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媒:中国国企到底有多厉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0-28 12:28: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点击数:
  具有超级竞争力的中国出口商不仅让中国有了资本主义特性,同时也遮蔽了这样一个事实:中国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仍发挥着巨大作用。这个作用到底有多大呢?据美国国会审查组织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发布的一份新报告显示,形形色色的国有实体在中国快速增长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的比重约为50%。

  报告认为,这个比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下降,但即使下降,国有部门在中国经济中仍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原因是中国***并不希望中国变成一个自由市场企业的堡垒,而且中国政府认为它可通过国企来控制金融、能源和电力等战略性行业。报告由华盛顿特区咨询机构Capital Trade Inc.的绍莫塞吉(Andrew Szamosszegi)、凯尔(Cole Kyle)和安德森(Charles Anderson)联合编撰。

  报告坚持认为,国企有助于中国政府奉行购买中国货的采购策略,该策略有时会在重要的开发项目上排挤外国公司,或要求它们转让重要技术。报告说,这些做法正帮助中国建立一个可与波音(Boeing)和空中客车(Airbus)相竞争的航空业。报告认为,中国国企可在国际市场上造成不公平竞争,因为它们能得到低于市场利率的国有银行贷款、优惠的税收待遇以及困难时的资金注入等。

  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在影响美国国会看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外界普遍认为该委员会对中国采取的是鹰派立场,而中国政府也常常对其结论提出质疑。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中国问题专家拉迪(Nicholas Lardy)说,这份报告过分扩大了中国国企的角色。据拉迪推测,国企占中国经济的比重不到30%。

  但是布鲁金斯研究所(Brookings Institution)中国问题专家普拉萨德(Eswar Prasad)说,这份报告的结论看似合理。他在一封电子邮件里写道:要想弄清楚一家公司到底是不是国有性质(或国家是否通过参股对其进行控制),这个定义很难下。普拉萨德说,国有经济占中国GDP的比重实际上很可能过半,例证之一是,中国可通过国有银行发放贷款来控制那些原则上属私营性质的公司。


点击数:

  搞明白如何与中国国企打交道现在正成为华盛顿面临的更重大问题。《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的美国谈判专家目前急切要求限制国企活动,希望以此作为美国约束中国公司运营的模板。该协定将创建一个九国贸易协定。

  对奥巴马贸易政策有很大影响力的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United Steel Workers)前不久要求白宫(White House)阻止中国国企收购美国钢铁产业。会长杰拉德(Leo Gerard)10月20日致信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斯珀林(Gene Sperling)说,让中国国企在美国做生意将带来很多风险,它们具有大多数股份制公司所不具备的优势,而这会产生一个不公平且没有竞争力的市场。

  但目前还不清楚是否存在阻止中国国企在美国投资的法律依据。如果一笔交易可能引发国家安全问题,或许应该由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Committee on Foreign Investment)介入调查,后者漫长的评估过程常常会把交易搅黄。一般来说,美国政府是设法鼓励中国来美投资的,而不是横加制止。

  此外,中国国企在其本土也颇有争议,因为它们有着巨大的政治权力。这些企业有能力驳回有关增加其向政府上缴最低股息的提议。很多中国经济学家敦促,应该要求国企上缴更多股息,并要求它们用额外资金来支付政府为普通百姓提供的医疗和退休金服务。经济学家坚持认为,这是缓解中国贫富差距不断加大的一个途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5 10:32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