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楼主 |
发表于 2012-12-4 23:55:22
|
只看该作者
从更大范围看,第三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是通过先实现民主化,进而实现国家富强。恰恰相反,很多国家在推行民主化后,反而丧失了有效性,不得不依附于外部强国。尤其在那些阶级分化对立严重、缺乏全民共识的国家,民主化的来临只会加剧“政治极化”,要么是民粹政治,多数中下层民众毫不留情地剥夺少数富人,最终引发富人反抗(如20世纪70年代的智利阿连德民选政府,因坚持左翼立场结果被皮诺切特右翼军事政变推翻;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也因亲中下层立场,而遭遇两次未遂政变);要么是金钱主宰选举,使民主成为富人服务的寡头民主,从而面临被左翼军人政权推翻的危险(如埃及的法鲁克王朝,被左翼的纳赛尔“自由军官组织”推翻)。由于无法解决阶级问题,这种“翻烙饼式”的政治转型总是间歇性发作,从而引发政治动荡和第三世界的政治衰朽。
从实践看,第三世界国家在实行民主化20多年后,由于“大部分第三世界的民主体制运行得都不是很好,民主失去了它往日的声望。”[44]20世纪90年代早期,支持将民主制作为政府体制的比例达到85%、90%甚至95%。但现在大部分民主国家里民主的支持率已下降到60-65%,相当部分还降到50%。与此同时,许多国家对“强政府”的支持却在上升,许多国家达到近50%。军人政府“还政于民”等来的不是民主巩固和欣欣向荣,而是政治衰朽和军人重新干政的阴影,使第三世界政治变迁始终在“军人干政”与“弱势民主”之间交替出现。
三、超越两难处境:政治转型应循序渐进
政治变迁是时下流行语,其潜台词就是现行政体存在缺陷。这种缺陷就像人体有病一样,需要想办法治疗。而政治变革就是一种改变原状态的治疗方案。常识告诉我们,好的治疗方案是能将病治好,使身体变得更强健;而糟糕的治疗方案,则只能只关注根除病灶本身,而不顾及由此给整个身体带来的副作用,结果很可能是病灶消除了,病人身体也垮掉了。而政治变革是国之大事,直接关系国家兴衰,因此更需实事求是。正像衡量治疗方案好坏的标准,是能否使身体更强健一样,评价政治转型的成败标准,不应该简单地看是否走向民主化(如全民选举、多党竞争之类等),而是看这种变革是否富国强民,增强综合国力。本文认为,代表性和有效性既然是衡量第三世界政治优劣的两大指标,因此,第三世界政治变革就应遵循“两个有利于”:一是是否有利于真正扩大代表性,使政策真正体现多数意志;二是是否有利于增强政府效能和执行能力。两大标准缺一不可:没有代表性的政治更替,很容易出现将民主视为权贵统治工具的“封建民主”、“寡头民主”乃至“君主共和制”;而没有有效性的政治更替,就会像战后伊拉克那样,空有建设国家的蓝图和纲领,却无基本的贯彻实施能力。尤其是政府的有效性,几乎成为后进国家追赶先进国家的基本政治保障。
翻开世界历史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第二轮工业化时期的国家,几乎都是在威权体制下完成的现代化,美国黑人投票权到1965年才真正开始;瑞士到了1971年所有的妇女才获得了投票权,瑞士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普选。在现当代,有学者比较了韩国、巴西、印度、尼日利亚等国后得出结论:“后开发地区的有效力国家一般创立于工业化经济崛起之前,因为以支持投资者获取利润为主旨的国家干预,已被证明是工业在后发展国家崛起的先期条件。”[45]“亚洲四小龙”都是先实行威权主义,在经济实现发展后再推行民主;最早实现民主的印度经济发展却十分缓慢。这说明,经济发展与民主并非不能并存,但关键要看时机选择。“如果在工业化之前,当‘赶超’任务很重时,将发展主义与民主结合是非常困难的。而当工业已经发展,任务顺序不同时,将发展主义与民主结合在一起就变得相对容易得多。”[46]
因此,第三世界国家进行政治转型,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即政治转型并非从威权政府一步跳到民主政体,而必须谨慎渐进,有主次先后之分。具体地说,一方面要确保不丧失有效性优势,为此应推动中央集权的制度化和法制化,但鉴于仅有有效性还不够(它作为工具性功能,既可用来实施仁政,也可实施暴政),因此,另一方面,重点是逐步增强政权代表性。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要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第三世界国家在经济现代化取得一定成效之后,关键任务是推进社会改革,最大程度地消灭贫富差别,建立扁平化社会。“因为国家制度并不是第一性和基本的,第一性和基本的东西是社会制度。”[47]唯有真正经历过社会变革,才可能摆脱军人干政和弱势民主的双重阴影,为真正实现政治现代化和国家富强铺平道路。
--------------------------------------------------------------------------------
[1] 不少学者认为“第三世界”概念已然过时,实则不然:首先,“三个世界”力量梯次分布的格局仍然存在,新兴国家崛起并未根本改变这一格局。其次,“发展中国家”侧重经济属性,“第三世界”侧重政治属性,这就像“西方国家”和“发达国家”两大概念一样,不能简单混同。
[2] (美)霍华德·威亚尔达著,刘青、牛可译:《新兴国家的政治发展:第三世界还存在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8页。
[3](美)哈罗德·D·拉斯韦尔著,杨昌裕译:《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商务印书馆2000年。
[4] (美)塞缪尔·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年,第1页。
[5] (澳)琳达·维斯、约翰·霍布森著,黄兆辉、廖志强译,黄玲校:《国家与经济发展:一个比较及历史性分析》,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第34-38页,第47页。
[6](美)斯塔夫里亚诺斯著,迟越、王红生等译,黄席群、罗荣渠校:《全球***》,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487页。
[7] Hilal Khashan, Arabs at the Crossroad: Political Identity and Nationalism, University Press of Florida, 2000, p.64
[8](美)曼库尔·奥尔森著,吕应中等译:《国家兴衰探源:经济增长、滞胀与社会僵化》,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55页。
[9](美)阿图尔·科利著,朱天飚等译:《国家引导的发展:全球边缘地区的政治权力与工业化》,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第11页。
[10] Roger Owen, State, Power and Politics in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Middle East, Second Edition, Routledge, 2000, p.149
[11] 《全球***》,第493页。
