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276|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那一刻,我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下)

 关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06-3-9 20:35: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转北大国关专业牛人 李巍同学的BLOG  潘维老师的弟子\r<br>
<br>国际关系学家挪用别人的理论内核,在一场又一场的论战中建立起了一个个看起来美轮美奂的理论范式,对于这些论战,从Stanford的一位教授最终混到了美国国务卿的Rice最有说法:无非帮助一个又一个的教授在美国的名牌大学里获得了终生教职。国际关系理论家们在书房里垒起了像海市蜃楼般的华丽的范式大厦,可是在现实问题面前总是一触即溃。因此,当冷战的轰然崩溃让那些还沉浸在“均势游戏”中的理论家们如梦初醒的时候,耶鲁的历史学家Gaddis忍不住嘲笑:切,你们这些自以为聪明的国际关系学家!\r<br>
<br>对冷战后世界政治的变革作出了虽然未必正确但却深刻地分析的几乎全部都不是国际关系学家。亨廷顿,一位比较政治学家,从来不在国际关系圈子里混,但他剑走偏锋,随便抛出两本感想式的著作——《文明的冲突》与《我们是谁》——就足以让国际关系专业的研究生们在课堂上讨论好多年;保罗·肯尼迪,一位历史学家,但他以大气磅礴之势写下的《大国的兴衰》,却是每一位国际关系学者无法逾越的必读作品;至于福山,一个靠玩哲学概念出道的小个子日本人,不管你信不信他,他那几个铿锵有力的字眼:“历史的终结”,却成为国际关系学者引用率最高的经典式语录。\r<br>
<br>为什么国际关系学总是如此饥渴地需要消费别的专业的学术成果?
<br>
<br>几乎所有的主流国际关系家都对国内政治进行了有意识的忽略。但事实上,影响世界政治变迁的最核心动力通常是国内政治,特别是大国的国内政治,而国际关系理论却偏偏为了理论的方便把“婴儿连同洗澡水一起倒掉了”。因此,刘骥才说,就像一个苹果,国际关系学家只看到了它的表皮,而实际上更加丰富的内容却在表皮之下。\r<br>
<br>因此,潘维老师才把学院里最有发展前途的学生全都“忽悠”到了“比较政治”的方向,他认为那才是最实在的学问,而只有像我这样的资质愚钝者还困守在“国际关系”这个阵地上;因此,潘维老师才在孙学峰的博士论文答辩上说: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形式是远比崛起战略更为重要的因素,进而迫使孙学峰不得不承认:研究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形式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然而,一个国际关系专业的博士,而且是师从中国最著名的国际关系专家并且在圈内已经小有名气的博士,无法解释国家崛起的最核心和最本质的因素,问题究竟是在什么地方?那时,我已经朦胧的意识到,不是孙学峰出了问题——他的聪明才智和勤奋程度我们都有目共睹,而是国际关系这个学科出了问题。\r<br>
<br>近五年来,靠吮吸美国国际制度学派思想而在中国国际关系学术圈异军突起的年轻学者苏长和——比我年长10岁并已经成为中国新一代学者中的明星人物——最近撰文《为什么没有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他在文中提出:一个机构培养职业国际关系学者,在知识结构方面首先是政治学,其次是经济学,再次是历史学,而国际关系的经典则被他排在了最后。我相信,这是他十年研究国际关系理论之后的切身心得和体会。\r<br>
<br>这不啻一种巨大的讽刺,国际关系学者最需要学习的是别的学科的成果,而真正自己的东西倒是无足轻重的了,那么这个学科还要还它干嘛?看来,中国的三大国际关系学院,该统统被并到政府管理学院了。\r<br>
<br>因此,我从内心里承认,潘维老师才是真正远见卓识的,因此,我上次才发自肺腑地对苏莉——潘老师最得意的门生和学术上的衣钵传人——说,等忙完这阵子,我要恶补比较政治学。\r<br>
