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中日关系)
作者::wangguang33@163.com
419分经验与教训
2009年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已经结束,本人不才,考取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日本研究所(日本研究系),专业为国际关系。虽然说现在还没有进入复试阶段,但是不出太大的意外的话,我应该可以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录取。在这里有些大言不惭,
请见谅!
考上社科院要感谢两个论坛一个是社科院的bbs,另一个就是纵横天下国际关系论坛http://bbs.newslist.com.cn,社科院的bbs是我必上的论坛,那里有师兄师姐的热情的帮助,得到很多重要信息。关于关系论坛我是07年就注册了的,我是看了《2008年——榜样的力量》之后,才尝试选择的社科院的研究生院,其中要特别感谢“巴豆”学长,他的社科院世经政的经验贴给我启发很大。另外一些国际关系理论和国际关系史的笔记都是从论坛上下载的,省去了我不少的时间,在此致谢!
对于我来说,考研其实很享受的事情,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终于有机会上演一次“穿越”,回归古代。跟很多人不同,我把考研当作我生活的一部分,就像每天的吃饭睡觉一样,道理很简单。我是一个很有规律性的人,到点就要吃饭、所以对待复习我也是一样,到时间复习这一本书,我会自觉地放下手头的活,全身心的投入到这本书的复习之中。所以,考研复习成了我的家常便饭,而不是把它当作一个负担。
下面我想就以下几点谈一下我的看法当然这其中也有教训。希望能够对学习国际关系(尤其是中日关系)的同学有一些帮助,不胜荣幸。
首先,为什么而考研?这个问题必须明确!关于这个问题非常有必要强调一下它的重要性。很多人会回答,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考研首先是为了回避就业,其次是为了将来更好的就业,其实这个观点非常正确,这也是当今最普遍的观点。但是我的回答是否定的,我的动机很单纯,就是想好好的读点书,做点专业领域的学问,充实一下自己的大脑。我也是这么做的,早在去年十一月的时候,我有幸被选上作为临时工作人员帮助日本王子造纸株式会社参展中国东盟博览会,晚宴席间王子商贸上海株式会社的老板就对我说,别读研究生了,直接到王子造纸来工作吧!当时我以为老人家喝多了,也没在意,我显然喝的也有点上头,说了一句:等我考研失败的时候,再去王子造纸吧!现在回想起来,当初真的很失礼,但是那是我的真实想法。酒后吐真言,就说了出来了。没想到过了几日,老板还来真的了,正式洽谈问我有没有兴趣去王子商贸北京分公司去工作?我的答复,仍然不变。他们也表示理解,口头上也是答应愿意等到我考研结束在考虑来王子工作的问题。所以说,对于我来说,考研并不是意味着将来的好的工作岗位,好的工作的话,王子造纸的职位已经是很不错的了。前几天日本所导师在跟我聊天的时候,也提醒了我这个问题。在社科院面试的时候:“报考社科院的动机”是必问的题目,如果你是为了名或者利的话,还是放弃社科院吧!社科院是“翰林院”也是“御史台”,但同时也是“冷衙门”。没有多少实际利益可得的,名利双收的话。北大清华岂不是更好?所以关于考研的动机,还是要必须明确的!个人建议如果考大学的研究生的话,相对的顾虑不是很多,但是如果考科研院的话,比如说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等等,还是要考虑的更多一些,毕竟属于国家的智囊、政策研究机构。
第二,学校、专业的选择。其实学校以及专业的选择是跟考研的目的挂一些钩的,但并非全部。我之所以选择社科院,主要有两点考虑,1 它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最高学府,无论你承认与否,了解与否,事实就是这个样子。虽然它跟北大清华从名气上相形见拙,但是实力上不比他们差,看看中国最好的19所研究生院就知道了,中科院名列第一、社科院名列第二,第三才是清华大学。所以我要考社科院,毕竟它是培养高精尖人文社科人才的地方。在科研投入、师资力量、专业程度上社科院都略高一筹。个人感觉本科阶段我们学习的东西太有限了,将来要想大展身手,本科学的东西远远不够,还要进行专业强化!