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济复苏脆弱 美联储短期难结束宽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20 09:25: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链接标记宏观 | 链接标记金融 | 链接标记公司 | 链接标记产业 | 链接标记艺术投资经济复苏脆弱 美联储短期难结束宽松
正文链接标记我来说两句(人参与)2013年02月20日01:38来源:中证网-中国证券报 链接标记手机客户端
链接标记打印
链接标记字号
链接标记大|链接标记中|链接标记小链接标记保存到博客

原标题 [经济复苏脆弱 美联储短期难结束宽松]
  本报记者 杨博

  在上周结束的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再次重申维持量化宽松政策不变,并表示美国经济距离“完全健康和充满生气”的全面复苏还很遥远。若不算“扭转操作”,自2008年以来,美联储已经推出四轮量化宽松措施,资产负债表规模大幅扩张至3万亿美元,长期基准利率持续保持在零水平。尽管美联储内部对于何时结束开放式资产购买计划已经显露出分歧,但考虑到经济复苏仍然温和,短期内美联储宽松政策立场恐难动摇。

  经济指标改善有限

  最新数据显示,美国2月汤森路透/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初值从1月的73.8升至76.3,创下三个月来新高,好于市场预期。纽约地区2月制造业指数上升至10.04,远好于此前市场预期的-3.0,为七个月来首次扩张。

  尽管多个经济数据表现有所起色,但美联储最为关注的失业率和通胀指标尚未出现明显改善。1月美国失业率为7.9%,较前一月小幅回升,通胀水平仍远低于美联储设定的2%的目标。而根据美联储去年底设定的政策目标,宽松政策调整的“门槛”是失业率降至6.5%以下,当前水平距离这一目标还有相当长的距离。

  在1月30日结束的最近一次货币政策例会上,美联储宣布维持现有货币政策不变,继续以每月850亿美元的规模购买长期国债和住房抵押贷款担保证券(MBS),直到就业市场“实现显著改善”。

  对于继续实施量化宽松,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依然态度坚决。他在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期间表示,在失业率仍接近8%的情况下,美国经济距离“完全健康和充满生气”的全面复苏还很遥远。他同时重申美联储将继续提供适应性的货币政策,以实现就业最大化和物价稳定的承诺。

  美联储长时间的宽松货币政策引发输出通胀和货币战争的担忧。伯南克辩护称,如果宽松政策能够使美国经济复苏,全球经济也将从中获益。

  对于未来政策走向,多数市场分析师预计今年劳动力市场不会出现美联储期望的那种明显改观,因此美联储会继续购买债券。法国巴黎银行北美首席经济学家科罗纳多预计,未来美国经济的表现将略低于美联储的基本预期,资产购买计划将持续到2014年。

  量化宽松风险不可低估

  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日前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是特殊经济情况下的非常规手段,对美国经济短期是好的,但长期会有潜在的通胀风险。短期来看,这种债务陷阱对债权国不利,中国还继续面临热钱流入的问题,宏观经济政策可能会不好把握。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世界经济室副研究员张茉楠认为,量化宽松可以说是双刃剑,在刺激资产泡沫和经济的同时,未来退出时也一定有极大的负效应。美联储和日本央行等推出的无限量的资产购买计划,实际上已经把新兴经济体都卷入到量化宽松阵营当中,包括巴西、印度等很多国家都在被动的进行量化宽松。全球“货币战”风险在加大。而货币战一定会引起贸易战,这对全球经济影响非常大。

  美联储内部已经对量化宽松政策的存续时间显露出分歧。在最新的货币政策决议投票中,12位拥有投票权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委员中有11位投赞成票,堪萨斯城联储主席乔治投了反对票。她担心继续推行高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加大未来经济和金融失衡的风险,且有可能推升长期通胀预期。

  此外,克利夫兰联储主席皮亚拉托15日表示,目前的开放式资产购买计划面临诸多风险,其带来的效益也日渐减弱。为了最小化这些风险,美联储应该以削减资产负债表为目标,而不是在今年年底以前继续维持当前的资产购买速度。但皮亚拉托不具备今年的美联储公开市场操作委员会货币政策投票权。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20 19:16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