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468|回复: 3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清华大学453微观经济学课件请下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9-9 22:47: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好不容易才让同学帮我弄到手的
我乐于和大家共享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006-9-9 22:54:25 | 只看该作者

大家要顶一下啊

大家要顶一下啊大家要顶一下啊大家要顶一下啊大家要顶一下啊
3#
 楼主| 发表于 2006-9-9 22:56:30 | 只看该作者

大家要顶一下啊

大家要顶一下啊大家要顶一下啊大家要顶一下啊大家要顶一下啊
4#
发表于 2006-9-10 15:42:47 | 只看该作者
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
5#
发表于 2006-9-11 11:26:13 | 只看该作者
能看到么?
没有啊
6#
发表于 2006-9-15 22:52:54 | 只看该作者
我想顶 但是看不着
7#
发表于 2006-9-18 01:42:14 | 只看该作者
1.    经济人 rASALN?rfA  
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 f>-Xd5(7fp  
2.    需求 QUMN tF  
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CT0wC  
3.    需求函数 uA.9:d y_  
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函数。 bt#s|4tya  
4.    供给 ONQB%YC  
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U}s0My{v  
5.    供给函数 %U9HI8yyfu  
供给函数表示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和该商品的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W$Ib=q+K5  
6.    均衡价格 uUx~nm&<{  
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Gf0*q  
7.    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 G'Bd;M\9  
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它条件不变时由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应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需求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它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 [-S^ga'$  
8.    供给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 jd AfDMm  
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它条件不变时由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应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供给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它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 *bF=W~w  
9.    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 <CK4N0  
内生变量指一个经济模型所要决定的变量。外生变量指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变量。 +&i013P<  
10.    静态分析 c uv3v@uT  
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值来求得内生变量值的分析方法。 p@z"&4[s:  
11.    比较静态分析 A I=%S4b  
研究外生变量变化对内生变量的影响方式,以及分析比较不同数值的外生变量下的内生变量的不同数值。 \a#8 Q{M  
12.    动态分析 $x fKUUvv  
需要区分变量在时间上的先后差别,研究不同时间点上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Z`;kx/Tky  
13.    弹性 ~4M\ q7.  
当一个经济变量发生1%的变动时,由它引起的另一个经济变量变动的百分比。 0=*o b<  
14.    弧弹性 v[ kkN7Ep8  
表示某商品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 rI`i&d  
15.    点弹性 G<(U X:  
表示需求曲线上某一点上的需求量变动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srs~>`,&-`  
16.    需求的价格弹性 ]'Kq5`OZe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T:CC_`R  
17.    供给的价格弹性 VGs8ATw_|T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的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量变化的百分比。 L7.aBO8?  
18.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 h_Xr`n <R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相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百分比。 |Z<6x;"y;  
19.    替代品 p<WSu6  
如果两种商品之间能够相互替代以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种欲望,则称这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这两种商品互为替代品。 6Ms( 6;2d  
20.    互补品 `G)U)3G?  
若两种商品必须同时使用才能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种欲望,则称这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这两种商品互为互补品。 !Tql@p  
21.    需求的收入弹性 i] 8YpwDd  
需求的收入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量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消费者的收入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5"O$ySB  
22.    恩格尔定律 OH( xw"&~  
在一个家庭或在一个国家中,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用弹性的概念来表述它则可以是:对于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来说,富裕程度越高,则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就越小;反之,则越大。 e !K]u}  
23.    效用 #rM/#_FMm  
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意程度。 `gnd%R4Xx  
24.    基数效用 Nx?,h  
表示效用大小的计量单位被称作效用单位。 . FeI80A  
25.    序数效用 (Mjp;d<2g  
效用的大小是无法具体衡量的,效用之间的比较只能通过顺序或等级来进行。 }dV?ZH e&  
26.    边际量 @kgzX:1+  
一单位的自变量的变化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量。 8io@K*{TAf  
27.    总效用和边际效用 ;K9(*hBj+  
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从一定数量的商品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量的总和。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z]/#=GA3  
28.    消费者均衡 '&{iyvUS(  
消费者均衡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最大效用。  r2C%  
29.    消费者剩余 oV2EX?,U  
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xE3^L'(  
30.    无差异曲线 #hm#/,xC$  
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或者说,他时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 %km~5HlFs  
31.    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r)OO_D:B7  
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的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被称为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27\;H?  