而作为日语专业的我来说,相比语言专业,我更喜欢外交和国际关系。语言充其量只是一门工具,一个让我打开外交之门的钥匙。所以中日关系自然成了我观察的重点!我对比了国内所有大学和科研院所,比来比去还是觉得中国社科研的日本研究所是最权威的一家机构。心一横,就选择了社科院。2 接下来的阶段就是联系导师,当时人在日本留学,联系也不是很方便,只能通过电子邮件,于是就抱着试一下的心理联系我现在的这个导师——吕老师。没想到他给我回信了,并且还鼓励我报考社科院,给了我很大的信心,以后更是每次给他写信他必回我的邮件,在一次回信中还把2008年的真题告诉了我,我很感激导师一直以来对我的鼓励和支持,这是我选择社科院,选择日本研究所的原因。
第三,关于复习。其实对于复习,我没有太多的经验供大家分享。其他的专业我不清楚情况,但是社科院的日本研究所是很看重个人的知识积累的。日本所今年研究生考试并没有指定参考书,所以很多的题目都要靠自己的知识积累。下面我就考研的四门课程总结一下我的经验和教训。首先是外语,外语毫无疑问,我选择的是日语作为我的外语,毕竟大学学了四年日语,还是有这个自信的。所以在考研复习阶段没怎么复习日语,也就是做了几套模拟试题。关于日语考试有几点要强调一下:阅读要看细节,很多问题的答案都藏在文章中,所以要看清楚每一个文字,确保万无一失。对于作文和翻译,只是靠大家的功底了,但是还是有可能赚到分数的,那就是书写要工整,就算写得不好看,也一定要工整。这个历届考试都有强调这个事情,我们已经耳熟能详了。今年成绩出来以后还是有点出乎意料的,我的日语考了91分。社科院日本所办公室主任郭老师告诉我,这是历年来她所见过的最高分数了,所以大胆的估计,今年我的这个91分,在全国也应该是名列前茅的了吧!
政治的话,我没有发言权。考得不好,62分,但是也马马虎虎过线了,今年全国的分数线49分,相比较而言我的成绩还可以。但是相比我的其他成绩就差很远了。该让我怎么说政治好呢?我个人比较喜欢政治,但是可不是喜欢这种考试的“政治理论”。政治理论太复杂、太无聊。也许是自己最政治太有自信的缘故吧!导致了我的掉以轻心。但是我个人感觉报那些辅导班没有什么用处,我当时是没有报考那些文登啊、逸宁之类的考研培训班。既浪费钱又浪费精力,心里面不重视的话,神仙也帮不了你,所以我的政治考砸了,问题出在我自己身上。当时我也就是做了一遍真题看了一些时政就过去了。这里所说的教训——就是政治给我的教训!
专业课1,是世界近现代史。这里面侧重点是现代国际关系史,也就是一战后的那些史实,历史是我的强项,但是要是记下浩瀚如烟的历史事件的话,还是颇费一番周折的,更何况我还不是历史学专业。日本所的世界近现代史的题目侧重于国际关系史,特别是1战、2战后的国际关系史以及中日关系史,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是日本研究所,研究的重点自然是中日关系。这门科目我看的参考书总共有六本,《近现代史编》共计四册、《战后国际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共计两册,从页数来算的话也有接近3000多页吧!所以全部背诵下来是不可能的,只能靠自己的理解然后加以发挥,并且要联系史实找出史实之间的关联性,这是最重要的。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甘地主义”,其实是很难回答的一个名词解释,因为它不在大国的范畴内,那个时候印度还是英殖民地,所以复习的重点不在那,但是就出了这么一道题目,如果读得多,有些积累的话这道题也不是很难,想想他的非暴力不合作,想想他在南非活动的北京,在英国留学的北京,以及他的宗教泛爱观念,这道题目就迎刃而解了。还有一道题目。是属于非常幸运的类型,马歇尔计划道出在了专业课的试题上,同时也出现在考研政治理论的试题上。所以回答出政治试题的马歇尔计划的话,这道题目就迎刃而解了。
