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党校1996—2000年学科建设规划
发布时间:2007-04-19 09:57:47 点击: 249次
为了完成党中央提出的全面提高领导于部的素质,抓紧培养优秀年轻干部的重大战略任务,我校急需完善适合教学新体系和科研工作需要的具有党校特色的学科新体系。现根据**中央《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党校工作的意见》和全国党校工作会议精神,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我校1996—2000年学科建设规划及具体实施方案。
一、学科设置的历史沿革与学科建设的现状
1977年复校以来,我校学科机构的变动经历了四个阶段。
1977—-1984年,从“拨乱反正”,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和培养具有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领导干部的需要出发,恢复和成立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社、党史、党建、文史等6个教研室和理论研究室,行政级别为正局级。1982年,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又成立了法学、经济管理、自然辩证法和现代科技、国际政治等4个教研室,无行政级别,直属校委领导。
1984—1987年,校委根据中央关于新时期培养“四化”干部的要求,着手落实1982年提出的党校教育正规化的设想。一方面将原教研室划小为按二级、三级学科设置的教研室,将理论研究室更改为《理论动态》和《党校论坛》编辑部;另一方面新建了一批干部教育急需的教研室(研究室),如政治学、社会学、世界经济教研室(研究室)等,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同时,取消教研室行政级别,划归各个学员部管理。
1987—1990年,针对校内学科设置中的一些问题,将我校学科机构调整为14个教研室和1个研究所,仍无行政级别,直属校委领导。
1990年至今,为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学,加强教研机构的集中统一领导,将14个教研室重新组合为六大教研部、一个研究所,形成六部一所的现存格局,重新恢复了局级行政级别。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校初步形成了一个具有党校特色的学科体系。这个体系突出了干部教育所需要的,在国内有一定优势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科,如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党史、党的建设等;逐步建立了一批适应党校教学科研需要的新设学科,从而为形成一个门类比较齐全、具有党校特色、有一定优势的学科体系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同时形成了一支具有较扎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致力于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科研队伍,涌现了一些具有真才实学的专家学者,出版了一批具有较高质量的教材和学术研究成果。
我校学科建设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学科优势不够突出。一些为党校所独有、应具有优势的学科缺乏足够的优势;一些曾经居于领先地位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科面临着失去优势的局面:适应我校教学科研需要的新设学科基本没有形成优势。
2.学科结构不够合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科与党校教学科研急需的新设学科之间配置不够合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科内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著作、基本原理的研究缺乏深度,新的研究领域开拓不宽。新设学科多数未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总体上看,我校迄今还没有形成一、二、三级学科与研究方向之间合理配置的学科格局,并存在机构设置不够合理的状况。
3.学科研究方向不甚明确。我校多数学科的研究长期偏重于宏观理论问题,框架大,线条粗,缺乏对具体问题的深入研究;各学科的研究缺乏规划和协调,存在比较严重的低水平重复;研究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高质量的成果较少。
4.学科队伍建设滞后。多数学科未形成高质量的人才群体。我校教研人员总量已经不小,但由于结构不合理,人员仍感紧张,同时又有相当一部分人员教研任务不足。
5.信息情报手段落后。对信息情报的收集、整理、传输和利用基本停留在传统的手工作业方式的水平上,教学科研及其管理基本上没有利用先进的电脑、网络工程和电化手段。图书资料重复购置,信息情报无法交流共享。
6.学科的体制关系不顾,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全校的学科机构设置缺乏统一规划,教研机构之间的重复与交叉严重。没有完全形成优胜劣汰的有效机制。
有鉴于此,做出我校.1996—2000年学科建设的长远规划,提出科学的实施方案,下大力气对现有学科进行调整,势在必行。
二、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与原则
中央党校学科建设总的指导思想是:学科建设必须适应新形势下培养跨世纪领导干部的需要,适应发挥党校理论阵地和党校政策研究咨询功能的需要,适应新形势下建立党校教学科研新体系的需要,适应学科自身发展规律的需要,为提高党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服务。党校学科建设的着眼点,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中央党校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00年,基本形成具有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科优势,充分体现党校特色,在国内外具有较高学术地位的学科新体系。
1.在基本稳定的基础上加强并提高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科;迅速发展和建立一批党校教学科研急需、适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有前途的新设学科,形成适应我校教学科研新体系需要的结构合理、研究方向明确、优势突出的学科体系。
