涉及到对外关系的国内问题时,为了本民族的利益生存和发展而不顾其他民族的生命权益和尊严或者为了国内某个集团的利益而置本民族的整体和长远利益于不顾的、狭隘的、自私的、缺乏道义的表现和行为。例如,二战之前日本政府过分强化国民的生存危机意识,从而利用军国主义鼓动国民走上对外侵略之路,之后的日本政府也没有真正地、彻底地反省过自己犯下的罪行,多次否认侵略和屠杀、否认“慰安妇”问题,为了美化其民族历史和增强民族优越感而一次次伤害中国人民和其他受害国人民的感情和尊严,这是极其缺乏道义的行为;日本凭借经济大国的地位利用经济无偿援助、低息贷款等方式左右、压制、收买、控制一些小国和弱国,以使其听从或不得不听从日本的摆布。这是一种典型的“国家不道德”的表现;在国内,日本诸多届政府为了维护某个集团(政党)的利益和所谓的“民族尊严”,一直试图和竭力掩盖曾经犯下的侵略罪行,通过修改教科书、控制舆论、颠倒是非等蒙蔽和欺骗本国人民。这是对本国人民的一种极不诚实的行为,从长远来看势必会损害日本人民的根本利益。 ??? 所谓日本对外政策的“非和平化”是指以日本政府为代表的主流力量在处理对外关系或处理涉及到对外关系的国内问题时,面对利益诱惑和利益冲突而采取的暴力打击、武力对抗、对外战争等非和平的方式。例如,日本为抢占我国钓鱼岛,“2004年3月日本军方武力驱逐七名中国登岛勇士后,日本保安队和海上自卫队加大对钓鱼岛的一级警备。”<a title="" href="http://www.sinoir.com/editor.asp?ChannelID=1003&ShowType=0&tContentid=Content#_edn1" name="_ednref1">[1]</a>并多次出现武力威胁、驱逐和逮捕我国渔民的暴力行为;凭借其强大军事震慑,多次挑起与中国、韩国、俄罗斯的领土之争;在国内,日本政府右倾化严重,并借助与黑社会有千丝万缕关系的右翼势力通过暴力恐吓、殴打、刺杀等方式打击“东史郎”等一些承认战争罪行或反对政府右翼政策的有识之士。带有黑社会性质的右翼势力利用暴力阻挠、破坏正义人士及团体参加的维护和平宪法以及反对政府首脑参拜靖国神社等进步活动。 <p></p>随着日本经济和军事实力的膨胀,未被彻底铲除的军国主义思想死灰复燃,为了追逐利益和实现“荣国梦想”,日本在处理对外关系时更多、更直观地表现为过分争夺权益和权利、凭借强势压制、控制弱国和小国、强硬甚至无理地处理与别国之间的冲突。总之,日本未来的对外政策的总体特征会更集中、更典型、更经常地表现为“非正当化、非正义化、非和平化”。 <p></p>二、为什么“三化”会成为日本未来对外政策的总体走向? <p></p><p></p>(一)矛盾的民族性格和膨胀的军国主义对“三化”的驱动 1、日本民族性格中的非良性因素的影响:对于日本的民族我们应当肯定其民族性格中的良性因素,例如“坚韧顽强、虚心求教的品格,居安思危、敢于否定自我的求新精神,强大民族凝聚力和忠君爱国、勇于牺牲自我的优良传统”。但不可否认的是,其民族性格中的非良性因素对日本民众的意识走向和日本政府对外政策走向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其民族性格中的非良性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畸形的忧患意识。作为岛国的日本,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使日本的火山、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频繁,随着人口的膨胀自然资源的极度贫乏也令一代代日本人感到不安。大多数日本人从前代人那继承了担忧、焦虑的传统,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和被害意识深存于很多日本人心中。居安思危是无可厚非的,但主观臆想和夸大这种忧患,则是不理智或别有用心的。“日本民族未来面临着生存危机”、“为了种族的繁衍我们可以不受约束地争取生存空间”“中国强大了一定会为当年的战争报复日本”畸形的忧患意识使很多日本人的行为趋于暴躁和非理性化。长期的忧虑、焦躁导致了众多人的情感压抑和心理失衡,一旦有了机会或失去外在约束便以非理性的、“集团性歇斯底里”<a title="" href="http://www.sinoir.com/editor.asp?ChannelID=1003&ShowType=0&tContentid=Content#_edn2" name="_ednref2">[2]</a>的形式释放出来,那便是野蛮、残忍,甚至是灭绝人性;第二是矛盾的民族道德品格。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曾将日本民族的性格描述为“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固不化而又柔弱善变”。