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学术文献的梳理和述评显示,近些年来国内学界对群体性事件和民众抗争的研究已成为热点,但却缺乏对行动后果和效应研究的应有重视。与境外学者的研究相比,国内学界在本领域的研究尽管已有一些值得重视的、有意义的探讨,但总体而言,至少有如下不足:一是理论导向不明确,理论自觉的缺位。国内尚无明确以抗议后果、影响或效应作为研究对象的专门成果,相关表述或分析尚处于朦胧意识状态,问题意识缺失;二是分析框架的缺失。民众抗争的后果结果表现在哪些方面,应当怎样测量,国内学界尚无人进行专门讨论和建构,更乏必要的共识;三是解释和论证缺乏科学性,尽管已有作品注意到变量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的解释,但多数文献只是简单罗列出所谓的结果或影响,结论常常显得笼统而专横,没有经验依据,缺乏解释力和说服力;四是研究方法需要大力拓展。目前,使用较好的方法主要是案例—归纳型,西方社会运动研究中常见的比较研究、数据库分析、事件史分析等方法,尚极少应用。
笔者以为,国内群体性事件后果研究之所以出现上述不足,与其说反映了学人学术敏感性和能力的不足,更不如说反映了该领域研究本身的困难,如,由于调查准入和深入的困扰,难以取得必要的资料:“后果”本身测量难,哪些是事件本身带来的后果,事件后所发生的变化都是事件的后果?后果和影响应以多长时间段的变化为佳?对特定后果应该如何解释与评估?这些都是研究抗争结果必须面对的困惑和难题。在这方面,西方抗争政治理论界对于抗争结果的探讨和争鸣,或许可以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值得借鉴的资源[⑧].
从目前西方研究情况来看,自Gamson首开社会抗议结果的探讨以来(Gamson,1975),抗争结果研究理论探讨大致经历了资源动员理论、政治过程理论以及新近的综合提升三个阶段。首先,抗议结果的类型界定一直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局面,“几乎是对此有多少种研究,就有多少种分类”(Tarrow,1998)。早期比较关注运动的成败及其解释(Ganson 1990;Piven and Cloward,1977),后期逐渐从运动成败的直接结果转至更为广阔的非预期结果,类型划分多样但有所重叠(Rochon Mazmanian 1993;Gurr 1980;Schumaker 1975;Kriesi 1995;Kitschelt1986;Burstein et al 1995)。提纲挈领地说,从一个组织行动影响的内外层面来看,就有内部影响与外部影响(Rucht 1992);从整个社会系统来看,社会运动就会对参与者个体、运动组织、国家及公共政策、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会产生影响(Giugni 2003);从结果的动态过程来看,既有组合的,又有转变性的,也有民主化的影响(Giugni,McAdam,and Tilly 1998)。其次,抗议结果的解释更是难有统一意见,对立观点层出不穷。比较重要的争论有暴力与温和之争、组织与***之争、内部解释与外部解释之争(Giugni 1998,1999)等。正是在对导致特定抗争结果的解释过程中,研究者们的探讨逐渐从运动内部变量转向外部更大的系统性变量,并在这个过程中又逐渐开始进行抗议者、被抗议者、第三方的互动及其机制的整合性思索(Lipsky 1968;Jenkins and Perrow 1977;Tarrow ,1998;McAdam ,Tarrow and Tilly 2001;O‘Brien and LianjiangLi 2006;Kolb 2007)。再次,抗议结果研究方法渐趋多样化。研究者们在案例研究、数据库统计分析、比较研究、抗争事件的历史分析等方面均有相关理论作品。
鉴于国内群体性事件后果研究相对稀薄的现状,以及本土民众抗争经验与西方社会运动社会的情境差异,本文认为国内研究应迫切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界定抗议行动的后果。这里认为,群体性事件的后果应有多个视角的测量。如,以行动者诉求内容而言,既包括直接后果,典型的表现为行动者直接诉求的解决,也包括有间接性的“溢出效应”,表现为超出直接诉求之外的连带效应;以效应所发生的对象而言,既包括对民众个体或群体(行动者和非行动者)层面的影响(如境遇的、心理的、能力的影响),也包括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结构层面的影响。这诸多的结果类型,都是值得探讨的,而且特定结果如何细致化、标准化测量的问题也需要更加明确和规范。此外,还可以在既有类型划分基础上,进一步或聚合或拆分特定的结果类型。结果类型的多样化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有时让研究者如堕雾里,但它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扩展了抗争结果的研究,让研究者们在更大的范围内探讨抗争行动的分散效应。当然,在适当的时候又可以对分散的类型探讨进行聚合,以便整合相关的观点资源,让抗争结果的类型研究在普遍性与特殊性的交互路径上不断前进。