@Df)en\  
32.    预算线 P JfFw  
预算线又称为预算约束线、消费可能线和价格线。预算线表示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给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 $#/2+[EV  
33.    替代效应 !&\S>906  
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的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称为替代效应。 ZSeDOI@!&  
34.    收入效应 [f_m}^I^$  
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称为收入效应。 9I~c)#  
35.    正常物品 Y-za?IF Z  
正常物品是指需求量与收入呈同方向变化的商品。对于正常物品来说,替代效应与价格呈反方向的变动,收入效应也与价格呈反方向的变动,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总效用必定与价格呈反方向的变动,正因为如此,正常物品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v0\b( \  
36.    低档物品 Y2JF\ax  
低档物品是指需求量与收入呈反方向变化的商品。对于低档物品来说,替代效应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动,而且,在大多数场合,收入效应的作用小于替代效应,所以,总效用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相应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yZi $+Qr  
37.    吉芬物品 RU[AIUCu  
吉芬物品是一种特殊的低档物品。作为低档物品,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吉芬物品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收入效应的作用很大,以至于超过了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使总效应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动。这也就是吉芬物品的需求曲线呈现出向右上方倾斜的特殊情况的原因。 p3\B(@t*  
38.    期望效用 mK{ 1 p  
消费者的期望效用就是消费者在不确定条件下可能得到的各种结果的效用的加权平均数。 ai2l]q  
39.    不确定性 Svn<Ul!  
不确定性指经济行为者在事先不能准确地知道自己的某种决策的结果。或者说,只要经济行为者的一种决策的可能结果不止一种,就会产生不确定性。 {< tGiHi  
40.    生产者 =718)5,w  
生产者亦称厂商或企业,它是指能够做出统一的生产决策的单个经济单位。 v4.;3&LD  
41.    生产函数 {;@H,nGR  
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G<uC24  
42.    生产要素 7qG<R>+Q  
生产要素一般被划分为土地、资本、劳动和企业家才能四种类型。 {ft5!^A9d  
43.    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 Mp)%n%9;  
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也被称为里昂惕夫生产函数。他表示在每一产量水平上任何一对生产要素投入量之间的比例都是固定的。 "f[MSTc^9  
44.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T!ye39U&X  
一般形式为:Q = A Lα Kβ 其中的参数α和β的经济含义是:当α+β=1时,α和β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α为劳动所得在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β为资本在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  nQnrepx3  
45.    生产的短期和长期 zeks';5y~  
短期指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时间周期。长期指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的时间周期。 "3@^+8?Z  
46.    总产量 3cyzuVL\f  
总产量指与一定的某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相对应的最大产量。 'hgp y?%Z  
47.    平均产量 @{;aZ{oC  
平均产量指平均每一单位某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所生产的产量。 3u@|M a(|  
48.    边际产量 ua>:\ 2  
边际产量指增加一单位某种可变要素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 4zcp VQ@Ik  
49.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J^]~ygk/  
在生产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地把某种可变生产要素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这就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eK#<&Wp-w_  
50.    等产量曲线 X"GV1Pm)D5  
等产量曲线就是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的轨迹。 + b#(o<a  
51.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ev0{ri2  
在两种生产要素相互替代的过程中,普遍的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生产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这一现象被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rXY1  
52.    等成本线 B@'c4lmS  
等成本线是在既定的成本和既定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生产者可以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 [s R F+D!  
53.    等斜线 .DyJo3  
等斜线是一组等产量曲线中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的点的轨迹。 $e7mxK/P  
54.    扩展线 F]CVGKG  
在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技术和其它条件不变时,如果企业改变成本,等成本线就会发生平移;如果企业改变产量,等产量曲线就会发生平移。这些不同的等产量曲线将于不同的等成本线相切,形成一系列不同的生产均衡点,这些生产均衡点的轨迹就是扩展线。 @e1~o9q  
55.    规模报酬 xCZD g ~Yy  
规模报酬分析涉及的是企业的生产规模变化与所引起的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详见书P147。 \v7vvLSzLF  
56.    机会成本 /DV,E  
一般地,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它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zEhl y :  
57.    显成本 -SK%L:5  
企业生产的显成本是指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 8c..WHC!Z  
58.    隐成本 QZW2P9w  
企业生产的隐成本是指厂商本身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 5=}JS-r8  
59.    经济利润和正常利润 9)w#DSOW(  
企业的所有的显成本和隐成本之和构成总成本。企业的经济利润是指企业的总收益和总成本之间的差额。正常利润是指厂商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支付。 -vY.bgH  
60.    短期成本 9m$DHeJO  
在短期,厂商的成本有不变成本部分和可变成本部分之分。具体的讲,厂商的短期成本有以下七种:总不变成本、总可变成本、总成本、平均不变成本、平均可变成本、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 9rhdA'= +  
61.    长期成本 j _*haD  
在长期,厂商的所有成本都是可变的。厂商的长期成本可以分为长期总成本、长期平均成本和长期边际成本。 H<&Xue  
62.    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 Kn9A\vs*w  
在企业生产扩张的开始阶段,厂商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这叫规模经济。当生产扩张到一定的规模以后,厂商继续扩张生产规模,就会使经济效益下降,这叫规模不经济。或者说,厂商产量增加的倍数大于成本增加的倍数,为规模经济。相反,厂商产量增加的倍数小于成本增加的倍数,为规模不经济。显然,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都是由于厂商变动自己的企业生产规模所引起的,所以,也被称作内在经济和内在不经济。 '0": H=s/  
63.    外在经济和外在不经济 5yEyCUU  