日本这个民族非常重视道德和礼仪教育,讲礼貌讲礼节的意识相当浓厚。绝大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很好的遵循着一系列道德准则,父母、妻子之间都能相敬如宾,朋友间重德重义,对团体和国家勇于牺牲、忠诚无私。从这个角度看似乎日本民族是一个非常注重道德修养和道德践行的民族,其实这种道德只是其民族内部的道德。日本在继承了中国古代儒家的忠诚、孝道、信义情爱等道德信条的同时,却抛弃了“推己及人、自省、怜悯”的道德教化。这使日本民族具有较强的排外意识,为了维护其民族的优越性、增加民族凝聚力和竞争力而要求本民族国民要团结、忠诚、讲道德,但缺乏“推己及人和怜悯”的道德是没有超越狭隘民族界限的道德。对本族的爱和忠诚与对外族的残忍和蔑视并存,日本民族的道德性格以非常矛盾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第三是自私化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尊心是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它强调在国际关系中作为一个民族要维护其种族的尊严。但这种尊严的维护绝不是建立在对其他民族尊严和利益极度损害的基础之上的。日本历史上就用“大和民族是最优等的”意识教化国民,使其国民具有较强的民族优越感和民族自尊心,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竞争力。但过度化的自尊感便会变成虚荣和虚伪,日本为了维护其“民族尊严”和“民族优越感”不惜歪曲历史、否认侵略,而置其他民族的民族感情和民族尊严于不顾。例如不承认“南京大屠杀”等侵略行径以美化历史、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鼓吹和复兴“靖国情结”以维护其“伟大的皇国史观”,这些自尊心的维护都是建立在极度伤害中国人民和其他亚洲人民感情基础上的,因而是狭隘的、自私的。 2、军国主义思想有膨胀和复燃的趋势:日本的军国主义史观核心是“将日本的天皇、国土、种族和宗教都说成是世界上‘最优越’的,将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说成是‘自存自卫’和 ‘解放亚洲’的‘正义之战’,将为侵略战争卖命视为效忠天皇、‘为国捐躯的英灵’”。<a title="" href="http://www.sinoir.com/editor.asp?ChannelID=1003&ShowType=0&tContentid=Content#_edn3" name="_ednref3">[3]</a>由于二战后美国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清除不彻底,为现在和今后日本军国主义的复兴埋下了隐患。随着日本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增强并跻居各国之首的行列,残存的军国主义思想开始逐步复燃,昔日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霸主梦想和惟我独尊的大国意识使日本的激进的新民族主义思潮和右翼势力异常膨胀,这些可以称之为传统意义上的日本军国主义的翻版和变异。 <p></p>作为一个个体来讲,其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引和影响着其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活动,作为一个民族来讲,其民族的思维方式、文化心理及民族性格直接影响和关系到该民族的国家对外政策。正是日本民族性格中非良性因素的存在和不断增加,以及军国主义思想的复燃趋势的存在,才驱动着日本未来对外政策向着非良性的方向发展,即呈现出“非正当化、非正义化、非和平化”的走向。 <p></p><p></p>(二)国内政治现状及国民意识走向对“三化”的推动 <p></p>1、国内政治现状:二战后,由于战败后的国内压力和国际和平主义压力,以及国内进步政党的制衡使日本经历了一个左倾化的和平主义价值取向的过程。但随着五五年体制(从1955年开始代表革新力量的社会党形成牵制****党等保守党势力的体制)的逐渐瓦解,第一大在野党社会党的牵制力量已不复存在,****党开始长期把持政权。此外,由于战后美国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清除不彻底和对日政策的放松,使侵略战争中的一些军国主义分子残余逃脱惩罚并重返日本政坛。这些人一方面怀着“皇国”之心影响日本政坛,另一方面培养了一些后继的新生代军国主义政要,以致于使目前的日本政坛逐步右倾化。