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7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料共享] 中国外交史名词解释及论述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8-22 09:17: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拜托大家先回复再下载哈
名词解释题
1.闭关政策
闭关政策是清朝政府在对外关系中所执行的控制贸易及隔绝与外国交往的政策。伴随欧洲殖民主义者在世界上进行扩张的是天主教势力。早期进入中国的传教士对传播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作了一定的工作。但随着教会势力的增长,罗马教皇开始干涉中国内政。再加上殖民主义者在沿海各地的骚扰,担心国家和政权安全的清政府下令施行“闭关政策”。以乾隆二十二年(1757)为界,大体可分为前后两个不同时期。前期禁海(见海禁)的目的主要在于隔绝大陆人民与台湾郑氏抗清力量交通,防范人民集聚海上;以后则着重防禁“民夷交错”,针对外国商人,以条规立法形式,严加限制对外贸易。 
顺治初年,清廷对来华贸易的外国商船,沿袭明朝成规,不许进入广州,只准于澳门交易。随后,由于东南海上郑成功抗清力量的存在,清廷愈严出海之禁。顺治帝于十三年,下达“禁海令”,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顺治十八年,清廷进一步下达“迁海令”,以保证“禁海令”的施行。 “禁海令”和“迁海令”使沿海居民流离失所,谋生无路,并严重地影响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以致沿海三十至五十里内,满目荒凉。 
自开海禁之后,每年造船出海贸易者不少人留居南洋。于五十六年复行南洋海禁,严禁与南洋往来贸易,对外贸易又复萎顿。为此不少人奏请开禁。雍正五年(1727),即南洋海禁十年后,清政府再开南洋海禁。限令出洋贸易之人三年内回国,否则不许回籍。 
至乾隆时,清政府再次厉行限制对外贸易,只准在广州一口贸易。这是清廷对外贸易政策的一大转折,即针对外国资本主义势力而厉行闭关政策。 
在对外贸易中,清政府又实行商行制度,即广州十三行,以进行垄断。清政府只允许少数殷实富商设立“公行”,负责与外商从事进出口贸易,并代表清政府与洋商交涉。
清朝对外实行闭关政策,是封建经济的产物。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人们彼此隔绝,在政治上自然产生闭关自守。乾隆帝在其《□谕英吉利国王书》中说:“天朝物产丰盛,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自然没有交往贸易的必要,清统治者反而以此骄人,夜郎自大。英国人也觉察到这一点,他们说:“在必需品上──虽然不是奢侈品上──可以自给,因此中国政府绝对不重视对外贸易,认为可以随意限制对外贸易。” 
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构筑了隔绝中外的一道堤墙,对中国社会的前进起了阻碍作用。由于对出海贸易横加限制,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使中国人民与世界潮流隔绝,不明世界大势,而清统治者更是闭目塞听,其结果正如魏源所说:“以通事二百年之国,竟莫知其方位,莫悉其离合。”
1840年,英国侵略者终于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
2.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前夕,英、法、美各国的资本主义在迅速发展。欧美列强为了扩大商品市场,争夺原料产地,加紧了征服殖民地的活动,中国成为殖民主义者侵略扩张的新对象。鸦片战争前,中国把自己看作天朝上国,统治者对于国际环境茫然无知,一味实行闭关政策,只开放广州一地与外国通商。
鸦片战争前,英国在对华贸易一直有大量逆差。为了抵偿巨额的贸易逆差,英国不惜从事可耻的鸦片贸易。除英国外,法、美、俄等国也向中国走私鸦片。鸦片贸易使白银源源不断流往国外,造成白银短缺。
1839年1月,道光帝命钦差大臣林则徐南下广东禁烟。林在广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查禁措施。同年6月,他将收缴的鸦片在虎门全部销毁林则徐禁烟的消息传到英国后,不久就爆发了鸦片战争。
1840年6月,英国远征军到达广东的珠江口,战争一触即发。英军用少数部队封锁珠江口后,主力于7月攻陷浙江定海,继续北上。同年8月抵达天津海口。1841年2月虎门之战后,英军选择广州作为其下一步的攻击目标。广州战局结束后,1841年8月,英军再度进攻厦门。此后至1842年8月29日《南京条约》订立的一年间,东南沿海的福建、江苏、浙江地区成为英军进攻的重点。道光皇帝下令坚决抵抗,但都抵挡不了坚船利炮的新式西方军备。随后,定海、镇海、宁波、乍浦、吴淞、上海、镇江也相继失陷。1842年8月初,英军兵临南京城下。
