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90年---1914年两极趋势下欧洲国际关系
法俄同盟 法国和俄国为对抗三国同盟于1891~1893年间形成的秘密军事同盟。法国自普法战争以来长期陷于德国的外交包围中,急需结束这种孤立困境。1887年德俄关系急剧恶化,沙皇政府购买军火,推销公债,都指靠法国。法国利用俄国这种财政依赖性,促成法俄结盟。德俄《再保险条约》的终止,三国同盟条约的再次续订,英国同三国同盟的接近,都迫使沙俄政府向法国靠拢。1891年 8月27日,俄国与法国达成一项政治协定,提出法、俄两国中的一方受到侵略威胁时,双方应立即同时采取措施。它为法、俄结盟奠定了基础。1892年 8月,法俄签订军事协定。主要内容:①当法国遭到德国或意大利攻击时,或俄国遭到德国或奥匈帝国攻击时,双方都以全部兵力相互支援;②如果三国同盟或其中一国动员兵力,法、俄一经得知,不需任何事先协议,应立即将兵力调到边境;③法国用于对付德国的兵力应为 130万人,俄国用于对付德国的兵力应为70万或80万人。这些军队应尽速全部参加战斗,迫使德国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协定原定有效期限与三国同盟相同,但自1899年以后就无限延期,一直存在到1917年。法俄同盟使欧洲大陆形成两个实力大致相当的对峙集团,即三国同盟与法俄同盟。这样,欧洲国际关系进入了两极格局态势,世界朝着大战的方向发展。
“光辉孤立”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年,英国政府所奉行的外交政策。英国为维持欧洲大国之间的均势,不愿与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结盟,以保持行动自由。当欧洲形成德奥意三国同盟和法俄同盟两个对峙的营垒时,英国的主要竞争者是法俄。虽然它同奥匈帝国和意大利订立两个地中海协定,但考虑到保卫德、奥边界安全比防守英吉利海峡抵御法国进攻的任务更为艰巨,所以坚决拒绝参加三国同盟,并引以为荣。“光辉孤立”实行的前提是英国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列强对殖民地的争夺日益尖税。损害英国威望的事情接连发生,英国日益陷于孤立,其他大国正在蚕食它的利益。英布战争后,更是英国更陷于孤立。英国随着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国家的主要矛盾,逐渐在走向了结盟的道路日本与英国抱有反俄的共同目标,双方于1902年结成同盟。以后又签订1904年的英法协定和1907年的英俄协定,英国“光辉孤立”的外交政策遂告结束。这标志着自俾斯麦外交体系却以来,英国的外交倾向一直扑朔迷离。英国一直与法俄争夺殖民地矛盾十分尖锐,此时已经出现了分晓。欧洲国际关系的两极化趋势更加明显,列强的矛盾更加激化。大国的战争危机更加严重。
法绍达冲突1898年英、法两国为争夺非洲殖民地在苏丹发生的一场战争危机。法国为扩大其在西非、中非的殖民地,积极向东推进。企图从佛得角至索马里建立一横贯非洲并连接阿尔及利亚的殖民地。英国自1882年占领埃及后,继续向南扩展,企图征服苏丹,并把英属南、北非殖民地连接起来。1898年7月,由马尔尚上尉率领的一支法军占领了尼罗河上游苏丹的法绍达。同年9月英军也抵达法绍达。英国要求马尔尚撤出法军,遭拒绝,两国关系紧张,几乎导致战争。最后,法国由于没准备好同英国在海外作战,又担心同英国冲突会削弱法国在欧洲大陆上的地位,特别是担心德国乘机再次进攻法国,便作了让步。1898年11月3日,法国政府命令马尔尚从法绍达撤退。1899年3月21日,英法两国达成协议,基本上以乍得湖、刚果河和尼罗河流域为双方殖民势力范围的分界线,法国放弃对尼罗河上游地区的领土要求,承认英国在苏丹的统治权。作为补偿,法国取得乍得湖流域和瓦达依。法绍达冲突的和平解决为后来英法两国在1904年进一步妥协和接近、共同对付德国开辟了道路。