第二,拓展抗议行动结果的研究方法。目前国内涉及到抗议结果论题的研究大多是采取案例研究法,此方法对于探寻特定结果是如何产生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但案例研究法本身也有许多不足,如太多的潜在原因连同太少的信息问题(Lieberson 1992)。而且,案例研究的研究设计往往由于小样本而流于不确定性,或者在规避不确定性研究设计中忽略重要的解释性变量(Kolb 2007:11)。因此必须要增加比较研究(含国内与跨国比较、定性比较)、案例库统计分析以及抗争行动历史性分析等方法,通过相对严格的研究设计,在更多样化、系统化的方法论包裹中将抗议结果研究深入下去。当然,以上所说的方法在研究中根据情况而混合使用也是可以的。
第三,探寻抗议结果的因果机制。这是研究抗争结果必须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也是最让研究者困惑的问题。除了第二点建议所提及的方法论更新和拓展外,国内研究应该还要积极在界定结果的基础上,致力于一番寻找研究变量及其作用机制的辛劳过程。要在鲜活的、差异化的抗争行动的实践及其案例积累中,努力寻找特定自变量与研究设计中的特定结果(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还有对那种所谓寻求理论解释的不变模式保持适当的警惕(Tilly 1995:1596),防止相关的解释框架陷入僵死、静态的窘境。
总之,民众抗争后果研究尚是一块亟待开拓的研究领域,有待众多学人积极努力。只有通过扎实细致的实证研究,我们才能清晰地认知和理解当代中国民众抗争行动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毛**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于建嵘对话斯科特:底层政治与社会稳定》,《南方周末》2008年1月24日,第E31版。
3.《预防与处置群体性事件党政干部读本》编写组:《预防与处置群体性事件:党政干部读本》,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
4.《重庆永川教师教师“软罢课”调查》,《社会新闻周刊》2008年11月10日。
5.白友涛、赵晴:《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功能——读》,《创新》2008年第5期。
6.查尔斯。蒂利:《社会运动:1768—2004》,胡位钧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7.陈峰:《国企改制与工人抗争》,载马克思主义评论网,2008年5月26日。
8.陈文铂:《从公共资源利用的视角看环境群体性事件——从浙江东阳环境群体性事件切入》,《理论观察》2008年第3期。
9.陈映芳:《行动力与制度限制:都市运动中的中产阶层》,载学术中国网,2006年9月26日。
10.道格。麦克亚当、西德尼。塔罗、查尔斯。蒂利:《斗争的动力》,李义中、屈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11.董海军:《“作为武器的弱者身份”:农民维权抗争的底层政治》,《社会》2008年第4期。
12.董海军、代红娟:《农民维权抗争的无效表达:流于过程的情感行动——对西安Y 区征地抗争事件的解读》,《人文杂志》2010年第5期。
13.董海军:《塘镇:乡镇社会的利益博弈与协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4.郭晓飞:《基于社会心理学视角的群体性事件剖析》,《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15.汉斯彼得。克里西等著:《西欧新社会运动——比较分析》,张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16.何艳玲:《后单位制时期街区集体抗争的产生及其逻辑——对一次街区集体抗争事件的实证分析》,《公共管理学报》2005年第2卷第3期。
17.胡荣:《农民上访与政治信任流失》,《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3期。
18.胡玉鸿:《“集体行动”与“人的联合”——以*会、游*为核心的分析》,《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19.黄伟:《关于征地过程中农民有组织维权抗争的分析》,《广东土地科学》2006年第3期。
20.黄卫平、陈家喜:《城市运动中的地方政府与社会——基于N 区业主维权案例的分析》,《东南学术》2008年第6期。
21.李德满:《十年来中国抗争运动研究述评》,《社会》2009年第6期。
22.李连江、欧博文,《中国农民的依法抗争》,载吴国光编《九七效应》,(香港)太平洋世纪研究所,1997.