目前日本政界虽然存在很多非保守阵营的在野党,但在现今或中长期内没有一个有力量与自民党抗衡或产生对它执政地位的威胁。而且这些在野党基本上接受了目前自民党的右倾化的改革和国家政策,并对自民党的大多数政策表现出支持或默许的态度。2005年6月23日,日本共产党针对日本入常一事表态:“若以修改写有常任理事国负有率领联合国军队等义务的《联合国宪章》为条件则赞成日本入常”<a title="" href="http://www.sinoir.com/editor.asp?ChannelID=1003&ShowType=0&tContentid=Content#_edn4" name="_ednref4">[4]</a>,种种迹象反映了“日本传统的保守与革新势力对立格局的崩溃,在建立自己军队、行使集体自卫权、维持日美安全同盟、今后逐渐落实修宪等方向问题上,这几个政党不会有太大的区别”<a title="" href="http://www.sinoir.com/editor.asp?ChannelID=1003&ShowType=0&tContentid=Content#_edn5" name="_ednref5">[5]</a> 。 <p></p>2、国民意识走向:目前日本国民的意识走向也并不让人乐观。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把日本国内反对中日友好的一股逆流称之为‘一小撮右翼分子’的定位是非常准确的,他如实地反映了当时日本国内的真实情况,但时过境迁,特别是在1993年到1994年日本国内政局进行重大改组之后,如果我们仍认为国内坚持中日友好的反战和平力量声势浩大,足以制衡仅是‘一小撮右翼分子’逆流,恐怕就难以看清日本的政局了”<a title="" href="http://www.sinoir.com/editor.asp?ChannelID=1003&ShowType=0&tContentid=Content#_edn6" name="_ednref6">[6]</a>。随着自民党政策右倾化色彩的逐步增强,一方面是多数媒体和舆论的美化历史和反华宣传,散布“中国威胁论”制造民众恐慌、误导和煽动日本民众对华仇视心理和防范心理;另一方面,一些怀有负罪感和赎罪感的日本政治家和退伍老兵相继离别政坛或辞世,缺乏对历史反思的新生代政要和新一代日本国民难以正视历史。同时一些有良知的日本国民面对右翼分子的恐吓和威胁不得不妥协或沉默,一些进步人士和团体(例如一些日本的知识分子、战争遗孤、工会、日本社民党等)的正义之举在强大的右倾化思潮中只能是杯水车薪、势薄声稀。自9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社会的有识之士和组织已经失去了对新民族主义的批判能力,而右翼势力更加肆无忌惮地兴风作浪却几乎没有受到政府法律约束和舆论的谴责与批评。日本从1978年至今,每年随机对2000多个不同年龄的日本人进行问卷调查,1980年对中国有亲近感的有78.6%,1989年一下子跌到51.6%,此后到2000年下滑到48.8%,近几年伴随着中日之间的矛盾冲突,种种的因素促使着日本国民对华意识呈现出的趋势不令人乐观。 <p></p>所以就目前日本政坛的构成和保守化发展趋势来看,和平主义价值观很难主导日本未来的政坛,加上总体上逐渐右倾化的国民意识,便会推动日本未来在对外政策上的“非正当化、非正义化、非和平化”趋势的出现。 <p></p><p></p>(三)现实与未来的潜在危机对“三化”的促动 <p></p>1、自然环境下的危机:日本列岛位于环太平洋西岸火山地震带上,台风、火山、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频繁。全境地形破碎、崎岖多山、自然资源十分贫乏,关系国计民生的的石油、煤和小麦等,以及日本现代化工业生产所需要的主要原料和燃料全部或绝大部分依靠进口。“日本列岛是个先天不足的穷岛,又是一个地形狭窄的防御纵深不足的国家。内陆任何地方距海岸都不超过120公里,在战争爆发时,极易受到来自空中和海上的袭击”<a title="" href="http://www.sinoir.com/editor.asp?ChannelID=1003&ShowType=0&tContentid=Content#_edn7" name="_ednref7">[7]</a>。正是上述恶劣自然环境的现实和潜在威胁,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传统和现今日本国民的忧患的性格和危机意识。一方面日本国民希望能摆脱自然环境带来的威胁,有一个相对安全的生活环境,这便促使了日本历史上生存需求和领土需求意识的出现。另一方面随着日本经济的不断发展,其需要和消耗的能源会越来越多,现在竭力地进口和储备能源也不能使日本摆脱能源贫乏和未来枯竭的能源危机的出现。 <p></p></div><div><div id="edn7"><p></p><p></p></div></div></span>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1#