英布战争 :英国同荷兰移民后裔布尔人建立的南非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为争夺南非领土和地下资源而进行的一场战争。战争起因19世纪下半叶,在南非班图人世代居住的奥兰治和德兰士瓦,先后发现了蕴藏量十分丰富的金矿。英国垄断资本家罗得斯收买矿权,垄断了金刚石和部分黄金的生产。德国也逐渐在布尔人治地内建立了强大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英德展开了激烈的角逐。英国政府为控制所有矿区,力图占领德兰士瓦,兼并布尔人治地。布尔人为维护其利益,靠拢德国,对抗英国。1898~1899年,英国先后取得德、法、葡诸国在英布冲突时保持中立的允诺,使布尔人陷于外交孤立。10月11日战争爆发。非洲人对这场白人战争交战者的任何一方都不予支持。战争进程:战争初期,布尔人进展顺利,英军损失惨重。但到年底,布尔军进攻已失去了势头,转而采取分兵围攻城市,分散了兵力。 第2阶段:1900年2月至1900年9月,英军更换主帅,援军源源开到。英军突入布尔人心脏地区。1900年2月前后解救了陷于重围的城市而转入攻势。纪律松懈的布尔军队纷纷自行解散回家,守卫自己农场。9月,德兰士瓦共和国总统克鲁格流亡欧洲。布尔军退出城市后,分成小股部队进行游击战。英军为了应付到处袭击的布尔人游击队,疲于奔命、伤亡重大。战争延续了双方损失都很大。在英军的优势面前,布尔人为了维护他们对非洲人的剥削和压迫的地位,被迫同英国妥协。战争结束。布尔人答应停止军事抵抗,交出全部武器,承认德兰士瓦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并入英帝国。英国则保证:战后的军事管制将尽速由民政代替,只要情况许可,就将成立导向自治的代议机构。英国政府将支付金钱用来恢复布尔人的家园。1902年5月底,和约由双方代表缔结弗里尼欣条约。英国攫取了蕴藏大量黄金的德兰士瓦和奥兰治领土。布尔人得到了英国给予的关于继续维持他们压迫剥削非洲人的地位的保证。但这场战争导致了英国陷于空前的孤立,被迫放弃“光辉孤立”政策,为了对付自己的劲敌,走向了结盟的道路。
两次海牙和平会议:1899年和1907年在荷兰海牙召开的两次国际和平会议。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展开了军备竞赛,其中尤以英德之间的竞争最为激烈。俄国因国内财政拮据,在大国争霸中感到力不从心。1898年 8月,俄皇尼古拉二世建议在海牙召开和平会议,并邀欧亚及北美各独立国家参加。各国对沙俄的和平倡议虽持怀疑态度,但为了实现各自的外交目的,都表示参加。第一次海牙和平会议(1899年5月18日~7月29日)参加会议的有俄英法等26国。会议签订了3个公约。规定在海牙设立一个永久的仲裁法庭,以处理国际间的争执。至于争执案件是否交付仲裁法庭审判,其权操在各个国家的手里。会后,帝国主义国家军备竞赛愈演愈烈,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战争连绵不断。在两大军事集团斗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由尼古拉二世出面再次召集和平会议。第二次海牙和平会议(1907年6月15日~10月18日)44个国家参加,关于限制军备问题的讨论无进展。通过了有关中立问题、海战法规等10项新公约。两次海牙会议所通过的13项公约和文件,总称《海牙公约》或称《海牙法规》。海牙会议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原则和方法称为海牙体系。这两次会议没有解决战争问题法而确立战争法则,战争危机更加严重。
