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楼主 |
发表于 2005-11-29 11:38:34
|
只看该作者
三、 重视国际政治的社会文化建构\r<br>
<br>
<br>
<br>大国兴衰是国际关系中的恒常状态。现实主义以一种物质主义的经验眼光来看世界政治,它所预见的是一个前途黯淡的的未来。当我们换用另一种眼光来观察这个既存的世界时,我们会得出与之不同的结论。相对于现实主义而言,20 世纪90年代崛起的社会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是一个巨大的理论进步,它突破了现实主义坚硬的物质内核,主张用一种社会文化的视角重新审视国际政治。\r<br>
<br>首先,与现实主义不同,建构主义并不认为国际政治的结构是一种纯粹的物质结构,而是是一种具有主体间性质的社会结构。这种社会结构主要是指行为体行为的文化内容,它主要由共享的规范、主体间的观念和角色身份构成。建构主义指出,物质本身不具有意义,世界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人、群体和国家这些有意图的行为体的实践活动和观念活动,社会现实是由共有观念或共同知识构成的。也就是说,“对人类行为来讲,只有通过共享的知识结构,物质资源才被赋予含义。”22美国之所以认为朝鲜的五件核武器比英国的五百件核武器会对其构成更大的威胁,这仅仅是因为美国认为英国是朋友,而朝鲜则不是。在这里,物质实力的含义在国家之间社会结构的认同关系中体现出来,国家之间对于知识结构的分享程度决定了国家间关系的性质。本源上讲,国际体系的结构是一种知识结构、观念结构,国际政治的形成是社会观念建构的结果。\r<br>
<br>其次,现实主义以权力界定利益,从不考虑利益的形成问题,将之视为理所当然的东西。而建构主义则认为国家利益固然与权力密切相关, 但利益本源上根植于认同、规范及其结构之中。一个行为体若不知自己是谁(即自我认同),就不可能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而要维护自己的认同就必然付诸某种意愿,国家利益由此而生。一国的对外政策总是在维护认同的基础上在利益的驱动下实施的。“认同是利益的基础”,23不同的角色认同决定不同的国家利益取向。\r<br>
<br>再次,建构主义强调,在许多的情况下,国家对自身利益并不了解,国家利益常常是国家从国际社会学习的结果,国际规范在其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教化者角色。正如玛莎?芬尼莫尔(Matha Finnemore)所言:“国家对国家利益的不断界定常常不是外来威胁的结果,也不是国内集团的压力,而是由构成和赋予国际生活以含义的国际共享规范和价值观念所形塑的”。24国际规范不只是规定和限制了行动者的行为,而是还建构了行动者的身份,使其行为合法化,由此而决定了行为体行为者的行为。\r<br>
<br>再次,现实主义强调国家的工具理性,而建构主义认为工具理性只是在集体认同缺位情况下的利益表象,是国家利益的一种而非全部;在集体认同在场的情况下,利他主义就会更多的决定国家利益的特征和内容。通过社会学习而达成的认同化情势,会使国家重新界定自己的利益和形塑国家的价值理性。在社会互动频增和相互依存日益发展的时代,集体认同和和集体利益生成的可能性增大,国家中的价值理性会越来越凸现。\r<br>
<br>建构主义还认为,行为体与结构之间存在着同构关系。奥耶夫(Nicholas Onuf )指出 :“个体和社会相互构造、相互制造或相互构造……个体通过它们的事迹组成了社会,而由于行为体了解自己也相互了解,社会通过它们的共同事迹构造了个体。”25也就是说,国际关系与其他社会关系一样,主客体泾渭分明的关系日益模糊,呈现出相互依赖、相互构成的关系特点。一方面,行为体的行为受制于结构的存在,这种社会结构可能是物质的,也可能是社会的,它不仅制约着个体的行为,而且能够建构个体的属性,改变国家的认同和利益;另一方面,制约行为体行动的结构本身,又不是独立存在于行为体的知识实践之外的,在根本上它是不同行为体日常实践活动结果。\r<br>
<br>除此以外,建构主义还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对现实主义提出了一些颇具启示意义的修正看法和补充:
<br>
<br>在认识论上,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一种建构,对世界的认识始终是一种过程。通过对世界政治进行适当的经验分析,人们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所具体研究对象某一方面的知识,但不存在能够解释所有世界政治现象的一般规律。因此,建构主义反对对国际政治的性质作出法则般的归纳和总结,而是提倡理论叙述的多元化,注重历史的偶然性和诸文化的特殊性。简言之,建构主义不认为通过经验分析得出的结论必然是正确的,“世界永远是一个被演绎过的东西”。26
<br>
<br>在方法论上,建构主义并不排斥方法论个体主义,而是主张在借鉴方法论个体主义的同时,也要充分注重方法论整体主义的运用。方法论整体主义强调,“要从社会的观点出发,至少从认为沟通是社会秩序的必要组成成分的观点出发来研究论述经验。27”因此,建构主义主张除了对国际政治进行微观层次的分析以外,更要从宏观历史的角度,考察由一群意识到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观念的国家组成的社会,以及这个社会的起源、变更、扩展和维系的条件。在建构主义看来,由于国家深植于跨国和国际间密切的社会关系网络中,这种社会关系网络规定着国家对世界的看法以及自身在世界运行中充当的角色。 因此,必须研究国家所处的国际体系的社会结构,才能充分了解它需要什以及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来满足这种需要。\r<br>
<br>综上所述,建构主义认为,国际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家行为体互动和实践的产物,是一种“自我证实的预言,是不能单纯应用自然科学的因果律来解释的文化结构;当一种国际规范或集体规范被假定、预言将呈现何种状态、将向何种方向发展时,由于有关国家有可能按照“预言的逻辑”进行相似的话语实践和外交互动,结果被预言的东西往往变成了现实。国际社会的历史就是由无数自我证实的预言组成的文化结构。28建构主义指出,苏联的兴起及其以后的美苏冷战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国家间自我证实的预言。\r<br>
<br>透过建构主义的社会文化视角重新审视大国兴起的历史和现实,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以下有益的启示:
<br>
<br>世界政治并非现实主义所理解的纯粹物质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它还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由社会建构的文化结构;物质力量之所以有意义,是国际行为体观念建构的结果;无政府状态并非是特定不变的, 自助原则也不是无政府状态的必然附属物;国家利益不是先天既定的和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生成和变动不居的;认同而非权力界定利益,但利益的实现离不开权力的运用;国际规范可以改变和形塑国家的认同和利益,进而改变国家的行为偏好;理性自私并非国家理性的唯一特性,通过国际社会化过程而形成的集体认同有时会加强和改变国家的价值理性;国家间的冲突与合作不是某一国家单方面决定的结果,而是国家间相互建构的产物。\r<br>
<br>一言以蔽之,一国的兴起未必意味着一场持久冲突的到来。国际体系的动荡与和平,不仅仅取决于国家间的实力对比,更为关键的是,它还取决于一国如何形塑自己的国家认同并以此界定自己的利益和行为,以及国家间如何建构它们彼此的相互信念和预期。国际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自我证实的预言:“如果你把它认为是朋友,它就有可能成为真正的朋友;如果你把它认为是敌人,它最终有可能成为真正的敌人”。29也就说,现实主义偏重于以能力为变量来解释和预测国家间关系,从而忽视了对意图、文化、价值等观念变量的考察,在理论上是不科学的,在实践上可能是有害的。\r<br>
<br>
<br>
<br>注释:\r<br>