外在经济和外在不经济是由企业以外的因素所引起的,它影响厂商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位置。 /hL20O  
64.    市场与行业 }aU #^y  
市场是物品买卖双方相互作用并得以决定其交易价格和交易数量的一种组织形式或制度安排。行业指为同一个商品市场生产和提供商品的所有的厂商的总体。  f//Y7/  
65.    完全竞争市场 m @/!>Arg  
完全竞争市场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第一,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第二,市场上每一个厂商提供的商品都是同质的。第三,所有的资源都具备完全的流动性。第四,信息是完全的。 j9Q.}P(PF  
66.    完全竞争市场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 .>hbq5  
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是一条由既定的市场价格水平出发的水平线。 dl1*cZg#  
67.    总收益 FQV KUJR  
总收益指厂商按一定价格出售一定量产品时所获得的全部收入。 ^A]jYGzs(  
68.    平均收益 q;R> H,  
平均收益指厂商在平均每一单位产品销售上所获得的收入。 $!=iWe.m[  
69.    边际收益 UR~^R~v[  
边际收益指厂商增加一单位产品销售所获得的总收入的增量。 GXS]VrVQG  
70.    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lbWgH" ,  
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是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ZQ1g"KK<~  
71.    收支相抵点 =@( H4i   
厂商无经济利润但能实现正常利润的均衡点也被称为收支相抵点。 n&`1Tg  
72.    停止营业点 H|XJ@f"  
厂商的平均收益等于平均可变成本,厂商可以继续生产,也可以不生产,也就是说,厂商生产或不生产的结果都是一样的。由于在这一均衡点上,厂商出于关闭企业的临界点,所以,该均衡点也被称作停止营业点或关闭点。 06^aV pXC  
73.   成本不变行业 WhU3:Cq  
成本不变行业是这样一种行业,该行业的产量变化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变化,不对生产要素的价格发生影响。 )'%BW$a,#K  
74.   成本递增行业 fsm"*Aq$0  
成本递增行业是这样一种行业,该行业的产量变化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变化,会导致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 _=Tc] WI  
75.   成本递减行业 }qvY/>p8  
成本递减行业是这样一种行业,该行业的产量变化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变化,反而使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了。 ,6=7=uin  
76.   生产者剩余 ){crDH'/  
生产者剩余指厂商在提供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和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之间的差额。 WwPP _"  
77.   消费者统治 7\Qc2 vm:H  
消费者统治指在一个经济社会中消费者在商品生产这一最基本的经济问题上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这种作用表现为:消费者用货币购买商品是向商品投货币选票。西方学者认为,这种消费者统治的经济关系,可以促使社会的经济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从而使全社会的消费者都得到最大的满足。 D[6(@8  
78.   不完全竞争市场 `|?tW(mx  
在西方经济学中,不完全竞争市场是相对完全竞争市场而言的,除了完全竞争市场以外的所有的或多或少的带有一定垄断因素的市场都被称为不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分为三种类型,它们是垄断市场、寡头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其中,垄断市场的垄断程度最高。寡头市场居中,垄断竞争市场最低。 z&M'_72  
79.   垄断市场 ~hsB!8]\["  
垄断市场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唯一一个厂商的市场组织。具体地说,垄断市场的条件主要有这样三点:第一,市场上只有唯一的一个厂商生产和销售商品;第二,该厂商生产和销售的商品没有任何相近的替代品;第三,其他任何厂商进入该行业都极为困难或不可能。 Z] 3pv:8q  
80.   自然垄断 $Hzj.~j  
有些行业的生产具有这样的特点:企业生产的规模经济需要在一个很大的产量范围和相应的巨大的资本设备的生产运行水平上才可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以至于整个行业的产量只有由一个企业来生产时才有可能达到这样的生产规模。而且,只要发挥这一企业在这一生产规模上的生产能力,就可以满足整个市场对该种产品的需求。在这类产品的生产中,行业内部总会有某个厂商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其它优势,最先达到这一生产规模,从而垄断了整个行业的生产和销售。这就是自然垄断。 u=X_HPGH  
81.   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 2<?v'PHPz  
由于垄断市场中只有一个厂商,所以,市场的需求曲线就是垄断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垄断厂商的AR曲线和需求曲线d重叠,都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tpzC=|=M*a  
82.   价格歧视 YXW&=/  
以不同的价格销售同一种产品,被称为价格歧视。如果厂商对每一单位产品都按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出售,这就是一级价格歧视。一级价格歧视也称为完全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要求对不同消费数量段规定不同的价格。垄断厂商对同一种产品在不同市场上(或对不同的消费群)收取不同的价格,这就是三级价格歧视。 i9XOW"5  
83.   垄断竞争市场 ,A*6X  
垄断竞争市场是这样一种市场组织,一个市场中有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种产品。市场上大量的生产非常接近的同种产品的厂商的总和称作市场集团。 H6fT [E  
84.   非价格竞争 ~0#UFM6  
在垄断市场上,由于每一个厂商生产的产品都是有差别的,所以,垄断场上往往通过改进产品品质,精心设计包装,改善产品售后服务以及广告宣传等手段,来扩大自己产品的市场销售份额,这就是非价格竞争。 ckHk.S  
85.   生产集团 aQF;<1  
垄断竞争市场上大量的生产非常接近的同种产品的厂商的总和称作市场集团。 FM1dmOeE  
86.   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 Ie+.t0<}"  
垄断竞争厂商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是比较平坦的,相对地比较接近完全竞争厂商的水平形状的需求曲线。d需求曲线表示:在垄断竞争生产集团中的某个厂商改变产品价格而其它厂商的产品价格都保持不变时,该厂商的产品价格和销售量之间的关系。D需求曲线表示:在垄断竞争生产集团的某个厂商改变产品价格,而生产集团内的其他所有厂商也使产品价格发生相同变化时,该厂商的产品价格和销售量之间的关系。 c3Aih  
87.   理想的产量和多余的生产能力 CCHXPFz[n  
一般把完全竞争企业在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上的产量称作为理想的产量,把实际产量与理想产量之间的差额称作为多余的生产能力。 3] q/3r  
88.   寡头市场 KPi95R4  
寡头市场又被称为寡头垄断市场。它是指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的产品生产和销售的这样一种市场组织。 gfPhaa]  
89.   纯粹寡头行业和差别寡头行业 -[s>w~23  
根据产品特征,可以把寡头行业分为纯粹寡头行业和差别寡头行业。在纯粹寡头行业中,厂商之间生产的产品没有差别。在差别寡头行业中,厂商之间生产的产品是有差别的。 ~,?CM Aq  
90.   占优策略 !5;}< x*  
无论其他参与者采取什么策略,某参与者的唯一最优策略就是他的占优策略。 S dzl;  
91.   占优策略均衡 8-{A;jO  
由博弈中的所有参与者的占优策略组合所构成的均衡就是占优策略均衡。 *j%{e2BI,  
92.   纳什均衡 a Ng0V$L[  
在一个纳什均衡里,任何一个参与者都不会改变自己的最优策略,如果其他参与者均不改变各自的最优策略。 jQ sd  
93.   囚犯的困境 4v@x6]5ix  
略。见书P244 M{Iw\'P^+  
94.   无限期重复博弈 Z]6,el5  
所谓无限期重复博弈是指相同结构的博弈可以无限次的重复进行下去。 AC}/+VT  
95.   有限期重复博弈 1kZN`=/  
有限期重复博弈是指相同结构的博弈有限次重复进行。 /jZHuZSne  
96.   边际产品 f?EJzTI#  
增加使用一单位要素所增加的产量。 a;u+ ^h  
97.   边际产品价值 K}8!]9*-W  
它表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增加使用一单位要素所增加的收益。VMP = P * MP }6YbWx$\2  
98.   边际收益产品 ts Md*l@7c  
它表示一般情况下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MRP = MR * MP eP"]zhUW  
99.   边际要素成本  ;Y[H<  
边际要素成本是增加一单位要素使用所增加的成本。
