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7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际关系学院现代国关史部分期末考试资料(货真价实的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23 13:11: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麦克唐纳计划:
    是1933年3月16日英国在日内瓦裁军会议上提出的限定欧洲军备的计划。该计划规定,欧洲主要国家的军队人数为20万,德国在5年内应该获得与法国、意大利、和波兰相同的兵额。英国的目的是为了制约法国,平衡欧洲均势,同时对德国军备采取一定的限制。但法国对此表示不满,提出异议,法国的立场给德国提供了借口,德宣布退出裁军会议,致使裁军会议在事实上陷于破裂。
鲁尔危机:
1923年1月11日,法国联合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借口,出动10万军队占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酿成“鲁尔危机”。德国为了给占领军造成种种困难,迫使法国让步,而采取“消极抵抗”的政策。致使德国经济陷入混乱,企业停工,工业生产下降,资金大量外流,失业工人激增,通货膨胀恶性发展。德国工人罢工,并引发工人暴动,造成德国政局动荡不安。
危机对德国的打击是惨重的。英美两国害怕德国经济陷于崩溃导致社会危机甚至引起革命,要求尽快结束鲁尔危机。此时,德、法双方也都难以坚持原来的政策。鲁尔冒险的失败导致法国“得不偿失”,在德国赔款问题上丧失优势,最终导致德国的赔款问题的领导权转向英美手中,开始受英美的摆布。

洛迦诺公约:
一战后的欧洲安全保障问题,是凡尔赛体系未能完全解决的问题之一。1925年10月5日,英、法、德、意、比、捷、波七国代表在瑞士小城洛迦诺举行会议,讨论欧洲安全保障问题。会议最终于10月16日签订了最后议定书和其他七个条约,总称为“洛迦若公约”。
主要内容:1,签订了《莱茵保证公约》,德、比、法、英、意相互保证维护凡尔赛和约所规定法和德比之间的边界现状;2,德国同法比波捷分别签订了双边仲裁协定;3,法国同波捷分别签订防备德国进攻的相互保证条约。
影响:英国是这次外交斗争的胜利者,它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欧洲的支配地位,达到了抑法助德的目的。法国受到削弱,丧失作为战胜国对德国的制裁权,自身安全需要英、意的保证。德国是该公约的主要受益者,在国际关系中获得了相当大的自由,取得与法国平等的地位,成就了它恢复政治大国地位的基础,并为其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军国主义势力复兴铺平了道路。洛迦诺公约并不能给欧洲的和平与安全提供可靠的保证,旧有矛盾非但并未消除,而且还使某些矛盾更加尖锐。
《非战公约》:
三国海军会议和国联裁军筹备会议相继失败后,帝国主义各国间的军备竞赛日趋紧张,各国为了掩盖扩军备战活动,加紧制造和平假象。法国为了挽救其在道威斯计划和洛迦诺会议后国际地位下降,外交孤立的境况,向美国提出了法美“永恒友好”条约草案。美国借此提出了旨在使其获取世界事务领导权的多边和平公约。英法日等国提出了保留意见,最后帝国主义各国经过紧张的磋商并相互妥协之后英美法意日等15国于1928年8月27日在法国巴黎签订了《非战公约》,亦称《百里安—凯洛格公约》。

公约的正式名称《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内容包括:一,缔约各国谴责用战争解决国际争端,并废弃以战争作为在其相互关系中实施国家政策的工具;二,缔约国之间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性质和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解决;三,任何国家只要同意本条约的内容都可加入,加入的通知送交美国政府即可生效。
公约签订之前没有邀请苏联参加谈判,苏方表示不满,英法美迫于苏联等各方的压力向苏联发出邀请。苏联与1928年9月6日宣布加入《非战公约》,但不承认各国对条约的保留条件。
积极意义:它在历史上第一次以普遍性国际公约的形式,正式宣布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主张和平解决国家争端,并以国际条约的形式否定了侵略战争的合法性,树立了不侵犯原则的法律基础。同时它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审判德日主要战犯(危害和平罪)的提供了重要法律依据。消极意义:然而它并不能有效的制止战争。公约没有提及裁军问题,对于违反公约的国家也没有实质的制裁办法。同时帝国主义各国提出了各种保留条件,使得对战争的自卫和侵略,正义与非正义性质未能得到明确的区分。
《蒙特勒海峡公约》
指1936年7月土英法日希保南罗澳苏在瑞士蒙特勒会议上通过的修订的《关于黑海海峡制度的公约》。20世纪30年代中期,由于德意法西斯国家扩军备战,欧洲和地中海局势紧张。土耳其为了维护本国安全,急欲收回对黑海海峡的主权,于1935年倡议修改《洛桑海峡公约》,得到苏、英、日等国的支持。1936年6月蒙特勒会议召开并通过此公约。新公约规定:(1)各国商船可以自由通过海峡;(2)和平时期黑海沿岸国家军舰可以自由通过海峡,非黑海沿岸国家军舰通过时要受到军舰等级、数量和最高吨位的限制;(3)战时如果土耳其保持中立,交战国军舰不得通过海峡,如果土耳其参战,允许通过与否,由土政府决定。《蒙特勒海峡公约》使土耳其收回了对海峡的全部主权,加强了土对海峡的控制;有利于维护黑海沿岸国家的权利与安全;它提高了土耳其的国际地位;英法也由此密切了与土的关系;打击了德意在巴尔干地区的扩张,但二战期间土耳其政府并没有完全遵守此公约。
《德意友好同盟条约》
    指1939年5月22日德意两国签订的军事同盟条约,亦称《钢铁条约》。“三国轴心”仅是一个政治同盟,不包含军事条款,不能满足法西斯的侵略需要。1938年1月德日开始进行缔结军事政治同盟的谈判,但由于两国在太平洋属地和中国问题上的矛盾太尖锐,两国所要求同盟针对的对象又不同,因此谈判最终破裂。但意大利却与德国的意见一致,因而两国决定尽快缔结军事同盟。这个军事同盟是进攻性质的,该条约规定:(1)缔约国一方的安全或重大利益受到外来威胁时,另一方将给予政治上和外交上的支持;(2)如果一方卷入战争,另一方则给予陆海空军事支援;(3)成立组成常设委员会以加强互相协调。《德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德意军事同盟正式建立,德意法西斯的勾结发展到新的阶段它明确规定相互承担军事义务,以推翻现存国际体系,夺取欧洲和世界霸权。《德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使二战进一步逼近。
东方战线
指欧战爆发后一年内即1939—1940年苏联为抵抗未来法西斯的侵略而将国界线向西推移所建立的战线。二战初期,德国法西斯侵略气焰嚣张。为了在强敌压境时保卫本国安全,苏联决定将国界西移,即建立“东方战线”,以形成战略纵深地带。东方战线的建立共分四个步骤:(1)1939年9月苏军进入波兰,占领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并于11月将两地并入苏联;(2)1939年11月30日挑起苏芬战争,击败芬兰并割得领土,控制芬兰湾;(3)为封闭德军入侵苏联的“波罗的海门户”,于1940年6月派红军进驻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并于8月初将三国强行并入苏联;(4)1940年6月苏军开进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并在8月将两地并入苏联。东方战线的建立,使苏联国境线向西推移100—300公里,客观上扩大了防御德军的战略空间,对延缓德国对苏联腹地的进攻起了一定作用。但苏联在建立战线过程中采取的武力威胁等手段,损害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形象,是大国沙文主义的表现,使芬兰、罗马尼亚加入法西斯阵营,对反法西斯战争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和后果。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3 06:06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