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左凤荣:苏联剧变与俄罗斯转型——苏联解体22周年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8-19 13:33: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光明网专访苏联问题专家左凤荣教授
  【编者按】1991年8月19日,苏联以亚纳耶夫为首部分高层发动政变,企图剥夺时任苏联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和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的权力。虽然戈尔巴乔夫被成功软禁在黑海别墅,但是叶利钦指责苏共企图颠覆政府,号召全国民众起来反抗。五天后,戈尔巴乔夫在全国发表演讲,宣布辞去总书记职务,并建议苏共领导机关“自行解散”……
  苏联为什么解体,剧变之后的俄罗斯是如何发展的,中国的知识界和舆论界一直众说纷纭。近日,光明网学术频道采访到了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左凤荣教授,为我们谈一谈这些问题。


 8月19日清晨,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突然宣布:总统戈尔巴乔夫“身体不适”,即日起由他本人就任总统,同时宣布成立“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苏军坦克奉命开进莫斯科红场。

叶利钦登上已被民众“缴械”的坦克发表著名的《告公民书》

12月21日晚,苏联国旗在克里姆林宫的最后时刻

左凤荣
  作者简介:左凤荣,女,1964年生,俄罗斯、苏联问题专家。现为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国际政治研究室副主任、教授、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生导师,兼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苏东剧变问题研究、世界社会主义的现状与前景方向)博士生导师。
  要点1:苏共没有把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放在应有的位置,而是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名侵犯了人民群众的个人利益,要求人为制度服务,而不是制度为人服务。苏共背离了社会主义的宗旨与原则,最后被人民所抛弃,也是理所当然的。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要点2:斯大林按照“圣剑骑士团”的标准建设苏共,苏共成了听命于领袖个人的党,成了不仅在政治上领导,也在生产上直接指挥的机关。
  要点3:有人把苏联比喻成一个大厦,说爷爷时盖的房子在孙子时倒了,不能怪爷爷,我认为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如果这座房子建在沙滩上,地基不牢,早晚都会倒,况且爷爷也没教会孙子怎么修房子,如何加固地基,反而时刻告诉后辈,他的房子盖得多么好,多么完美,根本就用不着修缮。
  要点4:戈尔巴乔夫不明白,在一个由共产党管理了半个多世纪的国家里,这个党业已成为一架管理国家大大小小事务的国家机器,在取代它的机构建立之前,对这台机器只能修理、改造、改善,而不能轻易打碎、抛弃、砸烂。如果苏共这一维系联盟的纽带不复存在,国家也将陷入混乱。
  要点5:当今俄罗斯人的生活水平明显高于苏联时期,苏联时期那些好的做法基本上被保留了,全民仍然实行免费医疗,小病看病公费,但买药自费(需要长期服药的病,如: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等除外),一旦住进医院,连吃饭都是公费。从幼儿园到中小学的教育都是完全免费的,大学生也有一半是免费的。
  要点6:俄罗斯不想再做帝国了,现在其富民的目标优先于强国。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人们更愿意生活在现在的俄罗斯,而不是回到过去。人们怀念的只是过去大国的辉煌,而不是过去的制度和体制。
  苏共没有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
  光明网学术频道:有一则流传很久的说法,苏联解体前,当时苏联社会科学院曾经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被调查者认为苏共代表工人的占4%,认为苏共代表全体人民的占7%,认为苏共代表全体党员的也只占11%,而认为苏共代表党的官僚、代表干部、代表机关工作人员的竟占85%!也就是说,绝大多数苏联人民并不认为共产党是他们利益的代表!为什么苏联人民要抛弃苏联共产党?苏共从什么时候开始脱离人民群众?
  左凤荣:这个调查是苏联科学院做的,这一结果基本反映了苏共的现实。苏共早已与人民格格不入。苏联人民要抛弃苏联共产党的根本原因是在70多年执政的时间里,苏共并没有让民众过上有尊严的、富裕的生活。苏联先进的只是几项与军工和国防有关的指标,广大民众衣食住行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苏联在世界上是仅次于美国的超级大国,可以决定许多国家的命运,但是,苏联人的生活不仅与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甚至赶不上东欧的东德、波兰、匈牙利等国,也落后于亚洲的韩国、台湾等后发展起来的国家和地区。
  苏共并不代表工人,无视工人阶级的切身利益。斯大林时期工人的平均工资只有沙皇时期工人平均工资的一半左右。工人的居住条件更差到50年代还赶不上沙俄时期。斯大林把各级苏维埃变成橡皮图章,这是对工人阶级的政治权利的嘲弄。到20世纪80年代末,苏联职工的月收入水平只为西方国家的1/3左右,住房面积、小汽车拥有量只为西方国家的1/2—1/10,诸如彩电、录音机、个人电脑等现代消费品的生产和消费不仅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甚至低于某些发展中国家乃至中国。工人与企业的管理不沾边,“工人是企业的主人”只是宣传口号。苏共更不代表农民,农民一直被作为落后阶级,是消灭的对象。斯大林推行的农业全盘集体化,是对全体农民的剥夺,对此不满者,则被打成“富农”,没收财产,或被流放,或被关进集中营。农民被死死地钉在集体农庄里,他们的地位类似于国家农奴。知识分子的命运也十分不幸,很多卓越的科学家被无辜剥夺自由,关在集中营里从事科学研究。斯大林宣布遗传学是“资产阶级伪科学”,享有国际盛誉的遗传学家瓦维洛夫,被诬为“帝国主义间谍”,被迫害致死。斯大林去世后,情况有所改变,但工人仍是计划经济的工具、农民被束缚于集体农庄、知识分子无创作自由的情况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1932年苏联爆发大饥荒,数百万人死亡
  苏共执政的目的并不是让民众过上好日子,而是维护手中的权力和对外扩张,通过世界革命推广苏联的制度模式。在制度设计上,苏联采用的立法与行政合一的苏维埃制度,按照设计者的设想,各级苏维埃代表由民众直接选举产生,可以随时撤换,这实质是一种直接民主制,在苏联这么大的国家不可能变成现实,只是空想。其实行的结果是苏维埃没有实权,民众也不可能真正选举苏维埃成员,实权在党的政治局和书记处手里,党政干部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民众对他们没有任何制约和监督,对于明显侵害民众的举措,如农业全盘集体化、片面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等,毫无办法。在制定各项政策时,苏共没有把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放在应有的位置,而是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名侵犯了人民群众的个人利益,要求人为制度服务,而不是制度为人服务。世界上领土最辽阔的国家连自己都养活不了,民众也没感觉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对国家的解体无动于衷。苏共背离了社会主义的宗旨与原则,最后被人民所抛弃,也是理所当然的。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斯大林时期是苏共脱离群众的开始
  苏共脱离民众,是从1929年斯大林改变新经济政策,实行大转变开始的。斯大林为了推行超高速工业化(此前他把主张高速工业化的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等人赶下了政治舞台),要求农民提供工业所需要的原料与粮食,而掌握土地和自己劳动成果的农民是难以控制的,于是,他利用国家权力强迫农民放弃原来的生产方式,加入集体农庄,按国家的计划生产和义务交售农产品,向国家缴纳“贡税”,为此不惜动用正规军队镇压农民的反抗,任凭几百万人饿死也要把粮食廉价出口到西方换取工业化资金。有人认为,斯大林这么做是因为当时苏联国际环境恶劣,要备战,这只是拿以后发生的事为斯大林做辩护,当时资本主义国家充满和平气氛,努力与苏联做生意,并无进攻苏联的计划,法西斯在德国取得政权也是1933年以后的事了。斯大林全力搞工业化,主要目的是增强苏联的军力,推行世界革命,埋葬资本主义。也有人用打败德国法西斯为斯大林疯狂的工业化辩护,认为此举保证了战争的胜利,但仔细研究一下,战争初期苏联就失去了三分之二的重要工业基地,这样的工业化到底对战胜德国法西斯起了多大作用,值得认真研究。
  为了推行明显违反经济规律和民众意愿的政策,斯大林按照“圣剑骑士团”的标准建设苏共,苏共成了听命于领袖个人的党,成了不仅在政治上领导,也在生产上直接指挥的机关。斯大林建立了严格的新闻检查制度,无论是党内,还是社会上都不允许有不同的意见,检查机构越来越庞大,权力越来越集中,克格勃直接介入思想领域,创新思想在幼芽状态下就被摧残殆尽了,以言定罪成了苏联的一大特色。在斯大林之后,苏共的政策有所缓和,但苏共总书记的权力仍不受制约和监督,党内没有合法的争论与辩论,仍是层层听命于总书记或第一书记,不合总书记意者难以在政治舞台上立足。各级党委和党委书记具有绝对的权力,经常包办代替苏维埃、经济机关和社会组织的工作。