23.林磊:《权益受损与抗争行为——农民工的维权行动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24.刘春荣:《转型期劳工抗争的性质和动力》,《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10期。
25.刘能:《当代中国群体性集体行动的几点理论思考——建立在经验案例之上的观察》,《开放时代》2008年第3期。
26.刘戍文:《当代中国失地农民的权利意识和社会抗争——福建厦门霞阳村调查》,厦门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27.刘晓艳:《制度限制下的维权运动——从业主维权看社会领域的自治空间》,《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7卷第1期。
28.刘艳梅:房产私有者群体的维权与中国公民社会的建构,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9.罗亚娟:乡村工业污染中的环境抗争——东井村个案研究,《学海》2010年第2期。
30.孟伟:《日常生活的政治逻辑:以1998—2005年间城市业主维权行动为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1.闵学勤:社区冲突:公民性建构的路径依赖——以五大城市为例,《社会科学》2010年第11期。
32.欧博文、李连江:《中国农村的民众抗争活动及其影响》,载熊景明、关信基编:《中外名学者论21世纪初的中国》,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9.
33.潘泽泉、陈有乾:《底层社会与抗争性政治:农民工的生存生态研究》,《前沿》2009年第2期。
34.彭爱丽:突发事件:当前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潜在威胁,《前沿》2010年第8期。
35.邱志勇:《群体性涉访事件处置研究》,北京:群众出版社,2006.
36.任红杰:《社会稳定问题前沿探索》,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37.任小平、许晓军:《职工权益自救与工会维权策略研究——基于“盐田国际”罢工事件的观察》,《学海》2008年第5期。
38.沈原:走向公民权——业主维权作为一种公民运动,载沈原《市场、阶级与社会——转型社会学的关键议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9.施文捷:《集体行动对社区集体效能感的影响——一项实证研究》,复旦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40.施芸卿:《抗争空间的营造——以B 市被拆迁居民万人诉讼为例》,清华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41.石发勇:《关系网络与当代中国基层社会运动——以一个街区环保运动个案为例》,《学海》2005年第3期。
42.宋维强:《社会转型期中国农民群体性事件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3.宋宝安: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根源与影响,《吉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4期。
44.孙立平:《重建社会:转型社会的秩序再造》,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5.谭黎:《维权运动情境中业主认同的建构》,载《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46.唐军:《生存资源剥夺与传统体制依赖:当代中国工人集体行动的逻辑——对河南省Z 市Z 厂兼并事件的个案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47.唐文方(Tang,W.F.):《中国民意与公民社会》,胡赣栋、张东锋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
48.唐贤兴:《民主与现代国家的成长》,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49.佟新:《延续的社会主义文化传统——一起国有企业工人集体行动的个案分析》,《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1期。
50.王彩元、马敏艾、李颖主编:《群体性治安事件紧急处置要领》,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
51.王国勤:《当前中国“集体行动”研究述评》,《学术界》2007年第5期。
52.王宏伟:《反思2008:挑战中国的重大突发事件》,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
53.王洪伟:《当代中国底层社会“以身抗争”的效度和限度分析——一个“艾滋村民”抗争维权的启示》,《社会》2010年第2期。
54.王瑾:《中国业主集体抗争:起源、过程和结果》,《理论界》2010年第11期。
55.王伦刚:《农民工的非正式利益抗争及其运行机制——基于“太太讨薪队的故事”的分析》,《天府新论》2009年第5期。
56.王鹏:《民主转型下的抗争政治》,《行政论坛》2010年第5期。
57.王锡锌主编:《公众参与和中国新公共运动的兴起》,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
58.王振国:《群体性事件对公共政策议程的影响》,《商情》2010年第11期。
59.西德尼。塔罗:《运动中的力量:社会运动与斗争政治》,吴庆宏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60.肖唐镖、陈达:《民众表达行动的演进与转化——以G 县军转干部为例(2000-2007)》,载《中国政治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新中国政治建设与政治发展60年》(2009年10月。成都。西南交通大学)。
61.肖唐镖:《村委会选举中宗族影响的程度与后果分析——对40个村委会选举观察研究的综合分析》,载张明亮主编:《村民自治论丛》(第一辑),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
62.谢岳:《社会抗争:国家性变迁的民间反应》,《当代中国研究》2008年第2期。
63.谢岳:《社会抗争与民主转型: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威权主义政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64.谢岳:《抗议政治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65.徐骏:《集体行动的宪政之维》,《法治论丛》2009年第4期。
66.徐乃龙主编:《群体性事件的预防与处置》,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
67.严霄云、魏钦恭:《从“自在”到“自为”:农民工到新产业工人的维权历程》,载《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
68.杨和德:《群体性事件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
69.毅杰:《车轮上的“街头民主”——出租车司机罢运事件的反思》,《安全与健康》2008年第24期。