专业课2,是日本概况。是一门时政性很强的科目。因为不指定参考书,所以我也就是随便找了一些介绍日本的书看了一下。真正到了考试的时候,果然是在哪一本书上都找不到的题目,题目太新了,太有时代性了。紧贴当今日本社会的现状,全是当今日本国民关心和讨论的话题,如果对中日关系没有相当的理解的话,估计是很难回答出来的。我个人感觉,也就只有大学期间学习过日语的学生才能回答的上来这些题目,比如“夫妇别姓”“格差社会”“养子制度”等等,如果没有对日本社会有一个透彻的理解的话是很难回答出这些名词的定义的。所以在这里我想说,我们学习本专业的知识不要局限在课本上的那点东西,课本上的知识是基础,是我们认识这个国家和社会的工具,但是要深究这个国家的话,我们还要通过其他书籍、报刊、媒体等渠道,时刻关注着这个国家的变化和发展,以及在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且能够提出自己的主张和理解,这才是真正的去读懂这个国家。关于这一点,一年的赴日留学经历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毕竟亲身感受到的日本跟书本上、或者我意识中的日本还是有很大区别的,通过对日本的实际观察和体验了解到的日本会更加透彻、更加直观。当然囿于我们国家的经济水平,不是每个同学都能够去日本留学,所以这种直接体验日本的机会还是很少,这是比较令人遗憾的。
第三,我想强调一下读书的重要性。可以很自信的跟大家说,大学四年在我们外国语学院里的这些本科学生中,我看的书是最多的,买的书是不是最多我就不清楚了,书非借不能读也,不在于你买了多少,而是你看了多少。大学期间我看的书在这里向大家列举一二,文学类:《秋雨散文》《欧亨利短篇小说集》 《宋词三百首》 《东周列国志》 《汪国真散文诗集》 。 史学类:《一口气读完日本史 《正说清朝十二皇帝》 《全通史》 《岩松看日本》 本传记性质的纪实类著作)。国际关系著作类:很多很多《国际政治与中国》(阎学通)、《日本外交三十年》(金熙德)、《中国外交新高地》(王逸舟)、人大版的国关教材,还有复旦博学教材,很觉得复旦版的国关教材非常好,清晰明了。我从来都强调知识要广博!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经世致用!这是我的人生哲学。还有一点想证明给大家看的就是:本人不是书呆子!大学期间我书是读得最多的,但在时间的花费上我不是最多的。我积极参加学校学院举行的各项活动,中央电视台的金苹果、学校论赛、演讲比赛、暑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日本时接受日本媒体的采访等等,我觉得我的大学并不孤独和寂寞,在我做班长时候我们先后荣获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班集体、广西大学先进班集体、广西大学优秀团支部等等荣誉称号。不管别人怎么样看待这些荣誉,我始终认为这是对我的付出辛勤劳动的一种肯定。从另一个侧面也证实了我不是一个书呆子,一个高分低能的人。
另外读书还要讲求效率问题。并不是花在学习上时间最多的人才是成绩最好的人,讲求效率的才是最会学习的人。很多人都问我,你看得那么多的书,都是怎么背下来的。其实我很难回答,无形之中就把它给背下来了。我总结了一点,就是看的书多了的话渐渐的就形成自己的思路了,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所以才会过目不忘,我觉得非常有必要去联想记忆,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二战后为什么美国对日本的占领政策由镇压转为扶植,读的书多了很自然就能够联想到,欧洲那边美国出台了马歇尔计划(欧洲振兴计划),美国开始援助西欧,美苏冷战开始,美国为防止日本在冷战时导向苏联一方,就调整对日政策,将日本变为抵抗苏联的亚洲桥头堡。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意在说明联想记忆、联想分析的重要性。
第四,关于成绩和复试。成绩是在3月9号才知道,不过在这之前我已经知道了我的专业课成绩都是130分以上,所以心里稍稍安稳一些了。3月9号知道成绩的时候,我惊讶的不是自己的专业课的分数,而是自己的外语——日语,91分。用日本研究所办公室主任的一句话说就是:历年来她没有见到过的分数。我自己也有些惊讶,我对自己的日语很有自信,但还没有自信到能得到90分的地步。我觉得这次的题目比较简单,有可能的我的阅读和完型填空几乎都没有错误。9分都扣在翻译和作文上了,我是这样认为。政治62分,当时考完试的时候我就感觉政治考得不好,现在终于应验了我的感觉。中国社科院有一个非官方的BBS,大家都在那讨论自己的成绩,我也是其中之一,其中他们不少人也认为我的这个成绩确实挺高。跟学长们汇报的时候他们也说这个分数稳过!所以自己的信心就增加了许多,心态也稳了许多。到了后来,等到的就是社科院日本所办公室主任郭老师的电话,不是关于复试的,是日本所的研究员们要到广西来,还要顺便见见我,我自是十分高兴,当时导师还跟我通了电话,先是猛地把我夸奖了一顿,比较激动。更让我激动的是导师要给我课题让我做,一个连复试都没有参加的我,竟然能从导师那里得到课题项目,足见导师对我的信任、信任之余还有就是压力,还没有进研究生院但已经开始过上了研究生的生活。但是我乐意这样。导师一行来到南宁的时候,我见到了他,也有幸见到了日本经济研究室的主任张老师、社会室的主任王老师,我的导师——对外关系研究室副主任吕老师、办公室主任郭老师。老师们甚至把复试的详情都一一告诉我,一个意思——就是希望我能最终PASS日本研究所。觉得老天爷待我不薄,本人也必将用勤奋刻苦的努力来回报。
