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楼主 |
发表于 2008-9-23 20:50:19
|
只看该作者
历史类:6.《国际关系史(十七世纪中叶至1945年)》 王绳祖 主编
法律出版社1986年
7.《国际关系史》袁明 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8.《国际关系史(1917-1945)》方连庆 刘金质 主编 北京大
学出版社2000年
9.《战后国际关系史》方连庆 刘金质 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
10.《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唐贤兴 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年
理论类:11.《国际政治学概论》宋新宁 陈岳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年
12.《国际政治学理论》梁守德 洪银娴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二版
13.《国际政治学概论》李少军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年
14.《当代国际政治析论》王逸舟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15.《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的变化与发展》 星野昭吉
[日] 刘小林 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16.《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倪世雄 等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年
17.《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王逸舟 著 上海人民出
版1998年
18.《当代国际关系学导论》俞正梁 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年
实践类:19.《当代国际关系》颜声毅 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年
20.《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俞正梁 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年
21.《国际政治经济学概论》宋新宁 陈岳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01年
22.《世界经济新论》庄起善 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期刊类:23.《国际政治》月刊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主办
24.《现代国际关系》月刊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主办
25.《国际问题研究》月刊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主办
26.《世界经济与政治》月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
研究所主办
27.《世界知识》半月刊 世界知识出版社主办
28.《北京周报》周刊 北京周报社主办
报纸类:29.《参考消息》日报 新华通讯社主办
楼主推荐书目选读(国外部分)1.[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利与和平的斗争》,徐昕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2.[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利与相互依存—转变中的世界政治》林茂辉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3.[美]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苏长和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美]大卫·鲍德温:《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肖欢容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7.[美]约瑟夫·凯米莱里,吉米·福尔克:《主权的终结?》李东燕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8.[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蒋葆英译,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
9.[美]卡尔·多伊奇:《国际关系分析》周启朋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
10.[日]星野昭吉:《全球政治学》刘小林等译,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11.[美]理查德·哈斯:《新干涉主义》殷雄 徐静等译,新华出版社2000年
12.[埃及]萨米尔·阿明:《不平等的发展》高铦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3.[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李金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4.[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5.A.Hurrell and B.Kingsbury,eds.,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a of the Environment, Oxford: Clarendon Press,1992
16.Eugene R.Wittkopf,Christopher M.Jones,The Future 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3
17.Mark R.Amstutz,International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An Introduction to World Politics, Boston:McGraw-Hill College ,1999
18.Joseph S. Nye Jr:Understanding International Conflics,New York: Longman ,1997
19.John Baylis and Stere Smith,eds.,The Globalization of World Politic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20.Finnemore , Martha,National Interests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Ithaca,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6
21.Michael E. Brown et al., eds.,Debating the Demoratic Peace ,Cambridge: MIT Press ,1996
22.E.H.Carr,The Twenty Years' Crisis,1919-1939: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i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New York:Harper and Rowe ,1964
23.Marc A. Genest,Cinflict and Cooperation:Evolv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Fort Worth: 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 ,1996
24.James E. Dougherty and Robert L. Pfaltzgraff,Jr.,Contend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4th Edition,New York: Longman ,1997
25.James Der Derian,eds.,International Theort: Critical Investigations, London:Macmillan Press ,1995
26.Patrick M. Morgan,Theories and Approaches to International Politics, 4th Edition,New Brunswick, N, J.: Transaction Books ,1986
国际关系史(自1618年“三十年战争”至2004年美国布什政府提出的“大中东改革计划”共250题,论述题28题)详细笔记,内容详细、语句精炼、结构清晰,让你对复杂的国际关系史一目了然。全部内容大约14万字117页,答题一般格式为:总论、背景、过程、结果、影响、意义。工本、复印、邮寄费用共150元(如果仅要1945年以后部分收费100元)(如要求用特快专递均另加收30元邮寄费)。一分价钱一分货,见到内容后你决不会后悔你的决定。由于本人学习紧张不可能经常上网,你可通过信箱自动回复给你的地址汇款,收到汇款后我会在当天将你所需的资料寄送给你,本人绝对讲信誉,不相信者我也没办法。本人在此登记的资料全部存在,无需再写信询问是否还有。需要者请及时联系,信箱为:uenchimog@yahoo.com.cn。另外特别说明:自本人将信箱公布之后,每天收到大量询问各类问题的信件,由于本人时间和精力有限无法一一作答,仅表歉意!以后如有问题请在论坛上发布,本人看不到时,也会有其他网友给你回答,以免由于本人没有查信而给你造成影响,谢谢合作!特别说明:概不还价,还价不卖!!!