70.应小丽:《农民集体行动逻辑与结果——以浙江省H 村的一次选举事件为例》,《学习与探索》2009年第2期。
71.应星:《草根动员与农民群体利益的表达机制——四个个案的比较研究》,《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2期。
72.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从“讨个说法”到“摆平理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73.应星:《信访救济:一种特殊的行政救济》,原载《法学研究》2004年第2期,定稿载中国社会稳定研究网,2006年11月13日。
74.于建嵘:《当代中国农民维权组织的发育与成长——基于衡阳农民协会的实证研究》,《中国农村观察》2005年第2期。
75.于建嵘:《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类型及其基本特征》,《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总第14期。
76.于建嵘:《底层社会的权利逻辑》,《南风窗》2008年第5期。
77.于建嵘:《农民有组织抗争及其政治风险——湖南省H 县调查》,《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3期。
78.于建嵘:《泄愤事件的后续效应》,《南风窗》2009年第15期。
79.于建嵘:《中国的社会泄愤事件与管治困境》,《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08年第1期。
80.余伟京:《环境冲突的功能分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4年第6期。
81.曾鹏:《社区网络与集体行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82.张存达、李尚敏:《浅析“无直接利益冲突”对政治稳定的影响》,《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83.张乐、童星:污名化:对突发事件后果的一种深度解析,《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6期。
84.张磊:《业主维权运动:产生原因及动员机制——对北京市几个小区个案的考察》,《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6期。
85.张兆曙:《非常规行动与社会变迁:一个社会学的新概念与新论题》,《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3期。
86.张志国:《城市被拆迁居民利益博弈的集体行动研究——以Z 大学“校中村”拆迁为例》,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87.赵鼎新:《国家。社会关系与八九北京学运》(中文版),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7.
88.赵鼎新:《民粹政治,中国冲突性政治的走向》,《领导者》(双月刊)2008年第2期,总第20期。
89.赵树凯:《农民上访调查》,《中国社会导刊》2004年第4期。
90.赵树凯:《上访事件和信访体系——关于农民进京上访问题的调查分析》,载徐勇主编:《三农中国》,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
91.郑欣:《乡村政治中的博弈生存——华北农村村民上访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92.郑永年:《国家重建、大众抗议与集体行动》,载张茂桂、郑永年主编:《两岸社会运动分析》,台北:新自然主义股份有限公司,2003.
93.周春发:《集体行动的组织分析——对S 大学研究生楼维权事件的实证分析》,《新学术》2007年第4期。
94.周忠伟、丁文跃、阿不力克木主编:《群体性治安事件处置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95.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角度看》,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
96.邹树彬:《城市业主维权运动:特点及其影响》,《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2卷第5期。
97.Burstein,Paul,Rachel L.Einwohner,and Jocelyn A.Hollander.1995.“The success of political movements:A bargaining perspective”。In J.CraigJenkins and Bert Klandermans(eds.)。The politics of social protest.Minneapolis,MN: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98.Gamson,William A.1990.The strategy of social protest ,2nd editon.Belmont,CA: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99.Guigni,Marco G.1998.“Was It Worth the Effort ?The Outcomesand Consequences of Social Movements”。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Volume24.
100.Guigni ,Marco G,Doug McAdam and Charles Tilly(eds.)1998.Fromcontention to democracy.Lanham,MD:Rowman and Littlefield.
101.Guigni ,Marco G,Doug McAdam and Charles Tilly(eds.)1999.Howsocial movements matter.Minneapolis,MN: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02.Gurr ,Ted.1980.“On the Outcome of Violent Conflict”。In Handbookof Political Conflict ,Theory and Research.New York:Free Press.
103.Jenkins,J.Craig and Charles Perrow.1977.“Insurgency of thepowerless :Farm worker movements (1946-1972)”。The American SociologicalReview,42.
104.Kevin J.O‘Brien and Lianjiang Li.2006.Rightful Resistance inRural China.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05.Kitschelt,Herbert L.1986.“Political Opportunity Structuresand Political Protest :Anti-Nuclear Movements in Four Democracies”。British Jou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16.