100.    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 ~B~C  
局部均衡研究的是单个(产品或要素)市场。一般均衡即将所有相互联系的各个市场看成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局部均衡就是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的分析。一般均衡就是就一个经济社会中的所有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 FFcZetu  
101.    瓦尔拉斯定律 $fRe:   
在一定的假设条件全部得到满足时,一般均衡体系存在均衡解。 HD'|J",!  
102.    超额需求函数、不动点定理 I3VSO3  
瓦尔拉斯通过计算方程数目和未知数数目来证明一般均衡的存在是错误的。 :8M&5#]@Pj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经济学家用集合论、拓扑学等数学方法证明,一般均衡体系只有在极其严峻的假设条件下才可能有解。证明的基本思路是: <`vTxqCgB  
设整个经济中包括n种商品(要素和产品)。从家户的效用最大化行为出发,可以得到每种产品的需求和每种要素的供给;从厂商的利润最大化行为出发,可以得到每种产品的供给和生产要素的需求。用每种产品和要素的需求减去相应的供给,可得到每种商品的超额需求。这些超额需求都是价格体系即价格向量的函数。由于所有价格同时按比例变化不会改变超额需求的值,故可以通过变换将原价格向量集合“压缩”为标准价格向量集合。于是超额需求函数确定了从标准化价格向量集合到超额需求价格向量集合上的一个映射;如果再“构造”一个从超额需求向量集合回到标准化向量集合的映射,并将这两个映射“复合”起来,则得到一个从标准化价格向量集合到其自身的映射。根据布劳尔不动点定理,标准化价格向量集合在一定的条件下存在一个不动点。而这个不动点就是一般均衡价格向量。 kkDCi,,  
103.    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 pFXaY  
实证经济学研究经济体系是怎样运行的,它对经济行为作出有关的假设,根据假设分析和陈述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并试图对结论进行检验。规范经济学试图从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出发,根据这些标准,对一个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评价,并进一步说明一个经济体系应当怎样运行,以及为此提出相应的经济政策。 6#e-(|-l  
104.    福利经济学 D+%kTgV^o{  
福利经济学属于规范经济学范畴,它是在一定价值判断的前提下,提出经济行为的标准,并探讨怎样才能使经济活动符合这个标准。具体而言,它从生产资源有效配置和国民收入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这两个方面研究一个国家实现最大社会经济福利所须具备的条件和国家为增进社会福利应采取的政策措施。 ,b=cX/XHh  
105.    帕累托最优状态 ;?NwqKiAe  
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所有的帕累托改进均不存在,即在该状态上,任意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称这种资源配置状态为帕累托最优状态。 fk!O>R"  
106.    帕累托最优条件 GIog[  
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所必须满足的条件被称为帕累托最优条件。它包括交换的最优条件、生产的最优条件以及交换和生产的最优条件。 CMuP]~r\Wi  
107.    契约曲线 Zn7u=5j^  
契约曲线分为交换的契约曲线(或效率曲线)和生产的契约曲线(或效率曲线)。交换的契约曲线表示两种产品在两个消费者之间的所有最优分配的集合。生产的契约曲线表示两种要素在两个生产者之间的所有最优分配状态的集合。 i3 mB~$<:  
108.    生产可能性曲线 H h UR3ix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最优产出量的集合的几何表示。 tDq^ z[  
109.    社会福利函数 8%Zdy]  
需要知道在效用可能性曲线上每一点所代表的社会福利的相对大小,或者更一般地说,需要知道效用可能性区域或整个效用空间中每一点所代表的社会福利的相对大小:这就是所谓的社会福利函数。(课本) w.&rw  
社会福利函数(social welfare function)是社会福利水平与所有社会成员的效用水平之间的关系,它表明一个社会对效率与公平双重目标的偏好,它由社会无差异曲线构成。社会无差异曲线的统一特性是它必定关于从原点出发的45度射线对称。不同的伦理观念形成不同的社会福利函数和无差异曲线。(上海财大财政学演示文稿) jt\j%u$  
110.    社会无差异曲线 M~3+{EST  
社会无差异曲线。每一条社会无差异曲线都代表一定的社会效用水平,其曲线上每一点的斜率都表明社会对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边际替代率。每条曲线上各点代表的是福利水平相等的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各种组合。位置越高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福利水平越高。(人大)。 u[,QfApR.  
111.    不可能性定理 C3lwC$1\  
在非独*的情况下,不可能存在有适用于所有个人偏好类型的社会福利函数。 ^s4Wt R  
112.    市场社会主义 )hp&xz#  
市场社会主义是一种试图将生产资料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以实现社会主义的理论。它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由旅美波兰经济学家奥斯卡·兰格首次系统阐述。在西方左翼学者提出的种种市场社会主义模式中,影响较大的是英国学者戴维·米勒的“合作制的市场社会主义”、美国学者约翰·罗默的“证券的市场社会主义”和美国学者戴维·施威卡特的“经济民主的市场社会主义”。(人民网) _fWg(jqg  
113.    市场失灵 ++)]1t|  
在现实资本主义经济中,看不见的手的原理一般来说并不成立,帕累托最优状态通常不能得到实现。换句话说,现实的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这种情况被称为所谓的市场失灵。 .h2<-S'  
114.    反托拉斯法 O,=2i!^  
从1890年到1950年,美国国会通过一系列法案,反对垄断。其中包括:谢尔曼法(1890)、克莱顿法(1914)、联邦贸易委员会法(1914)、罗宾逊—帕特曼法(1936)、惠特—李法(1938)和塞勒—凯弗维尔法(1950)。统称反托拉斯法。 W$g`hla  
115.    公共管制 kS)G=">S  
垄断常常导致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此外,垄断利润通常也被看作是不公平的。这就使得有必要对垄断进行政府干预。政府对垄断的干预是多种多样的。统称为公共管制。 6D`UWQPG0  
116.    外部影响 em59"33  
单个消费者或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对社会上其他人的福利的影响。 .2<I72>A  
117.    科斯定理 *P!]ZnGGt  
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其交易的成本为零或很小,则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 rp{ /LA/$l  
118.    公共物品 |P{igF f  
既不具有排他性也不具有竞用性的物品叫做公共物品。只不具有排他性但却具有竞用性的物品叫做公共资源。
TOP考研论坛 - http://bbs.topkaoyan.net
8#
发表于 2006-9-28 00:54:51 | 只看该作者
好像是楼主那里出错了!!
 可以从新发一次吗 谢谢了!!
9#
发表于 2006-9-28 12:27:36 | 只看该作者
thanks very much
10#
发表于 2006-9-28 19:55:12 | 只看该作者
第三章  选择理论
在第一章中,我们对经济学中的选择进行了一般性分析,这一章重点分析建立在偏好基础上的个人选择,即个人如何进行选择并做出决策。
在经济生活中,选择是人们必然面对的重要问题,具有不可回避性,而如何做出选择又是非常现实的方法问题。选择理论之所以在经济分析特别是微观经济分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是因为:第一,借助选择理论,我们可以深入到居民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背后,去探究居民面对价格的变化如何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以及价格的变化如何影响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第二,选择理论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帮助人们理解人类行为的共同特征和人类广泛的活动领域。第三,选择理论提供了一种分析方法帮助人们正确描述和判断经济生活中的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第四,选择理论是科学决策的理论基础,科学的决策必然建立在科学的选择理论的基础之上。
研究选择理论,必须首先分析偏好,因为偏好是选择的基础,是进行科学选择的依据。
第一节 偏好与偏好假定
一、个人偏好关系
    1、选择束
偏好(preferences)说明了个人面临各种可供选择的对象时,哪一个是值得或更值得去争取的这样一个问题。主体的选择对象可以是商品及其组合,也可以是行动及其组合。无论商品,行动以及它们的组合,都可以用一般化的概念选择束(choice bundle)来表示。换言之,选择束包含了相应的商品、行动或它们的组合。
例如,当个人面临两种商品的选择时,图3-1给出了几个可供选择的选择束,它们分别表示:
A:三瓶啤酒和四个鸭蛋;
B:二瓶啤酒和六个鸭蛋;
        C:四瓶啤酒和八个鸭蛋;
A、B、C分别代表了消费者的选择束。对于消费者,选择束也叫消费束。