 楼主| 发表于 2006-4-4 11:19:16 | 只看该作者
2、未来经济将面临的危机:日本经济经过战后几十年的复苏和崛起,至今仍凭借雄厚的经济储备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但从现实和未来发展形势来看,日本经济也不乏潜在着危机。近十几年来日本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泡沫经济增长因素的弊端和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滞后性、局限性越来越显现出来;以“进口原材料再加工”为主要特征的日本工业对国外原材料和能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深,一些传统的海外市场也趋于饱和;美国虽有联合日本的举措,但为了维护“霸主地位”,潜在的防范意识注定了美国不会再像战前那样扶植日本经济;随着各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经济政策的不断成熟,以及各国之间经济共同体、自由贸易区和贸易伙伴关系的建立和巩固,导致了日本原料进口和商品出口的传统优势逐渐减弱和不复存在。日本经济近十几年来的持续低迷或许是未来经济上危机出现的一个预兆。 <p></p>3、一定程度的精神世界危机:很多的学者把日本文化描述为“耻感文化”,日本这个民族是一个自卑感和优越感并存而且对立十分明显的民族。二战前“皇国史观”把日本民族描绘成“最优越、最优等”的民族。效忠天皇、崇尚武勇的武士道精神是绝大多数国人的精神支柱,后被军国主义者利用,而成为以“效忠天皇、为国捐躯、解放弱小民族、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为使命的军国主义对外侵略的精神动力。战败之后,“绝对效忠天皇和国家,奉公灭私甚至献身”的价值观崩塌,人们开始怀疑和否定“皇国史观”和武士道精神,民族自卑感充分表现出来。但随着日本经济短期内的复苏和崛起,使众多国民重新找回了往日的自尊和优越感,并再次表现出对其他民族的不屑和蔑视。而近十几年来日本经济并未像他们想象和期待的那样持续快速增长,相反周遍的中国、印度等国家的快速崛起使日本感到不安的同时也使其存在着失望情结。奥姆真理邪教问题的出现打破了很多人企图寻求宗教精神寄托的幻想。可以说日本国人现在的精神世界并不充实,任这种现象的扩散势必会影响到未来日本民族的凝聚力和民族自尊心,如何能尽快和最大限度地消除民族的自卑感、激发民族的优越感是日本目前想解决的问题。这也正是为什么日本政府和很多人不愿承认侵略历史、不肯低头认罪、修改教科书歪曲和美化历史的主要原因之一,即他们不想让失败的自卑感和残暴的愧疚感笼罩日本下一代,用一些“神话”粉饰民族历史、振奋民族自尊心、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日本政要和右翼势力的“靖国情结”也是企图重新找回凝聚民族精神、振奋民族气势的精神支柱,这些也正体现了多数日本人对未来将出现精神危机的恐惧和担忧。 正是由于上述现实或未来生存环境、经济和精神上危机的威胁,使原本焦虑的日本民族更加彷徨和有危机感。就目前日本国内外现实情况而言,要想在短期内通过合理、合乎道义的方式有效地解决或避免危机的出现是不可能的,或者是相当困难的。要想赢得民众支持和拥护、巩固自身的地位,日本的国家当权集团和当权者便会寻求“非正当化、非正义化、非和平化”的方式,试图快速、有实效地解决问题。 <p></p>(四)外在制约力量总体逐步弱化的趋势为“三化”提供了契机 ?二战结束后,由于亚洲受害国强烈的声讨与谴责、联合国国际法庭的审判、美国的强行“改造”,使军国主义在日本销声匿迹,国内反战和平主义思潮一度成为日本社会主流。而目前日本新民族主义抬头、右翼势力扩大化、政府政策右倾化严重等现象的出现,与外在制约力量总体上弱化不无关系。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亚洲二战的主要受害国对日制约力量的相对弱化。一些受害国二战后强烈要求严惩日本,使日本面对强大的外在压力而不能或不敢实行“三化”政策。但随着这些国家与日本经济贸易往来的增加,使其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对日贸易,经济利益得失的顾忌成为这些国家对日强硬政策的“软肋”,也成为日本对外政策放纵的资本。同时,日本利用亚洲各国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制衡某个国家的对日妥协政策,例如利用中国与印度间的利益冲突,大力援助或支持印度与中国抗衡,近几年日本逐渐削减对华援助而转投向印度,其用意可想而知;第二,二战日本战争的非受害国(如非洲,拉丁美洲的一些小国)对日制约力量的减弱。