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三大矛盾与科学发展观(1)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2-23 12:40: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自从人猿相揖别,人作为人生活在地球上,便处于种种矛盾之中。万千矛盾,可概括为三: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人与自身的矛盾。这三大矛盾决定着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全面认识这三大矛盾,有助于我们寻找解决矛盾的最佳途径,提高化解矛盾的能力,使发展又好又快,早日臻于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理想境界。

  一、人与自然的矛盾

  人与自然的矛盾,就是生存的矛盾,物质需求的矛盾,生活环境的矛盾。当人类享受自然诸多恩赐的同时,又不得不承受自然带来的灾害与压力。

  首先表现在生存环境不如人意。通常说生态平衡,那只是就局部地区而言。其实,生态原本不平衡。70%是海水,30%是陆地,陆地环境,优劣各半。就拿我国来说,南方多雨,北方干旱;江浙沿海多平地而少矿藏,西北西南多矿藏而少平地;南方多植被,西北多光秃;低纬度炎热难当,高纬度日照不足;贵州地区“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青藏地区高寒缺氧,许多地方环境恶劣,不宜人居。现在搞的南水北调、北煤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工程,就是调节不平衡。

  野生的植物、动物等天然馈赠,不能满足人类的饮食需求;树叶、兽皮、山洞,不能解决人类的御寒和住所。在原始社会,人类靠采猎度日,勉强存活。进入奴隶社会后,由于青铜器、铁器的相继发明,劳动工具和劳动技能的进步,食物稍有结余,却又出现了剥削制度,奴隶依然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发展到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多数人还是穷人,甚至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这里有剥削制度、分配不公的原因,也有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仍然不强、获取的生活资料总量不足的原因。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漫长岁月里,人类基本上靠天吃饭,凭艰辛的劳作收获微薄的食物。唐朝宰相李绅感叹:“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民谣唱道:“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却又无可奈何。千万年来,民以食为天,填饱肚子始终是第一大难题,故迄今为止,人们见面第一句话总是问:“你吃了吗?”称找工作为“找饭碗”,丢工作为“砸饭碗”。到20世纪后半叶,少数几个发达国家的公民才过上了温饱生活,并出现了一批富翁。但是,即使进入21世纪,还有相当多的国家和地区依然在贫困线上挣扎。即使是那些发达国家,仍有相当数量的贫民需要救济,方能维持低水平生活。“全球有半数人口一天靠不到两美元生活;有10亿人一天的生活费还不到一美元;10亿多人每晚都是饿着肚子睡觉;1/4的人口喝不到洁净水。大约1.3 亿儿童从没有上过学,每年都有1000万儿童死于可以预防的疾病。”(比尔·克林顿)有许多人看不见蓝天与阳光,呼吸不到新鲜空气,有病得不到医治,住在危房里,甚至无房可住,生活区的环境脏乱差,交通不便,信息不通。不少地方的进步极为缓慢,慢到几乎一辈子看不到变化。年复一年,面貌依旧;代复一代,贫困依然。

  除生态环境不如意之外,还有各种自然灾害。时有涝灾、旱灾、风灾、雪灾、火灾、震灾、虫灾、瘟疫等发生,给灾区居民造成重大损失,甚至是毁灭性打击。黄河近3000年来决堤1500多次,平均2年1次,两岸人民饱受“黄祸”之害。难以防范的地震,全球每年发生约500万次,平均约7秒1次,约有100次造成灾害。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造成6000多人死亡,3万多人受伤,30多万人无家可归,直接损失10万亿日元。中国近130年来,发生7.8级以上的特大地震10多次,平均约10年1次。1976年唐山大地震,死亡20多万人,重伤近20万人,一座大城市被夷为废墟。2008年汶川大地震,死亡近9万人,伤员近50万人,物质损失近8500亿元,重建需要万亿元以上。历史上许多大灾害,导致大饥荒,人相食,史不绝书。多次发生瘟疫,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在14世纪40年代,由鼠疫细菌引起的黑死病,从克里米亚传到西欧和北非,死亡7500万人。1918年的全球流感,美国死亡67.5万人,印度死亡1250万人,全世界共死亡2500万人。

  先秦著名典籍《管子》,把水、旱、风雾雹霜、瘟疫、虫灾,称作“五害”,认为“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把防治自然灾害,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放在治国安邦的首位。经过千万年的拼搏,时至今日,人类在治水、治沙、治荒、防火、防震、防疫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不敢“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恩格斯)各种自然灾害,仍在频频光顾人间,夺走大量生命财产。同时,由于人类对地球的过度开发,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化工原料,带来了许多新矛盾:诸如植被减少,地球变暖,大河断流,臭氧层破坏,空气、水质、土地、食物、建材、垃圾、噪音等一系列污染,加上各种职业病,等等,影响生活质量,威胁生命安全。人类在用科技提高生产力、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事故,如矿难、空难、井喷、塌方、车祸、核泄漏等等,从另一方面带来了新的压力。近年来,我国每年仅交通事故一项就有10万余人丧生,平均每天死亡300多人,每5分钟有1人丧命,每1分钟有1人致残。人类同自然的矛盾与较量正未有穷期,任重而道远。