8月29日,清政府签署《南京条约》,第一次鸦片战争宣告结束。1843年10月8日,中国又与英国签署了《虎门条约》。1844年7月3日,中国与美国签署了《望厦条约》。同年10月24日,中法缔结《黄埔条约》。这些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不平等条约。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这件事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战前,中国领土完整,清政府独立行使主权;战后,香港岛割让,部分司法和关税权力转让给外国。战前,清政府严格限制中外贸易,中国经济的主体是「自给自足」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战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冲击这样的经济模式。战前,中国人学习和研究的是中国传统学问,他们不了解西方,以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战后,中国人逐渐了解西方,也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和文化。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列强最强烈的愿望,仍是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权益。1851年太平天国革命爆发后,列强各国认为这是加紧侵略中国的极好时机,英、法、美三国在1854年和1856年两次提出修约要求,俄国也会同响应。四国的修约要求,没有得到清政府的允许,于是,他们挑起战争。英、法两国以1856年亚罗号划艇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作为借口,发动了侵华战争。
1858年5月,英法联军侵占大沽炮台,并以进攻北京作为威胁。6月23日,迫使清政府与英、法、俄、美四国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1858年5月,俄国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乘英法联军攻陷大沽口,用武力强迫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1860年10月,英法侵略军占领北京。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条约》,作为《天津条约》的补充,1861年1月,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1862年1月,清政府确定了“借师助剿”的方针,从此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在一起,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道路上越陷越深。
3.《南京条约》
1840年6月爆发了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被迫签定了《中英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外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是1842年8月29日由清政府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与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在南京签订。条约共分十三款,其主要内容包括:(1)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香港从此成为英国在远东的军事和商业基地。(2)中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在这些通商口岸里,英人可以自由居住,英国可以派驻领事等官。封建中国的门户被打开了。(3)中国赔偿鸦片烟费600万银元,军费1200万银元,商欠300万银元,共2100万银元。这笔巨款严重地削弱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而这一费用转嫁到广大劳动人民身上,从而进一步加重了人民的灾难。(4)英国进出口货物纳税,“均宜秉公认定则例”。就是说,中国抽收进出口货物的税率,都要与英国共同商议,中国没有权力自己确定,是协议关税的开始。 (5) 英国可以在通商口岸派设邻事、管事等官;废除广东公行制度;释放***汉奸;英国管员与中国官员平等往来;英军占据中国的地区,直至清政府付清赔偿款项后才撤离等。
《南京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司法、关税等主权,为外国侵略者后来同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和在华一系列特权开了先端。从此,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领事裁判权
领事裁判权是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这是一种治外法权。它的存在,形成对国家属地优越权的例外或侵犯。
1843年7月22日,英国从《五口通附粘善后条款》即《虎门条约》 中在中国取得了领事裁判权。这是领事裁判权制度在中国的开端。该章程第13款规定:“凡英人控诉华人时,应先赴领事处陈述。领事于调查所诉事实后,当尽力调解使不成讼。如华人控诉英人时,领事均应一体设法解劝,若不幸其争端为领事不能劝解者,领事应移请华官共同审讯明白,秉公定断,免滋诉端。至英人如何科罪,由英人议定章程法律发给领事照办。华民如何科罪,应以中国法论之。”随后其他列强援引最惠国条款,也在中国取得了领事裁判权。当时的领事裁判权主要内容可概括为:1.华洋混合之民事案件,由中外官员各自调处;如调处不成,则由中外官员会同讯断。2.华洋混合之刑事案件,中国人由中国地方官按中国法律审断,外国人由各本国领事按其本国法律审断。3.纯粹外人案件,或外人混合案件,中国官员均不得过问。.
