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追忆伟人足迹 传承红色文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6 11:06: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普通的小道一头连着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一头连着南昌陆军学院 摄影/李方
  中国经济网南昌12月6日讯(记者 李方) 1969年10月的一天,一架军用飞机载着65岁的邓小平和他的夫人卓琳,由北京秘密飞往江西,夫妇俩被安排在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参加劳动,历时三年零四个月。那时,邓小平从住处到厂里,走大路要将近一个小时,工人就在工厂的后墙开了一个小门,专供小平夫妇出入。在那段非常的岁月里,小平夫妇在这条约1.5公里小路上留下了坚实的足迹,原本模糊的小道渐渐变得清晰,被工人们亲切的称之为“小平小道”。在这条蜿蜒的小路上,邓小平行走了三年,也思索了三年。后来有人说,这里是改革开放思想的萌生地,中国很多事情都是从这里发生的。
  如今,“小平小道”作为江西红色旅游的一大亮点,被列为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抗挫折思想教育基地,对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促进旅游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月27日,记者跟随中央新闻媒体记者采访团来到新建县小平小道纪念馆,亲身走一走小平小道,感受那段特殊岁月里的不平凡。
  小平小道管理处负责人许俊民告诉记者,小平小道自2002年5月对外开放至今,累计接待游客280万人次,特别是近两三年来,每年的接待人数在50万人次以上。“如何把旅游和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对旅游产业的促进,是当前工作探索的一个重要方向。”许俊民说。
  进入小平小道,首先来到小平小道陈列馆。邓小平在这里读过的书籍、工厂发给邓小平的豆腐票,以及一幅幅生动的照片,都被完整的保护好,清晰的再现了邓小平在这里劳动、生活时的原貌。
  走出小平陈列馆向前走,整齐的香樟树后掩映的是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置身沧桑的旧厂房里,放佛一下回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对着车间大门的是邓小平当年工作的钳工工作台,破旧的桌面上,钳子、螺丝刀、锉刀等工具都被整齐的摆放着。
  不少游客在这里驻足,仔细地观察这里的每一件东西,感慨着当年的艰苦。导游向他们介绍说,当年工人们意外地发现,邓小平劳动起来“像个老把式”,原来邓50年前在法国勤工俭学时期就当过钳工,谁料想50年后还可以重操旧业。
  邓小平工作台的斜对面,是夫人卓琳的电工工作台,当年卓琳使用的电线、螺圈等工具也同样摆放整齐。夫妇俩被安排在同一车间,在当时的形势下可以说是不幸中的万幸。
  沿着厂区内一条水泥路前行,在杂草丛生的围墙外,一条普普通通的田间小路向着延伸,蜿蜒曲折的小路一头连着修配厂,一头连着南昌陆军学院。如果不是看到路边的石碑上写着“小平小道”,恐怕都很难引起人们的注意。
  难以想象,当年的两位老人,每天怀着怎样的心情走在这条小路上?2008年小平小道陈列馆开馆揭牌,卓琳在写给纪念馆的贺信里说到,小平在每天参加修配厂劳动的同时,密切关注国家形势,通过三年的思考和观察,他的思想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信念更加坚定。
  如今,这条道路被认为是邓小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理论的发源地,它见证了历史,也见证了荣耀。
  在小平小道上,记者遇到五六位慕名而来的旅游者,他们感慨的告诉记者,这里的教育意义很大,尤其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相信当年的艰苦,很应该来这里看看。正如许俊民所说的那样,游客来到小平小道实地参观,走一走,看一看,才能够更好地追溯邓小平伟大的精神及高尚的品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8 07:15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