巴格达铁路问题 即由起自博斯普鲁斯海峡经巴格达至波斯湾的铁路而引发的国际危机。19世纪80年代末,德国为推行把势力伸入近东,力图修建一条铁路,使之与欧陆铁路相联接,成为一条自汉堡、柏林经君士坦丁堡和巴格达直抵波斯湾的大铁路。这会使德国势力控制土耳其;而且严重威胁高加索及波斯等地区和英属印度,遭到了俄法英的反对。1888年,德国从土耳其取得建造由博斯普鲁斯海峡至安卡拉铁路的租让权,并成立德国从事修建。 1893年又从土耳其取得延展铁路至科尼亚的租让权。英国强烈反对,德国即以反对英在埃及利益相威胁,英被迫让步。1896年,铁路建成。1903年德国又获得从科尼亚向前延展经巴格达至波斯湾的修建铁路租让权。英、法对此强烈反对,经过复杂谈判,英国仍坚决不同意以科威特为该线的终点。1914年6月15日英、德双方草签协定,英国不再阻挠此路的修建,德国也承诺铁路以巴士拉为终点,不再延伸到波斯湾。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未正式签约。巴格达铁路的全线工程拖到1934~1944年才由英、法土分段建成,但此路已不再具有大战前那样的国际政治意义。
英日同盟:1902年英国和日本为对抗俄国在远东的扩张而结成的军事同盟。20世纪初,英国为了加强在远东的地位,力图假日本之手遏制俄国在远东的扩张;而日本为侵占朝鲜和中国东北急于寻求反俄的同盟者。1902年 1月30日,英国和日本签订了《英日同盟条约》。主要内容是:双方相互承认有权保护自己在中国和朝鲜的利益,如英国在中国的、日本在中国和朝鲜的“特殊利益”遭到他国威胁,或因中朝内部发生“骚*”而受到侵害,两国有权进行干预;缔约国一方为保护上述利益而与第三国作战时,另一方应严守中立;如缔约国一方遭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进攻时,另一方应予以军事援助,共同作战。同时规定了条约有效期。在秘密条款中还规定:两国海军应配合行动,在远东海域保持优势。英、日同盟是针对俄国的军事攻守同盟,也是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工具。同盟订立后,日本发动了日俄战争。英国也走向了结盟道路。
第一次摩洛哥危机:20世纪初期,法德为争夺摩洛哥所引起的战争危机。摩洛哥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成为欧洲列强争夺的要地。进入20世纪以来,法国迅速向摩洛哥扩张势力,并同西班牙划分在摩洛哥的势力范围,与德国发生冲突,导致两次国际危机。1904年4月英法签订协定,法国承诺不干涉英国在埃及的行动;英国则承认摩洛哥是法国的势力范围。但这侵犯了德国在摩洛哥的殖民利益。1905年 2月,法国企图使摩洛哥成为法国的“保护国”。德国立即进行抗衡,威廉二世访问摩洛哥城市丹吉尔,宣称德国要维护摩洛哥的独立,列强在摩洛哥的地位绝对平等。接着要求把摩洛哥问题提交国际会议讨论。德国给法国的照会以战争相威胁,法国采取强硬态度,并得到英国的支持。国际局势立刻紧张起来。法国同意德国继续谈判,7月8日达成协议,双方同意召开《马德里条约》参加国的国际会议讨论摩洛哥问题,即1906年 1月召开的阿尔赫西拉斯会议。由于英俄支持法国,会议结束时签订了有利于法国的条约。承认摩洛哥独立,但又承认法国和西班牙对摩洛哥的警察控制权。这次危机是德国考验英法协约,但结果却促使了英法联系更加密切。
阿尔赫西拉斯会议1906年1月~4月,欧洲列强在西班牙南部海港城市阿尔赫西拉斯举行的谋求平息德、法两国关于摩洛哥冲突的国际会议。英德法美西奥俄等国代表与会。德国要求各国在摩洛哥享有的权益绝对平等,反对法国把摩洛哥变为自己的“保护国”。会议的主要议题有两个。一是摩洛哥警察权问题。德国主张设立国际机构管理摩洛哥警察,法国要求由它管理或至多由它和西班牙共同管理。二是对摩洛哥银行实行监督问题。德国要求列强在该银行中拥有相等股份。法国同意摩洛哥银行国际化,但要求在银行的固定资本中拥有比其他国家略多一些的股权。会上,英国支持法国。俄国急需法国的贷款,劝告德国对法国让步。美国着眼于欧洲均势,也倾向支持法国的立场。其他与会国则以多数国家的意见为自己的意见。奥匈帝国是支持德国的唯一国家。会议结果承认摩洛哥的警察组织和治安权力交由法西管理;对摩洛哥财政实行国际监督。由与会的大国提供资金,成立国家银行,法国占较多股份,业务活动受法国法律的管辖;外侨可以购置土地。这次会议实际上是欧洲几个大国以牺牲摩洛哥主权为代价,推行帝国主义强权政治的一次交易。