日本大搞金钱外交,利用无偿援助、低息贷款制约其对日政策。这些小国和弱国面对日本“三化”政策时或是支持或是沉默、不进行道义上的批评和谴责。第三,美国对日制约力量的弱化。二战后美国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日本的军国主义,也对日本当时实行的和平政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随着美国全球战略的变化,为了寻求亚洲霸权和制约中国等国的壮大而逐渐放松了对日本的政策控制,对日本的“三化”政策沉默、纵容,甚至联手日本推动“三化”政策。 (五)基本上具备了“三化”的实力 经济上,虽然近几年日本实际经济增长率缓慢,1997财政年度跌至负0.1%,1998财政年度为负1.9%,2001年度估计为负0.9%,直至今日经济也没有明显的复苏迹象。但其经济实力不容否认:“.拥有1300多万亿的金融资产,是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制造业的总体生产能力是世界上最强的;应用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在IT的运用方面(如全球通信服务等)已抢占了有力的地势”[8],外汇储备和海外净资产居世界前列,人均GDP居发达国家之首,至今仍凭借雄厚的经济储备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p></p>军事上,日本军事力量已位居世界前列。军费开支世界第二:2001年日本政府的防卫费用预算达461亿美元,2002年的国防预算更是高达500亿美元,近几年的投入更大,并以此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超级军事支出大国;主战装备居亚洲首位:日本注重用高科技武装本国的主战装备,海陆空三军的武器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和高技术含量明显提高,进攻性武器发展迅速;具备了发展战略核武器的实力:“战后,日本虽然口头上承诺坚持‘无核三原则’,但一直在秘密研发核武器,并已培养出一批顶尖的核专家。多年来,日本不仅在舆论上为拥有核武器造势,实际上也在秘密地开展尖端核研究”,“发展核武器,自然离不开有效的运载工具和相关配套系统。在这方面,日本具有相当强的实力。几十年来,日本航天技术的发展规模遥遥领先,并且已经解决了发展洲际导弹的基础技术,完全可以满足投掷小型核武器的实战需要”[9]。 <p></p>政治上,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曾根内阁便提出了“战后政治总决算”口号,其核心思想是克服战败国心态,培养国民的大国意识,提高日本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小泉执政以来,利用屡次修改和平宪法和通过《反恐特别措施法》、“有事三法案”、 《支援伊拉克重建特别措施法》等措施,寻求满足政治现实需要的法律依据、突显日本自卫队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日本正在竭力利用这个捷径推进着政治大国的进程;日本利用“经济外交”拓宽政治外交领域的策略已初见成效,以目前日本“入常”为例,在日本否认给亚洲人民带来沉重灾难的侵略历史、修改历史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等非道义举措的情况下,从众多国家仍然全力支持日本的表现看,日本在国际上的政治影响力已经明显增强;此外,日本外交上利用与美国等国家结盟的策略也大大提高了日本在国际政治事务上的影响力,可以说日本目前已经成为了准政治大国。 <p></p>正是因为日本在经济、军事、政治实力的具备和不断增强,才使日本有能力、有条件、有资本,并推动着对外政策未来走向“三化”。 <p></p>? <p></p><p></p>综上所述,由于“日本矛盾的民族性格和膨胀的军国主义、国内政治现状及国民意识走向、现实与未来潜在危机、外在制约力量总体逐步弱化趋势”等国内外诸多现实因素的存在,加上经济大国、军事大国、和准政治大国等客观条件的具备,我们由此推导出日本未来对外政策会走向“非正当化、非正义化、非和平化”。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为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稳定,我们要尽量避免与日本的冲突、实现双赢合作,不失时机地促进中日贸易和友好往来,但面对日本的“三化”政策,我们必须要有高度的警惕感,以更有理、更有力、更理智的方式处理中日关系,做好应付一切的准备。