-----------------------------------------------------------------------------------
以下是笔记目录:(共250题)
主 要 战 争: 1.三十年战争、2.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3.北方大战、4.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5.七年战争、6.美国独立战争、7.克里米亚战争、8.普丹战争、9.普奥战争、10.普法战争、11.中日甲午战争、12.美西战争、13.英布战争、14.日俄战争、15.意土战争、16.两次巴尔干战争、17.第一次世界大战、18.奇怪战争、19.太平洋战争、20.苏德战争、21.第二次世界大战、22.朝鲜战争、23.中东六·五战争、24.第四次中东战争、25.两伊战争、26.海湾战争、27.波黑冲突、28.科索沃战争、29.伊拉克战争。
条约、法案、宣言、电报:1.《威斯特伐利亚和约》、2.《比利牛斯条约》、3.《乌得勒支和约》、4.《圣斯特法诺和约》、5.《安政条约》、6.《中俄伊犁条约》、7.《江华条约》、8.《普拉特修正案》、9.“至克鲁格电报”、10.《英日同盟条约》、11.《日韩合并条约》、12.《和平法令》、13.《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14.《凡尔赛和约》、15.《色佛尔条约》、16.《洛桑条约》、17.《九国公约》、18.《拉巴洛条约》、19.《贝尔福宣言》、20.《道威斯计划》、21.《杨格计划》、22.《洛迦诺公约》、23.《非战公约》(白里安-凯洛格公约)、24.《胡佛宣言》、25.《天羽声明》、26.《**产国际协定》、27.《中立法案》、28.《慕尼黑协定》、29.《租借法案》、30.《钢铁盟约》、31.《苏德互不侵犯条约》、32..《大西洋宪章》、33.《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34.《苏日中立条约》、35.《联合国家宣言》、36.《开罗宣言》、37.《波茨坦公告》、38.“铁幕演说”、39.《克里福德报告》、40.《英法同盟互助条约》、41.“蒙巴顿分治方案”、42.《布鲁塞尔条约》、43《范登堡决议》、44.《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45.《日美安全条约》、46《美台共同防御条约》、47.《旧金山对日和约》、48.《日美共同合作与安全条约》、49.《日内瓦协议》、50.《伦敦-巴黎协定》、51.《防止核武器扩散条约》、52.《美苏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53.《赫尔辛基宣言》、54.《大西洋关系宣言》、55.《洛美协定》、56.中美《上海联合公报》、57.《中日联合声明》、58.《中日和平友好条约》、59.《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59.《与台湾关系法》、60.中美“八·一七公报”、61.《马斯特里赫特条约》、62.《京都议定书》、63.“PKO法案”、64.《华盛顿宣言》、65.《代顿协议》、66.《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67.《加强台湾安全法》、68.《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69.《尼斯条约》、70.《南海各方行动宣言》、71.日本“有事三法案”、72.《中国和印度关系原则与全面合作宣言》、73.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
主 要 会 议:1.维也纳会议、2.阿尔黑西拉斯会议、3.两次海牙和平会议、4.巴黎和会、5.华盛顿会议、6.热那亚会议、7.慕尼黑会议、8.德黑兰会议、9.波茨坦会议、10.开罗会议、11.布雷顿森林会议、12.旧金山会议、13.雅尔塔会议、14.亚非会议(万隆会议)。
主 要 人 物:1.梅特涅、2.俾斯麦、3.伍德罗·威尔逊、4.弗兰克林·罗斯福、5.张伯伦、6.丘吉尔、7.乔治·凯南、8.戴高乐、9.阿拉法特。
同 盟 、组 织:1.神圣同盟、2.法俄同盟、3.三国同盟、4.三国协约、5.国际联盟、6.柏林-罗马-东京轴心、7.反法西斯统一战线、8.联合国、9.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0.国际复兴开发银行、11.国际法院、12.阿拉伯国家联盟、13.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4.华沙条约组织、15.美洲国家组织、16.经济互助委员会、17.欧洲共产党与工人党情报局、18.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欧洲经济共同体、20.欧佩克、21.大赦国际、22.巴勒斯坦解放组织、23.不结盟运动、24.77国集团、25.东南亚国家联盟、26.非洲统一组织、27.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28.西方8国集团、29.里约集团、30.“哈马斯”、31.独立国家联合体、32.亚太经济合作组织、33.亚欧会议、34.亚信会议、35.绿色和平组织、36.南亚区域合作联盟、37.世界贸易组织、38.上海合作组织、39.非洲联盟、40.10+3合作、41.东盟地区论坛(ARF)、42.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43.国际刑事法院。
