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31日,世界人口满70亿人,尽管这只是个概念(或是符号),但仍会带给人思考。套用中国总理温Jiabao的话,“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70亿,都会变成一个大问题;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70亿,都会变成一个小数目”。
因此,这是一个令人悲喜交加的里程碑——在那些贫困国家,高生育率阻碍发展,加重贫困;而在部分富裕国家,低生育率和越来越少的人口,让经济增长前景堪忧。地球究竟能承载多少人?如何分享资源?这拷问着我们每一个人……
地球最多能“装”多少人
据俄罗斯《晨报》报道,许多科学家认为,150亿人口是地球的极限,除非立即采取行动控制增长速度,否则地球资源将面临浩劫。而全球人口会在2100年达到这个惊人的数字。
著名社会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爱德华威尔逊则认为:如果把所有的谷物都用来喂养人类而不是牲口,并且所有人都愿意成为素食主义者的话,现在的14亿公顷耕地可养活100亿人口。美国学术团体“全球生态足迹网络”的估测更耸人听闻:如果人口继续以眼下速度增长,到2030年地球上的食物将不足以让所有人饱腹,人类必须向外星“殖民”。
菲律宾提前五分钟抢得“第70亿个公民”
与原先预测的不同,菲律宾媒体宣布,“第70亿个公民”当地时间10月30日深夜降生菲律宾。
菲律宾官员说,当地时间10月30日23时55分在首都马尼拉一家医院出生的一名女婴成为世界第70亿个人。这名女婴名叫丹妮卡卡马乔,出生时体重不到2.5公斤。菲律宾卫生部官员和一名联合国机构代表前往医院看望了她和她的母亲。
据悉,丹妮卡是卡马乔夫妇的第二个孩子,父亲佛罗伦特身着白色长袍,手捧一个写着“70亿”的巧克力蛋糕,笑着站在母女俩旁边。
菲律宾卫生部长欧纳表示,世界第70亿人口的降生为菲律宾带来审视人口问题的契机。据悉,菲律宾目前是世界上第12位人口大国,拥有9490万人口。
印度圈定7名孕妇仍“落空”
“第70亿公民”的称号被菲律宾的丹妮卡摘得,一直为隆重迎接第70亿公民而忙着准备的印度也许会有一些失落。此前,联合国人口基金会预测,标志全球人口达到70亿的婴儿将于10月31日在印度北方邦诞生。近几天,一些民间组织在当地一个村庄守候着七名待产的孕妇,并打算为最先出生的全球“第70亿公民”举行隆重的迎接仪式。可惜菲律宾的抢先一步让印度争夺第一个70亿公民的希望落空,不过随后不久,印度也宣称宝宝纳吉斯是第70亿个人。
其他多国也有“第70亿个公民”
而据俄罗斯新闻网报道,在俄罗斯堪察加半岛的彼得帕夫洛斯克,当地时间10月31日凌晨出生的一名男婴被冠以“世界第70亿名公民”的称号。加里宁格勒一个当地时间31日凌晨零时诞生的、名叫彼得的男婴也被认为是“第70亿个宝宝”。
此外,据日本共同社报道,为配合世界人口在10月31日达到70亿的推算结果,联合国人口基金东京办事处向10月31日出生的婴儿颁发“70亿公民证”。
说法
潘基文:“这个生日,叫人高兴不起来”
1999年10月12日,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将一名在波黑出生的宝宝“指定”为全球第60亿人。但今年,联合国不再准备“指定”“70亿宝宝”,也不再准备让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抱着宝宝拍照。“70亿人,意味着需要更多食物,更多能源,更多就业和受教育的机遇,更多权利以及更多让他们繁衍和抚育后代的自由。”潘基文说。他不准备抱一抱这个宝宝是因为“这个生日,是个叫人高兴不起来的日子”。
他说,这个宝宝,不管是男是女,不管出生何处,“他(她)都将出生在一个矛盾的世界里”。
回溯那个“60亿宝宝”,如今12岁,外界关注已不再有。除了安南在医院里抱着他的那张照片仍然悬挂在家中墙上、仍可以算是一份幸运以外,他的现实世界距离幸运很遥远。12年来,他一直生活在萨拉热窝一处贫民窟中。
特写
非洲一家有14个孩子
她今年40岁,是8个小孩的母亲,肚子里的第九个小孩即将呱呱坠地。她家位于布隆迪的一个小村庄里,村子太小,没有足够的食物,3个小孩由于交不起学费而被迫辍学。格蒂里夫纳格莱姆威说:“我后悔生那么多孩子,如果可以从头再来,生两三个就够了。”而在乌干达东部一个富裕的农场,却是另外一个故事。农场主阿迈德卡萨达说:“我父亲有25个孩子,我现在只有14个,将来还会再生几个。”卡萨达有两个妻子,他认为大家庭是成功的标志,同时也是令他晚年无忧的保障。
据悉,非洲近年的人口增长速度全球领先。尼日利亚、乌干达等国人口增长都很快。
70亿,你排名多少?
地球已经跨入“70亿时代”,你想知道自己在这70亿中排名多少么?
