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英媒:中国不当欧洲债务危机救世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30 14:50: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点击数:
  英国《金融时报》9月27日载文《中国援欧很务实很市场》,摘要如下:




  在中国政府对欧元区表现出善意之后,中国的金融技术官员们表现出市场化的务实态度。9月20日,中国外交部和商务部表明了中国支持深陷最严重危机中的欧元区,但是没有对具体国家做出承诺。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在记者会上表示,中国将继续把欧洲作为主要投资市场之一。他说:“中方对欧洲经济和欧元区始终抱有信心,支持欧元区、欧盟国家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采取的一系列应对措施。”而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则撇清了市场经济地位与援欧之间的关系,表示“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和支持欧洲应对债务危机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我不认为两者之间一定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中国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往往都是不设定前提的,我们只是希望在以诚待人的同时能够得到对方的尊重”。

  以诚相待是前提,而后是以能够沟通的语言说话,在商言商,没有什么见不得人。


点击数:

  在9月23日到25日在华盛顿召开的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秋季会议上,几位中国金融官员明确提出了救援欧元的条件。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9月24日在世行和IMF2011秋季年会期间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首先要看欧元区国家能否落实7月21日欧盟峰会的决议,现在部分国家还在讨论,在此之前,中国可以研究。其次,要看IMF是否利用资源拯救欧元。




  副行长易纲的态度更加明确,中国官方外汇储备的投资,将从三个层面考虑:首先,要考虑具体国家需求是什么,优先事项是什么;其次,什么在欧盟和欧洲央行的议事日程上,因为欧盟和欧洲央行有一手信息,知道怎么做是最好的;再次,是IMF的决策,因为IMF与欧债危机整个过程有密切关系。在官方外汇储备投资之外,易纲强调,最好的投资是私人投资,首先支持私人去欧洲投资。作为中投公司的总经理,高西庆在参加国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秋季年会欧债问题相关研讨会时表示,“我们有我们的政策,我们有我们自己的问题。中投要对国家负责,需要考虑各种风险系数,保证盈利。”

  中国的金融技术官员们表现出了一致的务实态度,这是中国三十年市场经济成果的最好表现。在任何时候,专业人士必须以国际能够理解的市场的语言勾通,当中国人在任何领域都以共同的价值观与专业语言与国际勾通的时候,就是中国市场化与价值观走向统一的时候。

  综观金融官员提出的上述条件,非常清楚,中国不会为了任何其它目的轻易出手拯救欧元。


点击数:

  中国拯救欧元的前提条件是,欧元区国家先要自己拯救自己,自己少承担救援成本而以恐慌之术压迫中国等外部国家出手救援,这条路走不通;在中国等国家救援之前,国际组织必须表现出足够的诚意,利用资源与规则制订的优势,建立健康、公平的全球金融市场;最后,无论是中投还是外管局,投资的目标是赢利,其它任何战略目标必须围绕长期或者短期赢利这一核心目标。

  易纲的话更具备市场观点,其重点提及私人投资,私人投资者的决断应该是自由、不受限制的,无论中国的私人投资者是否愿意去欧洲投资,都不应该受到约束,市场与资金天性逐利流动。当然,考虑到国内的外汇资本管制限制,易纲的话只可视为放松资本管制的呼吁。

  战略成功通常是中国对外经济关系中的传统思维。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勒紧裤腰带对亚非拉实行战略援助,是为了打破封锁。当时的中国视市场为仇敌,毫无投资、赢利概念。到现在为止,无视当时发生的社会和经济惨剧,还是有很多人为当时的战略决策叫好。这是战争与冷战思维综合作用的结果,为了战略成功,可以牺牲某个群体的利益甚至生命。

  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后,中美之间形成了货币印刷、产品制造、购买美债之间的共生关系,这是中国资本管制时代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为了原始积累不得不付出的代价。真正的错误不在于加入WTO,不在于购入美债,而是在发展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及时建立全民社会保障体制,没有疏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通道,导致内部矛盾积压,危机四伏。

  回到欧元,中国的金融官员学会就事论事。目前欧元明显丧失了与美元的抗衡能力,国际资源的定价权取决于美元之手。无论哪一个国家施以援手,都改变不了欧元与美元之间的强弱对比,而欧元区内部的高福利、财政统一等难题,非欧元区国家痛下决心刮骨疗毒不能解决。就算中国在欧元区投入2万亿美元都是杯水车薪,既无法改革欧元区的财税体制,也无法让欧洲劳动者与中国劳工一样勤勉。

  中国不是救世主,不存在援助欧元的问题,确切表述是,中国是否需要购买欧元资产。要回答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取决于中国能否以合理的价格获得欧元资产;更取决于中国与欧盟之间未来能否形成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5 07:25 , Processed in 0.29687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