                                    
                       4                             C         
                       3                A
                       2                       B
                                                   

                                       4      6      8
                          图3-1:消费者的选择束
再比如,当个人面临两种可供选择的行动(如学习和聊天)时,至少有下列三种选择束:
A:聊天,不学习;
B:学习,不聊天;
C:学习两小时,聊天两小时。
选择束是个人的选择对象。面对各种可供选择的选择束,个人必须做出判断:哪个更好?哪个更值得去争取?这就涉及到偏好问题。
    2、偏好的表述
定义3-1:设X、Y代表两个不同的选择束,
X=(X1,X2,……,Xn),
Y=(Y1,Y2,……,Yn)。
微观经济学中通常用下列符号对它们的偏好关系进行描述:
   (1)X   Y:X至少和Y一样好或X不比Y差;
   (2)X   Y:X严格好于Y;
   (3) X~Y:X和Y一样好,或X和Y无差异。
对选择束进行偏好排序,通常有两种方法,即综合式排序和字典式排序。
定义3-2:综合式排序(comprehensive range)是指综合比较选择束X和Y中的每一个元素,然后得出X和Y的偏好关系。
例如某甲在恋爱时对备选对象X和Y进行选择,一般会把两个备选对象的相貌、气质、家庭、学历、性格等许多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后再选择,这就是综合式排序。
定义3-3:字典式排序(Dictionary range)是指只对X和Y中的某一相同的元素进行比较,就可以得出X和Y的偏好关系。
例如,某甲对啤酒是如此喜爱,以至于其它物品都可有可无,这样,他的选择必然是有啤酒或啤酒多的那个选择束。英文字典以打头字母为顺序进行排列,故得此名。
二、个人的决策过程
居民或个人作为选择者,在进行消费决策时,必须回答二个问题:其一,该消费者要做什么或需要什么?这是对各种消费束进行偏好排序的过程。其二,该消费者能够做什么或允许做什么?这是对该消费者选择的内外部约束条件进行考察的过程。内部约束条件主要指消费者是否有足够的货币收入和消费时间等;外部条件主要指是否允许消费自己选定的消费束。例如,中国公民不允许私自携带枪支弹药,不允许消费毒品等,这些都是外部约束条件。
在此基础上,消费者把自己需要的消费束和面临的约束条件综合起来,选定自己的最优决策。个人作为消费者的决策过程如图3-2。
   






                     图3-2:个人的决策过程
        这里的最优决策只具有理论分析上的意义。最优决策需要在信息完全的条件下做出,但搜寻完全信息需要付出巨大成本。例如,你要购买一件衣服,你不可能把世界上所有的衣服搜寻一遍后做出决策。因此,你的决策通常是次优决策。一般的选择行为也是这样。
三、理性消费者的偏好假定
对理性消费者而言,偏好关系必然衍生出几个共同认可的假定。
假定1:完备性假定(Completeness Assumption)
给定两个消费束X和Y,理性消费者能够确定哪一个是更好的或者两者无差异。即对于X和Y,总有:
X  Y 或 X  Y
这就是完备性假定。如果消费者无法区分哪一个更好或两者无差异,我们就不能期待消费者做出理性的选择,特别在当外部环境不断变化时更是如此。因此,如果消费者的偏好不符合完备性假定,消费理论就无从建立。
假定2:反身性假定(Reflexivity Assumption)
给定两个相同的消费束X,消费者能够得出结论,X既不比它自身好,也不比它自身坏,X只能和它自身一样好。即对于消费束X,必有:
X  X 且 X  X ,即X~X。
这就是反身性假定。如果消费者不能做出这样的结论,同样不能期待消费者做出理性的选择,消费理论也无从建立。
假定3:传递性假定(Transivity Assumption)
给定消费束X,Y,Z,如果X好于Y, Y好于Z,则X一定好于Z。即对于消费束X,Y,Z,如果X  Y, Y  Z , 必有X  Z。
这就是传递性假定。 如果消费者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消费者的财富就会无谓流失。例如,A. B两人都承认X  Y且Y  Z,用货币衡量的差额都是1分钱(尽管很小)。但A承认X  Z,但B却认为Z X。假定初始分配是,A拥有Z,B拥有X,Y。则A用Z换回B的X并得到1分钱的补偿(因为B认为Z比X好),再用X换回B的Y并得到1分钱的补偿(因为B认为X比Y好),再用Y换回B的Z并得到1分钱的补偿(因为B认为Y比Z好),再用Z换回B的X……,这样下去,B的财富就会源源不断流失到A的腰包里。如果是这样,B的行为就不能认为是理性的,消费理论也无从建立。
假定4:非满足性假定(Nonsatiation Assumption)


                            c•                •e

                                   f•       d•                             
                              b•
                                   a•