近日,英国BBC网站推出一项应景的查询,只要输入你的出生年月、国籍和性别,就能查出你在地球上排名多少。例如,当你于1980年1月1日出生在中国,性别男,那么只要轻松一查,就很快知道你的排名是4413966724位。
该查询网址是http://www.bbc.co.uk/news/world-15391515,感兴趣的你可以马上去查查。
声音
地球将变得面目全非
“70亿将令地球在未来变得面目全非。”
——— 法新社称
“人口增长是人类社会特别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不断加重地球的负荷。随着人口持续增长,地球是否真有一天不堪重负。”
——— 英国《每日电讯报》提出“我们拿什么养活这么多人口”
“人口增长会导致世界发生更多动乱吗?近两年,人口增长带来食品价格飞涨。导致30多个国家发生抗议和骚*,今年中东国家发生的政治动荡也与此有关。”
——— 马来西亚《星报》担心带来政局动乱
“随着人口增长,人类活动和污染导致的极端天气频繁出现;许多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沙漠化;当土地不能再养活农民时,他们大量涌入城市,导致贫民窟数量激增。”
——— 美国《公民时报》把世界人口增长与一系列“全球紧张指数”联系起来
“尽管地球人口激增,但人口负增长的日本必将变成一个老年膨胀大国。”
——— 日本《POST》周刊称
“尽管地球上现在有70亿人了,但联邦统计局的数据仍显示,在我国30至34岁的女性中,43%没有后代。到2050年,德国新生婴儿数量为现在的一半。再过12代,德国人要成为稀有民族了。”
——— 德国媒体惊呼
警告
地球资源紧张加剧
10月31日起,全世界有70亿人共享地球资源。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的报告称,这意味着,地球资源紧张进一步加剧。
每一个新出生的人都需要食物、水和能源,并会制造更多垃圾和污染。人口数量增加会加大环境破坏,而每个人所能分到的资源会越来越少。
专家说,第60亿人诞生时,大家对人口增长的态度还比较乐观,因为当时的经济不错,世界上没有什么重大冲突,“那时候还能带着瓶装水通过安检去坐飞机”。但到了2011年,整个社会的环境都不同了。更多的人口意味着有更多人需要温饱,更多人竞争同一份工作。人们都在担心,这个地球上是否还有足够的空间容纳更多的人口。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近日就指出,在这个矛盾的世界里,“食物充足,却有10亿人每天饿肚皮”。这并不是因为地球上无法出产足够的粮食,而是因为全球半数的粮食最后是被浪费掉的——在田野间腐烂、在市场上被浪费、或在冰箱中被遗忘。
人口的增长也对地球上的其他生物造成威胁。人类需要资源,为此不断开垦、挖掘,排放碳污染,乱丢垃圾,这使得其他生物的数量越来越少。
观察
人口70亿挑战各不同
在世界人口70亿的大背景下,如果细看则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不同国家面临着各自不同的“人口挑战”。在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生育率下降、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是挑战。最突出的如日本,“少子高龄化”已持续多年,日本政府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本国人口已出现0.3%的负增长,为40年来首次。欧洲的社会福利体系也备感人口老龄化的压力。而在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庞大、增速过快是挑战。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非洲大陆目前约有10亿人口,预计到2050年将达20亿。
对此,联合国人口基金执行主任奥索蒂梅欣认为,70亿人口“是挑战也是机遇”。一方面,适量、适龄、较高素质的劳动力人口是发展的重要动力;另一方面,人口过多会带来复杂的社会问题。
解读
中国让这一天推迟5年
在“世界70亿人口日”到来之际,记者从国家人口计生委获悉,我国实行计划生育30多年来,少生4亿人,使“世界70亿人口日”推迟5年到来。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表示,中国目前实行的计划生育人口政策对世界的积极影响是多方面的。从数量上看,计划生育使我国生育率下降,对推迟世界人口达到70亿有直接作用,更重要的是,人口的控制缓解了资源环境压力,减少了碳排放。他同时指出,中国贫困人口的减少也与我国实行的人口政策密切相关。陆杰华说,从目前来看,中国推行的人口政策利大于弊,推动了经济社会更好地发展。当然,随着生育率下降,中国人口状况也出现了老龄化等一些问题,这需要今后在坚持基本国策的前提下,逐步完善和调整人口政策。
70亿人的代价好大
每人喝一瓶650毫升的矿泉水,70亿个矿泉水瓶排在一起,全长达到42万公里,能够从地面一直排到月球。消耗的淡水就有455万立方米,相当于喝光了2.3个昆明湖的水。
每人吃两碗米饭 (每碗二两),相当于消耗大米140万吨,需要2.3万多个标准火车皮才能装下。这些车皮连接在一起,全长有360多公里,能从北京站排到山东德州。
每人一件全棉的T恤(平均消耗织物纤维200克),即便不算加工的损耗,按照85%的含棉量计算,至少也要消耗165万吨棉花。相当于2010年我国棉花总产量(636万吨)的四分之一。
如果按每人居住面积30平方米计算,并且是人挨人居住,占地面积达到21万平方公里,相当于12个北京市的面积。也相当于一个湖南省的面积。
若每人开辆车,以每辆车用钢一吨计,就是70亿吨钢材。相当于2010年全球钢产量的5倍。本组稿件均据新华社、央视
分享到: 已转播 相关阅读:
2011.10.31
2011.10.31
2011.10.30
2011.10.30
推荐微博: 刘刚 吴永俊 肖劲彪 范炜 宣克炅全部收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