当然我们也不否认未来日本对外政策和平化出现的可能性,如果未来日本国内诸多因素发生较大变化(比如更多有良知日本国民的觉醒、更多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以及具有和平主义价值观的政党出现并成为执政党等),其对外政策有可能会走向和平主义,虽然这种可能性很小,但却是我们所期待的。<br clear="all" /><div><br clear="all" /><hr align="left" width="33%" size="1" /><div id="edn1"><a title="" href="http://www.sinoir.com/editor.asp?ChannelID=1003&ShowType=0&tContentid=Content#_ednref1" name="_edn1">?</a>[1][7]刘天纯 .略论日本争夺能源之战——剖析日本对外扩张新动向.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 6). <p></p><p></p></div><div id="edn2"><a title="" href="http://www.sinoir.com/editor.asp?ChannelID=1003&ShowType=0&tContentid=Content#_ednref2" name="_edn2">?[2]</a>尚会鹏,刘曙琴.文化与日本外交 .日本学刊,2003(3). <p></p><p></p></div><div id="edn3"><a title="" href="http://www.sinoir.com/editor.asp?ChannelID=1003&ShowType=0&tContentid=Content#_ednref3" name="_edn3">?[3]</a>刘江永.歪曲历史将误导未来 .日本学刊,1996(4). <p></p><p></p></div><div id="edn4"><a title="" href="http://www.sinoir.com/editor.asp?ChannelID=1003&ShowType=0&tContentid=Content#_ednref4" name="_edn4">?[4]</a>中新网.2005-6-24电. <p></p><p></p></div><div id="edn5"><a title="" href="http://www.sinoir.com/editor.asp?ChannelID=1003&ShowType=0&tContentid=Content#_ednref5" name="_edn5">?[5]</a>陆忠伟,中日关系.理解与推进 [J],中国外交2004(1). <p></p><p></p></div><div id="edn6"><a title="" href="http://www.sinoir.com/editor.asp?ChannelID=1003&ShowType=0&tContentid=Content#_ednref6" name="_edn6">?[6]</a>卓南生.究竟谁需要新思维——写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署25周年 .世界知识,2003(15). <p></p><h4>[8] 陈建安.不可低估日本经济实力.国际金融报,2001-12-31. <p></p></h4>[9] 人民网日本版.日本军事实力世界一流 小泉参拜背后的野心, 2002-4-25. <p></p></div><div id="edn7"><a title="" href="http://www.sinoir.com/editor.asp?ChannelID=1003&ShowType=0&tContentid=Content#_ednref7" name="_edn7"></a><p></p><p></p><p>此文首次刊登于<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社科版2006年第一期</p><p></p>本文作者:宋绍柱? 殷有敢 ?沈阳师范大学马列德育教研部?? 辽宁沈阳?? 110034 <p></p>联系电话:13504977039????? 024--86592536 电子邮箱:yhzx710@163.com </div></div>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5-20 06:46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