                                  图3-4   偏好排序
    非满足性假定也叫单调性假定(Monotonity Assumption)。可以简单地表述成:对于非有害品,有好于无,多好于少。即给定X=(X1,X2,…Xn)和Y=(Y1,Y2,…,Yn)如果Xi=Yi,但Xj>Yj,i=1.2…n, ij,则必有X  Y。 Xi, Yi分别表示消费束X、Y中的一个元素。
同样,如果消费者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消费者的财富也会无谓流失。例如,A、B两人都承认消费束X和Y中的其它元素都相同,只有第j种非有害品不同,且Xj>Yj,假定这种非有害品单价只有1分钱(尽管很小),A认为X Y,B 则认为X Y,差价为一元。初始分配是A拥有Y,B拥有X。则A用Y换回X并得到1元补贴(因为认为Y比X好),再把X中多余的Xi剔除,使剩余的消费束与Y无差异。这样,A 就无偿占有了B 的部分财富。 图3-4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非满足性假定。
显然,对于消费束a. b. c. d. e. f. 有:
f a,  因为鸭蛋相同时,f有更多的啤酒;
f b,因为f有更多的啤酒和鸭蛋;
d f,因为啤酒相同时,d有更多的鸭蛋;
e f, 因为d有更多的啤酒和鸭蛋。
但f和c,以及a 和b都无法比较,因为c和b的啤酒多,但鸭蛋少。
偏好与偏好假定为我们借助无差异曲线分析消费者行为提供了条件。
第二节  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一、无差异曲线的导出
消费品的多样化和消费者需求的多层次性决定了消费者的选择具有多样化特点。换言之,在一定收入水平下,消费者可以购买数量繁多的商品,即消费束中包含的元素可能是很多的。为了使下面的分析简单化,我们假定消费者在两种商品(啤酒和可乐)之间进行选择。显然,这样的假定是非现实的,但在以后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只有两种商品的选择理论可以被用来说明多种商品的情况,因为这样的假定既不失一般性,又可以使分析大大简化。请注意,微观经济学中常常用这样的方法分析经济问题,因为非现实的假定往往并不是坏的假定。
        假定消费者某甲对啤酒和可乐有不同的偏好,为达到一定的满足水平,他需要3瓶啤酒和4瓶可乐。现在和某甲商量,如果减掉1瓶啤酒,再给他多少瓶可乐,某甲才会同意(某甲的满足水平并没有变化)?某甲认为需要增加2瓶可乐。这样,某甲的消费束就从原来(3瓶啤酒,4瓶可乐)变为(2瓶啤酒,6瓶可乐)而满足水平没有变化,换句话说,某甲的两个消费束对他而言是无差异的,即在图3-5中,A~B。

                                          C
                             4                    A
                             3               
                             2                              B
                                                                    U0
                           
                           0              3     4         6
                                图3-5:某甲的无差异曲线
                          
同样也可以这样和某甲商量:如果增加1瓶啤酒,某甲愿意放弃多少可乐(某甲的满足水平没有变化)?某甲认为可以放弃1瓶可乐,这样,某甲的消费束就从原来的(3,4)变为(4,3)而满足水平没有变化,换句话说,某甲的三个消费束对他而言是无差异的,即在图3-5中,A~B且A~C,根据传递性假设,有A~B~C。
反复这样做,而且假定啤酒和可乐的变化单位可以无限小,我们可以找到许许多多和A无差异、因而也彼此无差异的消费束,把这些消费束代表的点连结起来,就形成了某甲消费啤酒和可乐的无差异曲线,如图3-5所示。
可见,无差异曲线说明,消费者可以在无差异曲线上选择任何消费束而得到同样的满足水平。
定义3-4:所谓无差异曲线(Indifference curve)是指在满足消费者效用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两种商品消费数量的依从关系,或者说,无差异曲线是指在满足消费者效用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消费两种商品的消费束代表的点的轨迹。
显然在图3-5中,为满足消费者达到U0的效用水平不变,增加一种商品(可乐)的消费量,就可以减少另一种商品(啤酒)的相应的消费量,或者说,减少一种商品(可乐)的消费量,就必须增加另一种商品(啤酒)的相应的消费量。满足效用水平不变时,两种商品数量的依从关系就是无差异曲线。
需要指出,消费者一定的满足水平对应唯一的无差异曲线,把消费者不同满足水平的无差异曲线描绘出来,就形成了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族,如图3-6所示,右上方的无差异曲线代表更高的满足水平。
                 



                                                U3
                                             U2
                                        U1  
                   O
                        图3-6: 无差异曲线族
二、无差异曲线的性质

                    Q1



                    Q1B                                  B
                                             A
                    Q1A                     Q2A           Q2B       Q2        
图3-7: 无差异曲线斜率为负
为进一步认识无差异曲线全貌,下面我们对无差异曲线的性质进行分析。
性质1:如果两种商品是非有害、非自由的经济物品,则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负。
性质1说明, 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通常向右下方倾斜,即为了保持一定的满足水平,消费者可以用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Q1代替一定数量的另一种商品Q2,换言之,Q1和Q2在数量上具有一定的替代性。
我们用反证法给出如下证明:
如果无差异曲线斜率可以为正,如图3-7中AB段所示,
在无差异曲线上任取两点A(Q )和B(Q ),
∵Q > ,根据非满足性假定,必有B A,但由于A、B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故有B~A,两者矛盾,所以,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只能为负。证毕。
性质2:如果消费者是理性的,则对应不同满足水平的两条无差异曲线不可能相交,但也不一定平行。
同样用反证法给出如下证明:
设两条无差异曲线可以相交,如图3-8中U1和U2相交于A,在两条无差异曲线上任取两点B和C,
           Q1
                Q1C             C

               Q1B          B
                                   
                                     A
      
                       
O           QB2 Q2C                                 Q2  
                              
图3-8:无差异曲线不可能相交
      Q1
                         
                                         U3
      
                                                                              U2
    
                                               U1
        0                 Q                                      
                        图3-9:无差异曲线可以不平行
∵      ∴C>B  (由非满足性假定得出)
∵A与B在同一无差曲线上,∴A~B
∵A与C在同一无差异曲线上,∴A~C
由传递性假设,A~B~C,即B~C,与前述结果矛盾,所以,无差异曲线不可能相交。证毕。
    无差异曲线不相交,并不意味着一定平行,几何知识告诉我们,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不相交则平行,但这一结论对曲线不成立,两条无差异曲线可以无限逼近,但可以永不相交,如图3-9所示
性质3:右上方的无差异曲线代表更高的满足水平。
    这是显而易见的,请读者应用偏好假设自行证明。
    性质4:通常,两种经济物品的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这一性质留待下节证明,读者可以先进行思考。
三、无差异曲线的特殊情况
   1.自由品的无差异曲线
        自由品的重要特征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不存在替代关系,例如空气和阳光就是这样的自由品。但人们必须消费一定数量的空气和阳光才能生存,超过这一数量,也并不能给人带来更大的满足水平。假定消费者不会造成因过量消费空气和阳光而带来不适的情况,则消费者对空气和阳光的无差异曲线是一定范围内的平面,如图所示,Q1和Q2分别为消费者对空气和阳光的必要消费数量。阴影区内的各点都是无差异的。
         空气