<br>在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现状更为糟糕。琪轩要我除了介绍两本书之外,还要推荐十部国际关系领域的经典作品,我又一次地把我的书柜倒腾了一遍。四人中唯有我推荐的作品全是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的著作,中国学者的作品在我的书单里却是空白。张明的书单里有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李雯的书单里有黄任宇的《万历十五年》,华伟的书单里有林毅夫的《中国的奇迹》。我曾经一度想过,将资中筠和陈乐民夫妇的封刀之作《冷眼向洋》列上去,因为我一直以为这套书代表了中国学人观察世界的最高水平,但我犹豫了一下,终于还是划去了。\r<br>
<br>在中国,几乎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对国际关系说三道四,指手划脚,几乎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对“中国国际大战略”这样的话题作气吞山河的政治表态,几乎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在媒体上对外交政策挥斥方遒,国际关系研究的庸俗化让我们这些所谓科班的研究生惭愧得无地自容。而且即便如此,新闻界所公认的能写最好的国际时评的是一个毕业于北大中文系、后再耶鲁大学师从史景迁获得历史学博士的叫薛涌的家伙,其次,便是便只有听许知远——一个在曾在北大学计算机的小伙子——在国际版上胡扯八道了。中国的国际关系学者连媒体的舆论阵地都占领不了,如何指望他们能改变人类的历史?而且,他们听任中国的国际舆论被像《环球时报》以及经常断章取义的《参考消息》这样的报纸所垄断,而这些报纸为了赚取滚滚的利润而正在毒害一个民族的心灵。\r<br>
<br>国际关系学——这门金玉其外的学科——在今日的中国里正在丧失它最后的尊严。\r<br>
<br>2005年7月,我在温州实践。其间,曾到一个叫做大虎打火机有限公司的私营企业考察。这家企业曾因一场与欧盟以技术为由对中国产品实施贸易限制的跨国官司中胜诉而名声大噪。大虎以一己之利对抗整个强大的欧盟,书写了中国企业在波涛汹涌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中顽强挣扎的神话。负责接待的是一个在人民大学获得MBA学位的年轻的副总裁。得知我们是一些国际关系专业的研究生,他禁不住侃侃而谈:我也读过好些国际政治方面的书,比如《文明的冲突》和《大棋局》等等,国际政治这门学科悬浮在半空,高高在上,缺乏微观基础,国内的一些所谓的国际问题专家大部分都不了解底下的实情,而国际政治的微观基础在哪里?就在我们的这些企业中,只有去研究一个国家内部的生产和生活,才能真正明白国家兴亡起伏之道。\r<br>
<br>在场的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情不自禁为之鼓掌,因为我们都觉得这位老总说的话比课堂上那些老师的陈词滥调更有启发性。\r<br>
<br>是的,不到温州去见识那些遍地而生并且欣欣向荣的私营作坊式企业,不去见识他们那种没日没夜的廉价生产方式,你实在难以理解美国日本的决策者和知识界何以对中国的崛起产生如此的忧虑和恐惧,你也难以理解舒默和格雷汉姆这两个参议员何以要反复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折腾中国,并成为2005年中美关系中最吸引眼球的政治事件。\r<br>
<br>无独有偶,就在同一个月的几天之前,我去了中国的另外一个地方:云南大姚。而那里,触目惊心的贫困、落后和封闭,让你绝对不会对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一个著名的研究经济政策的智库——所长Fred Bergsten的不屑言论“中国的崛起还早着呢”产生民族主义的抵抗情绪。\r<br>
<br>我越来越深刻地明白,国际关系最本质和核心的内容不在什么“国际结构”和“国际制度”,而在国家的内部。要想理解国际关系运动最根本的规律,也不在于那些堆砌概念的理论著作,而在于跨国的阅历。\r<br>
<br>在中国北京西郊燕园的那幢漂亮的三层楼房里,学不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如果Thomas Friedman不是花了多年的时间在全世界周游,他写不出《凌志车与橄榄树》这样的对未来世界洞如火烛的杰作;如果Robert Kaplan不是在非洲亲眼目睹并切身感受那因政府和法治缺位而带来的残酷的种族仇杀,他也不会以饱含忧虑和悲观的笔调写下《即将到来的混乱》这样发人深省的著作来提醒人类:未来的世界绝非像乐观主义者所勾画的那样坦途望近。从这个意义上说,李敏对我的批评是对的,没有对世界不同文化、不同地理、不同人民的阅历,谈不上国际关系理论。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个在CCTV《国际观察》栏目上常以专家自居的水先生确实有点骄傲的资本,毕竟他在中东呆过那么多年。\r<br>