危 机 、事 件:1.光荣革命、2.法绍达事件、3.赫拉特事件、4.印度民族大起义、5.三国干涉还辽、6.第一次摩洛哥危机、7.第二次摩洛哥危机、8.波斯尼亚危机、9.萨拉热窝事件、10.朝鲜三·一起义、11.鲁尔危机、12.九·一八事变、13.苏台德事件、14.七·七事变、15.珍珠港事件、16.诺曼底登陆、17.第一次柏林危机、18.苏伊士运河事件、19.古巴导弹危机、20.债务危机、21.朝鲜核危机。
政策、主张、理论:1.门罗主义、2.“两C计划、3.“门户开放”政策、4.光辉孤立政、5.十四点和平计划、6.睦邻政策、7.杜鲁门主义、8.三环外交、9.马歇尔计划、10.第四点计划、11.犹太复国主义、1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3.多米诺骨牌理论、14.日内瓦会议、15.“三和”路线、16.舒曼计划、17.艾森豪威尔主义、18.“和平”战略、19.戴高乐主义、20.新东方政策、21.勃烈日涅夫主义、22.新殖民主义、23.尼克松主义、24.多边自主外交、25卡特主义、26.世界秩序政策、27.新遏制战略、28.外交新思维、29.里根主义、30.超越遏制战略、31.环太平洋经济合作构想、32.美国的“世界新秩序”、33.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34.新大西洋主义、35.参与与扩展战略、36.布什主义、37.恐怖主义、38.伊斯兰原教旨主义、39.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40.新帝国主义论、41.失败国家论、42.新干涉主义、43.大中东民主改革计划。
其 它:1.威斯特伐利亚体系、2.东方问题、3.考迪罗主义、4.麦克马红线、5.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6.李顿调查团、7.欧洲战争策源地、8.亚洲战争策源地、9.东方战线、10.第二战场、11.雅尔塔体制、12.克什米尔问题、13.第三世界、14.冷战、15.第三条道路。
-----------------------------------------------------------------------------
内容示例: 亚欧会议(Asia-Europe Meeting -- ASEM):系亚欧25国和欧盟委员会的政府间论坛。
1994年10月,新加坡总理吴作栋访问FaGuo时提出了召开亚欧领导人会议的设想,以通过对话与合作,促进亚欧两大洲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这个倡议顺应世界发展新趋势,得到了各有关国家的积极响应。1995年3月欧盟部长理事会正式通过了支持召开亚欧会议的决议。亚欧会议的构想也得到了东盟各国的一致赞同,中国和日本、韩国也给予积极支持。亚欧双方都为这次会议的召开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1996年3月1日—2日,首届亚欧会议在泰国首都曼谷举行,来自亚欧25国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以及欧盟委员会主席出席会议,亚欧会议正式启动。亚欧会议的宗旨是通过加强亚欧之间的对话、了解与合作,建立亚欧新型、全面伙伴关系,为亚欧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根据亚欧领导人达成的共识,亚欧会议的活动将以非机制化方式多层次地进行,主要有:首脑会议、外长会议、经济、财政和科技等部长会议,高官会议及其它后续行动。亚欧首脑会议每两年举行一次,轮流在亚洲和欧洲国家举行。 亚欧外长会议是在亚欧首脑会议框架下设立的。自2001年起,亚欧外长会议由每两年召开一次改为每年举行一次。亚欧会议有26个成员,包括亚洲10国、欧盟15国和欧盟委员会。
亚欧会议进程应遵循以下原则:各成员国之间对话的基础应是相互尊重、平等、促进基本权利、遵守国际法规的义务、不干涉他国的内部事务;进程应是开放和循序渐进的,后续行动应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进行;扩大新成员应由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协商一致决定;通过对话增进相互了解和理解以确定优先领域并共同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