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楼主 |
发表于 2005-11-27 17:27:22
|
只看该作者
第十章 同周边国家的关系
●学习本章重点掌握
1、中苏关系正常化中的“三大障碍”及其解决。
2、中苏关系正常化的意义。
3、中越关系的曲折发展。
●教学要点
中国是世界上周边国家最多的国家之一。这些国家中有原来的第一世界国家,也有第三世界国家,它们不仅面积相差极大,而且政治、经济实力悬殊,一些国家同中国存有大量的历史遗留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半个世纪中,始终奉行睦邻友好政策,努力创造稳定、和平、安宁的周边环境。90年代以来,中国把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作为自己外交政策的基石,采取“稳定周边,立足亚太,面向世界”的战略,继续奉行睦邻友好政策,全面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使中国的周边环境进入了建国以来最好的局面。不仅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而且也为亚洲的稳定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一、“结束过去,开辟未来”——中苏关系正常化
在和平和发展的世界潮流下,在中苏两国政策调整的基础上80年代末终于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一)中苏关系正常化中的“三大障碍”
中国和苏联是世界上拥有最长陆地边界的两个邻国,中苏两国关系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50年代中苏友好合作关系处于全面发展时期;60年代中苏关系逐步恶化,甚至发展到边境武装冲突;70年代是中苏关系严重恶化的时期,基本处于僵冷、对峙的局面。
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苏两国的国内国际局势都开始发生变化。苏联方面,由于在70年代大肆对外扩张,使自己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苏联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针对世界政治、经济形势中出现的新变化,提出了在外交领域和国际问题上的“新政治思维”,并对苏联的对外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在对外政策问题上,强调国家关系非意识形态化,主张停止对抗、停止军备竞赛、着手裁军、加强合作,强调与西方和平共处。在这个背景下,苏联领导人提出了缓和中苏关系的建议。
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政府为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采取了许多实际步骤。当苏联领导人提出改善中苏关系的建议后,中国作出了反应,在缓和关系的过程中,提出了消除严重威胁中国安全的三大障碍。认为中苏关系的改善关键是消除三大障碍。这三大障碍是指苏联支持越南入侵柬埔寨、在中苏边境和蒙古驻扎重兵、武装占领中国的邻邦阿富汗。其中苏联支持越南入侵柬埔寨是妨碍中苏关系正常化的主要障碍。消除这三大障碍既关系到中国的国家安全,同样也涉及到维护世界和平。
(二)两国关系的改善
自1982年11月以后,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相继去世。中国派团出席吊唁活动,即所谓的“葬礼外交”。
从1982年10月至1988年6月,中苏两国政府特使就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问题经过了六年12轮的磋商。中苏特使级的谈判虽然在三大障碍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分歧,但是两国在其他方面的关系开始逐步恢复。此后,苏联开始从蒙古撤军、从阿富汗撤军,并表示愿意作出努力以帮助越南从柬埔寨撤军。在消除三大障碍方面出现明显进展的情况下,双方决定,在结束两国政府特使政治磋商使命的同时,开始为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进行直接准备。1988年底和1989年初,两国外长完成了互访,并发表了中苏关于柬埔寨问题的九点声明。至此,影响中苏关系正常化的三大障碍基本上得到解决。双方还商定了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访华日期。
(三)两国关系正常化
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符合两国人民的愿望和根本利益。