领事裁判权自1843年确立后,在中国持续了一百多年,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在这一百多年间,中国法律无法对外侨实行管辖。
5.片面的最惠国待遇
所谓片面最惠国待遇,是缔约国一方得以均沾对方给予第三国的一切条约权利和权益,但并不给予对方以对等的优惠权益。这是一种片面的、无偿的占有。它始于1843年的中英 《虎门条约》,《虎门条约》规定:中国将来如“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就是说,以后不管中国给予其他国家任何特权,英国都应该同样享受。片面最惠国条款在1844年的中美《望厦条约》、1858年的中法《天津条约》,以及1868年的中美《续增条约》中不断扩大。只要有一国在华攫取了某项特权,其他侵略者都可以“利益均沾”为由,迫使中国政府给予同样的权利。这使列强中无形中结成了侵华联合战线,中国变成资本主义世界争相宰割的对象。
6.鸦片的驰禁
道光帝年间,随着鸦片的大量流入,不仅严重损害了中国人民的健康和经济生活,而且给清王朝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虽然朝廷几乎每年都下令禁止进口和贩运鸦片,但是如何才能有效防止鸦片的蔓延,以及如何解决中国与外国的贸易不平衡,如何才能达到既禁了鸦片贸易,又不至于把中国封闭的大门关的更紧,围绕着这些问题在清廷内部展开了争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两种对待鸦片走私的禁运主张:即所谓的“驰禁”和“严禁”的主张。
关于“驰禁”的主张,1836年6月,太常寺卿许乃济向道光帝上了一道《鸦片例禁愈严流敝愈大亟请变通办理折》,提出了他的关于解决鸦片危机问题的驰禁策。驰禁策的主要内容的三项:  第一项,鸦片贸易合法,课征关税。具体办法是“准令夷商将鸦片照药材纳税。入关交行后,只谁以货易货,不得用银购买”。这样,“夷人纳税之费,轻于行贿,在彼亦必乐从”;第二项,禁官不禁民。即主张对“文武员弁士子兵丁等,或效职从公,或储材备用,不得任令治染恶习”,“如有官员士子兵丁私食者,应清予斥革”,“该官上司及保结辖官,有知而故纵者,仍分别查议”;对“民间贩卖吸食者,一概勿论”;第三项,准许内地种烟,以土烟敌洋烟。许乃济认为,洋烟性烈,土烟平和,“若宽内地民人栽种罂粟之禁”,“内地之种日多,夷人之利日减,迨至无利可牟”。如此以土烟敌洋烟,洋烟“自不禁而绝”(《黄爵滋奏疏许乃济奏议合刊》第二一六至二一八页。)
许乃济“以烟挤烟”“以毒攻毒”的“驰禁策”,在中国当时的条件下,对于有效的DIZHI洋烟的“入侵”应该说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因为许乃济的“驰禁策”是一种面对现实,积极的“禁烟主张”,他既考虑到中英当时严重的贸易逆差,也从当中国封闭的实际出发。而许乃济的主张却遭到清延内部的一些保守派的攻击,由于道光皇帝本身就是保守派的头目,自然道光帝也反对许乃济的主张。从此朝延内部再也无人敢提驰禁主张,而许乃济本人也因为提出“驰禁策”与道光帝的思想背道而驰,被道光帝革职惩处。
7.租界
帝国主义列强根据和清政府缔结的不平等条约,以居住和经商为名,在中国一些通商口岸和城市永久或长期占用的地段。它不同于帝国主义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勒索的租借地和割让地,其领土主权仍上海英美租界属中国,只是在外国领事或公使和中国地方议订租地或租界章程后,缴纳一定租金,享有永租或以30年为限的租地权。在界内,由于领事裁判权规定的不断扩大,因此设立警察、法院、市政管理和税收机关;外国人不仅开设商行,建筑栈房、码头、工厂,走私贩毒等亦时有发生,以至租界成为“国中之国”及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重要据点。租界这个畸形怪物的出现,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一个重要标志。租界的历史,就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血腥的罪恶史。
1842年《南京条约》签定后,英国领事G.巴富尔借口不平等条约的规定向上海道宫慕久欺骗讹诈,要求一块专供英商占有的居留地。 1845年11月29日(道光二十五年),巴富尔与上海道台宫慕久经多次交涉后,由宫慕久公布了与巴富尔商定的《土地章程》,又称《上海租地章程》。条约规定上海道“划定洋泾浜(今延安东路)以北,李家庄(今北京路)以南之地准租与英国人为建筑房屋及居住之用”。次年9月,又议定以边路(今河南路)为西界;这块面积约55.3公顷的地段后来就称做英租界。此为租界之始。英国开创了帝国主义在中国境内划定租界的权利,此后西方列强争抢在中国建立租界,其中以英租界为最多。
中国自1919年陆续收回各国的租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人民首先于1919年收回天津德、奥租界和汉口德租界。而以1947年收回天津意租界和意在上海及厦门公共租界的权利为标志,中国至此全部收回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租界。
8.马神甫事件(西林事件)
9.亚罗号事件
10.《天津条约》
11.奕訢
12.辛酉政变
13.洋枪队
14.洋务派
15.总理衙门