<br>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0#
发表于 2006-7-21 22:10:41 | 只看该作者
<p>为什么这个论坛讨论政治的人少?? 原因应该有很多。</p><p>其中之一的原因就是:丢开了死理论,国关生对时事的敏感性和观察力就退化为一般人了。</p>
19#
发表于 2006-7-21 22:02:41 | 只看该作者
<p>由于国际关系学对其他学科知识有很强的综合性,直接学习国际关系学反而无法深入进去,均在皮毛上游荡。 如作者所例举的国际关系学界的大家,并非清色的本行出身,但由于在本专业上有过深入的思考和理解,再融合其他知识,也可以上升至国际关系的层面来。</p><p>而国际关系或者国际政治理论都是高空建筑,高位研究国际关系还不如到“中层或微观的领域”去多体验和感受反而能出大作。“大”往往意味着更多的空洞,很多人缺乏对“微观和中层”知识认知而直接学习宏观视角的国际关系理论者一般感觉那些所谓的理论晦涩,简单的理解往往不到领悟的层面,领悟的层面是形而中或形而下的,需要对微观层面和中程有深入的了解,缺乏对微观与中层的了解而到大的层面上去学习,往往费力而一知半解。</p><p>国际关系学非常不幸是一门综合性太强的学科,因此,更应该做到对“微观”和“中层”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而不是一步上位的站在全球角度去。? </p><p>国际关系学综合 政治 社会 经济 历史 地理 军事 诸学科知识。 亨停顿是比较政治学出身,温特是研究社会学的,保罗·肯尼迪历史学出身....??? </p><p>在国际关系的层面研究国际关系往往缺乏中下层基础而难以做到创新。而比较政治学侧重研究中层理论反而与微观和宏观两头都有比较强的衔接性。</p><p>很幸运,我是非国关或国政的。</p><!--editpost--><br /><br /><br /><div><font class='editinfo'>此帖由 昌明! 在 2006-07-21 22:04 进行编辑...</font></div><!--editpost1-->
18#
发表于 2006-7-21 18:34:57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这位老兄的头像很有缊味
17#
发表于 2006-7-21 11:00:10 | 只看该作者
作者blog的地址是??<br />
16#
发表于 2006-7-17 10:09:09 | 只看该作者
<p>理论是个框架,当然它也需要不断的完善。我们不能因为偏见而排斥理论的存在。记得刚来北京不久听一个国内美研泰山北斗级的人物当着一群年轻人说理论没用,当时很心寒。至于说中国国际关系的理论我们恐怕还要非常谨慎。</p>
15#
发表于 2006-7-16 19:25:49 | 只看该作者
的确如此,这篇文章很深刻,谢谢!<br />
14#
发表于 2006-6-12 20:17:56 | 只看该作者
我是学物理的,但想考国际关系学的严,看了你的文章;感到不只天高地厚。我也看了几本书感觉虚飘飘的,没有经济,历史,政治,地理的基础,很难学好国际关系学,我不知道自己还有没有机会。
13#
发表于 2006-5-31 12:43:25 | 只看该作者
<p>看了这个文章,对国关的前途感到很渺茫,似乎学出来后不知道能干什么。对于我这样的小民,看后“任重道远”的责任承受不了,感到更多是迷茫。困惑。忧虑。</p><p>?现在为了它,都放弃原来专业了。好恐怖,真不知道为了它考研值得不。</p><p>?心寒,发毛</p>
12#
发表于 2006-5-21 11:11:3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需要有自己的东西,没有自己思考的学习者是没有出息的。
11#
发表于 2006-4-28 21:51:51 | 只看该作者
<p>人文是相通的,可惜力不从心。先从美国期刊看起吧,一点点努力。国关人应该有自己的追求</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2 01:28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