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上,中国注重双边外交。因此,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多边外交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十分有限。从国际规制的角度来看,中国多边外交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几乎是空白。笔者认为,中国对多边外交态度消极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一直认为多边主义是世界强国扩大其影响的手段。也就是说,大国尤其是美国将多边主义作为制约甚至是干涉其他国家内政的工具。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改变了传统的外交思维,开始适应世界形势和周边国际环境的变化,调整了对地区性多边机制和多边外交的认识。1990年LIPENG总理指出“跟周边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是当前中国外交的最重要任务”(注:参见LIPENG在第七届第三次人民代表大会上的讲话。)。这表明中国开始转向重视多边外交。中国重视多边外交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五个方面:第一,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可以更好、更稳妥地解决改革开放带来的种种问题。第二,对多边安全合作的追求更有利于综合性安全以及安全合作的实践。因此,积极推进多边安全合作既有利于保障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也有利于为改革开放创造较好的周边安全环境。通过积极参与多边安全对话和协商,在多边框架内开展全方位外交,将涉及中国安全利益的重大区域性国际问题纳入稳定的和平机制或制度中处理,有助于消除或减少来自多方的安全压力。第三,为了制约在国际安全和经济领域的美国霸权主义,中国不但需要采取双边外交,还需要采取多边外交。第四,可以提高中国作为地区大国的形象。
中国认为多边外交是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助于中国在多边机制中履行地区大国的责任,树立良好的大国形象。第五,中国认为运用多边外交将是中国走向世界、参与国际合作的有效途径。通过积极参加多边合作机制的过程,逐渐减少其他国家对“中国威胁”的担忧(注:参见王公龙:《多边主义与东亚的安全环境》,载《当代亚太》2002年第10期,第19页;张蕴岭:《关于我国安全及亚太安全战略的理论性思考》,
http://www.cass.net.cn/s28-yts/wordch-en/ch-lzzyl.htm;王逸舟:《中国与多边外交》,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10期,第4~8页;郭隆隆:《中国战略利益与国际多边机制的关系》,载《探索与争鸣》2000年第12期,第34~35页。)。
基于上述认识,中国自90年代以来不但开始积极参加军控领域的多边安全对话与合作,也开始积极参加地区多边安全对话与合作。1993年8月,江**主席明确指出,中国愿意就区域安全问题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和多层次”的对话与磋商。此后,中国参加了东盟地区论坛框架内的所有第一、第二轨道多边安全对话。1996年和1997年,中国与俄罗斯以及中亚三国开始了有关边境及裁军问题的协商,并于2001年6月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SCO )。2003年2月,朱镕基总理在政府报告中高度评价并肯定了多边外交的作用。
中国目前虽然积极参与多边对话与合作,但是,中国对外政策中的多边外交基本上仍属于战略性多边主义。中国依然十分强调主权与政策的灵活性,而且仍然担心美国将多边合作机制作为实现其利益的工具。因此,中国参与的制度性多边机制还非常有限。中国尤其认为多边主义不太适合于解决领土纠纷,坚持通过双边主义方式解决的立场(注:Hongying Wang,“Multilateralism in Chinese Foreign Policy:The Limits of Socialization ?”inWeixing Hu,Gerald Chan ,and Daojiong Zhaeds.,China'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in the 21st Century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2000,pp.71—79.)。目前安全环境的明显改善是通过双边关系特别是大国间双边关系的强化和改善取得的。因此,尽管中国已认识到,只依靠双边关系是不够充分的,应在更广泛的领域进行更多的多边合作,而且多边合作的重要性在不断提高,但中国坚持认为多边安全合作与双边合作应为互补关系(注:张蕴岭:《关于我国安全及亚太安全战略的理论性思考》。),而不是替代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