全名“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又名“总署”`“译署”。1860年《北京条约》订立后,清政府为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宜而特设的中央机构。由恭亲王弈訢等人奏请,于1861年1月20日批准成立。官员分大臣`章京两级。规定由亲王为首席大臣,其他大臣则从军机大臣`大学士`尚书`侍郎`京堂中指派兼任,统称总署大臣。最初由恭亲王弈訢`大学士桂良`户部左侍郎文祥三人管理解。自章京中选任总办章京四人和帮章京二人,总理日常事务,其余章京则分派各股办事。设有独立公所,分英国`法国`俄国`美国`海防五股,又设有司务厅和清档房。下属机构有同文馆`海关总税务司署`还管辖南北洋通商大臣,选派出使各国大臣等。管理职权不断扩大,主办各国外交和通商`各关税务`保护民教`各处招工`陆路通商`边防疆界`设埔保工`南北海防`长江水师`学校`铁路`矿务以及庆典`礼宾`有关官吏的人事行政和考试等事务,总揽外交及与外国发生干系的财政`军事`教育`矿务`交通等大权。总理衙门存在的四十年间,总领大臣以恭亲王弈訢任职最长,前后共28年,其次是庆亲王弈劻,任职12年,至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按《辛丑条约》规定,总理衙门改组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
16.蒲安臣条约
又称《中美续增条约》或中美〈〈天津条约续增条款〉〉。1868年2月清政府派遣卸任的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以“办理各国中外交涉事物大臣”头衔,率领使团前往美国`欧洲各国办理交涉。2月初从上海出发,4月抵美。7月28日蒲安臣擅自越权与美国国务卿西华德在华盛顿签订该约。全文八条,主要内容包括:1)中国于原订贸易章程外,欲与美国商民另开通商`行船之路各事,均得自订章程,但不得违反原约规定。2)清政府得在美国各阜设置领事,美国当照各国例子予以优待。3)两国人民在对方国内,都不得因宗教信仰不同而受到歧视。4)两国人民均可在对方游历`居住,均照最惠待遇办理。5)两国人民均可在对方进入大小官学,并受最惠待遇;又双方都得在对方设立学堂。6)美国向不赞成无故干预代谋别国内政;将来办理各种制造事业需外国帮助时,美国自愿襄赞。该条约看似平等,在“和平”`“自主”的言词下美国攫取了扩大掠卖华工`加强文化和宗教等多方面的侵略权益。1869年11月23日在北京双方交换批准书。
17.洋务运动
中国清政府于19世纪6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  ,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引进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并相应地改革军事、外交、文化教育和某些政府机构等多方面的活动。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阶级内部中央和地方一部分当权的官僚在严重的“内忧外患”形势下所采取的“自强”措施  。
主要有:一,洋务派从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主要有:曾国藩和李鸿章成立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开办的福州船政局和崇厚经营的天津机器制造局。二,洋务派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又打出“求富”的旗号,兴办了航运、煤矿、电讯、纺织等民用工业,洋务运动的重点由军事转向经济。三,80年代中期,洋务派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中国出现了近代海军。由于海军名义上是直属清政府,实际上却是地方集团的势力和工具,各不相属,无统一制度和行动,所聘外国教习,从不认真训练 。四,为了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洋务派创办了新式学校,到1896年达20余所,又选送留学生出国深造,开近代教育的先河,从而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洋务运动客观上加速了旧的生产关系的瓦解,刺激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创立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工业,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些DIZHI作用。沟通了中西近代文化交流,受其影响产生了中国早期的维新思想。并且在改革封建教育制度方面打开了一个缺口。但由于它是在清政府主观上维护清统治的意思下进行的,只是把外国现代科技在腐朽的封建肌体之上的,所以最终是失败的。清政府企图在封建生产关系基础上发展先进生产力(“中体西用”),维护统治。结果,没能改变清王朝的命运,更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其失败是必然的。另一方面,它使自然经济瓦解,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且一定程度上DIZHI了外国的经济侵略,符合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潮流,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在洋务企业的基础上产生了早期官僚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队伍得以壮大。
18.“合作政策”
19世纪60年代中,以美国为主要倡导者,得到英、法、俄附和为了纠合力量,为实现“保持和继续扩大它们的侵略利益,支持清朝政权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基本方针,而采取的以“合作政策”为名的对中国的侵略活动。
“合作政策”的具体目的有三个方面: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4 15:21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