1989年5月15日至18日,应杨尚昆主席的邀请,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访华,这是自1959年以来,苏联最高级领导人对我国的第一次访问。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与戈尔巴乔夫举行了高级会晤。双方宣布从此“结束过去,开辟未来”,实现关系正常化。5月18日,中苏双方在北京发表了《中苏联合公报》。中苏《联合公报》为两国建立新型的国家关系奠定了基础。这次中苏高级会晤,标志着中苏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中国***和苏联共产党的关系也随之正常化,在中苏关系史上掀开了新的一页。此后,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两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等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都得到了稳定的发展。
中苏关系正常化以后,两国关系既不同于五十年代的结盟关系,也不同于六、七十年代的僵冷对抗的关系,而是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的睦邻友好、互利合作关系。
中苏关系正常化的实践也说明,两国只有建立起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新型国家关系,才能真正经受住国际风浪和国内形势变化的考验,双方关系才能得以健康、稳定地发展。
苏联是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之一,是中国最大的周边国家,同苏联建立起睦邻友好合作关系,不仅有利于中国周边环境的稳定,而且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和稳定。
二、同俄罗斯建立面向21世纪的新型关系
(一)中俄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1991年,苏联解体,政治制度发生根本变化。俄罗斯是前苏联的继承国。中国政府尊重他们自己的选择,宣布承认俄罗斯联邦政府,并于1991年12月27日与之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中俄关系进入相互尊重,睦邻友好的新阶段。
中俄政治关系良好,两国领导人交往密切。1992年底叶利钦总统访华,双方发表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相互关系基础的联合声明》,宣布相互视为友好国家,实现了两国关系从中苏关系到中俄关系的平稳过渡。1994年9月***主席访俄,双方签署了第二个《中俄联合声明》,宣布两国建立睦邻友好、互利合作的建设性伙伴关系。1996年4月24—26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再次访华,中俄双方一致认为两国发展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两国作出的战略选择,符合两国的共同利益,也有利于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稳定。4月25日,中俄两国元首在北京签署了第三个《中俄联合声明》,双方正式宣布建立“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这些表明,中俄关系在政治方面稳步发展,并为21世纪的中俄关系的发展确定了方向。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任何第三国的新型国家关系,并为双方在各个领域进行最广泛的平等互利合作创造了条件。双方在政治上完全平等,经济上互利合作,安全上相互信任,国际事务中加强协作。
机制化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运作方式的重要特点,主要内容包括:1、高层定期政治会晤制度。两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每年会晤一次,两国外长常来常往,就共同关心的问题广泛深入地交换意见。在北京和莫斯科建立中俄元首间热线电话联系。2、双方合作协调和指导制度。两国建立“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统管双方在经济、贸易、科技、能源、运输、核能等一系列重要领域的合作,敦促解决合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3、国际磋商制度。两国将充分利用各种场合和形式在各个级别上就涉及各自重大利益及双方共同关心的全球性、地区性重大问题交流信息,认真探讨,制订对策,协调立场,相互配合。4、民间交往制度。两国已建立跨世纪的综合性民间友好机构“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通过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参与,加强人民之间深层次的理解和信任,加强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基础。
