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2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料共享] 战后国际关系史 名词解释(6)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9-18 18:12: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88、里约集团
里约集团成立于1986年,当年12月孔塔多拉集团成员和利马集团成员的八国外长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决定建立“政治磋商和协调常设机构”,以推动拉美一体化进程,当时被称为八国集团,1990年3月正式易名为“里约集团”,目前有19个成员国。宗旨:就拉美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等重大问题进行磋商,协调彼此立场,并决定采取相应的行动,以促进拉美一体化事业的发展;同时代表本地区同其它区域性组织及国际集团开展合作。集团不设办事机构。影响:作为拉美绝大多数国家参与的政治磋商和合作组织,里约集团对内成为拉美国家协商解决跨国共同问题的有效机制,对外则成为拉美国家协调共同立场反映共同呼声的舞台。

89、零点方案
1981年11月18日,美国总统里根就裁减美苏中程导弹问题提出的一项建议。内容是:如果苏联拆除其全部针对西欧的SS-20、SS-4和SS-5导弹,美国准备取消它在西欧部署572枚潘兴Ⅱ导弹和陆基巡航导弹的计划,从而使美苏在欧洲都没有中程导弹,达到“零”的水平。这项建议被西方称为“零点方案”。1981年11月30日,美苏在日内瓦开始就限制欧洲中程核武器问题举行谈判。美方提出零点方案后,还提出了对中程导弹的限制必须是“全球性”的原则。美方认为,SS-20导弹射程远、机动性强,如果苏联只把从欧洲地区裁减下来的SS-20导弹转移到乌拉尔以东的亚洲地区,导弹仍能打到西欧,而且必要时仍可重运欧洲。因此,美方要求苏联把从欧洲削减的导弹就地拆毁,不向亚洲转移;同时还要求把苏联在亚洲地区的SS-20导弹也包括在限制之列。美国的这一方案试图以一纸计划换取苏联拆除它已部署的中程导弹,改变在欧洲与苏联争夺中的被动局面,并缓和西欧盟国对美国的不满。方案提出后为苏联政府所拒绝,但为西欧国家普遍欢迎,成为西方对限制欧洲中程核武器的共8同立场。

90、蒙巴顿方案
即“印巴分治”方案。1947年6月由英国驻印度总督蒙巴顿提,出名。二次大战后,英帝国主义迫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强大压力,提出“分而治之”的方案。主要内容:根据居民宗教信仰,英属印度分为印度联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分别建立自治政府;巴基斯坦由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构成;王公土邦在“移交政权”后享有独立地位,可分别谈判加入印巴任何一个自治领。这个方案为当时的主要政党印度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所接受。1947年8月15日,英国把在印度的政权分别移交给印度国大党和巴基斯坦穆斯林联盟。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从此告终。英国在印度的经济利益基本未受影响,而印度独立法规定的内容又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形成了一些争端,其中最严重的是克什米尔问题,为印巴日后的长期冲突埋下了伏笔。


91、欧洲经济共同体
又称欧洲共同市场。1957年3月25日欧洲煤钢共同体成员国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在意大利首都罗马签订《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建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通称《罗马条约》),1958年1月1日条约生效,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同时成立。总部都设在布鲁塞尔。1967年7月1日,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及1952年成立的煤钢共同体的主要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共同体的决策机构是部长理事会,它负责协调成员国的一般经济政策,代表各国政府讨论并决定与共同体有关的所有问题,拥有共同体的绝大部分立法权。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宗旨是通过建立共同市场,使各成员国经济政策逐步接近,来推动整个共同体经济活动的协调进行,促进共同体不断地、平衡地和稳定地发展,提高其生活水平并在各成员国间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长远目标是建立经济联盟。

92、三边委员会
根据美国大通曼哈顿银行董事长戴维·洛克菲勒的建议,于1973年7月成立的一个国际性研究机构。由北美、西欧、日本3个地区200多位人士组成,其中以金融及工业资本家为主,另有若干议员、学者、新闻界人士及工会领袖参加。戴维·洛克菲勒担任委员会主席,另设北美主席、欧洲主席、日本主席一人,聘请布热津斯基为总干事。总部设在美国纽约。三边委员会的主要作用是:研讨政治、安全、经济和社会等领域的一系列广泛问题,既拟定有关的政策,又作为促进三边相互接受意见的一个行动组织。它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一个以美、欧、日为核心的“世界秩序”。此外,委员会还就国际贸易制度、世界商品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合作、东西方关系等问题发表专题报告,提出政策主张,然后利用其成员对本国政府施加影响。三边委员会虽具有国际性,但以美国人士为核心,其资金来源亦为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与福特基金会提供。它对美国政府的影响十分明显。在卡特政府时期,曾一度被称作美国的“影子政府”。