大清洗时期,苏联工人举手表决处死政治犯
  政党本来是群众性组织,是联系社会与国家的桥梁,苏共则蜕化成了国家机关,成了官僚的代表。随着干部任命制的发展,官僚主义和贪污现象也随之发展起来了,普通老百姓找不到主人的感觉,责任感自然减退了。领导者对人民、对党的责任感也下降了,因为官员的提升不是靠“下层”,不是取决于人民的意志和要求,而是取决于“上层”,取决于上级领导的态度和意见,取决于档案和私人关系。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习惯于命令“下层”,在自己领导面前则阿谀奉承。苏共变成了只代表自己利益的权力机关,是体制使然。
  现代政党政治对现代社会政治生活起着积极的作用,它有利于实现权力的制衡与监督、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竞争的公平性、协调各方利益、为社会创造有序的法治环境。苏联共产党在成为执政党后并没有做到这一点,它自身不思改革,始终坚持以党代政,党政合一,代替人民做主。它没有成为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更没有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教条主义、左倾空想党的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苏共的指导思想、组织原则、活动策略在夺取政权后并没有多大改变,经不起时代和改革浪潮的冲击。处于执政地位的苏共丧失生机,是苏联经济发展模式、经济体制乃至整个苏维埃制度丧失生机的总根源,是苏联政治危机、经济危机乃至剧变和解体的总根源。
  苏联解体因对苏联模式过分自信
  光明网学术频道:您之前的文章认为苏联模式是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为什么?
  左凤荣:有人把苏联比喻成一个大厦,说爷爷时盖的房子在孙子时倒了,不能怪爷爷,我认为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如果这座房子建在沙滩上,地基不牢,早晚都会倒,况且爷爷也没教会孙子怎么修房子,如何加固地基,反而时刻告诉后辈,他的房子盖得多么好,多么完美,根本就用不着修缮。在苏联剧变的原因上,有些人认为是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的叛卖造成的,他们过高评价苏联模式的必然性、合理性和优越性,对苏联模式的弊端一带而过。在中国苏联学界,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苏联的解体是苏联模式的失败,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没有生命力。苏联剧变与苏联模式的弊端直接相关,这一模式是人为地把一种设计好的制度强加于社会,最后由于脱离国情、违背人类社会发展的潮流而失败。斯大林之后的历次改革都未能突破这一模式的理论框架、行为方式、思想方法,没能克服这一模式的弊端,更未能摆脱这一模式。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探究苏联解体的原因还应该到苏联社会的社会状况、体制机制中去寻找。说穿了,苏联模式只是为强国服务的,不是为民众谋利益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8 00:59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