             A
      Q1
                                               
              0       Q2               阳光
                图3-10: 消费两种自由品的无差异曲线
        如果两种物品中有一种是自由物品,另一种为经济物品,则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平行于自由品数轴的直线。图3-11给出了消费者消费食品和阳光时的无差异曲线。Q2为阳光的基本数量。       
食品




             0   Q2         阳光
             图3-11:消费一种自由品的无差异曲线
   如果食品的数量增加,无差异曲线将平行向上移动。
    2. 有害品的无差异曲线
当消费者消费一种有害品和一种经济物品时,随着有害品的数量的增加,需要同时增加经济物品的数量来弥补有害品增加带来的满足水平的下降以维持满足水平不变。这时的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正。图3-12给出了消费者消费污染和保健品的无差异曲线图。
      污染






保健品
      图3-12:消费者消费一种有害品和一种经济物品的无差异曲线
当消费者消费两种有害品时,有害品数量的增加会使消费者的状况更加恶化,对于有害品,消费者的非满足性假定不能成立,应该修正为:无比有好,少比多好。可见,无差异曲线离开原点越远,消费者的满足水平越差。同时,有害品之间又有一定的替换性,这是因为减少一种有害品,同时相应增加一定数量的另一种有害品,可以使消费者维持既定的满足水平。图3-13给出了消费者消费两种有害品时的无差异曲线,请注意,此时的无差异曲是凹向无点的(其解释留待下一小节讨论)。显然,C>B>A
      垃圾         A

              B
           C           


       0                        污染
                图3-13:消费两种有害品的无差异曲线
    3. 完全替代品的无差异曲线
   

              8     A


              4                    B

              2                             C

D

               0                40     60         80       1元面额(张)  
                        图3-14: 完全替代品的无差异曲线
定义3-1:充分替代品(Perfect substitutes)是指可以以固定比例彼此替代的两种或多种商品。
    例如,面额为10元的人民币和面额为1元的人民币总可以1比10的比例互相替代(假定不考虑携带不便)这对持币人(消费者)来讲是完全替代品。图3-14给出了这种情况下的无差异曲线,这是一条斜率为负的直线。在维持满足程度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总是可以以恒守不变的比例(1:10)把两种面额的货币进行兑换。
完全替代的产品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多见,严格说来,上例中的两种面额货币并不是严格的完全替代品,特别是当数额较大时,消费者携带10元面额的货币更加方便。
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反映了两种商品替换的比例:
    4.完全互补品的无差异曲线
    定义3-2:完全互补品(Perfect Complements)是指必须以固定比例搭配起来才能满足消费者某种需求的两种或多种商品。   
                                               


                3                  C                  U3

                2             B                       U2
A
                1                                    U1
                o                                          
                           1     2    3                    右鞋(只)
                         图3-15: 完全互补品的无差异曲线
例如,人们穿的左鞋和右鞋,眼镜的镜片和镜框等可看成是完全互补品,它们必须分别以1:1和2:1的恒定比例结合起来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完全互补品的无差异曲线是直角线,图3-15给出消费1只左鞋、1只右鞋,2只左鞋、2只右鞋和3只左鞋、3只右鞋的满足程度,除此以外的点如D点(2只左鞋和1只右鞋)的满足程度依然和A点的满足程度相等,因为多余的1只左鞋没有任何价值。
上例中不同满足水平的无差异曲线的直角点都在同一条射线OA上,OA的斜率反映了两种商品配合的比例。
无差异曲线的特殊性分别背离了前面给定的无差异曲线的性质,原因是消费品的范围和性质被放宽了。
无差异曲线分析法是微观经济学中重要的分析方法,是消费者选择理论的基础,提请读者应该很好地掌握。
由于完全互补品的严格互补性,它们往往被同一个生产者在同一时间内进行生产,而且被在同一地点进行销售。
第三节  效用与边际效用
在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始终用“满足程度”来衡量消费者的心理感觉,读者也许会问,消费者消费的物品可以量化,消费者的满足程度可以量化吗?如果可以,我们就可以借助更精确的数学分析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进行分析。本节就要解决这些问题。
一、效用与效用函数
    1.效用
    定义3-3:经济学中所说的效用(utility)是指经济物品为经济主体带来的满足程度。
效用与经济物品的数量和性质有关,根据非满足性假定,数量越多,效用越大;但经济物品的性质对消费者效用的影响无法准确给出,在烈日炎炎的沙漠中,水比电视机有更大的效用,而当你坐在家中欣赏NBA篮球赛时,通常电视机比水有更大的效用。
效用也与消费者的主观心理感觉有关。这一因素决定着几种消费品怎样影响着消费者的总体效用,换句话说,各种消费品对总体效用的贡献分别占多大比例,这是由消费者的主观心理感觉决定的。
我们把消费束中的每一种消费品对消费者产生的满足程度相加,就得到消费者的总效用(Total Utility)。
    2. 效用函数
定义3-4:效用函数(Utility Function)是指消费者的总效用与其消费的各种商品的数量的函数关系。
例如,消费者消费n 种商品,其数量分别为Xi ,i=1…n,则其效用函数为:
U=U(X1, X2,…Xn)
效用函数的形式由消费者的主观心理即偏好所决定。图3-16给出了消费者消费一种商品时的效用曲线。
          U
          Um


         

