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11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同济国关院邱震海教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15 11:1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晨晨 于 2012-5-15 11:17 编辑


1962年11月24日出生于上海;
德国图宾根大学博士;
现为凤凰卫视评论员、《震海听风录》节目主持人、兼任同济大学教授、香港岭南大学亚洲太平洋研究中心顾问、「德国之声」和「亚洲周刊」特约记者,以及香港、东南亚和欧洲媒体外交事务专栏作家。

同济大学学习和任教(1984年9月-1991年2月)
1984年7月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外���系德语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同年9月入同济大学德语系攻读研究生,1987年6月获硕士学位。

1987年7月留校任教,先后任德语系助教、讲师。

其间兼任同济大学外语教学广播电台副台长兼德语编辑组组长;同时在联邦德国研究所兼职,编辑《联邦德国信息》并参与部分研究工作。

在同济大学学习和工作期间,担任《同济报》记者、《研究生》杂志副主编。

德国进修和攻读博士学位(1991年3月- 1997年8月)
1991年2月受同济大学派遣,获“同济之友”奖学金赴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学院语言文学研究所进修;1992年5月转往图宾根大学新语言文学系传播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同时兼任上海和香港「文汇报」驻德特约记者、「德国之声」撰稿人。其间负责为上海和香港《文汇报》采访德国和中部欧洲地区的重大新闻,并深入前民主德国地区采访德国统一后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体制融合进程。

1996年5月通过博士论文答辩;1997年6月博士论文 <Anders schreiben, anders denken – Manipulative Taktiken und Politische Denkmuster in der deutschen und chinesischen Presseberichterstatung> 在德国 Max Niemeyer Verlag正式出版,同年七月获得图宾根大学博士学位证书。

同年年底在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旅德采访记《德国:一个冬天之后的童话》(四十万字)。

2007年在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中日需要“亚洲大智慧”》。





香港从事新闻和学术工作(1997年9月至今)


新闻工作经历



1997年8月起受聘于香港《文汇报》,担任外交事务高级记者,其间经历1998年科索沃战争、八国集团峰会、1998年德国政府换届大选、1999年德国迁都等重大事件。

2000年6月加盟香港创新发展集团(现名“宝威集团”),任企业推广总监,负责该集团在亚太地区的企业形象推广工作。

2001年9月改为香港创新发展集团合约制中层管理人员,同时兼任「德国之声」电台中文部驻港特派员、凤凰卫视特约时事评论员、《亚洲周刊》特约记者和澳门大学讲师。

1997年开始外交专栏写作,并在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等学校兼职授课,其中尤其涉及欧洲内部事务、跨大西洋关系和中欧关系等,近年逐渐延伸至中国周边地区安全、中国外交定位、中美关系、中日关系、台海问题和朝核危机等领域。

以新加坡《联合早报》为旗舰的外交专栏以国际热点问题为线索,力图揭示出热点背后政治力量重组端倪和未来国际格局大致走向。该专栏在全球其中首先是亚太地区引起密切注意,成为地区间分析外交问题的品牌专栏,经常为其他国家、不同语言的多个报刊所转载。

同时还在香港「明报」、马来西亚「南洋商报」、香港「文汇报」、香港「明报月刊」、香港「太阳报」、《成都商报》、北京「世界新闻报」、「凤凰周刊」和波恩「德国之声」拥有自己的专栏。

国际关系和中国对外关系研究

近年率先提出“中欧联手以潜在牵制美国”、“中日关系应走第三条道路”、“中美关系三个层面论”、“角逐朝鲜半岛:北京应早作战略部署”、“港台问题:北京战略新思维迫在眉睫”等观点,以及率先披露的“美日密谋在钓鱼岛驻扎美军”、“美军事介入南中国海主权争端”和“台湾大选中的美国秘密外交”等信息,均引起广泛关注。

近年,尤其在中日关系和两岸方面下功夫进行研究,并提出一系列观点引起北京高层和地区间的关注和重视。

在中日关系方面,由于近年中日关系转入低潮,从零三年开始持续关注和研究中日关系,曾亲自赴日本调研,并切入日本的文化观、历史观、战争观和亚洲观;同时从中日两国的历史和亚洲定位入手,既分析中日关系的表层,也切入这一关系的深层,即两国民族心理和国家定位调适,同时旁及“美国因素”。由本人提出的“中日关系须走第三条道路”、“正确区分日本四种政治势力”、“中日关系进入‘低层政府框架’和民间互动”等观点,绝大部分为新华社大参考和《参考消息》所引用,并多次以内参形式上报,在中央对日决策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

在两岸关系方面,零三年提出“对台战略新思维”,后来为零五年《反***国家法》出台和连宋登陆后的两岸形势所印证。但前瞻未来的两岸关系,仍有一系列结构性问题有待解决。本人最近一年在这方面有不少研究和论述,其中包括对马英九的认识和解读、两岸关系未来十年的四个基本阶段、未来如何巧妙运用“美国因素”,均引起北京高层的重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12-5-18 22:16:59 | 只看该作者
同济国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2-5-21 22:15:05 | 只看该作者
很详细的介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8 19:13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