93、舒曼计划
1949年12月13日,欧洲委员会咨询议会通过决议,建立成立欧洲超国家的钢铁高级机构,以协调管理西欧各国的钢铁工业。决议还建议在煤炭、石油、电力和交通运输等方面也建立类似的高级机构。1950年5月4日,法国外交部长舒曼致函欧洲委员会秘书处,表示法国对上述建议感性趣。5月9日,舒曼举行记者招待会,发表了一项声明,提议“把法国、德国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各成员国之间的煤钢流通将立即免除一切关税”。舒曼的这一声明,通常被称为“舒曼计划”。根据舒曼的建议,1950年6月20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在巴黎开始谈判。六国达成协议,于1951年4月18日签订了为期50年的欧洲煤钢联营条约。欧洲煤钢条约签订后,苏联照会法国政府,谴责“舒曼计划努力的目标是恢复西德的战争工业,努力加紧西德的军国主义化。”

94、苏、美、英、法四国西柏林协定
1971年9月3日,苏、美、英、法四国签订的协定。包括三个部分,还有九个附件。正式文本没有标题,苏联称为《西柏林协定》,西方则称之为《四大国协定》。在这个协定中,苏联不再坚持取消美、英、法三国在西柏林的占领制度,表示:“柏林西区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之间沿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境内的公路、铁路和水路的平民与货物过境交通将畅行无阻。这种交通将得到便利,以便按最简单而迅速的方式予以实行,并将享受优惠待遇。”这就意味着苏联向西方国家保证,对西柏林和联邦德国之间的交通负责,今后再也不进行限制和封锁。协定规定:西柏林不是联邦德国的一个组成部分,今后也不属联邦德国管辖。但在附件中又规定,在不涉及安全与现状的条件下,联邦德国“可以对西柏林常住居民实行领事服务”,联邦德国“缔结的国际协定和协议,根据规定的手续可扩大应用于柏林西区”。联邦德国“可以在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上代表柏林西区的利益”。

95、上海合作组织
上海合作组织前身是“上海五国”机制,上海五国机制起始于80年代后期的中苏两国关于裁减边境地区军事力量和保持边境安宁的谈判。苏联解体后,俄、哈、吉、塔、四国组成联合代表团,与中国继续进行谈判。1996年,五国在上海首次会晤,随着谈判的深入,谈判内容扩大到经济领域、打击三股恶势力等。2001年6月,上海五国机制接纳乌兹别克斯坦而成为上海合作组织,适应了六国合作的需要也是世界和地区形势发展的需要。特点:1、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解决和促进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叫做“上海精神”。内容是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2、遵循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原则,对外开放。3、重点是维护地区安全,联合打击三股恶势力,即民族分离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国际恐怖主义。4、是以安全为先行的经济、政治、文化全方位的地区合作组织。影响:是后冷战时代唯一将安全、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区域性组织。该组织发展地区国家间的友好关系,加强六国与亚太地区的安全,为冷战后摒弃冷战思维,探索新型的国家关系、新型的安全观和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对世界和平、稳定、和发展也有深远影响
96、15国集团
15国集团成立于1989年9月,是继不结盟运动和“77国集团”之后兴起的又一个发展中国家合作组织。目前成员国已发展到19个,分属拉丁美洲、非洲和亚洲,是一个跨洲经济合作组织。成立背景:70年代中期以来,南北谈判陷入僵局,第三世界国家更加重视和提倡南南经济合作。为共同应付发展中国家日益突出的经济发展问题,适应发展的世界主题,1989年9月,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召开的不结盟第九次首脑会议上,决定成立一个发展中国家的首脑级会议组织—南南磋商与合作首脑级集团,因其最初有15个成员,故称“15国集团”。宗旨:通过定期磋商,协调政策,指定南南合作行动计划,加强和促进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与发展,在高度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体系中,提高发展中国家的集体自力更生能力和凝聚力,有效地促进全球范围内的“南南合作”;协调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所采取的立场,促进更积极、更富有建设性的南北对话。影响:该集团的成立对推动南南合作、南北对话和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97、新大西洋主义
美国布什政府提出的关于建立欧洲新秩序的构想。1989年12月,美国总统布什在北约总部发表演说时首次提出。80年代末,由于苏联、东欧局势的变化、德国统一提上日程已经欧共体影响日增,世界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为防止具有地缘优势的苏联在影响欧洲未来的进程中取得主动权,美提出新大西洋主义,以图建立一个在美国领导下的欧洲。其主要构想是:1、北约仍将是大西洋两岸共同的军事组织,并将进一步扩大其职能,使之成为肩负欧洲防务、政治和经济事务的超级机构;2、要求欧共体向其他国家开放,用条约的形式把美国同欧共体连结起来,使欧共体在促进苏联和东欧转化方面发挥更大的“政治作用”;3、主张更多地发挥安全的作用,使之成为欧洲大陆的管理机构和东西欧的桥梁,从而促进苏联和东欧更快地实行市场经济和自由选举。新大西洋表明了美国90年代对西欧政策的基本点,即政治上维持盟主地位、适当“卸除军事包袱”、与欧共体在经济上共同分享。

