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玉林《慈善读本》总主编,中华慈善总会常务理事
《慈善读本》
近日,由民间慈善机构编写的《慈善读本》进入校园,而教育部门也将制定慈善教育计划,将慈善纳入到学生素质评估中。在迎来支持的同时,也招来一些质疑,慈善怎能量化评价?
11月21日,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现语文教育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在新华网撰文,谈中华慈善总会的《慈善读本》进校园:小心好心办坏事。
对公众热议,记者昨日采访《慈善读本》总主编,中华慈善总会常务理事李玉林,请他讲述《慈善读本》的编写过程和推广意图。
注意选用小故事
新京报:为什么要编写慈善读本?
李玉林:中华慈善总会不少慈善项目,是对学校的捐助,对青少年的慈善教育也有一个较长期的酝酿,认为慈善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孩子们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另外,我们捐助过的学校,也主动提出过慈善教育的需求。从客观上讲,《慈善读本》是适应需要而产生的。
新京报:慈善读本中的内容是怎样选取的?
李玉林:为编好《慈善读本》,慈善总会与上海新纪元教育集团组织专家团队,吸收全国优秀中小学教师参与,将中西方先进的慈善理念和我国传统慈善文化有机融入读本中,特别注意选用体现传统慈善文化的小故事。
在小学版《慈善读本》中,我们特意安排了“爱心序曲”内容,开始编写时,并没有这部分内容。但在调研中了解到,孩子们确实需要对母爱的认识,一个孩子如果不知道、不懂得爱父母亲人,就不可能去爱别人帮助别人。
将避免单纯说教
新京报:但也有不少网友质疑,在中小学校园发《慈善读本》是走形式?
李玉林:一些评论确实给我们提了醒。说实话,第一次编写《慈善读本》,我们战战兢兢。虽然每个环节都不敢怠慢,但由于认识局限和疏忽,读本肯定存在不足或失误,这些只有在使用中逐渐发现。我们会及时跟进使用情况,收集各界意见建议,会进一步修订。
新京报:还有不少人认为,现在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已很重,再以读本方式灌输慈善知识,说不定会适得其反。
李玉林:编写前,我们做了大量调查研究,走访了很多学校。我们也非常认同,现在中小学生的各种学习压力已经很大,对中小学生的慈善文化教育一定要避免单纯的灌输,绝对不能给同学和学校增加额外负担,要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活动、音乐课或活动课中,自然而然体验公益,避免单纯的说教。
另外,这个《慈善读本》绝不是摊派学校的,只有了解到学校确实有慈善教育的需求,我们才会联系捐赠者,免费送进校园。而且我们在使用说明中写到,慈善读本可根据学校、学生具体情况,全部使用或部分使用;很多互动游戏,都可融入到现有学生活动中,作为课外德育教育的一部分。
没能力评估慈善素质
新京报:《慈善读本》发布时,有媒体还报道“慈善有望纳入学生素质评估”,很多人质疑慈善怎能被量化评估?
李玉林:这应该是信息传播中的误读。将慈善纳入学生素质评估,该是民政部发布的“慈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的内容。中华慈善总会作为慈善组织,没有能力去评估学生的慈善素质。
新京报:慈善读本何时会发到北京?
李玉林:北京市慈善协会目前也正在调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