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134|回复: 2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产业经济学专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2-1 11:37: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产业经济学专区 欢迎你的到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006-2-1 12:03:04 | 只看该作者
产业经济学
一、产业经济学科发展史

   产业经济学科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形成、整合与发展历程,其前身为工业经济学科,是学校成立伊始最早创建的学科之一,迄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该学科在李贤沛、邬义钧等老教授的引领下,获得了卓越的发展,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1998年该学科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学科。经过多年的建设,该学科已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学术梯队结构。李贤沛、邬义钧等作为老一代的学术中坚力量仍在起领头作用,本校培养和从外校引进的新一代中青年人才不断涌现,如李晓丹、帅重庆、邱钧、罗生宝、朱焱山、汪海粟、胡立君、熊胜绪、任剑新等,为产业经济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张静、胡铭、胡川等一批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才华展露,成为有力的师资后备梯队。在现有师资队伍中,博士导师有5人,占25%,有副教授职称的10人,占50%;具有博士学位的有7人,占35%。

               二、学科发展历程与建设成就、学术贡献

   回顾产业经济学科的历史脉络,可将学科的历史演进分为创建、整合、危难之中求生存与蓬勃发展四个阶段。
  (一)本学科的创建期:1948—1957年
  早在中原大学时期,学校于1950年就成立了工厂管理系,1953年随院系调整更名为工业经济系,下设工业经济与企业管理两个学科。这一时期,产业经济学科的建设具有如下特点:
  1.形成了雄厚的师资队伍。当年,为适应将学校建设成正规化大学的需要,全校分批派出了李贤沛、邬义钧和其他学科的许多教师到中国人民大学学习。1953年的院系大调整又将中南各省高校财经方面的专业全部合并到中原大学,一大批有丰富的教学与科研经验的教师集中到学校,工业经济学科方面的有郑汝铭、熊诚、王如兰、金宝琴和费曾荣等教师。
  2.根据国家工业化的需求,为156项工程培养了大批产业经济方面的干部。新中国成立伊始,156项工程全面展开,国家需要一大批产业经济方面的人才,学校成为中南地区的产业经济等学科教育培训中心,其中分期培训了一大批产业经济人才,满足了经济建设的需要。
  3.教学方面基本上直接引进前苏联的教学内容及经验,以前苏联的《机械工业百科全书》为主要教学框架,同时也沿袭和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之前解放区的一些工厂的经验,融合于教学之中。
  (二)本学科的整合期:1958—1965年
  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使经济建设出现了重大失误,产业经济学科受“左”倾思潮的冲击,一些科学的产业经济内容被攻击成“资产阶级的条条框框”、“繁琐哲学”,发展产业经济的规划和制度被认为限制了工人的“创造性”。在此思想指导下,学校内部进行了专业简化和调整,产业经济被分割为部门经济。
  “大跃进”失败后,中央总结了失误的教训,制定了“工业七十条”,对经济建设进行调查,产业经济学科又重新受到重视,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部门到高等学校直至国有企业,产业经济的布局结构和协调发展得到了重新认识和实践。
  这一时期,产业经济学科建设的特点在于:
  1.进一步认识了产业经济学科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20世纪60年代,产业经济学家李贤沛主持编著了《工业经济学》一书,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部有关工业经济问题的著作,它的出版为恢复产业经济学科的教育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教学内容进行了重大调整和创新。
  调整的主要依据是“工业七十条”,按条例所规定的内容对工业经济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大量的充实,并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认为前苏联的工业经济学的内容只能借鉴不能照搬,要有中国自己的企业、行业的结构和分布以及运作特色。据此,一些反映我国自己企业、行业的新经验开始升华并总结成理论认识。
  (三)危难之中求生存期:1966—1977年
  1966年开始的十年动乱,中国高等教育遭遇历史性的劫难,绝大部分专业学科受到了致命性的打击。全国所有财经院校基本停办,学校幸运地作为惟一一所财院校保留下来了,学校名称更改为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工业经济学科也在一时否定一时肯定的艰难的政治社会环境中生存。
  (四)蓬勃发展期:1978—2002年
  粉碎“四人帮”,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产业经济教育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1979年,湖北财经学院工经系招收了“**”后第一批本科生。改革开放使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回归正轨,并得到蓬勃发展,也为产业经济学科的蓬勃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学科建设的广度不断扩展,深度不断深化,呈现出如下特征:
  1.学科建设不断完善,学科系列开始形成。
  产业经济学科除了本科专业外,还有硕士、博士点和博士后站。本科生每年招生人数达到150多人,并有不断扩大的趋势;硕士点招生规模也日益扩大;博士点招生也出现了形势喜人的局面。该学科现有邬义钧、余鑫炎、汪海粟、李晓丹、胡立君5名博士生导师,除此还有邱钧、罗生宝、朱焱山、熊胜绪等硕士生导师。
  2.教学内容日益丰富,教学手段日益多彩。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以李贤沛、邬义钧博导为首的一批老教授率领一批中青年教师对产业经济学科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大幅度的扩充和创新,引进和借鉴了西方国家大量的符合社会化大生产发展要求的先进的产业经济发展的理论和运作方法,结合中国实际进行了消化和吸收,创建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产业经济学科新体系,与此同时,新的教学手段不断创造和运用,如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已由原来试点发展到大范围地推广,双语教学也在多门课程中展开。所有这些,都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丰富了学科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层次的专门人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学校产业经济学科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它是全国首届由国家批准的三个工业经济专业硕士点之一。1978年以来已培养了200多名硕士;1986年国家批准为工业经济博士学位授予点,现已培养25名,在读博士40多人;1995年在我校获准建立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后,该学科点已有多名博士后进站从事博士后课题研究。该学科的毕业生遍及全国各地,许多毕业生处在各级领导岗位上。在全国各地高校担任博士生导师、教授、副教授的人数也很多。
  该学科非常重视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科研能力的训练,鼓励在校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搞科研和公开发表文章。该专业学生有自己的学术组织“未来管理者协会”,有自己的学术刊物《未来管理者论坛》。协会除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外,还聘请校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讲座和讨论。论坛是学校定期印刷的刊物。该专业还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调查。1990年以来,该专业学生发表科研论文425篇,其中在公开刊物上发表的有145篇。该专业还特别重视社会实践,建立了深圳、广州、上海等社会实习点,学生经过实习后,大大提高了专业实际能力。通过上述严格的教学,毕业的学生很受社会的欢迎。
  该学科特别注意对研究生进行专业基础知识的训练和培养,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规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必修课;要求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在提交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前,分别至少公开发表论文3篇、5篇;在资料查阅等方面,为研究生从事科研提供必要的支持。该学科培养了一批理论功底较深、科研能力较强的研究生。已毕业的博士代明在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21篇。他撰写的《国际竞争与企业本位论》获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和中国社会经济决策中心最高决策咨询三等奖,社会反响良好。该学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在提交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前,分别人均公开发表论文4.3篇和9.5篇。汪海粟博士的博士论文《从空想到现实——中国合作经济研究》得到周叔莲、汪海波、吴家骏等专家的高度评价;代明的博士论文《国际竞争与企业本位论》获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熊胜绪的博士论文《试论股份经济中企业家行为的政策约束》被评为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与开发促进会优秀论文;冯泽峰的博士论文《美国工业与政府政策》获湖北省1996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胡立君的博士论文《体育产业经济学》是国内该领域的第一部专著,受到同行专家好评,获湖北省第二届优秀博士论文奖。
  4.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科研方面,该学科点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1992年在财政部部属院校科研成果评比中,学校荣获第一名,而工业经济学科以86.05的总分,在学校的各学科点中列第二名。
  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或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的成果如表4-1、4-2、4-3、4-4(含课题、专著、教材、论文等)。