第二次摩洛哥危机 阿尔赫西拉斯会议后,法国加紧了对摩洛哥的控制。1911年春,摩洛哥首都非斯爆发反对法国的起义。法国乘机占领摩洛哥重要城市。德国向法国要求分割一部分法属非洲殖民地给德国作为补偿,又借口保护德国商人的生命财产,派遣炮舰“豹”号开往摩洛哥大西洋岸的港口阿加迪尔。史家称这次战争危机为“豹的跳跃”。德国的行动震惊了世界。英国认为德国军舰停泊在阿加迪尔是对英国海上霸权的威胁。英国施加了对德国的强大压力并进行相应的海军作战动员。面对英国的强硬态度,同时又适值国内发生金融危机,德国被迫退让,与法国就较小规模的补偿问题进行谈判。法德达成协议,德国承认摩洛哥受法国保护,法国则给予德国一部分法属刚果领土作为补偿。1912年3月法摩签订《非斯条约》使摩洛哥沦为法国的保护国。这次危机使得德国对英国仇恨达到了极点,不顾一切的扩军备战。
日俄战争20世纪初日本和俄国为争夺在朝鲜和中国东北的权益进行的以中国东北为主要战场的局部性的帝国主义战争。19世纪末20世纪初, 俄国把扩张矛头指向中国东北和朝鲜。1895年4月,俄联法德进行“三国干涉还辽”,迫使日本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使日本向大陆扩张受挫。1900年,俄国乘中国爆发义和团运动之机,出兵占领中国东北全境,并乘机加紧向朝鲜渗透,引起英美的不安。1902年 ,英日缔结《同盟条约》以对抗俄国。美国亦积极支持日本DIZHI俄国,使俄日矛盾进一步激化。日俄爆发战争已不可避免。 1904年2月8日,日本不宣而战,派遣海军偷袭旅顺口的俄国舰队, 1905年1月2日,日军攻陷旅顺口。5月27日,俄国从欧洲增派的第二太平洋舰队驶抵对马海峡,双方海军展开决战。28日俄国舰队在日本海被全歼。俄国在陆海战场均遭失败。在美国的斡旋下, 日俄代表在《朴次茅斯和约》上签字。根据和约,日本获得库页岛南部并取得旅顺和大连的租借权、长春至旅顺间的铁路及其支线的管辖权,并攫取了对朝鲜的实际控制权。日本和俄国在中国东北进行的侵犯中国主权的非正义战争,使中国人民遭受深重的灾难。对此清政府竟然宣布把辽河以东划为“交战区”,而自称是处于“局外中立”的地位,并在日本压力下,承认了侵略者的无理要求,为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埋下祸根。
三国协约:英法俄为对抗三国同盟,通过1904~1907年签订一系列协议而结成的一个帝国主义集团。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列强实力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经济实力高速膨胀的德国,要同英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分享“阳光下的地盘”。拥有强大陆军的德国又在大力扩充海军,使英国对帝国的安全非常担心。英布战争发生后,英国放弃传统的“光辉孤立”政策,逐步同法国接近。1904年,英国和法国签订一项瓜分殖民地的协约。其主要内容:①法国不干涉英国在埃及的行动,英国承认法国在摩洛哥的权力;②划定两国在暹罗的势力范围;以湄公河为界,西半部为英国势力范围,东半部为法国势力范围;③法国放弃在纽芬兰独占的捕鱼权,英国让给法国西非一些殖民地。秘密条款规定,双方政府之一如为“情势所迫”,也可变更埃及或摩洛哥的现状。但自由贸易、自由通行苏伊士运河、直布罗陀海峡南岸禁止设防等原则仍继续维持。一旦摩洛哥苏丹政权终止,其一部分领土,即直布罗陀海峡南岸让给西班牙。英法协约签订后,英、俄也开始接近,英、俄在近东、中亚和远东地区都有利益冲突,但这时英德矛盾的发展已超过英、俄矛盾;俄国与德奥在近东和巴尔干地区的矛盾也超过了俄英的矛盾。1907年 ,俄国和英国签订了分割殖民地的协定。主要内容:①划定波斯(今伊朗)东南部为英国势力范围,北部为俄国势力范围,两者之间的地区为中立地带,对英俄两国平等开放;②俄国承认阿富汗在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外,并承允英国代管阿富汗的外交。