106.Kolb ,Felix.2007.Protest and Opportunities:The Political Outcomesof Social Movements.Campus Verlag GMbh.
107.Lieberson,S.1992.“Small N ‘s and Big Conclusions :An Examinationof the Reasoning in Comparative Studies Based on a Small Number of Cases”。In Charles C.Ragin and Howard S.Becker(eds.)。What is a Case?Exploringthe Foundations of Social Inquiry.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08.Lipsky ,Michael.1968.“Protest as a Political Resource ”。The American Plitical Science Review,62(4)。
109.Piven,Frances Fox and Richard Cloward.1977.Poor People‘s Movements:Why They Succeed,How They Fail.New York:Vintage Books.
110.Rochon ,Thomas R.,and D.Mazmanian.1993.“Social Movementsand the Policy Process”。ANNALS,528.
111.Rucht Dieter.1992.“Studying the effects of social movements:conceptualization and problems”。Presented at ECPR Joint Session ,Limerick,Ireland.
112.Schumaker,Paul D.1975.“Policy Responsiveness to Protest-groupDemands ”。Journal of Politics ,37.
113.Snow ,David A,Soule,Sarah A.and Kriesi,Hanspeter (eds.)。2004.The Blachwell Companion to Social Movements.Blackwell Publishing.2003.
114.Tilly,Charle.1995.“To Explain Political Processes”。AmericanJournal of Sociology,100:1594-1610.
-----------------------
注释:
[①]毛**同志关于农民起义意义的的一段话曾被引为经典,他说,“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因为每一次较大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结果,都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因而也就多少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见毛**,1991:625)。
[②]Sidney Tarrow 指出,所有社会运动、抗议和革命在根本上离不开斗争性集体行动,斗争性集体行动是社会运动的基础,是普通民众所拥有的对抗具有装备优势的对手或强大政府的主要常常也是惟一的资源(Tarrow,1998)。斗争性集体行动用语也许稍嫌激进,本文这里认为,当代中国大众的诸类抗争行动或是表达利益诉求,或是表达权利诉求,或是一种情绪的宣泄,无论何种行动方式都是一定的表达行动,只不过表达形式不是温和的体制性政治参与,而是落入到了抗争政治的统辖范畴。
[③]可参阅Marco G.Guigni(1998,pp.371-393);Marco G.Guigni ,Doug McAdam and Charles Tilly ,(1998);David A.Snow ,Sarah A.souleand Hanspeter Kriesi(2003,part V);Sidney Tarrow (1998,chp10);Marco G.Guigni,Doug McAdam and Charles Tilly (1999)等。
[④]即使未识科塞的冲突功能观,中国人在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的影响和濡化下,对于这一问题坚持辩证法的认识并没有多大阻碍。
[⑤]当然,经验场域中农民抗争很多时候是各种策略并用的,这里把上访和其他集体抗争分开述评,主要是基于相关理论文献的典型性而言的。
[⑥]要说明的是,本文在这里是把农民工放在与工人一起述评的。
[⑦]以2008年为例,川渝部分地区教师罢教停课事件引起了社会高度重视,当年9月和10月,四川郫县、邛崃、资中、华蓥,重庆铜梁、永川、长寿、綦江等地纷纷出现教师罢教停课,要求享受与当地公务员相同标准的津贴和补贴待遇。相关报道分析见王宏伟(2009:204-205);《重庆永川教师教师“软罢课”调查》(2008年11月10日)等。
[⑧]谢岳先生在新近出版的《抗议政治学》中,曾辟专章译介了西方抗争政治理论界关于抗议结果的总体性概貌,介绍了抗议结果的类型、影响抗议结果的内部条件、外部条件,以及内外条件的整合(谢岳,2010:184—208)。谢岳先生对抗争结果的译介性工作意义非常重大,为国内学者拉通了该领域国外相关理论资源,对后续研究有较大的提升作用。当然,源自西方经验的抗争结果理论如何与本土化的抗争政治实践经验相结合,并对诸多影响特定抗争结果变量假设的检验问题,依然是摆在研究者们面前比较沉重的任务。西方抗争结果理论观点本身也充满了争论和不统一,这就为我们连接本土经验与西方社会理论,进而在一个新的高度进行检验、修正、拓展甚至超越西方理论或观点,提供了极佳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