2.形成一支既有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又能理论联系实际,老、中、青结合的教学科研队伍,培养出一批在国内外学术界有较高地位和较大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和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科骨干力量。
3.形成教学科研一体化、科学高效的教学科研管理体制及其相应机构;设置合理精干、有利于学科发展的教研机构;建立健全有利于出人才、出成果的平等竞争机制和优胜劣汰机制。
4.编写出系列化的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学大纲、基本教材和必要的教学参考资料,同时编写出干部教育急需的新设学科的教材;推出一批具有较大学术影响的学术著作、论文和调查报告。
5.建立一个全校联网、资源共享、便捷高效的信息情报体系,逐步实现信息情报的收集、整理、储存、传输、检索、使用和教学科研管理的计算机化。
三、学科建设的重点与学科布局
根据形势和任务的需要,我校学科建设的重点是:
1.着力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科,如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社会市场经济理论、**党史、党的建设理论等。
2.重点发展一批在党校学科体系中已有一定基础的新设学科,争取到2000年形成一批优势学科。如政治学、法学、管理学,以及发展经济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和民族宗教理论、人权理论等。
3.尽快建立一批教学科研急需的边缘学科、新兴学科和应用学科,如比较经济学、农村经济学、财政金融学、世界政党比较研究、人口学、对外开放研究、中国社会发展战略研究等。
4.在学科研究方向上突出一批重点课题,注重研究带有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优先考虑的研究课题包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研究;我国宏观经济调控问题研究;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研究;国有企业改革研究;党建问题研究;中国***社会主义时期历史研究;当前我国民族与宗教问题研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问题研究等。
据此,我校新的学科格局布局为:
1.建设和加强一批具有党校特色的一级学科,作为我校学科体系的基本框架。这些学科有: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党史、党的建设理论、政治学、法学、管理学、社会学与民族宗教学、文学、历史学、外国语言、现代科技与计算机原理与应用等。
2.规范学科设置。与一级学科相配套,合理设置二、三级学科,逐步形成比较完整、合理的学科系列。
哲学系列: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含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现代外国哲学,以及逻辑学、伦理学等。
经济学系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世界经济,发展经济学、农村经济学,比较经济学,财政金融学,对外开放研究,当代西方经济理论,经济学说史,经济史等。
科学社会主义系列: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国际工人运动史,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史等。
**党史系列:民主革命时期党史,社会主义时期党史,毛**思想研究,国民党及民主党派史等。
党的建设系列:党的建设原理,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史,执政党建设理论与实践,党的政治思想工作,世界政党比较研究等。
政治学系列:政治学理论,中外政治思想史,行政学,国际政治,比较政治学,政治体制改革研究等。
法学系列: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市场经济法学,比较法学,行政法学,宪法学,诉讼法学,涉外经济法,当代西方法学理论等。
管理学系列:管理学理论,现代西方管理理论,领导科学,行政管理,企业管理,信息情报管理等。
社会学与民族宗教学系列:社会学理论,社会思潮研究,人口学,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理论,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宗教问题与宗教政策等。
文学系列: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研究,文学理论,文艺思潮评价,应用写作等。
历史学系列: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通史等。
外国语言系列;英语,日语,俄语,法语,德语等。
现代科技系列:现代科技基本知识,计算机原理与应用知识等。
四、学科机构设置与实施方法
学科机构设置的调整应本着积极、稳妥的方针,既要体现学科建设总体目标的要求,又要从我校的现状和条件出发。
具体实施办法是:
1.保持六部一所的基本框架和绝大多数内设机构,在教研室(研究室)层次上作部分调整。
2.成立作为一级学科发展的政治学与法学教研部(暂不定行政级别);设立管理学教研室,暂隶属经济学教研部,在若干方面实行特殊的管理办法(详见“配套措施”第七部分第二条),待条件成熟再成立管理学教研部。
3.各教研部(所)的资料室,其业务先划归校图书资料中心领导,行政隶属关系与人员编制暂不变。待条件成熟后,保留专业资料室建制,但从机构到人员正式编入校图书资料中心,建立全校统一的信笺息情报网络。
4.成立编外研究中心和课题组,使一些需要建立而目前还不具备条件的学科,逐渐生长起来。
学科机构的调整如下:
哲学教研部:将原辩证唯物主义教研室和历史唯物主义教研改建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一室、二室;自然辩证法与现代科技教研室更名为科学技术哲学与现代科学技术教研室(含计算机原理与应用),中外哲学史教研室更名为中外哲学教研室。
经济学教研部:将经济管理教研室改为管理学教研室,原政治经济学教研一室、二室改为政治经济学教研室,新设发展经济学教研室、宏观经济学教研室,微观经济学教研室;撤消经济学说史与经济史教研室。
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将政治学、国际政治、法学几个学科从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独立出来,划归新组建的政治学与法学教研部。
**党史教研部:将**党史一、二、四室按实际研究的内容更名;**党史三室(毛**思想教研室)划出,并人研究所毛**思想研究室;新设**党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教研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