[12] Alam Richards and John Waterbury, A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Middle East: State, Clas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Westview Press, 1990, p.412-413.
[13](美)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年,第220页。
[14](英)彼得·高恩著,顾薇、金芳译:《华盛顿的全球赌博》,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40页。
[15](美)W·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第520、516页。
[16] (澳)琳达·维斯、约翰·霍布森著,黄兆辉、廖志强译,黄玲校:《国家与经济发展:一个比较及历史性分析》,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第3-4页。
[17]《新兴国家的政治发展:第三世界还存在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3页。
[18]《新兴国家的政治发展:第三世界还存在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2-63页。
[19]《新兴国家的政治发展:第三世界还存在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2页。
[20] 李德昌著:《巴基斯坦经济发展》,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41页。
[21] (美)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年,第185页。
[22] Alam Richards and John Waterbury, A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Middle East: State, Clas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Westview Press, 1990, p.413-414.
[23](英)狄利普·希罗著,赵炳权等译:《中东内幕》,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17页。
[24] (美)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纳日碧力戈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70页。
[25](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第179页。
[26](美)霍华德·威亚尔达著,刘青、牛可译:《新兴国家的政治发展:第三世界还存在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3-64页。
[27] Alam Richards and John Waterbury, A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Middle East: State, Clas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Westview Press, 1990, p.410.
[28] David Schenker,Sick Man on the Nile,WeeklyStandard.com, September 2, 2010
[29](英)彼得·高恩著,顾薇、金芳译:《华盛顿的全球赌博》,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39页。
[30] (美)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年,第223页。
[31](美)斯迪芬·海哥德、罗伯特·R·考夫曼著,张大军译:《民主化转型的政治经济分析》,社科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10页。
[32] (美)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年,第311页。
[33](澳)琳达·维斯、约翰·霍布森:《国家与经济发展:一个比较及历史性分析》,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第269页。
[34] (美)斯迪芬·海哥德、罗伯特·R·考夫曼著,张大军译:《民主化转型的政治经济分析》,社科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32页。
[35] (美)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年,第201页。
[36](美)拉里·戴蒙德:“民主政治的三个悖论》,刘军宁编:《民主与民主化》,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22-123页。
[37] Roger Owen, State, Power and Politics in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Middle East, Routledge, 2000, p.240
[38] 《国家与经济发展:一个比较及历史性分析》,第3页。
[39] 《列宁短篇哲学著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5页。
[40] 李晓:《东亚奇迹与“强政府”》,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9页。
[41](英)伊恩·格雷著,张志明等译,程克雄校:《斯大林——历史人物》,新华出版社1981年,第1页。
[42](美)胡安·J·林茨、阿尔弗雷德·斯泰潘著,孙龙等译:《民主转型与巩固的问题:南欧、南美和后共产主义欧洲》,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96页。
[43](美)彼得·高恩著,顾薇、金芳译:《华盛顿的全球赌博》,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17-218页。
[44] 《新兴国家的政治发展:第三世界还存在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0页。
[45] (美)阿图尔·科利著,朱天飚等译:《国家引导的发展:全球边缘地区的政治权力与工业化》,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第2页。
[46] 《国家与经济发展:一个比较及历史性分析》,第280-281页。
[47] (德)亨利希·库诺著,袁志英译:《马克思的历史、社会和国家学说》,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261页。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