1996年12月,LIPENG总理访问俄罗斯,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正式启动。到1999年中俄政府首脑己进行了四次定期会晤。1996年和1997年,我国与俄罗斯等国还签署了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协定和相互裁减军事力量协定,这对加深相互信任、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1997年***主席第二次访问俄罗斯,宣布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正式成立。同年叶利钦总统第三次访华和1998年11月***主席访问俄罗斯时,双方一致表示将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全面推向21世纪。
(二)中俄友好合作关系的主要特点
近几年,中俄友好合作关系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合作进一步拓宽和发展。中俄友好合作关系的主要特点是:
第一,中俄新型国家关系机制的建立,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
第二,经济合作是中俄关系中的最重要内容。
第三,军事信任度不断提高,两国安全感增强。
第四,在国际问题上两国共识增加。
三、中越关系的曲折
中越两国人民有着悠久的传统友谊。中国是第一个承认越南并与其建交的国家。在越南人民的抗法抗美救国斗争中,中国人民和政府同越南人民同生死共患难,承担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但是,越南在即将取得战争胜利时,采取了一系列恶化中越关系的做法。
(一)两国争执的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个:1.关于华侨问题;2.关于中国对越南的援助;3.关于领土纠纷。
1、关于华侨问题
中国在越南的华侨约有100多万人。1955年中越两党曾就华侨的国籍、权利、义务等问题达成过原则性的协议。但是,越南刚刚取得抗美救国斗争的胜利,就违背了两党达成的有关解决华侨问题的文件,大肆****和驱赶华侨。到1978年7月,被越南驱赶回国的难侨总数达16万人。其次,越方在全国采取歧视华侨的政策,在越南的华侨不得享有越南公民应有的权利。在中国的努力下,1978年8—9月间,中越双方在河内就华侨问题举行了副外长级谈判。在谈判中,中国提出了解决华侨问题的四项主张:
第一,越方应立即停止歧视、排斥、****、驱赶华侨,对于那些被越方驱赶到中国的华侨,如果他们中有人愿意返回越南原居住地的,越方应给予妥善安排。
第二,对于越南北方的华侨问题,中方主张按照1955年两党协议的精神,华侨可在自愿原则基础上加入越南籍,不得采取强迫手段。越方应按文件规定给华侨加入越南籍创造条件。少数愿意保留中国籍的华侨也可以在办理必要的手续之后,保留中国籍。
第三,对于越南南方的华侨问题,中国愿意按照1955年的协议来解决。南越反动政权过去公布过的有关华侨转籍的法令全部无效。
第四,居住在越南的中国籍华侨,应遵守越南的法令,尊重越南的风俗习惯,同越南人民友好相处。中国政府希望越南政府保障他们在就业、教育、医疗、福利等方面的正当权益不受歧视。
对于中国的合理主张,越南给予拒绝。越南继续大肆****华侨。
2.关于中国对越南的援助
中国对越南的援助早在1950年就开始了。尽管当时中国百废待兴,但还是答应立即给予越南人力和物质上的援助。1950年8月12日,中国第一批援越的300多名军事人员抵达越南。同时,中国还给予了越南武器弹药和军事装备方面的援助。在越南的抗法斗争中,中国是惟一向越南提供援助的国家。中国军事顾问团在越南指挥了边界、奠边府等重大战役。可以说,没有中国人民所作出的最大的民族牺牲,全力支援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战争,越南的抗美救国战争不可能在70年代取得胜利。
60年代中期,当美国扩大侵越战争时,越南领导人要求中国扩大对越南抗美救国斗争的援助。从1965年6月,包括陆海空及数十万民工在内的中国援越大军直接参与抗美斗争,直到战争胜利。中国援越的总额已超过200亿美元。中国向越南提供的军用物资足够装备200多万人,保证了战争期间越南人民的吃穿用。除物质外,中国还派出专家、顾问2万多人,工程和防空部队30多万人,为越南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万多人。中国对越南的援助是最多、最实惠的。中国的援助不附加任何条件,绝大部分是无偿的,一小部分是无息贷款。胡志明说,中国对越南的援助是“恩深、义重、情长”。黎笋也说:“中国的援助是最直接、最紧急和生死关头的援助”。这不仅是言词,也是事实。
1975年,越南取得战争的胜利,中国还在进行“文化革命”,1976年又遇唐山大地震。中国想减少对越南的大规模的援助。但却遇到越南的反对。不仅如此,越南还大肆攻击中国对越南的援助。随着越南恶化中越关系的做法越演越烈,1978年7月,中国认为,中国专家已无法在越南继续工作,停止了对越南的继续援助,调回工程技术人员。
3.关于领土纠纷
中越之间领土纠纷包括领陆和领水。中越陆上边界全长l 347公里,是已定国界。1975年前后,越南声称有争议的地区170多处,面积约100平方公里。1973年以后,越南当局有组织、有计划地在中越边界地区集结大批武装部队,不断挑起事端,进行武装挑衅和敌对行动。
