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9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卑微的救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06-1-5 23:11: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卑微的救助<br /><table width="100%" border="0"><tr><td align="center"><font>封底人物<br />他是一个卑微的小人物,没有工作,但他却一直关注着比他更加卑微的人―――乞丐、残疾人;他创建了&ldquo;感恩中国&rdquo;的个人网站,呼吁更多的人关注和关心生活在底层的弱者;在这个寒冷的冬天,他让这些弱者感受到一丝温暖,尽管,他的行动和义举常常被称为――</font><br /><font>卑微的救助</font><br /><font>2006年01月04日</font><br /><p><font>本报记者 蒋韡薇 实习生 商伟</font> </p><p></p></td></tr><tr><td></td></tr><tr><td><font><!--enpcontent--><p>  &ldquo;我该对小杨丹的死负责,真的。&rdquo;张仁杰喃喃自语道。他把头埋在手掌中,许久才缓缓抬起头来,眼眶是湿润的。&ldquo;我真不该让她回河南。&rdquo; </p><p>  杨丹是个8岁的小姑娘,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一个月前,张仁杰在北京某大学门口见到和父母一起乞讨的杨丹,她的脸被冻得通红,看着让人心疼。张仁杰跟踪这一家子,穿过铁路路基,绕过几米长的垃圾堆,到了五道口城铁高架桥下。 </p><p>  晚上,杨丹一家背倚高架桥桥墩,用捡来的废纸板围起一个小栅栏,席衣而卧。&ldquo;不能让孩子活受罪。&rdquo;张仁杰暗下决心。他一边答应为杨丹筹款治病,一边劝说杨丹一家先回到了河南老家:&ldquo;北京的冬天毕竟太冷了,要是把孩子冻出病来咋办?&rdquo; </p><p>  活动了一个月,一家慈善机构答应为小杨丹出钱治病,张仁杰正准备去河南接杨丹,却听到了杨丹病发身亡的噩耗。一连几天,他都陷在深深的自责里,&ldquo;要是我不让她回去就好了,她可能就得救了&rdquo;。 </p><p>  2005年12月24日,西方人的平安夜。以&ldquo;坚定的无神论者&rdquo;自称的张仁杰,几天前就和清华大学学生爱心协会的段冰、曹恩祥商量好,来一次&ldquo;平安夜送温暖&rdquo;活动。 </p><p>  晚上10时,估摸着乞丐们该回到露宿点了,三人背着碗装方便面和热水瓶,沿路寻访。每递上一碗冒着热气的方便面,张仁杰都说,赶紧回家吧,这里会把你冻坏的,没有钱我帮你买车票。有个乞丐已经睡着了,张仁杰在他身边放了三碗没拆封的方便面。 </p><p>  大学生们管张仁杰叫&ldquo;张记者&rdquo;,而实际上,他并没有工作。2005年夏天,他建起了自己的个人网站&mdash;&mdash;&mdash;&ldquo;感恩中国&rdquo;。 </p><p>  他在背包和相机上,贴上了&ldquo;感恩中国&rdquo;的不干胶贴纸,就像电视台的话筒上装饰的台标那样。遇到真正的记者时,他也会毫不含糊地自我介绍说,我一个人,既是总编、摄影,又是编辑、记者,我们是同行!他有他的道理:网络也是媒体嘛。 </p><p>  这个&ldquo;光杆总编&rdquo;这样介绍自己的生活:白天骑着自行车穿梭在五道口附近,观察乞丐们的行踪,用那台二手数码相机拍下他们的生活,到了晚上,再逐个巡访乞丐们的落脚点,看看他们是否安睡。他常常等到夜里12点以后,去敲楼上朋友的房门,把网线插到人家的网络端口上,再回到自己的小屋,把拍摄的照片倒到那台二手电脑里,再更新网页&mdash;&mdash;&mdash;他没有钱装网络,只有等别人睡觉了,才能&ldquo;蹭&rdquo;网用。 </p><p>  张仁杰对五道口地区的乞丐情况了如指掌。走在路上,他会忽然指着一个电话亭说,瞧,那里晚上住着一个老头儿;一会儿,他又指着一家商店门口说,这里前天新来了几个卖花的小孩。 </p><p>  王雪萍,就是张仁杰在西苑菜市场发现的&ldquo;小乞丐&rdquo;。她两手像海豚的鳍一样翻在背后,两腿也因畸形无法站立,坐在一个安装了4个滑轮的木板上。王雪萍患有先天残疾,被父母遗弃,幸亏三个热心的老汉收养了她,并抚养了十几年。去年,70岁的大伯带小雪萍来北京,打听治病的法子,却被告知,至少得20万元才能治好。为了筹集治疗费,大伯带着小雪萍开始乞讨。 </p><p>  他们很容易让人产生怜惜:大伯的腰不好,永远驼着背,头发全白,鼻子因为常年感冒流鼻涕,被捏得通红,眼珠?呕疑??胱遣磺濉K?焉?哟钤诩缤罚?硪煌废底判⊙┢甲?诺哪景濉P⊙┢家豢谝簧?迨灏⒁蹋?乇鸸郧闪胬??</p><p>  张仁杰觉得该为他们做些什么,可他自己连工作都没有,他甚至不能带小雪萍回家住&mdash;&mdash;&mdash;他的那个所谓的&ldquo;家&rdquo;,月租金只有50元,是楼梯下隔出的一间只有一米宽、两米长的没有窗户的小房间,小得连一个人转身都困难。一个钉在墙上的小书架、一张小书桌,一把小椅子,占据了全部的地面空间。 </p><p>  每天回来,他必须先关上门,转身,摊开双臂、叉开双腿,抵在墙上,像只壁虎一样,爬到书架上面,把折叠床板放下&mdash;&mdash;&mdash;这就是他的床了。床头还堆着一些杂物和衣服。张仁杰总是开玩笑说:&ldquo;我这屋子,比空间站的利用率还高。&rdquo; </p><p>  王雪萍和大伯乞讨,每个月收入400元,去掉150元的房租,加上一些开销,最多只能攒200元。什么时候才能凑够20万元呢?张仁杰想到了网络:商业网站每天都有好几千万访问量,把王雪萍的图片放上去,让更多的人看到,为她捐款。 </p><p>  在联系商业网站屡屡碰壁后,他想到了自己建网站。在朋友的帮助下,张仁杰把自己的博客改成了个人网站。他给网站取名&ldquo;感恩中国&rdquo;,主要刊登反映乞丐们生活的纪实图片和文字,希望&ldquo;唤起人们的知恩、感恩之心&rdquo;。 </p><p>  通过&ldquo;感恩中国&rdquo;和其他热心人的介绍,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儿童希望救助基金为王雪萍提供了6万元的手术费用。小雪萍脚部矫正手术已经在东直门医院完成,预计半年后可以下地走路。 </p><p>  张仁杰常常骑着自行车,花上两个小时,从北京城的西北角跑到东二环来看望小雪萍。他不喜欢那些带着《圣经》来看望雪萍的人。 </p><p>  &ldquo;他们老是说神救了雪萍,明明是好心人救了她嘛!&rdquo;有时候,他看到这些人进来,便扭头走了。 </p><p>  和小雪萍住一个病房的,是来自福建的一对双胞胎兄弟:小文和小武。他们患有脑瘫,双腿畸形,只有拄着拐棍才能勉强站起来,要父母拉着板车送他们去学校。在福建媒体的帮助下,残联、妇联和好心人,给他们凑了1万多元来北京治病,却被骗子骗去了一半。张仁杰知道后,帮着他们查找骗子、联系善款。孩子们都叫他&ldquo;感恩叔叔&rdquo;。 </p><p>  &ldquo;感恩叔叔&rdquo;对未来有很多设想:等网站流量大了,等有人给网站捐钱了,除掉自己的生活费,其他的全设&ldquo;感恩中国&rdquo;基金,给小雪萍这样的孩子治病。但眼下,他显然连自己的生活也安排不好。 </p><p>  来北京一年了,除了当过短期的健身教练和家教外,张仁杰还没有正式的工作。带来的3万元存款,只剩下不到5000元。他毫不遮丑?约荷砩洗┑暮裨硕?悖?故谴笱???摹?</p><p>  这很容易让人对他的事业产生质疑,但他自有主张。&ldquo;我的网站一定会发展得很好,或者,我去办公司赚钱。&rdquo;过一会儿,他又神秘兮兮压低嗓门儿说,&ldquo;其实很多人看上了我的网站域名,想收购呢。实在不行,我就把网站卖掉,再找份工作,总能多养几个孩子吧。&rdquo; </p><p>  按照张仁杰自己的说法,他在北京还是&ldquo;认识几个高官的&rdquo;。和那些朋友交往,以及对乞丐的关注,常使他感觉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 </p><p>  &ldquo;要知道,我的朋友还有区长呢,和他们吃饭,常常一顿就吃2000多块。