98、新太平洋主义
亦称福特主义。美国总统福特1975年12月7日在檀香山提出的美国对亚太地区政策纲领。福特宣称:“赞成一种与所有人都和平共处、对任何人都不怀敌意的‘太平洋主义’”,并提出美国的实力是太平洋稳定均势的基础;与日本的伙伴关系是美国太平洋战略的一个支柱;加强同中国的新关系,决心在上海公报的基础上完成同中国的关系正常化,共同反对在亚洲和任何其他地区的任何形式的霸权;积极参与东南亚事务;努力缓和朝鲜半岛的局势;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建立一个新的稳定的经济合作结构。新太平洋主义实际是尼克松主义亚洲战略的延伸和发展。

99、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全称是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经济合作组织,其英文首字缩写为APEC。亚太经合组织是亚太地区主要的政府间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成立背景:1989年1月,澳大利亚总理霍克访问韩国时提出“汉城倡议”,建议召开部长级会议来讨论加强亚太经济合作问题。经各方磋商,1989年11月首届部长会议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召开,澳、美、加、日、韩、新(西兰)和东盟六国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由此成立。1991年中国、中国台北、香港加入该组织,现有成员包括21个国家和地区。宗旨:维护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加经济效率,发展和加强开放的多边贸易体系,减少成员之间的关税壁垒,为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主要机构: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部长会议、高官会议、各委员会、秘书处。主要成就:1、推行了有计划的经济自由化进程,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2、商务便利化是APEC的另一个重要议题。3、经济技术合作是APEC的另一个重要目标,它与贸易投资自由化并列为APEC的两个轮子。

100、伊斯兰原教旨主义
当代伊斯兰教复兴运动中出现的一股主要思潮。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思想基础来源于18世纪中叶,以阿拉伯半岛的宗教改革领袖阿卜杜勒·瓦哈比为代表的复古主义思潮及其所领导的瓦哈比运动(即复古主义运动)为主。现代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思潮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1、宣扬伊斯兰原教是一种包容一切的宗教,是“理想的社会制度,完备的思想体系和广泛的生活法典”。伊斯兰的文明和精神价值是永恒的,它适用于一切时代,可以解决时代提出的一切问题。穆斯林应珍惜伊斯兰文化遗产和传统并以此来解决各种现实问题。2、主张恢复早期的伊斯兰神权政体,建立公正、圣洁的伊斯兰社会。3、要求采取一切措施,纯洁和净化伊斯兰信仰,确立以《古兰经》和《圣训》为基础的伊斯兰法典至高无上的地位。70年代以来,以伊朗伊斯兰革命为主导,在穆斯林世界掀起了一场以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思潮为主要倾向的伊斯兰教复兴运动。在这场运动中,各穆斯林国家的原教旨主义者追求的具体目标不同,斗争手段氛围暴力和和平两种。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出现反映了广大穆斯林国家和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干涉,维护伊斯兰国家独立的愿望以及穆斯林群众对本国政局动乱、经济困难、贫富悬殊现状的不满;试图从伊斯兰教内部探索新的“伦理、道德价值”,希望借助伊斯兰教古老的教义来解决现代的社会、经济问题,寻求新的出路和思想倾向。



