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试的总体要求
主要考查考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观点,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把握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客观要求的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全面认识资本运行和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基本问题,把握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以及认识在这一趋势下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变化与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从而科学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要求考生具有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基本理论素养。
一、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2.哲学基本问题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2.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统一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
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6.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中的重要作用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技革命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与人的实践活动
一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形成及意义。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3.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二、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社会性。劳动在意识产生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的形式和主观特性。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3.意识能动性的含义和表现。意识能动性实现的途径和条件。
4.意识和人工智能。
三、 人的实践活动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人的实践活动和社会的物质性。马克思主义实践概念的形成。劳动实践对社会的决定性意义。社会的物质性。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世界统一性的不同观点。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
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规律及其特点。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依据。
第三章 世界的联系、发展及规律
一、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1.联系的客观性与普遍性的含义和掌握联系的客观性与普遍性原理的意义。
2.联系的多样性。
3.世界的普遍联系与系统。
二、 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1.发展的实质。发展与运动的异同。
2.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三、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
2.质量互变规律。
3.否定之否定规律。
四、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原因和结果。
2.必然性和偶然性。
3.可能性和现实性。
4.内容和形式。。
5.本质和现象。
第四章 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一、 认识的本质
1.实践的性质和基本形式。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3.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二、 认识的辩证过程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3.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三、 真理的属性和检验标准
1.真理及其客观性。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四、 辩证思维方法
1.归纳和演绎
2.分析和综合
3.抽象和具体
4.历史和逻辑
第五章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一、 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
1.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 唯心史观的非科学性
3. 唯物史观的创立及其意义
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1.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劳动是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
3.生态系统和环境问题。
三、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及社会的历史本质
1.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人类社会的本质是实践的。
第六章 社会基本结构与文明进步
一、 社会的经济结构
1.生产力与先进生产力
2.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
3.阶级和阶层
二、 社会的政治结构
1.政治与上层建筑
2.国体和政体的关系
3.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三、 社会的文化结构
1.文化的本质与功能。先进文化与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2.人类文明及其进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社会文明的关系。
第七章 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一、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二、 社会发展基本动力
三、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社会发展规律与人的实践活动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
3.杰出人物在历史中的作用。
第八章 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
一、 社会历史进程及其特点
1 .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与衡量标准。
2.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
3.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二、 人的本质与价值
三、 人的自由与人的发展
1.自由与必然。
2.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
3.共产主义理想与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部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研究对象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
社会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涵义:生产关系的内容以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间的相互关系。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特点。
第二章 商品和货币
一、 商品
1.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2.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价值及其相互关系;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3.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及其相互关系;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4.商品的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及其相互关系;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
5.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二、 货币
1.商品价值形式(货币起源)的四个阶段。
2.货币的本质。 货币的职能。
三、 价值规律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作用形式。
2.价值规律的作用。
四、 商品经济与市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