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楼主 |
发表于 2006-12-27 20:43:31
|
只看该作者
<font size="2">柏林危机 <br />Berlin crises <br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美、英、法 4国因对西柏林法律地位的争执而引起的两次国际危机。根据1945年《苏英美三国克里木(雅尔塔)会议公报》、《苏美英三国柏林(波茨坦)会议议定书》及其他有关文件规定,在德国投降后,由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和柏林。上述文件还规定了处置战后德国政治、经济的基本原则,以防止其再发动战争,危害世界和平。由于各占领国都力图把对德国的处置纳入自己的战略轨道,战后在德国问题上的斗争十分激烈,而柏林问题成为斗争的焦点。 <br /> 1948年柏林危机 从1946年末起,在德国问题上的斗争日趋尖锐。1947年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加紧对西欧的控制,合并英、美占领区,阻挠就德国统一问题和缔结对德和约问题达成协议。1948年 2月美、英、法、荷、比、卢六国外长会议,筹划在西方占领区成立德意志国家,6月21日宣布实行币制改革,加深德国的***。苏联对上述活动一再提出抗议和反对,于1948年退出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在苏占区和整个柏林发行新货币,并拒绝美国提出的西方三国参加管理柏林货币的要求。对此,美国在英、法两国同意下将其货币改革扩大到西柏林。同年6月24日苏联对西柏林实行封锁,切断西柏林与西方占领区之间的水陆交通。美、英则对苏占区实施交通和贸易限制,向西柏林空运物资。柏林局势一时十分紧张。由于双方都不愿诉诸武力,经过谈判,终于达成妥协,1949年 5月12日解除对柏林的封锁。但柏林在1948年底正式***为两个城市。 美英向西柏林空运物资 1958~1961年柏林危机 1958年11月27日,苏联照会美、英、法政府,建议取消对柏林的占领制度,使西柏林成为“独立的政治单位”,一个非军事化的“自由城市”。照会要求西方在 6个月内达成协议,否则苏联就把西方在西柏林驻军人员通过民主德国的过境控制权移交给民主德国。西方予以拒绝。1959年 5月11日,在日内瓦召开苏、美、英、法四国外长会议,讨论对德和约和柏林问题,毫无结果。9月15日至27日,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Н.С.赫鲁晓夫访美,同D.D.艾森豪威尔总统举行“戴维营会谈”,双方达成就柏林问题恢复谈判的谅解。随后,美、苏商定1960年 5月16日在巴黎召开四国首脑会议。由于 5月1日发生美国U-2型飞机侵犯苏联领空事件,首脑会议和艾森豪威尔访苏均被取消。 1961年1月20日,J.F.肯尼迪继任美国总统。6月3日,美苏两国首脑在维也纳会晤,赫鲁晓夫重提苏联1958年11月27日建议,声称“必须在今年使欧洲的这个问题得到和平解决”。肯尼迪也持强硬态度,扬言要武力“保卫西柏林”。会谈仍无任何结果。8月华沙条约各国党中央第一书记在莫斯科*会,声明:如西方不愿签订对德和约,华约各国决定单方面与民主德国签订和约。 8月13日,在华约的建议下,民主德国在沿东西柏林分界线修筑“柏林墙”,封锁东、西柏林边界。18日,美国派遣1500名士兵通过民主德国检查站增援西柏林。接着,双方互相以核武器试验进行威胁。当危机达到高峰时,赫鲁晓夫态度软化。10月28日,在苏共第22次代表大会上宣称,如果西方国家准备解决德国问题,苏联将不再坚持要在12月31日前缔结和约,撤销了“六个月的期限”,从而结束了这次持续 3年多的“柏林危机”。 《西柏林协定》 70年代初苏联推行缓和政策,争取西方国家承认欧洲现状,在与联邦德国改善关系的同时建议就柏林问题举行谈判,为西方国家所接受。1970年3月6日,苏、美、英、法四国开始谈判。1971年9月3日签署了《西柏林协定》,并于1972年6月3日生效。主要内容有:①重申美、英、法在西柏林的“权利和责任”。②西方国家的平民和货物沿西柏林通道的过境交通,将“畅通无阻”。③“维持和发展”西柏林与联邦德国之间的“联系”,但西柏林仍然不是联邦德国的组成部分,今后也不属于它管辖。④西柏林人民可因人道、家庭、宗教和商业等理由或以旅行者身份到民主德国进行访问。⑤联邦德国可在国际组织中和国际会议上代表西柏林利益,等等。 <br /> 《西柏林协定》签订后,柏林局势趋于稳定,两个德国之间的关系有很大发展,但双方对协定的解释各取所需,联邦德国强调它与西柏林之间的“联系”,民主德国认为西柏林是一个“独立的政治单位”。<br /><br />不断补充<br /><br /><font color="#ff0000">转自信科</font><br /><br />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完整简约版)<br />一、名词解释<br />富尔敦演说:1946年月1月16日,丘吉尔应美国总统杜鲁门之邀赴美国。3月5日,他应邀前往密苏里州富尔敦市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演说。演说题目被杜鲁门称之为“和平砥柱”,史称“铁幕”演说。丘吉尔主张“各英语民族同胞手足一样的联合”,“这种联合就是以英联邦与帝国为一方和以美利坚合众国为另一方建立特殊的关系”。联合的目的乃是反对苏联和受其影响下的日益增长的社会主义革命。丘吉尔鼓吹加强实力,反对所谓“铁幕”后的国家。“铁幕”后来被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代名词。美国政府利用丘吉尔的演说,奏响了“冷战”的序曲。<br /><br />三环外交:由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提出的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外交战略。