好几次散席,我都借口上厕所让他们先走,然后回去叫服务员把剩菜打包,带回去给那些乞丐。&rdquo; </p><p>  一旦有人质疑,他为什么不请官员朋友协助解决小雪萍、乞丐们的难题,他就迟疑了。过一会儿,又说,其实我也想过,我给那些官员和企业家的孩子拍照片,印出来专门给他们送去。等熟悉了,再和他们说捐助的事,我相信日子久了,他们肯定会捐钱的&mdash;&mdash;&mdash;他们反正也不在乎这么一点钱,有的人身家好几个亿呢。 </p><p>  2005年12月初,北京骤然降温。张仁杰更加频繁地往五道口城铁桥下跑。&ldquo;我常常在深夜悄悄地摸摸老人们的鼻息,万一他们晚上冻死在这里怎么办?&rdquo;张仁杰担心地说,&ldquo;那几天最怕北京会下雪。&rdquo; </p><p>  12月5日这天,北京的气温降到了零下9摄氏度。张仁杰照例到五道口附近&ldquo;巡街&rdquo;。远远地看见一个瘦小的老太太,迎着风颤颤巍巍地挪动着,两手紧紧抱着一团破棉衣。他带老人去附近的小饭馆吃了一碗热汤面后,把老人送到海淀区救助管理站。 </p><p>  临走时才发现,这位叫于雅珍的老人,双脚只缠着几层塑料袋,冻伤的脚面已经开始流脓。张仁杰二话没说,把自己脚上的袜子脱给老人。平安夜前一天,他第三次来到救助站。老人脚上的伤口已结疤,他这才稍稍松了口气。 </p><p>  12月30日,天气阴沉下来,似乎要下雪了。张仁杰看完王雪萍,去清华大学学生爱心协会搜罗了些旧衣物,送给那些乞丐,又帮他们搭好简易棚子。路上,他忿忿地对同去的记者说,我最讨厌那些把乞讨者称为&ldquo;骗子&rdquo;的人了。有人说这些乞丐白天化装乞讨,晚上穿得漂漂亮亮地去肯德基吃饭,这怎么可能啊?我天天跟踪他们,他们连睡觉的地方都没有。 </p><p>  他有时也冲乞丐们发火:&ldquo;上次给你的衣服呢,怎么不穿,是不是又拿回家给儿子媳妇了?&rdquo;&ldquo;都快过年了,你怎么还不回家,让孩子和你一起受冻!&rdquo; </p><p>  当看到上周刚被自己送上火车的&ldquo;老张&rdquo;又出现在城铁桥下时,张仁杰真的生气了。前阵子,有38个老人住在这里,他好不容易劝走了一批又一批。老张那批人走的时候,张仁杰自己掏了280元钱,给他们买了7张火车票。可眼下,他们又回来了! </p><p>  这种寒冷的天气,很容易让张仁杰联想起自己的童年。他家经济条件不好,十几岁时,他流浪到郑州,一度靠捡垃圾为生。幸亏遇到一个好心人,送他去武术学校学习,还给他生活费。他认这个好心人为养父。正是从那时起,&ldquo;感恩&rdquo;的种子,悄悄种在了张仁杰的心田。 </p><p>  养父夫妇都过世了,张仁杰觉得,帮助别人也是一种&ldquo;感恩&rdquo;。在决定帮助王雪萍之初,他并没有想到自己会投入那么多情感。&ldquo;你瞧,雪萍做手术我得管吧,恢复我得管吧,等她将来好了,上学我也得管吧,还有小文、小武,还有那些城铁下的老人,他们虽然和我没有直接关系,可看着他们我的良心受不了。我起码送走过几十个老人。能让他们回家过年,我就放心了。&rdquo; </p><p>  有时,他也承认这些事情会让自己变得很烦。因为他从来不曾预料,帮助别人,会把自己的生活也卷进去。他只有21岁,至今还没有找到工作。 </p><p>  &ldquo;靠个人的关注是一种心态,靠政府的关注是一种制度。我希望能唤起政府的重视,尤其是政府的高层官员去关注这个事。只有靠制度救助,小杨丹才不会死。&rdquo; </p><p>  有人曾质疑,张仁杰这种义举背后的利益动机。对此,他解释说,这多少受到几个韩国人的感动&mdash;&mdash;&mdash;他们每天早上8时左右,会在早点摊上买上热腾腾的豆浆和包子,分发给城铁站下聚居的乞丐。 </p><p>  老人们都知道送他们早点的是韩国人,但对这个时不时出现在他们面前的张仁杰的身份,都不甚清楚。他们穿着张仁杰和爱心社大学生们送来的衣服,对张仁杰的镜头也不避让。但他们要求:你可千万别把我们的照片卖给外国人啊! </p></font></td></tr></table>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0 00:18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