漫长的总结也就到这,其实所有的总结都不能绝对的帮上大家的忙,但是无论是经验也好、教训也罢,如能对大家将来的考研能够帮上一点点帮助的话,本人不胜荣幸。
大家如有问题请发邮件至:wangguang33@163.com
一直都致力于对学弟学妹进行帮助,如本人力所能及知事,也请大家不要客气。一个人成功不算成功,大家都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
复试总结
复试阶段考察的全是自己的能力了,复试也是一样没有参考资料。而且笔试和面试考察的东西都非常侧重于对当代国际关系现状的理解以及对国际关系理论的认识。
日本所的复试安排得比较晚,都已经四月末了。战线拉得太长太长,从去年的十月份正式报名社科院的研究生开始,一直持续了半年多,其实有好几次机会都有可能要放弃社科院的研究生,还好,最终我还是坚持了下来。所幸,我的坚持也有了一个圆满的回报,我很高兴。
这次的复试总共有四个同学参加,但是只要三个人,所以很残酷。虽然我的初试成绩是第一名,但是也不能说自己就高枕无忧了。其实就像前几日左老师总结的那样,我是一个忧患意识很强的人,我总是会做好各种准备。其实这次复试,我也是有备而来的。对于中日关系的历史与现状我已经烂熟于心,还可以应付的过去。关键是自己的理论——国际关系理论。在理论上深感自己的不足。所以在复试前的一个多月里我就一直在恶补国际关系理论,临阵磨枪,初见成效,至少在面试阶段导师们提问的时候,还是应付过去了,虽然也不知自己回答的好还是不好,至少胜过沉默。
接下来说说导师,导师对我很好,确切的说他对每个人都很好,这些从我当时给他发第一封邮件时就已经知晓。之前我也说过,我之所选择社科院的研究生,也有很大的原因,是冲着我这个导师去报考的。不是说我的导师有多高的地位,或者说出了多少专著,他是北大的博士、一名副研究员,仅此而已。不过,我相信我能够从导师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但从为人处事这方面估计就受用一生了。进京复试前他给我打过电话,到南宁来调研时也顺便见了一下我,告诉我一些复试的细节问题,应准备的事项等等。面试完之后,又告诉我我的缺点和不足,同时给我指出接下来应该看的书籍,关注的热点。关于导师,其实我已经不止一次的在日志里提起过他了,我也觉得将来他肯定能成为一个著名的日本问题的专家的,虽然说他已经算得上是专家了,昨天还在《环球时报》上见到他的评论呢。
说说复试的题目,首先是笔试:考了两个关于日本对外关系的问题,一个是战后日本的外本外交转型的动向,这个相对简单,很多人在复习是都会主要到个问题。另一个题目则比较难。分析21世纪的日本外交政策,这个现实比较强一些,我也是按照我的理解答题,分析了一下日本的历史问题对其外交上的制约,日本基轴政策对日本外交的影响等等。
关于日本所的情况。日本所位于张自忠路段祺瑞总理府的旧址,段祺瑞之前是陆军部和海军部的衙门,所以很是古朴、幽静,很适合搞学术研究,截然没有当今大学的那种高楼大厦,热闹喧天。我比较喜欢,地方不大,2层小楼、外加一排小平房,中国对日政策的基轴就在这小楼里诞生了。而赫赫有名的“中华日本学会”以及《日本学刊》就是在一间小屋里运转的。其实段祺瑞总理府旧址很像一大的四合院,日本所在东院,同一个院子里还有美国所,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拉丁没研究所,西亚北非研究所,亚洲太平洋研究所等这些都是社科院的国际片所在地。西院不是社科院的势力范围了,是中国人民大学的书报资料中心,我们很多研究生、博士生、老师教授们以及我们国家的这些人文社科的期刊所期盼的,就是自己的论文能够被中国人大的书报资料中心复印,估计这个地儿就是采编这些论文的地方。很古朴,我很喜欢,回头把几张照片贴在博客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