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8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出国谣》背景介绍与点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2-18 20:39: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歌曲创作于1990年左右,其历史背景如下:
<br>    改革开放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为了加强尽快结束我国的封闭状态,吸收西方先进的知识技术,国家是鼓励部分高校毕业生出国留学的。当时知识分子阶层的待遇有所改善,但总的来说还是不容乐观。与西方知识分子社会地位与待遇的相对差距更是悬殊。90年左右,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又成为社会问题,在国家企事业单位中无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当时风行一时的刘震云的小说《一地鸡毛》准确地描述了这一状况,故事中小林的生活道路在当时走向社会的大学毕业生中是非常典型的。于是在高校中许多学生都把希望寄托于出国留学,以至于在清华和北大这两所最具代表性的高校学生中形成了“托派”(考托福出国)和“麻派”(打麻将等毕业混日子)的说法。
<br>     
<br>    随着环境的变化,1990年前后,教育部下达了一组有关出国留学的文件:其中有一些不合理限制,诸如在国外没有直系或旁系亲属者不得出国留学等。这组文件在全国高校中造成了很大冲击,致使许多托派同志的努力和前途付之东流。于是《出国谣》这首歌在大学校园里风靡一时,此歌也成为了中国大陆第一代校园民谣的代表作之一,也有人将它归入抗议歌曲的一种形式。传说中它的创作者是清华84级建筑系的刘兵,但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此歌出自谁人之手,只是痴迷地听它和唱它。由于当时音像出版业尚未发展成熟,文艺政策也比较保守,《出国谣》与同时的一批优秀的校园民谣作品都没有正规录制发行,只在民间传唱,处于地下状态。随着岁月的流逝,也逐渐在校园中湮灭。
<br>    在歌中,以校园为出发点,尖锐地切入当时的社会问题,面对如此生动的语言和深厚的忧患意识,即使没有亲身经历过出国困惑与感受或知识分子阶层的寒酸待遇的人,也会深为所动。在音乐上,歌曲以说唱为主要形式,用吉他扫弦伴奏赋予其音乐走势,中间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旋律作为过门,简单却不枯燥。歌词带有明显的东北地域语言特征,因此说唱的形式也带入了些许东北二人传的色彩。字里行间流淌着不满与愤懑的黑色幽默,听者在被逗乐之时,无不感受到其中的忧郁与心酸。这是一首脚踏实地的现实批判色彩浓厚的作品,在几年之后风行的、以空中楼阁的爱情为主题的下一代校园民谣与之相比,缺少了太多的沉重与震撼。也许音乐与时代都不需要太多的沉重与震撼,但没有它,就会变得太轻、太飘。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4 17:28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