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1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三大矛盾与科学发展观(2)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2-23 12:40: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在青壮年时,体魄强健,充满活力,中年过后与肉体的矛盾开始显露,疾病渐渐出现。有病后做事常常力不从心。到了老年,病痛增多,要花很大精力与之斗争,有的花主要精力,有的花全部精力,有的甚至不能自理,还需他人照料方能活下去。

  人与心灵的矛盾,首先表现在人不能战胜自身的弱点。发展需要勤劳勇敢,积极进取,但人天生有惰性,安于现状,得过且过;发展需要坚忍不拔,愈挫愈奋,但人天性容易气馁悲观,破罐破摔;发展需要谦虚谨慎,善始慎终,但人天性容易骄傲自大,膨胀热昏。

  明知吸烟有害健康,吸毒危及生命,就是控制不了烟瘾、毒瘾,吸成了肺癌,吸干了身体。中国的烟草税收每年高达数千亿元,而每年有100多万人死于吸烟。当前全球有2亿人在使用毒品,每年大约有10万人因吸毒而死亡,有1000万人因吸毒而丧失了正常的劳动能力。明知赌博有风险,就是抵挡不了诱惑,心存侥幸,陷身赌场,最后输个精光,落得妻离子散。明知贪污受贿犯罪,就是利令智昏,贪得无厌,终致沦为囚徒,身败名裂。

  人与心灵的矛盾,其次表现在精神苦恼。人既生活在物质世界,也生活在精神世界,物质生活有痛苦,精神生活有苦恼。精神苦恼并非都因贫穷苦难,度日如年,也有富裕者,如某些大老板;并非都因地位卑微,受气受压,也有位高权重者,如帝王将相;并非都因事业无成,一无所有,也有功成名就者,应有尽有,如诸多名家。人与心灵的矛盾,有的是良心发现,有的是懊悔、遗憾,有的是愤世嫉俗,有的是冤冤相报,有的是理想难以实现,有的处于弱势地位却翻身无望……

  人是万物的主宰,但在万物面前,人又曾自叹弗如:鸟儿能在蓝天自由翱翔,人却受着种种局限;蜜蜂能在花丛中自由采蜜,人却不能自主地创造;群雁高飞和谐有序,人类社会却充满战乱冲突;候鸟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地自由迁徙,鱼儿能在江河湖海里自由游荡,人却一辈子走不出小山村,被束缚在土地或作坊;兔子尚有宽敞的三窟,蜜蜂亦有精致的蜂房,人却缺乏足够的居屋;春夏秋冬百花竞放,各展英姿,散发不同的芳香,人的天性却得不到充分的张扬,有时被压抑或扭曲。这一切又无不引起人的苦恼。“哀莫大于心死。”心灵的痛苦有时甚于肉体的痛苦。心灵的痛苦能诱发精神抑郁、失常、***。

  有的人因解决不了与疾病的矛盾而自尽,有的人因解决不了与心灵的矛盾而自杀。如今,中学生、大学生、博士生、教授跳楼不算稀奇,名人、高官、大款自尽亦时有所闻。据《莫斯科共青团报》2009年7月10日报道,俄罗斯最近12年每年约有6万人自杀,每10万人中有36―38例,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日本自1998年以来,自杀者人数已连续11年超过3万,每10万人中有24例。韩国在2007年共有13470人自杀,每10万人中有29例。全世界每天有近3000人自杀,有自杀念头者更是难以数计。

  人与自身的矛盾,大多是自然与社会矛盾带来的,是它们的延伸和反映。生存环境恶劣,物质匮乏,饥寒交迫,劳累过度,便引起疾病。社会环境不良,不自由不舒心,受到不公正待遇甚至遭受欺凌侮辱,便引起心灵痛苦。矛盾之间,交相作用。肉体的痛苦可引起心灵的痛苦,心灵的痛苦可诱发、加重肉体的痛苦。人与自然的矛盾解决不好,加剧人与社会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解决不好,又阻碍人与自然矛盾的解决。与自然、与社会的矛盾解决不好,势必加剧与自身的矛盾。但是,也有些痛苦是人性的弱点和自身的素质造成的。如心胸狭窄,目光短浅,庸人自扰,嫉贤妒能,患得患失,“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最后“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自己做了自己的掘墓人。

  人生的命运无常、酸甜苦辣,使人感慨不尽。有道是:“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昨天是座上宾,今天成阶下囚”;“眼见他起朱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正笑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泣血锥心,写出诗史“三吏三别”。梁祝化蝶,凄凉起舞,舞不来恋爱自由;窦娥喊冤,呼天抢地,哭不来司法公正。仁者落泪,“邑有流亡愧俸钱”;志士扼腕,岁月蹉跎饮恨亡。在过去的专制条件下,改造社会、改造人生、改变命运何其难!以致江南才子唐寅作《一世歌》,表达出对人生的不满和无奈,反映了一部分人的心态。

  四、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

  在种种矛盾与压力面前,人类免不了困惑、苦恼、悲观,但总的态度是奋起应对,积极化解,变压力为动力,一往无前。“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列宁)人“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恩格斯)各种灾难可能一时打败人类,但不能征服人类。千万年来,人类坚持抗争,生存着,发展着,进化着,不断改造客观世界,同时改造主观世界。正是在种种矛盾的压力下,促成了一系列人间奇迹的创造。

