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防御性现实主义:进攻性现实主义时代的悲剧(4)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2-26 13:52: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但也遇到宋军的顽强抵抗,战争进入拉锯状态,持续 20 余年。1257 年,蒙哥汗再次大规模南侵

,不久便梦碎钓鱼城。1260 年,忽必烈登汗位,励精图治,14 年后由襄阳沿长江而下,发起对

南宋的致命一击。宋朝以防御见长,守土有方,然而,蒙元灭宋之志始终不移,愈挫愈勇,历经

40 余载,终成正果。3. 北方的悍邻尽管辽、西夏、金和元的寿命远不及宋朝那么长久,但它们

不辞劳苦、前仆后继,竞相挥师南下,致使宋朝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始终处于北方邻居的半包围之

中,要防备不止一个敌人的侵袭。而且,这些国家也会联合起来对付宋朝。辽和西夏的长期联合

表明,两国之间的龃龉为征服宋朝的欲望所掩盖,令宋朝的国防压力陡增,远远超过汉唐。金朝

两次拉拢西夏攻打宋朝,一次让西夏出兵牵制河东宋军,攻占宋镇威城; 一次割地诱使西夏向麟

、府、丰三州进攻,使宋军无法东调( 参见表 3) 。

表 3 宋朝及其北方敌人国家时间
辽 西夏 金 元
时间947 - 1125 年 1038 - 1227 年 1115 - 1234 年 1271 - 1368 年宋 ( 960 -1279 年)

必须指出的是,大国崛起是一个过程,称帝建国只不过是北方民族羽翼丰满,确立大国地位的标

志,严重破坏宋朝外部生存环境的开端。实际上,除了辽朝( 先于宋朝建立) 以外,无论宋朝的

统治者是否意识到,西夏、金和元正式建元前的政治实体就已经对宋朝的安全构成极大威胁。4.

权宜的合作如果非要找一个词来概括宋朝及其北方邻国的心理状态,那就是恐惧: 要么担心对方

攻击、消灭自己,要么担心对方出尔反尔。心存戒备之余,利益错杂之中,合作姗姗来迟; 基于

恐惧的合作,即使不扭曲、挤压共同利益,也会缩短共同利益存在的时间。在宋朝及其( 潜在)

敌人———辽、西夏、金和元之间,合作的基础异常脆弱、一击即溃,合作的机会微乎其微、倏

而便逝,合作的指导思想是急功近利甚至是机会主义的。这种权宜合作的模式,在宋金携手灭辽

以及宋元联合灭金时表现尤为明显。宋辽长期和平未能消除各自的恐惧,合作遥遥无期,宋朝则

苦苦等待复仇机会。公元 1111年,马植献策,宋徽宗倾向于借助女真势力攻打辽朝。其后数年,

女真人从辽朝身上取


得的赫赫战功让宋朝闻之动容。1118 年,宋约金伐辽,金急于灭辽,表示同意。1120年,宋金达

成“海上之盟”。1122 年,辽朝希望通过免除岁币,与宋朝结好,但此时辽朝败局已定,宋朝不

愿放过复仇的大好机会,断然拒绝。1125 年,辽朝灭亡,宋金合作的基础荡然无存,金朝立即挑

起战端。从此一百余年,两国再无合作的历史。1231 年,已经建立横跨欧亚帝国的蒙古遣使来宋

,商议联合攻打金朝。随后两国又有接触,达成联盟共识。这也是一次短命的合作。1234 年,随

着金朝的灭亡,宋蒙的“蜜月期”也宣告结束,蒙古继续挥军南下,此后宋蒙关系的历史,就是

烽火连天的历史。和一个多世纪以前的宋金联盟一样,宋蒙联盟也是机会主义作祟的结果,宋朝

尤其如此。宋朝不是不想吸取金灭北宋的教训,但金朝灭亡指日可待,宋朝实在抵御不了眼前的

诱惑。宋夏攻金同样遵循了权宜合作的模式。公元 1214 年,为报复金朝,西夏主动约宋攻金。

1219 年,西夏再次伸出友谊之手,但宋朝迟不发兵。1220 年,两国一起攻打金朝,却配合失当

。此后,西夏又三次约宋攻金,统统无果而终。宋朝和西夏虽是宿敌,但西夏因遭蒙古入侵金朝

袖手旁观而迁怒于金朝,合作的契机终于出现。不过,宋朝知道,要撼动金朝的根基,西夏并非

理想的合作对象,因而对合作三心二意、浅尝辄止。5. 骑兵的落差与宋朝相比,北方游牧民族

的军备优势在于马匹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强大的骑兵部队,而且,骑兵还是主要兵种。“