            0                   Xm1                X1
                        图3-16 : 总效用曲线
    起初,消费者的效用随X1的增加而增加,达到最大值Um时开始下降,这是因为X1过多时反而变成了有害品(例如,鸭蛋不能吃太多,否则难受),从而使总效用出现下降趋势。
二、边际效用
    1. 边际效用的经济意义
消费者每追加一个鸭蛋,就能增加一些效用,这就是“边际”的含义,微观经济学中对边际效用的定义是:
定义3-5:消费追加的那个消费品带来的效用增量叫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
例如,消费者吃了三个鸭蛋后,共得效用25单位,再追加第四个鸭蛋,带来5单位效用,使总效用增加到30单位,这第四个鸭蛋的边际效用就是5单位。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通常,消费者消费每一单位消费品的效用是不等的。例如,对于一个饥肠辘辘的消费者,第一个鸭蛋的效用会很大,第二个次之,第三个又比第二个小,直到再追加一个鸭蛋对消费者无所谓。换句话说,随着鸭蛋消费数量的增加,鸭蛋对消费者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通常,其它商品的消费也符合这一规律,经济学中把这一现象称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The 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也叫戈森第一定律(Gossen’s first law)。
大多数商品符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但也有极个别商品的边际效用是递增的,例如,集邮爱好者收集一套邮票时,如果把每枚邮票看成是一种无差异商品,则边际效用是递增的。
    3.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数学表示
根据效用函数U=U(X)(一种消费品的情况)的含义和边际效用的定义,边际效用可以用数学形式表示为:MU=ΔU/X,如果消费品X可以无限细分,则效用函数连续可微,此时,MU=dU/dX。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说明,随着消费品X数量的增加,边际效用MU是减少的,即dMU/dx<0或d2U/dx2<0  。
        4. 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
(1)        总效用是边际效用的累加,把每一单位消费品的边际效用累加起来,就是总效用。图3-17说明了消费者消费鸭蛋的边际效用和总效用的关系。
        鸭蛋(只)     边际效用      总效用
           0              0              0
           1              10             10
           2              7              17
           3              5              22
           4              3              25
           5              1              26
           6              0              26
            图3-17:总效用是边际效用的累加
   (2)边际效用为0时,总效用最大。
这是因为,尽管边际效用是递减的,但只要边际效用大于0,总效用就会增加,但当边际效用为负时,总效用开始下降。边际效用为0时,总效用达到最大。
这一结论可以用数学方法进行如下证明:
U=U(X)最大化的必要条件是dU/dX=0,充分条件是d2U/dX2<0,故充分条件满足,由边际效用的定义可知,MU=dU/dX=0 图3-18也说明了这样的关系。
   (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决定了总效用曲线是一条下凹(或上凸)的曲线,这是由于,总效用曲线的斜率就是边际效用,所以,边际效用递减必然导致总效用曲线下凹。用数学可以证明为:
边际效用递减dMV/dX<0d2U/dX2<0曲线下凹。
需要指出,通常的理性消费者的消费数量不会超过X0点,这里为便于解释,在图上做出了边际效用为负的情况。
     U
             Um


            
            MU                              X(鸭蛋)



                                                              

      O              X0                    X(鸭蛋)           
               
                    图3-18: 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

三、多种消费品的效用分析
   给定消费者消费n种消费品的消费束X=X(X1, X2,……Xn),其效用函数为:U=U(X1, X2,…Xn)是对上述情况(只有一种消费品)的拓展。
   1. 边际效用
MUi=U/Xi(i=1.2…n),即第i种消费品的边际效用,其经济意义是:在其它消费品数量不变时,追加一单位第i种商品为消费者带来的效用增量。MUi可正,可负,也可以为0。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即戈森第一定律可以表示为:
      
此式的经济意义是:在其它消费品数量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消费品i的数量的增加,其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2. 互补品、替代品和独立品
互补品,替代品和独立品分别可以由二阶导数  来描述。
对于互补品,
必有  
这是由于:

即   或      其经济意义是:
在其它商品数量不变时,第j种商品数量的增加会使第i种商品的边际效用提高,显然互补品具有这样的特点。例如啤酒和花生米互为互补品,当花生米的数量增加时,啤酒也会变得有滋有味,反之也是如此。
越大,两种商品的互补性越强。
对于替代品,必有
<0 (  ) 这是由于:
<0   或   其经济意义是:
在其它商品的数量不变时,第j种商品数量的增加会使第i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下降,或第i种商品数量的增加会使第j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下降。显然,替代品具有这样的特点,例如,啤酒和白酒互为替代品,当白酒消费量增加时,啤酒就会变得无关紧要,反之也是如此。
  的绝对值越大,两种商品的替代性越强。
对于独立品(两种互不相关的商品),必有
=0 (  ) 这是由于:
=0   或  其经济意义是:
在其它商品的数量不变时,一种商品数量的增加不影响另一种商品的边际效用。显然,独立品具有这样的特点。例如,花生米和西服可以看成是独立品,当花生米的消费数量变化时,并不会改变西服的边际效用,反之也是如此。

四、效用与无差异曲线
    1. 无差异曲线的数学形式
前面的分析已经指出,消费者可以通过变换两种商品的数量来维持其效用不变。由于效用也就是消费者的满足程度,因此,当消费者效用不变时,两种消费品的函数关系正好反映了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换句话说,给定效用函数,U=U(x1,x2),U=U0=const。则由U0=U(x1 x2)所确定的函数形式x2= x2 (x1)就是消费者在效用为U0时的无差异曲线。如图3-19所示。不同的效用水平对应不同的无差异曲线,在图3-19中,U1>U0>U2 ,右上方的无差异曲线代表较高的效用水平。
           X2
                X2=X2(X1)
        
                                              U1=150

                                              U0=100
                                       U2=50
             0                                          X1
图3-19: 无差异曲线的数学形式
例如,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U=x1 x2,效用为100单位的无差异曲线为x2=100/ x1(x0)。
    2.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与边际替代率
无差异曲线说明,为维持消费者效用不变,增加或减少一单位的某种商品,必须减少或增加相应数量的另一种商品,边际替代率反映了这一替代比率。
定义3-6:维持效用水平不变时,消费者愿意用一单位的商品x1替换商品x2的数量称为x1 对x2的边际替代率(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用数学表示为:
MRS1.2 =-  如果x1和x2都是可以无限细分的商品,则有
       X2


   U0

                          α        
          0                             X1
                          图3-20:边际替代率
MRS1.2=- ,负号表示x1和x2的变化方向相反,即边际替代率用正数来表示更加方便。         正好反映了无关异曲线x2=x2 (x1) 的斜率,因此,边际替代率就是无差异曲线斜率的负值。           
     如图3-20所示:MRS1.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1 06:24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