英国则声明不变更这个国家的政治地位;③尊重西藏的领土完整,不得干涉它的内政,只可经过中国政府中介与它进行交涉,协定关于西藏的条款是对中国主权的粗暴侵犯。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加上法俄同盟,组成了“三国协约”或“协约国”。三个协约国没有签订一项共同条约,只有俄、法两国是负有军事义务的同盟国,而英国却拒绝承担军事义务。三国协约与三国同盟(1882)双方疯狂地进行扩军备战,终于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大战中,协约国也就成了反对德国及其同盟者的国家的共同名称。1918年德国投降后,美、英、法、日等帝国主义国家,曾以协约国的名义, 3次向苏俄发动武装干涉。随着协约国之间矛盾不断加深,逐步瓦解。
波斯尼亚危机1908年,由于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而引起的一次国际冲突。它反映了第一战前夕,德奥俄等争夺巴尔干地区的尖锐矛盾。1878年《柏林条约》规定:这两省由奥匈帝国代管,但名义上仍属土耳其。20世纪初,巴尔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奥匈帝国企图吞并这两省,作为向巴尔干半岛扩张的基地。1908年,土耳其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国内局势动荡。奥匈乘机拉拢俄国共同瓜分土耳其属地。俄国也想乘机修改黑海海峡制度,以便推行它的南下政策。1908年,奥俄外长在布赫劳城举行会谈,双方达成秘密协定。俄国同意奥匈兼并波黑两省,奥匈则支持俄国召开国际会议修改《柏林条约》,同意黑海海峡向俄国军舰开放。俄国外长前往欧洲各国游说,争取英法等国对俄国计划的支持。但是奥匈正式吞并波黑两省。俄国目的未达到,便向奥匈提出抗议,并要求召开国际会议解决争端。奥匈的兼并行径激起了南部斯拉夫人的愤慨。波黑两省人民也反对奥匈帝国的统治,强烈要求与塞尔维亚合并。塞尔维亚向奥匈提出抗议,并开始军事动员,并向俄国求援。奥匈依仗德国的支持,拒绝召开国际会议,并在奥塞边境集结军队,进行威胁。1909年,亲德的土耳其在德国影响下,放弃了波黑两省名义上的主权,这使德奥态度更趋强硬。德国向俄国发出威胁性照会:要求俄国促使塞尔维亚承认奥匈兼并两省的既成事实;如俄国继续支持塞尔维亚,德、奥将对俄作战。俄国被迫让步,并对塞尔维亚施加压力,强迫其放弃反奥战争的动员和停止一切反奥行动。塞政府被迫取消抗议,一场几乎导致战争的危机趋于平息。波斯尼亚危机使沙俄与德奥及塞奥的矛盾进一步加深,它加剧了协约国和同盟国在巴尔干的争夺,使巴尔干成为引发一战的火药库。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巴尔干同盟对土耳其的战争。20世纪初,巴尔干各族反对土耳其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日益高涨。意土战争(1911~1912)期间,保、塞、希﹑门结成巴尔干同盟,1912年10,门的内哥罗首先向土宣战,,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希腊先后参战。保军进攻色雷斯,在东部战场与土军战斗中部战场主要是塞、土两军角逐,西南战场则是希、门、塞三国联军与土军抗衡。土军三面受敌,节节败退。10月底保军逼近土耳其首都君士坦丁堡。至11月中旬,土耳其的巴尔干属地只剩君士坦丁堡的沿岸地区。土耳其请求列强调停,于12月 与保、塞、门签订休战协定。在欧洲列强斡旋下,1912年12月土耳其与四交战国在伦敦议和谈判。会上争执最激烈的是土耳其欧洲领土的边界问题,土耳其拒绝割让亚得里亚堡和爱琴海岛屿。1913年1月,土耳其发生政变,新政府在德国支持下,和谈破裂。2月,战事再起但土耳其再次战败并且求和。 经过这场战争,巴尔干各民族终于摆脱了土耳其的民族压迫。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以保加利亚为一方,希、塞、罗、门和土为另一方的战争。