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849|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超有用的政治笔记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05-11-23 20:12: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北京太奇政治笔记
<br>哲学串讲(李海洋主讲)\r<br>一、哲学复习首先注重看真题,主要看真题的解题方法,解题方法主要有:
<br>(1)        训练审题,主要是要抓住“七寸”,即核心知识点。\r<br>(2)        材料与题的比对关系,即理论体系与题目相对应。\r<br>(3)        辨析题切入点,在答题角度方面要注意抓片面性。\r<br>(4)        答案层次和答案的量,推荐方法是段落清晰,一目了然。针对这个问题说一下,一定要学会答案的分段,因为不连贯的知识点要分段,而连贯的知识点分段属于自然段,阅卷老师会帮你自然连接,因此对拿分有好处。\r<br>二、哲学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四部分。分别说明具体的重要原理:\r<br>唯物论:
<br>原理一:物质的决定性和意识能动性原理。这一原理表现为第一章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第二章的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与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第三章的唯物辨证法和唯心辩证法、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辨证法的关系,第四章的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第五章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的关系,第六章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原理,或者说由这两个原理构成的两条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第七章的社会形态范畴,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r<br>注:主观辨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认识,客观辩证法就是客观规律本身,二者的关系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r<br>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15#
发表于 2008-10-13 09:58:16 | 只看该作者
辛苦了  代表大家向你致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6-1-26 13:24:58 | 只看该作者
向楼主敬礼.
13#
发表于 2005-12-4 09:56:13 | 只看该作者
辛苦辛苦,谢谢你为人民谋福利了,呵呵!
12#
发表于 2005-11-26 08:40:20 | 只看该作者
good!
11#
发表于 2005-11-25 13:01:42 | 只看该作者
衷心感谢!
10#
发表于 2005-11-25 06:56:4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
<br>:)
<br>
9#
发表于 2005-11-24 11:50:32 | 只看该作者
又一个好心人,敬礼!!!
8#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3 20:15:40 | 只看该作者
题2:为了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政府必须将计划和市场结合起来。\r<br>可能材料:应对电荒、粮荒、水荒的举措。完善市场体系的作法是从单一计划走向计划与市场结合等。\r<br>问:以上材料表明了什么现象,利用有关原理对其合理性加以评析。\r<br>答(1)政府是经济生活的管理者和调配者,为了保持经济协调持续的运行,政府必须采取措施,实施宏观调控。\r<br>(2)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有计划和市场两种,市场是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计划是经济规律的自觉作用。作为经济调节手段,二者各有长度和不足,a计划经济的长处是在宏观领域,能有效的对国民经济总量和宏观经济运行进行调控。其不足在于对简单化(微观经济活动与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难以发挥有效的调节,容易产生生产与需求之间的脱节);僵化(难以协调微观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容易造成动力不足、效率低下、缺乏活力等现象)。市场调节的长处是合理(能够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活力(能够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灵敏(对各种经济信号反映比较灵敏)。其不足在于失衡(对经济总量的平衡、宏观经济结构的调整、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等的调节显得无能为力);波动(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容易造成经济失衡和周期波动,导致资源浪费);分化(市场规律的作用会引起贫富差距扩大和出现两极分化等现象,违背公平原则)。由于二者各有长处和不足,因此必须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扬长避短,达到最佳效果。\r<br>(3)联系材料自己发挥一下。\r<br>题3:价值规律的作用,效率与公平的关系。\r<br>可能材料:(1)企业要求效率,实行差别工资,拉开收入差距。(2)政府对困难企业的职工实施救济,建立社会保障体系。\r<br>问:(1)运用有关原理论述材料1、2的合理性。\r<br>(2)两类做法之间是否存在矛盾。\r<br>答:(1)[1]经济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要求生产者改进技术,完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者是生产力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为了使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充分发挥,必须采取将劳动与劳动报酬直接挂钩,鼓励多劳多得。[2]价值规律对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不足与局限,例如,它造成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两极分化,产生公平与效率的矛盾,为了弥补价值规律的不足,政府有必要采取措施,包括……(材料2)\r<br>(2)企业追求效率和政府维护公平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a我们建立社会注意市场经济必须将公平和效率兼顾起来,b公平与效率也存在相互促进的作用:一方面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基础,公平的最终实现要以效率的较大提高为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效率的重要条件,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有助于形成和谐安全的社会环境,能够有效的调动各方面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促进效率的提高。\r<br>
7#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3 20:14:43 | 只看该作者
类型二:将多因一果简化为一因一果。答题规范:1定义。2全面完整的表述正确的关系。3就一般情形而论,该命题不对,但给定了限定条件,命题成立。\r<br>题1:剩余价值率的提高必定推动利润率的上扬。\r<br>答:(1)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和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r<br>(2)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有四个:它与剩余价值率成正比,与资本周转速度成正比,与不变资本的节约成正比,与资本有机构成成反比。\r<br>(3)由于剩余价值率只是影响利润率的一个因素而不是唯一因素,因而就一般情况而言,从 剩余价值率的提高不能必然的推动利润率的上扬;但在其他因素保持恒定的情况下该命题成立。\r<br>题2:新科技革命以来,西方国家的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而利润率不断下降,它表明剥削程度在不断减轻。\r<br>答:(1)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用m’表示)。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和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用p’表示)。P’表示单位资本的增殖程度,m’表示剥削程度,所以p’的降低并不表明剥削程度的减轻.
<br>(2)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有四个:它与剩余价值率成正比,与资本周转速度成正比,与不变资本的节约成正比,与资本有机构成成反比。剩余价值率只是影响利润率的一个因素而不是唯一因素,因此利润率的降低并不意味着剩余价值率也在降低。\r<br>(3)科技革命推动资本有机构成大幅度提高,而资本有机构成同利润率成反比,在这种背景下,即使剩余价值率不变甚至略有提高也无法改变利润率不断下降的趋势。\r<br>是非同一型答题规范和举例。\r<br>
6#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3 20:14:27 | 只看该作者
注:以下两道题是去年的新题型,即材料型辨析题,一般属于以偏概全型。\r<br>题1:宏观调空的任务之一是降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材料可以以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式及政府对策为基础知识,出一个文件性的材料)\r<br>答:(1)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总任务是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r<br>(2)当前我国总的宏观经济形势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经济过热,通过膨胀,它表明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出现了失衡,国民经济的增长趋势难以为继,为了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协调的发展,政府必须采取措施适当降低增长速度,实现国民经济的软着陆。\r<br>(3)适当降低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是针对特定的经济形式而采取的举措,就一般情形而论,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促进经济增长而不是控制经济增长。\r<br>题2:采取措施加快农业等部门的发展与宏观经济软着陆自相矛盾。(材料可能是两段,给个农业的,给个当前中国经济的)
<br>答:(1)政府实施宏观调控必须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举措。\r<br>(2)当前我国总的宏观经济形势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经济过热,通过膨胀,它表明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出现了失衡,国民经济的增长趋势难以为继,为了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协调的发展,政府必须采取措施适当降低增长速度,实现国民经济的软着陆。\r<br>(3)农业能源等部门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其发展落后于社会的要求,拖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后腿,因此,为了协调国民经济的发展,政府必须采取措施加快农业等部门的发展。\r<br>(4)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调控举措,避免简单化,一刀切,这表明我国的宏观调控水平在提高。\r<b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5 08:02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