1975年3月,中国建议举行边界谈判解决双方存在的问题,但越南以种种借口拖延。1976年,中国再次提出边界谈判,由于越南的原因,中越边界谈判直到1977年10月才举行。谈判中,中国提出解决中越边界问题的原则立场,但是,越南对谈判并无诚意。后来,边界谈判中断。
越南同中国在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北部湾都有争议。
(二)中越边界冲突
1975年6月越南派兵入侵柬埔寨,1977年侵柬进一步扩大。1978年11月,越苏签订了带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友好条约。同时,苏联将越南拉入经互会。在越南抗美救国斗争时很少给予援助的苏联,此时却将大批武器和装备运往越南。越南入侵柬埔寨严重威胁印支和亚洲的和平,中国坚决反对。中国尽一切可能支持柬埔寨反对越南侵略者。
1978年夏,越共中央全会确定:基本的、长远的敌人是美帝国主义,直接的敌人是北京和柬埔寨。越南当局把“中国作为最直接、最危险的敌人”,是”新的作战对象”,提出“一切为了打败中国”的口号。越南派15万大军进驻老挝,15万大军入侵柬埔寨。在中越边界大肆进行挑衅,仅半年的时间发生边界事件700余起,打死打伤中国边民300余人。
1979年1月7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强烈谴责越南反动当局向民主柬埔寨大举进行武装侵略。2月17日,新华社奉命发表声明,中国边防军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被迫奋起自卫还击。1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表明中国进行自卫还击的原因和立场:越南推行地区霸权主义,明日张胆地入侵柬埔寨;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的周边环境和安定的边界;中国不要越南的一寸土地。3月5日,中国军队回撤,16日撤退完毕。正如中国领导人说的,中国的行动在兵力和时间上都是有限的。中国虽然撤回了部队,但是边界枪炮声持续了10年。1987年,越南向中国境内发射各类炮弹12万发,制造边境事件900多起。越南军用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达30多公里。1988年,越南向中国境内发射各类炮弹2万余发,制造边境事件319起。1989年,两国关系仍然没有改善。在中越边界地区,越南军事人员不断入侵中国境内,制造事端。
(三)两国关系的改善
中越边界武装冲突发生之后,中国主张通过谈判解决边界问题。经过努力,中越副外长级谈判分别在河内和北京举行。会谈中,中国提出解决问题的八项原则立场:第一,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恢复两国睦邻友好关系,双方存在的问题通过和平谈判解决;第二,任何一方不在印支谋求霸权,个向外国派驻军队,已派出的应立即撤回;第三,尊重中法界约规定的两国边界线;第四,尊重对方12海里的领海主权,公平合理地划分两国在北部湾和其他海域的经济区和大陆架;第五,西沙、南沙是中国的领土,越南应从这些岛屿上撤走一切人员;第六,对居住在越南的华侨均应友好相待,不得进行****和非法驱逐;七,越南政府应尽早接回被驱赶到中国境内、愿意返回的越南公民;第八,恢复两国间的铁路运输和贸易、民航、邮电等方面的关系。中国方面合情合理的建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支持。
中越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越南入侵柬埔寨。邓小平强调,中越恢复关系有一个条件,就是越南干干净净地从柬埔寨撤军。随后,中国发表了关于政治解决柬埔寨问题的声明。1989年1月至1991年8月间,中越两国就柬埔寨问题先后举行了五次谈判,双方就有关问题交换了意见。
随着柬埔寨问题政治解决的发展,中越关系开始松动并逐步得到改善。1991年6月,越共七大表示愿意早日全面解决柬埔寨问题,促进同中国的关系正常化进程。8月,中越两国副外长在北京举行了柬埔寨问题和中越关系正常化的磋商,双方取得了比较一致的看法。1991年11月,越共总书记杜梅、部长会议主席武文杰访问中国,双方发表了联合公报,签署了贸易及两国边境事务的协定。双方同意,今后两国关系的发展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两党关系以四项原则为基础,两国关系正常化与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异同无关。中越关系正常化与第三国无关。至此,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两国关系恢复以来,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等方面的联系和往来日趋活跃。
中越两国关系的改善和健康发展,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而且有利于亚太的和平与发展。虽然中越关系在90年代得到了改善,但是两国关系中存在的华侨问题、领土问题以及越南片面宣传“北方威胁论”等问题,仍会影响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