101、伊朗门事件
里根政府为营救人质同伊朗秘密进行武器交易被批露而引发的政治丑闻事件。里根上台后对伊朗采取强硬外交政策,同时公开反对别国向伊朗提供武器。为了解救被黎巴嫩激进组织扣押的美国人质,从1985年5月开始,美国秘密地与对黎巴嫩激进组织有影响力的伊朗进行商谈,希望以出售武器换取人质。在向伊朗出售了几千万美元的武器后,三名人质获释。1986年11月,此事被黎巴嫩报纸揭露,在美国和国际上引起风波。不久又揭露出售出这笔武器所获大笔利润转到尼加拉瓜*政府武装之手。所有这些均未通知国会,属于违法行为。报界借“水门事件”之名称之为“伊朗门事件”。丑闻揭露后,阿拉伯国家强烈谴责美国违背在两伊战争中严守中立的诺言,美国政界对里根政府欺骗国会的行为感到震惊,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国会没有弹劾总统。但关于美伊武器交易的责任问题,国会仍在追究。

102、第四点计划
在美国战后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中,亚非拉地区无论是经济上、政治上还是战略上,对美国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为达到全面控制亚非拉的目的,美国需要制定一个着眼于长远的总体计划。1949年1月20日,杜鲁门在第二任总统就职演说中,提出了美国外交方面的四点主要行动原则:1、支持联合国 2、继续推行世界经济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3、加强与爱好自由国家的合作,反对侵略威胁(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4、技术援助不发达地区。其中前三点都是已经推行或正在推行的措施,唯有第四点是新提出来的,因此这个计划后来被成为“第四点计划”。第四点计划经美国国会两院长期讨论后于1950年6月获得通过。为推行第四点计划,美国派出大批技术人员到国外进行技术“合作”,并接受许多国家的人员到美国培训,主要项目是农业、原料开发、运输、职业教育等。为此美国政府需从每年的财政年度中拨款以实施该计划。第四点计划是美国打着**产主义和技术援助的旗号,大规模向亚非拉渗透的一项重要措施,是战后初期美国推行新殖民主义的一个步骤。它带动了美国私人垄断资本的资本输出,并为美国工业发展取得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

103、日本北方四岛问题(捉择、国后、齿舞群岛、色丹岛)
北方四岛是阻碍俄日关系根本改善的核心问题。二战后期,苏联为取得战后在远东地区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于1945年8月8日对日宣战,并于同日迅速出兵中国东北。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此前一天,即8月14日,美国把准备发给日本政府的《总命令第1号》先行通知盟国,自行划分了受降区域,其中规定中国东北北纬38度以北的朝鲜和库页岛,由苏联远东军最高统帅受降。因为苏联的受降区未包括千岛群岛,斯大林遂于8月16日电函杜鲁门,提出两点修正,其中之一是要求明确“整个千岛群岛将由苏联占有”,杜鲁门同意了苏联这一要求,但又宣称“这些岛屿的处理必须在和约中决定”。1945年8月18日,苏军开始在千岛群岛登陆,并占领了属于北海道的色丹岛和齿舞岛。1946年2月,苏联宣布领有包括北方四岛在内的千岛群岛,并将其编入苏联版图。这是北方四岛问题的由来。
1951年9月8日,美国单方面签订了对日和约,苏联没有在和约上签字,因此苏日两国仍处于战争状态。在1955年的苏日复交谈判中,苏联方面曾考虑把北海道的齿舞和色丹两岛移交给日本,但日本坚持要求一并归还捉泽岛和国后岛。1956年双方复交,结束战争状态,但领土问题仍悬而未决。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领导人鉴于国内的压力,坚决拒绝在北方领土问题上向日本做出让步,甚至否认俄日之间存在领土问题。虽然双方领导人就此问题曾多次举行会晤,俄领导人也表示尊重前苏联政府与日本之间就该问题的有关协议,但关于实质性问题双方未能取得任何进展,北方领土问题仍然是日俄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13-3-31 13:07:48 | 只看该作者
太博爱了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9 18:25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