  在古代,中国的祖先即认为“人定胜天”,可以“制天命而用之”。(荀子)从茹毛饮血到美酒佳肴,从树叶兽皮到绫罗锦绣,从山洞茅舍到摩天大楼,从小病即倒到心脏搭桥,从短寿夭折到长命百岁,从最初的“吭唷吭唷”到多重唱、交响乐,从迷信鬼神上帝到人文社会科学的昌明,从肩挑手提到机械化、自动化,从大自然的奴隶到入地下海航天,从洪荒蒙昧到现代文明,人类不再完全靠天吃饭,不再完全依赖大自然的恩赐,而是自己创造财富,改变环境与命运,造福自身。

  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就是要从自然界获取充足的生活资料,解决衣食住行问题,满足物质需要;就是要战胜自然灾害,增强抗灾能力,把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就是要改造环境,美化环境,使环境与人和谐相处;就是要把人从大自然的奴役下解放出来,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因此,必须建设物质文明、生态文明。

  生物学家米丘林说:“我们不能坐待大自然的恩赐,我们应当向大自然争取。”但人类向大自然索取时,不能采取掠夺方式,必须考虑后续发展;不能污染环境,必须兼顾生态文明。北宋思想家张载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千年之前即认识到应把大自然当成朋友,做到“天人合一”。1960―1970年代,西方有识之士认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看到了“寂静的春天”,“增长的极限”,为之醒悟,于是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开始走出误区。

  要建设物质文明、生态文明,必须发展生产力;要发展生产力,必须发展科学技术。高度的科学技术带来发达的生产力,发达的生产力带来充足优质的食物,凉暖合身的衣服,宽敞舒适的住房,青山绿水的生活环境,安全便捷的交通,准确详尽的信息。科学技术带来的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使劳动强度降低,工作轻松有趣,工时缩短,闲暇增多。人们可以有较多的自由来学习、娱乐、度假,到各地旅游观光,把整个世界当成后花园。依靠科学技术,人类不断扩展生活的空间,延长生命的时间,丰富生活的内容,提高生活的质量,增加幸福的指数。

  科学技术带来的效率,不仅是体能简单的和数、倍数、指数,而且是能干体能不能干的事。是科学技术使人类具有神话般的“千里眼、顺风耳”,使人类 “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梦想成真。科学技术不断破除神话玄机,不断增强人类的力量,不断增添希望之光。如今的电脑网络,使人类跨入信息化时代。世界连为一体,地球融为一村,天涯若比邻。传统的数学、物理、化学、医学、农学、天文学、地理学等,加上生命科学、遗传学、干细胞研究与再生医学、认知学、纳米技术、克隆技术、电脑技术、核能技术、航天技术、转基因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等一大批新兴学科的发展,不断创造出人类过去想都不敢想,甚至无法想象的奇迹。科学技术的每一项进步,就带来一些极限的突破,促成一批记录的刷新。科学技术带来的产品极大丰富,使人们在消费方面有充分的选择,以至无需选择,并将最终填平官本位造成的级差鸿沟,公民同等享受文明成果,各取所需。总之,科学技术是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人类自身的巨大力量。科学技术的好处说不完,科学技术的潜力挖不尽,科学技术的发展无止境。愈往前发展,科学技术展示的力量便愈大。

  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同时发展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因为三者同等重要。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也是生产力。如果没有人文社会科学的引导与制约,科学技术可能用偏,出现异化,反过来成为威胁、破坏、毁灭人类的力量。食品、药品以及诸多商品的假冒伪劣,用的是科技;生化武器、核武器用的更是尖端科技。

  要发展科学技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除了发展教育,别无选择。政府的第一要务就是发展教育。人来到世间的第一任务就是接受教育。全体社会成员通过教育学习知识,提高综合素质,掌握改造自然与管理社会的本领。要建立学习型社会,形成学习光荣、学习快乐、学习是责任、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终生学习的氛围,做到学有所教,教有所成,成有所用,用有所功。

  很早以来有一种说法,在困难的情况下不能拿出很多钱来办教育,等到富裕了才能多拿钱办教育。这是平庸的思路,凡人也能做到。只有在困难的情况下也能多拿钱优先发展教育者,才叫有远见卓识,才能领导民族较快走出落后困境,后来居上,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成为人类的脊梁与先锋!不重视教育,舍不得在教育上花大本钱,很难改变现状,更不可能赢得未来。我国近30年来之所以发展超常,迅速崛起,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加大了教育投入。教育发展了,人的素质能力提高了,没有资源可以开发资源,没有市场可以培育市场,没有财富可以创造财富。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创造财富,知识改变世界,知识减少错误,知识改善人生。中国第一个被称为圣人的是教育家孔子,千百年来备受朝野爱戴的也是教育家孔子,今天作为古代文明的代表走向世界的仍然是教育家孔子。“一个国家有没有前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重视不重视教育。”(温Jiabao)如今世界各国教育投资的平均水平达到GDP的5%,有的国家高达9%。日本近10年都在8%以上,半数以上的国民受过大学教育。从学生的校舍课桌,可以判断执政者的眼光;从今天的教育投资,可以预见明天的强弱胜负。当然,发展教育,必须是素质教育、科学教育、创新教育,而不能是科举教育、应试教育、格式化教育。新加坡的口号提得好:“Thinking School,Learning Nation”(思考型学校,学习型国家)。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

来源:学习时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13 02:32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