其主旨是企图通过英国在与美国、英联邦和联合起来的欧洲这三个环节中的特殊联系,充当三者的联结点和纽带,以维护英国的传统利益和大国地位。1948年时处在野地位的保守党领袖丘吉尔提出了三环外交的概念。丘吉尔的这一外交思想,就是试图以英美特殊关系为基础,希望法、德和解,恢复欧洲均势,并利用原有的殖民地体系,挽救和恢复在二战中被削弱的英国的国际地位。乃是一个国力日趋衰微的大国在外交战略上的一种无奈选择。它表明,英国外交既想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又试图在变化了的环境中不与其传统的利益观决裂。 “三环外交”曾对英国外交政策产生重大影响,战后初期的工党政府基本上奉行这一外交政策思想。<br /><br />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提出了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指导思想。这个咨文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大转折点。当时它与马歇尔计划共同构成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础,标志着美苏两国由战时的盟国变为战后的敌国,标志着美国政府第一次公开宣布将“冷战”作为国策。在此后25年内,杜鲁门主义一直支配着美国的对外政策。<br /><br />大西洋联盟政策:1946年冬至1947年春,逐步形成了美国对西欧的总政策,即大西洋联盟政策。这一政策符合美国的利益:美国为了遏制苏联,需要一个统一的强有力的西欧作为盟友,同时也有利于美国开拓一个广阔自由的西欧市场。这项政策的要点是支持西欧的复兴和联合,加强美国同西欧经济、政治和军事的合作,以便控制西欧,进而称霸世界。大西洋联盟政策的具体表现是马歇尔计划的提出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是美国加紧制定控制西欧的政策。<br /><br />马歇尔计划:是二战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也称为欧洲复兴计划。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首先提出援助欧洲经济复兴的方案,故名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实施期间,西欧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25%。马歇尔计划是战后美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最成功的计划。它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对西欧的联合和经济的恢复起了促进作用。<br /><br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美国与西欧、北美主要发达国家建立的军事集团组织。简称北约,英文简称NATO。1949年4月4日宣布成立。总部在布鲁塞尔。组织机构主要有北大西洋理事会、防务计划委员会、常设代表理事会、军事委员会、国际秘书处等。欧洲盟军最高司令历来由美国将领担任。北约就重大国际问题进行磋商合作,协调立场,加强集体防务,每年举行各种联合军事演习。北约拥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规部队,是西方重要军事力量。<br /><br />蒙巴顿方案:即“印巴分治”方案,1947年6月由英国驻印度总督蒙巴顿提出。二次大战后,英帝国主义迫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强大压力,提出“分而治之”的方案。主要内容:根据居民宗教信仰,英属印度分为印度联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分别建立自治政府;巴基斯坦由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构成;王公土邦在“移交政权”后享有独立地位,可分别谈判加入印巴任何一个自治领。该方案为印巴日后的长期冲突埋下了伏笔。<br /><br />克什米尔问题:即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是指印度和巴基斯坦对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主权纷争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是英殖民主义在1947年撤出印度时留下的。从1947年起,印、巴双方为此进行了三次印巴战争。目前仍在争夺对该地区的主权,并时有军事摩擦发生。克什米尔问题是影响南亚地区安全的一个重要不稳定因素。<br /><br />艾森豪威尔主义: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冷战时期提出的一项对外政策,其中心思想是:保持中东地区国家的独立和完整关系到美国的重大利益,给这些国家以经济和军事援助:美国可在这一地区使用武力,以对付所谓“国际共产主义的武装侵略”。<br /><br />舒曼计划:1950年5月9日,舒曼发表了一项声明,提议“把FaGuo、德国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各成员国之间的煤钢流通将立即免除一切关税”。这一声明通常被称为“舒曼计划”。</font><br /><br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