<br>1Martin Wight, Power Politics, Lester University Press,1978,p.144.
<br>
<br>2Robert Gilpin, War and Chang of World Poli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p.54.
<br>
<br>3Nazli Choucri and Robert C. North, Nations in Conflict: National Growth and International Violence,
<br>
<br>W.H.Freeman,1975,p.16-19.
<br>
<br>4Ibid.3,p.28.
<br>
<br>5Arnald Wolfers, Discord and Collaboration,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1962, pp.14—15.
<br>
<br>6Geoffery Blainey, The Cause of War, Free Press,1988, SectionⅤ.
<br>
<br>7[美]罗伯特?吉尔平著,武军等译,《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3—14页。\r<br>
<br>8同7,第5页。\r<br>
<br>9同7,第7页。\r<br>
<br>10[美]阿拉斯泰尔?伊恩?约翰斯顿、罗伯特?罗斯著,黎晓蕾、袁征译,《与中国接触—应对一个崛起的大国》,新华出版社,2001年,第7页。\r<br>
<br>11Kenneth N. Waltz,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Newbery Award Record,Inc.1979,pp.115—128.
<br>
<br>12John Mearsheimer,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Norton &Company, Inc.2001,p.2.
<br>
<br>13阎学通等著,《中国崛起—国际环境评估》,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第143页。\r<br>
<br>14同7,第184--207页。\r<br>
<br>15郭树勇著,《建构主义与国际政治》,长征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第119页。\r<br>
<br>16同15,第118页。\r<br>
<br>17洛克,《人类认知理论》,在《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第375页。\r<br>
<br>18同15,第125页。\r<br>
<br>19Kenneth N. Waltz,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p.91.
<br>
<br>20John Mearsheimer,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p.35.
<br>
<br>21 [美]保罗?肯尼迪著,王保存等译,《大国的兴衰》,求实出版社,1988年版,第649页。\r<br>
<br>22Alexander Wendt,“Constructing International Politics”, 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20,No.1,1995,p.73.
<br>
<br>23Alexander Wendt,“Anarchy is What States make of it: The Construction of Power Politics”,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46,No.2,1992.
<br>
<br>24Matha Finnemore, National Interests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6,p.3.
<br>
<br>25Michael Mastuno and Gene Lyons, Beyond Westphalia? National Sovereignty and International Intervention,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1994,p.384.
<br>
<br>26Jeffery T. Chechel, “ The Constructivist Tu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World Politics,Vol.50,1998.
<br>
<br>27乔治?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华夏出版社,1999年,第一页。\r<br>
<br>28Daya Krishna, “The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and the Nature of Society, ”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vol.36,pp.1104.
<br>
<br>29参见美国助理国务卿Josephs·Nye在众议院国际关系委员会亚太小组委员会的讲话,1995年6月27日.
<br>
<br>
<br>
<br> The Big Power Rises and the Realistic Theory Predicament
<br>
<br> By TungTsingling
<br>
<br>(Politic and Law College,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Shandong,250014,China)\r<br>
<br>Abstract: The rise of the power is a constant state of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Realism study the politics of the world with one experience eyes of materialism to get used to, think power defines the benefit and behavior of one country , with the growth of one country's power , the new developing big country must challenge the extant order , cause lasting power to shift the conflict , thus cause the turbulence and subversion of the whole international system. This text thinks realism has fallen into a series of cognitive predicaments , it is bigoted explaining the crop quality cause and effect of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 soci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 and the society of ignoring international politics build the function of constructing , thus done the prophecy not appropriate to that the big country rose.
<br>
<br>Keyword: The big power rises; Realism; Constructivism
<br>
<br> 载《甘肃理论学刊》2005年第1期\r<br>
<b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