                    三、学科建设的基本经验

   学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多方面的基础建设工程,要下大力气狠抓、长期抓,抓出成效,我们在产业经济学科建设上的基本经验主要是:
  (一)与时俱进,积极进取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新事物层出不穷,产业经济学科的全体教师都十分注重学习,并且善于学习,所以在学科建设上不断进步,提高。学习的内容很多。一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西方经济学的有关理论,特别是不断学习**中央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总结出来的新理论、新政策。二是学习该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新理论、新知识,并把它运用到教学中去。三是学习社会,向人民群众学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到企业和实际部门作调查,丰富感性认识。四是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学习别人的长处和先进学术思想,拓宽学科建设的视野。五是善于总结经验,不断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二)切实抓好教材建设,不断创新
  教材建设是学科建设的一项基本功,是体现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经济学科始终如一地狠抓教材建设,并与时俱进地发展,不断更新其内容。从1985年以来,统编教材12部,自编教材52部,目前正在进行新的教材编写。平均每3年更新一次。每次教材编写更新,都吸收了国内外本学科研究中的新成果,使教材内容不断更新。今后随着时代的发展,更新的频率会更快。
  (三)主动开展科学研究,提高学术水平
  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发动机。高等院校如果不进行科学研究就会因循守旧,停滞不前。产业经济学科建设中始终抓住科学研究不放,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强大动力。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多撰写学术论文和专著。在李贤沛、邬义钧等老一辈博导以身作则的示范下,该学科中许多中青年教师在科研和学术活动中成绩显著,如李晓丹、邱钧、罗生宝、汪海粟、郭跃进、胡立君、熊胜绪等,在科研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现在新的更年青的一代也开始崭露头角。
  (四)善于发现和积极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骨干力量
  学科带头人和学科建设骨干是学科建设的标杆和旗帜。他们起着榜样作用、示范作用、带动作用,对学科建设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学科带头人要在教学与科研活动的实践中选拔,主要靠教师本身自己的刻苦钻研,学有所成,在教学与科研的实践中不断提高,展露才华,内因为主。同时在发现有培养前途的苗子时,应大力扶持其成长,尽快地成为新的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产业经济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梯队连续不断,后继有人。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这种良好的学术风气。每位教师把外在压力变为动力,并且主动自加压力、负重前进、克服懒惰和懈怠的思想情绪,以积极进取、努力拼搏、争分夺秒、持之以恒的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力争成为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五)踊跃参加社会实践和学术交流,不断增加新鲜知识和拓宽视野
  除了要积极参加院系组织的学术活动外,还要争取参加省市的、全国的乃至国际的学术会议和活动,同时要深入实际、参加社会实践,了解该学科的实际动态,做到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其中重点是争取参加全国性的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有条件的则要积极争取参加国际学术交流。
  (六)自觉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产业经济学科在教学法研究中也在不断努力,取得一些成绩,如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多媒体教学、写小论文课堂点评等,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今后还应继续探索,特别是要运用新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做到教学互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学科建设更上一层楼。
3#
发表于 2006-3-5 21:57:25 | 只看该作者

我想考浙江大学的产业经济学

考的是:数学,英语,政治,经济综合
专业参考书目:政治经济学)经济学)
我想问的是:我们要看的专业课的书就是他们要求的参考书么?
不用找产业经济学的书的么??
那考试的时候有没有涉及到:产业经济学的啊?
4#
发表于 2006-4-18 13:34:33 | 只看该作者
我还没有决定考哪个专业,想靠产经也想考区域经济
5#
发表于 2006-5-14 19:49:32 | 只看该作者
什么学校好啊!!!!
6#
发表于 2006-5-30 13:18:51 | 只看该作者
有考浙江工商大学的么?
7#
发表于 2006-6-26 12:21:41 | 只看该作者
太好了,感谢   阿  阿  阿
8#
发表于 2006-7-1 15:25:34 | 只看该作者
有考湖大的吗 ?
9#
发表于 2006-7-13 18:08:17 | 只看该作者
搞不懂产业经济学跟技术经济学有什么关系?是一样的专业吗?
10#
发表于 2006-7-19 22:44:09 | 只看该作者
广西大学怎么样
有一起的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27 05:31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