这一兵种,赋予了它胜过定居民族的巨大优势,就像火炮赋予近代欧洲胜过世界其他地区的优势

一样”。① 因此,它们更具有进攻的本钱和自觉。在中国历史上,对中原王朝真正构成威胁的都

是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而不是南方的农耕世界。辽朝军队由御帐亲军、宫卫骑军、大首领部族

军、众部族军、五京乡丁、属国军和边境戍兵组成,②其中以御帐亲军和宫卫骑军为精锐,两军

骑兵合计达六十万③,而精锐中的精锐,则数铁鹞,“其身披铁甲,而驰突轻疾,如鹞之搏鸟雀

也。”④这是契丹人建立辽阔帝国,甚至让宋朝纳贡的胜利之本。再看看西夏的军队,也是个个

精于骑射,能吃苦耐劳,他们“用兵多立虚砦,设伏兵包敌,以铁骑为前军,乘善马,重甲,刺

斫不入; 用钩索绞联,虽死马上不坠。遇战则先出铁骑突阵,阵乱则冲击之; 步兵挟骑以进”,

⑤其

①勒内·格鲁塞: 《草原帝国》,第 7 页。
②[元]脱脱等: 《辽史》第二册,卷三十五,第 401 -435 页。
③前者为五十万,后者为十万,参见[元]脱脱等: 《辽史》第二册,卷三十五,第 401 -402

页。
④[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标点资治通鉴小组”校点: 《资治通鉴》第十九册

,卷二百八十四,北京: 中华书局 1956 年版,第 9289 页。
⑤[元]脱脱等: 《宋史》第二十册,北京: 中华书局 1977 年版,卷四百八十六,第 14029 页