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束后,巴尔干同盟诸国扩张欲望增长。巴尔干同盟内部战利品分配不均。这些争吵因协约国和同盟国插手其间,日益激烈。1913年6,塞、希秘密订立反保同盟,罗马尼亚旋即加入。6月底,保对塞、希发动攻击,遭到猛烈抵抗。罗立即向南进军,土耳其欲乘机收复失地,向保加利亚发动进攻。保加利亚四面受敌,不断受挫,被迫乞和。交战双方在布加勒斯特召开和会。通过这次战争,保加利亚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所获的领土被对方瓜分并且也丧失了部分本土。战后,巴尔干诸国的组合发生变化。原先的反土同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两个集团:一方是塞尔维亚、希腊和罗马尼亚;另一方是保加利亚和土耳其。这两个集团的背后各由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操纵着。通过两次巴尔干战争,塞尔维亚实力大为增强。这就加深了塞与奥匈帝国的矛盾,终于使巴尔干成为一战的爆发地。
巴尔干同盟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为反对土耳其而建立的政治军事联盟。经过长期的斗争,到19世纪,希、塞、罗、保先后获得独立或自治,但仍有一部分土地和人民处于土耳其的统治下。20世纪初,巴尔干各族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建立统一的民族独立国家的斗争日益高涨。塞保经过谈判,于1912年3月签订了《塞保同盟条约》,双方互相保证各自国家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如其中一方遭到他国侵犯时,另一方应全力予以支援;双方还约定,当任何大国(暗指奥地利)企图兼并巴尔干领土时,双方应以全部武装力量彼此援助。同年 ,保、希签订了类似的条约。9月,门、保也达成共同对土作战的协议。至此,以保加利亚为核心的巴尔干同盟遂告形成。这个联盟的目的是使巴尔干各国以及整个巴尔干半岛摆脱土耳其的统治,反对大国对巴尔干的兼并。在同盟的形成过程中,俄英法等国企图利用同盟达到自己的扩张目的。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同盟各国联合对敌,取得了反土战争的胜利,结束了土耳其在巴尔干半岛长期的封建统治,但在反土战争胜利后,同盟各国因争夺领土,爆发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致使同盟瓦解。
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 1918年3月3日苏俄与德﹑奥、保﹑土缔结的屈辱性和约。一战使得俄国损失惨重,十月革命后,俄国最迫切的任务是大战,赢得和平。德奥同盟国集团两线作战,国内革命危机严重。协约国则企图借德国力量摧毁苏俄,或使两败俱伤。3月3日,俄德两国正式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条约签字依照和约依约,苏俄丧失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芬兰和白俄罗斯一部分共计约占100万平方公里领土;向德交付60亿马克赔款。苏俄失地100万平方公里。同年8月27日,在柏林签订苏德间三个附加条约,规定苏俄须以各种形式赔款60亿马克。苏俄因利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签订和约而赢得了和平喘息时机,整顿经济巩固政权。1918年11月13日苏俄政府利用德国在大战中的失败宣布废除此和约。不用说当俄国也尝到了当初它侵犯别国时受害国所尝到的滋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