  二、人与社会的矛盾

  如果说人与自然的矛盾表现为物质生存的问题,那么,人与社会的矛盾则表现为物质生存和精神生存两个问题,两者又可归结为一,即人权问题。正如印度德兰修女(1986年诺贝尔HEPINGJIANG得主)所说:饥饿,不单指没有食物,而是指爱心的渴求;赤身寒冷,不单指没有衣服,而是指人的尊严受到剥夺;无家可归,不单指无栖身之所,而是指受到排弃和谴责。当爱心不能满足、尊严受到剥夺、被社会非法排弃和谴责,就是人权受到侵犯,是人与社会的矛盾的表现。人类的痛苦与灾难,不单是来自于自然,也来自于人类自身。卢梭甚至认为:“人类的不幸大部分都是人类自己造成。”

  人与社会的矛盾,首先表现为人与家庭的矛盾。家庭是生存的寄托、力量的源泉、幸福的港湾,但也是矛盾的始发地。过去家庭中存在不平等,男尊女卑、重男轻女。战国时期甚至出现“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韩非子)的现象。还有嫡庶之别、长幼之别、前娘后母之别,相当严格。这些区别导致待遇不同、命运不同。在皇家,嫡长子有继承王位的权利,争立太子的斗争残酷无情。为夺皇位,常常闹得血雨腥风。隋朝杨广弑父杀兄,唐朝李世民弑兄杀弟,秦二世胡亥继承皇位后,仍将20多个兄弟姐妹全部杀害;而武则天为争当皇后,掐死了亲生女儿;等等,难以胜数,触目惊心。

  封建社会的指腹为媒、包办婚姻,牺牲了无数青年男女的幸福,造成了数不清的悲剧。女子受“三从四德”的束缚,毫无独立性可言。“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寡妇不得改嫁,人性遭到摧残。还有女子缠足,平添了诸多痛苦。

  夫妻关系最亲密,但也不乏琐屑、微妙的矛盾纠葛。二人之间,时而爱,时而怨;爱时缠缠绵绵,怨时别扭斗气。有许多妻子不得不含泪忍受丈夫的家庭暴力,有不少儿童因父母离异而缺乏亲情与关爱。

  婆媳之间、妯娌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同样有矛盾。家庭愈大,矛盾愈多。“清官难断家务事”。资产阶级更是“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马克思)。中国封建社会的“三纲”,其中的“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没有平等可言,由此产生无数的矛盾与苦恼。

  从家庭走向社会,矛盾更复杂了。上学后有与老师、同学的矛盾,干工作有与上司、同事的矛盾,做生意有与买方、卖方的矛盾,打官司有与对方、司法机关的矛盾,等等。凡因学习、工作、生活涉及权益的地方,都有矛盾,处理不好就会引起冲突。

  人与社会的矛盾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与官府的矛盾,承担官府规定的种种义务、负担,如兵役、劳役、赋税等。还有官府规定的种种法律与道德的约束。毫无疑问,有些义务、负担、约束是必要的,合乎情理的。二是与他人、与集体的冲突。社会的每个个体、集体都在追求自身利益,名利场上,充满博弈。有时遭遇强凌弱、众暴寡、恶欺善、富骄贫、大欺小的恶行。普列汉诺夫指出:“弱者受强者压迫,这种现象自然状态中有,在社会生活方式中更多得无比。”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民事纠纷和刑事案件。这些纠纷、案件需要政府、社会裁判,裁判如不公正,又加一层矛盾。

  由于人口基数大、增长快,造成僧多粥少,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购房难。再加上科技发展,用人相对减少,造成争饭碗、争岗位、争级别、争薪酬,这些成为常在的压力。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司马迁)“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克思)清朝时,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有一次在镇江金山寺与法磬禅师赏江景,面对往来的船只,乾隆问:“长江一日有多少船往来?”禅师答:“两条船,一条船为名,一条船为利。”的确,无论是与家庭的矛盾,还是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的矛盾,表现虽然五花八门,而核心是利益问题,是名缰利锁。此外,还有“人类因无知或偏见引起的冲突,有时比因利益引起的冲突更可怕”。(温Jiabao)