屡屡挫败宋朝也就不足为奇。金朝的骑兵还在辽和西夏之上,“每五十人为一队,前二十人全装

重甲,持棍枪,后三十人轻甲操弓矢。每遇敌必有一、二人跃马而出,先观阵之虚实,或向其左

右前后,前队而驰击之,百步之内,弓矢齐发,中者常多,胜则整队而缓追,败则复聚而不散。

其分合出入,应变若神,人自为战,则胜”,①战斗力之强可见一斑。就是这支军队,不但灭了

辽,还拿走宋的一半河山。蒙古人更厉害,“正如早期哈里发国家控制了大约 4/5 的世界骆驼数

量一样,早期可汉国家控制了大约一半的世界马匹数量”,②“一旦发起进攻,大规模有组织的

马力便会在一个广大的地区取得军事优势。新马的不断补充,使运动战、消耗战和恐怖战成为可

能,这是内部***、对自己的统治者发生怀疑、作战半心半意的定居世界所无法阻挡的。”③无

怪乎他们能“以弓马之利取天下”。④相比之下,汉唐如日中天的骑兵在宋朝时却走向了黄昏。

骑兵所需要的马匹,在中国只有两个地方出产: 一在东北的蓟北之野,另一在西北的甘凉河套一

带。在宋初开国时,这两个地方,一个被辽拿去,一个被西夏拿去。⑤ 因此,宋朝只有靠与西北

、东北少数民族贸易和自己养一些品种低劣、难以胜任战骑的马匹来组建数量不足、战斗力低下

的骑兵部队。而在主观上不重视骑兵建设,这是宋朝骑兵落后的更重要原因之一。⑥(三)失落的

大国宋朝一共存续了 319 年,在秦汉以后各中原王朝中,仅次于汉朝而位居第二,表现出顽强的

生命力。同时,它又继续延伸唐朝的上升曲线,以优秀的经济、科技和文化素质领先世界而永垂

史册。“中华文明在宋元后期达到了它的三个高峰之一。在城市化、相对自由的政府、平时与战

时的制海权、审美水平以及向现代科学的靠近诸方面,它胜过从前盛唐和后来清朝中期的繁盛。

与同时代的印度、伊斯兰和东方基督教世界相比,宋代中国当然占据优势。”⑦然而,宋朝的这

些辉煌成就并没有转换成军事优势,它始终饱受外患之苦,丝毫没


①[宋]徐梦莘: 《三朝北盟会编》上册,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年版,卷三,第 19 页


②[美]S·A·M. 阿谢德著,任菁等译: 《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3 年版,第131 页。
③S·A·M. 阿谢德: 《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第 133 - 134 页。
④[明]宋濂等: 《元史》第四册,台北: 鼎文书局 1986 年版,卷一百,第 2553 页。
⑤钱穆: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第 99 页。
⑥王曾瑜: 《宋朝兵制初探》,第 263 -268 页。
⑦S·A·M. 阿谢德: 《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第 124 - 125 页。谢和耐也认为,“这个帝

国在当时是全世界最富有和最先进的国家,在蒙古入侵的前夜,中华文明在许多方面都处于它的

辉煌高峰。”参见[法]谢和耐著,刘东译: 《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南京: 江苏人

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4 页。




有继承先前在这片土地上骄傲过的中华帝国的荣耀,“在中国历代王朝中,也许以最不追求帝国

形象而引人注目……它的皇帝与政治家们显得非常软弱,他们更倾向于和谈而不是扩张,而且满

足于牺牲无形的东西像王朝的形象,来达到物质生活与边界稳定的实在目的。”①986 年之后,

宋朝转向全面防御,领土只见减少,不见增加,增加的只有和约和岁币,原来北方游牧民族对中

原王朝的朝贡转而变成宋朝对北方国家的朝贡( 参见表 4) ,尽管宋朝还能在其他进贡国家面前

展现大国风范。② 其间有志于恢复汉唐帝国荣誉者如王安石、岳飞等,也有韩侂胄这样的好大喜

功者贸然北伐,但均告失败。黄仁宇甚至不无偏颇地说: “要是不怕说得过于简单的话,我们可

以概括地指出,全宋朝 319 年的纪录,无非是军事的挫败和退却,所有的例外则是以‘岁币’为

名向北方少数民族购得的和平”。③

表 4 宋朝的岁币内容和议称谓宋
外国银( 万两) 绢( 万匹) 茶( 万斤)宋辽澶渊之盟( 1004 年) 兄 弟10( 1042 年增至 20)20(

1042 年增至 30)0宋夏庆历和议( 1044 年)*君 臣 5 13 2宋金第一次绍兴和议( 1138 年) 臣 君

50 0宋金第二次绍兴和议( 1141 年) 臣 君 25 25 0宋金隆兴和议( 1164 年) 侄 叔 20 20 0宋

金嘉定和议( 1208 年) 侄 伯 30 30 0
注: 加上日常“所赐”,则达到银 7. 2 万两,衣著绢帛 15. 3 万匹,茶 3 万斤。幸而宋朝

还始终保有大国俱乐部成员的资格,有足够的实力来维护内政外交的自主性,掌握自己的命运,

而非交由外国操纵。就算宋朝甘愿以卑微之身侍奉它国,那也

①[美]戴仁柱著,刘晓译: 《十三世纪中国政治与文化危机》,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3页。
②《宋史》有这样一段记载: “东若高丽、渤海,虽阻隔辽壤,而航海远来,不惮跋涉。西若天

竺、于阗、回鹘、大食、高昌、龟兹、拂林等国,虽介辽、夏之间,筐篚亦至,屡勤馆人。党项

、吐蕃唃厮啰董毡瞎征诸部,夏国兵力之所必争者也,宋之威德亦暨其地,又间获其助焉。交阯

、占城、真腊、浦耳、大理滨海诸蕃,自刘鋹、陈洪进来归,接踵修贡”。参见[元]脱脱等:

《宋史》第二○册,卷四百八十五,第 13981 页。据周宝珠统计,宋朝时来朝贡较多的国家有:

高丽 41 次、交趾 45 次、占城 56 次、三佛齐 33 次、大食 40 次、于阗 34 次、龟兹 21 次

。参见周宝珠: 《宋代东京研究》,郑州: 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583 -587 页。
③黄仁宇: 《中国大历史》,北京: 三联书店 1997 年版,第 134 -135 页。





顶多是礼仪上的屈尊而已,王朝依旧属于赵氏子孙,域外的统治者没有对他们发号施令的权力。

宋朝多次受到要挟,有时候也顺从了,但做出相反的选择也不会有亡国之忧,所以宋朝有极大的

选择自由,而这种选择自由是由自主性所缔造的。这就是一个失落的大国的双重特征: 一方面,

与进攻性的中原王朝相比,宋朝厉行防御,个性软弱,不惜以巨额的物质财富来交换和平,称谓

上的低人一等更不在话下;另一方面,宋朝又非弱国,而是极其坚韧,无数次挫败大国的进攻,保

住了在自己领土上自由统治的权力。在中国历史上,统一中原的王朝形象就这样被宋朝颠覆了。

三 波兰: 上帝的游戏场宋朝并不寂寞,它的悲剧总在不同的时空中重演。现在,让我们放宽历史

的视界,把目光投向几千公里之外的上帝的游戏场①———波兰。西斯拉夫人的波兰曾经辉煌过

,公元 15、16 世纪是它的黄金时代。公元 1410 年,波兰 - 立陶宛②在格伦瓦尔德大败不可

一世的条顿骑士团。1466 年,波兰赢得十三年战争的胜利,条顿骑士团从此一蹶不振,不再对波

兰的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到了 1490年,波兰、立陶宛、捷克和匈牙利均在雅盖洛王朝的统治之下

,这是波兰的财富、武功和威望向外辐射的结果。几十年之后,波兰发动立沃尼亚战争,击溃由

“恐怖的伊凡”———伊凡四世( Иван IV) ———领导的莫斯科大公国军队,将立沃尼亚纳

入版图。总之,全盛时期的波兰具备了大国的特质,③是一些国家争相仰赖的靠山,这足以让它

国徽上的白鹰熠熠生辉。在许多欧洲大国尚未觉醒之际,波兰显然是早熟了。然而,它的荣耀很

快在近邻国家的迅速崛起和强力干涉中黯然失色。从 17 世纪中叶起,波兰的主权屡屡遭受大国

侵犯,不得不一让再让,直至 1795 年从地图上消失。在这之后,波兰又经历了几次重生的历史

,这些历史和夹杂其中的寂灭的历史一样,都由大国来书写( 参见表 5) 。

①诺曼·戴维斯( Norman Davies) 把波兰看做上帝的游戏场。这一比喻的含义和来源,参见

Norman Da-vies,God’s Playground: A History of Poland ( vol. 1)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pp. xv - xvi.
②1386 年,波兰和立陶宛实行王朝联合。在这个联合体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波兰,立陶宛精英

逐渐波兰化。其后,波兰 - 立陶宛几经分合。1569 年,波兰和立陶宛签署《卢布林条约》(

Treaty of Lublin) ,波兰 - 立陶宛联邦( Polish - Lithuanian Commonwealth) 正式建立,

波兰和立陶宛拥有共同的议会和相似的政治制度。
③杰克·S. 利维( Jack S. Levy) 把波兰排除出大国行列。参见 Jack S. Levy,War in the

Modern GreatPower System,1495 - 1975,Lexington: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p. 46. 不过,芭芭拉·杰拉维奇( Barba-ra Jelavich) 则承认波兰一度是大国,参见

Barbara Jelavich,A Century of Russian Foreign Policy,1814 - 1914,Philadelphia: J

. B. Lippincott,1964,p. 4。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13 06:56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