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哪些人是真正为中国国际关系学科发展做出过贡献的人?(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21 12:28: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国际关系学科发展不同于学术发展,学科是一个更加广义、全面的范畴。中国IR学术牛人固然不少,但真正推动了学科进步的,寥寥无几。学术贡献再大,对学科发展不一定有贡献。



推动IR学科发展,不是人越老就越有贡献,与资历没有必然联系,与地位也没有绝对联系。我觉得至少要有两个条件:一是尽管不是官儿但这个人学术能力本身很强,二是取得了一定的地位(有的是名声很响,有的是作为领导占据行政资源)。有的人尽管有雄心壮志,但自己在学术上没有什么成就,或者自己不是领导,恐怕也没人听。但真正能为学科做出贡献还是少数。



个人觉得,中国为IR学科做过贡献的人,真是少而又少。大多数人都是在维护学科的现状,改革非常有限。像有的学校的国关的领导属纯体制派,本身就是占着地方不拉屎,他当多少年就要阻碍中国学科发展多少年。尽管我不像阎老师批得那么狠、那么极端,但很多国关领导不思改革、不思进取却是常事。





阎学通:阎老师应该是所有人中对这个学科做出贡献最大的。我觉得阎老师至少在以下方面,应该是居功至伟的。首先他完善了方法论,我们先不管是什么方法论(很多人对此可能嗤之以鼻,争议很大),但他至少提高了整个IR学界对方法论的自觉意识,从八卦、聊天变成了有根据的研究,这一点我觉得应该没有太多争议。其次,他主办了几届共同体会议,尽管级别不高,但规模最大,也完全仿照国际学术会议的模式,中国IR学界一年一度真正能有这么一场象样的大型会议,而且名人、草根都不拒,草根也能与名人平等对话。第三,就是他打破了学术期刊的体制垄断,清华国关自己出钱办了一个以书代刊的杂志,尽管一书一号很费成本,目前中国只有3家刊物是接受定量研究的,另外两家都是受阎的影响而改革的。第四,就是清华国关的招生制度,不唯应试分数,我觉得这很了不起,其他很多学校不敢这样做,像今年清华考硕士的应试分数第一名的居然在复试被刷掉。我觉得阎之所以高徒辈出,在于他能够善于真正选拔那些水平高的、有潜力的学生作为自己的徒弟,而不是像有的学校那样考博士还要安排应试统考,与国际根本就不接轨。





倪世雄:倪老我就不多说了,他是中国国关的奠基人之一,而且高徒满堂,他带过的高徒究竟有多少,都难以统计。他的领导下,中国国关几乎实现了0的突破。





唐世平:我觉得唐世平对中国IR学科的贡献是巨大的。我们先不谈论唐的学术成就,这个太深奥,我也看不懂。整个中国国关学界,长期以来问题一直很多,但没有人对此进行过剖析,唐应该算做出了重要贡献。尽管国关海归一年比一年多,但多数海归的学术贡献还不如本土培养的那几位高人,不是说海归就一定有多么高的水平。唐在于他能够以国际标准来改革中国的学科弊端,对于弊端直接批评,毫不掩饰,可见其勇气。唐反对空喊口号,反对写标签式的文章,主张联系历史学与国际关系学,反对纯综述研究、主张做精细的战略研究,对案例研究、比较研究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尽量年中国IR期刊变得更加规范了,我觉得很大程度上与唐的倡议有关,尤其是年轻学者的文章中,唐提到的一些问题变得越来越少了。还有一点很多人忽略了,就是唐的招生方法在中国是独树一帜的(尽管在国外这是很应该的)。唐对学生的研究水平有很高的要求,而且只看文章质量不看文章是否发表,不是你仅仅去应试人家就要的,尽管他带的博士现在不多,大部分都尚未毕业,我觉得将来唐肯定高徒也会非常多。而现在很多所谓名校的国关,考博士还要先统考,连联系导师都不需要,考上后再分配导师,考博士以前没有什么论文成果,读完后依然毫无建树,连最基本的学术规范都不懂,可见破除中国国关学科的弊端依然很难。





张睿壮:张对学科的贡献,不在于他的海归身份,不在于他是系主任,也不在于他是Waltz的学生。我觉得张对IR的研究方法论,有很多贡献。他一直提倡方法论建设,培养了刘丰等一批方法论意识很强、能力很强的学生。南开那几位牛人后来都调走了,他还能够继续坚持留在南开,对南开的贡献更突出。而且我觉得南开国关学生的学术氛围都非常强,甚至已经超过了人大和北大。尽管我接触过的几位南开国关的老师说他们的科研压力很大,但比某些老师一年发不出几篇文章的学校来说,南开的贡献更突出。





周方银:比较年轻的学者中,周方银应该算是突出的一位。周对国关理论研究的批判,非常犀利,从不掩饰,《三大主义》一文就可以奠定他对整个IR学科的贡献。而且周以前在《当太亚太》当编辑部主任的时候,开创了一个高效的审稿模式,先是预审,后是专家审。15天-1个月就能够预审好然后通知作者,不仅速度快,而且质量高,这家杂志也一下跳跃到了全国IR期刊第二的位置。





还有一批70后的年轻学者,尽管地位还不高,但能力所能及,做出很多事情,我觉得非常了不起。80后的人中也有一批积极分子,像人大的李巍老师、南开的刘丰老师、北外的尹继武老师,经常搞一些活动,很多人受益不少。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8 14:25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