  在政坛有权力、禄位之争,在商场有市场、利润之争,在学界有观点、门户之争。精英之间的主义之争、领袖之间的路线之争,不一定为个人名利,但为的是团体、阶级、党派、民族的利益,是大的利益之争。人与人斗争的手段,既有合法的、道德的,也有非法的、缺德的。人们受利润的驱使,有时还会干出伤天害理的事,从而造成社会对个人权益的侵犯。如食品、药品的假冒伪劣,废气、废水、废料以邻为壑地排放,公共建筑的偷工减料造成的事故,无不是对健康和生命的侵害。近年来我国发生一系列食品安全事故,特别是2008年暴露的三鹿毒奶粉事件,引起公愤,舆论哗然。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同地位、不同利益的人们形成不同的阶级,阶级之间又必然有斗争。被剥削阶级与剥削阶级、被压迫阶级与压迫阶级之间的斗争从未停止过。种族之间、民族之间、文明之间、宗教之间也存在争斗。斗争者之间没有永久的敌人,也没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久的利益。

  战争带给人类的负担与痛苦是巨大的、惨烈的。据记载近5000年来,全世界共发生过1.4万余起战争,年均2.8起。1992年竟爆发30起,1993年又爆发34起。“枪炮一响,黄金万两。”每次战争都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给文明成果造成严重破坏。战火过后,满目疮痍,断壁残垣,哀鸿遍野,一切又得从零做起,而心灵创伤则难以愈合。两次世界大战更是把欧洲甚至整个世界变成了“屠宰场”,达到人类自我毁灭的高峰。一战死亡人数1000多万,伤2000多万,二战死亡5000万以上,物质损失以万亿计。二战时还使用了原*子DAN,虽然美国的目的是要打败日本法西斯,但受害的却是日本民众。时至今日,各国储备的军火总威力能毁灭地球多次,核武器超过25000件,TNT当量摊到每个人头上高达3吨。“人在自己血肉之躯的手中,握有足以消灭一切形式的人类贫困和一切形式的人类生命的力量。”(约翰·肯尼迪)穷兵黩武者大有人在,强权主义者大有人在,争夺领土、资源、市场、利润、霸权的斗争处处可见,战争阴云无时不在空中飘忽,随时可能变成腥风血雨,向人间袭来。当然,战争问题很复杂,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正义战争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它带来的损失是为了进步不得不付出的代价,而非正义战争则完全是灾难。

  在太平清明时代,矛盾少些、缓和些、易化解;在混乱黑暗时代,矛盾多些、紧张些、不易化解。在暴政、战乱时期,民众的生活处境极其恶劣,或喻为“人间地狱”,或曰“水深火热”,故自古有“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民” 的民谣。暴政者想出了百般酷刑对付民众的反抗,如劓、黥、刖、断指、割耳、挖眼、水牢、炮烙、油烹、腰斩、车裂、凌迟等等。一人犯法,株连多人,甚至灭三族、诛九族。

  如果社会制度不合理,法律不公正,势必挫伤许多人的积极性,甚至逼上梁山,所谓“善无善报,恶无恶报,不如做土匪强盗”。闻一多在诗中写道:“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反映了一部分人的心态。陈胜、吴广“伐无道,诛暴秦”的揭竿而起,钟相、杨么“等贵贱、均贫富”的呐喊,高迎祥、李自成“均田免粮”的诉求,洪秀全 、杨秀清“杀尽不平乃太平”的怒吼,等等,掀起了一次次农民战争。

  中外历史上有些昏聩统治者,于国家兴亡胸中无数,于百姓疾苦无动于衷。自以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从而作威作福,理得心安。任苍生啼饥号寒,但保我锦衣玉食;任民怨此起彼伏,但保我安享尊荣。出则仪仗蔽天,前呼后拥;入则红楼盛宴,曼舞轻歌。听不见百姓的真实呼声,看不见社会的真实情景。解决自然矛盾无方,年复一年,山河依旧;榨取民脂民膏有术,苛捐杂税,有增无休。社会分配严重不公,贫富差距两极分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金樽美酒千人血,玉盘佳肴万姓膏。烛泪落时民泪落,歌声高处怨声高”。所以,孔子怒斥“苛政猛如虎”,柳宗元冷讽暴政毒如蛇!于是乎,载舟之柔水,变为覆舟之怒涛。一场场动乱周而复始,一顶顶王冠得而复失,代复一代,跳不出兴亡周期律。

  三、人与自身的矛盾

  人与自身的矛盾,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肉体,二是心灵。

  与肉体的矛盾表现为疾病、残疾带来的痛苦。病有百种,样样难受。久病者叫病魔缠身,苦不堪言。许多英杰,因重病在身,雄才难施;几多天才,因不敌病魔,英年早逝;不少家庭,因有重症病人,常年压抑。今天,医术虽已取得很高成就,但仍有心血管病、艾滋病、风湿病、精神病、癌症及各种职业病折磨着人类,造成无尽的煎熬。中国有8700万残疾人,全世界有6.8亿残疾人,他们比正常人更多了一些艰辛与痛苦。

  医学科学的发展,在减轻人类病痛、提高人体素质、改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无论是西药还是中药,均有不少毒副作用。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资料表明,全世界每年患者死亡病例中,近1/3是由于药物使用不当引起的。中国现有的2000万耳聋者中,有近80﹪是与链霉素、庆大霉素使用不当有关。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14 11:50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