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远征军戴安澜将军缅甸牺牲地69年后找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6-30 09:51: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老茅邦村,终于找到了戴安澜将军的牺牲地。

戴澄东身后挂着的就是其父亲戴安澜将军的照片。冯海青 摄

5月29日,昆明机场,对于自己即将开始的缅甸之行,70岁的戴澄东满怀期待。
  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馆长吴先斌与之同行,两人此行赴缅是为寻访抗日名将戴安澜牺牲地,在抗日战争中,戴安澜将军堪称“域外死忠第一人”,他率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最终以身殉国。
  戴澄东为将军戴安澜第三子,现居南京,高级工程师。1964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先后任江苏省水利厅副厅长、江苏省委统战部副部长、江苏省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当日下午2时,戴、吴二人乘坐的东航2029次航班准时起飞,目的地为缅甸古都曼德勒。在该地,有两位中国远征军的后代来迎接他们,其中一位名叫王建贵,其父王玉成当年便是戴安澜将军麾下的重机枪连连长。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应美国和英国的一再请求,1942年初,中国组建了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戴安澜奉命率200师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参战,“扬威国外,藉伸正义”。
  作为黄埔军校第三期步兵科学员,戴安澜年少得志。1939年1月,便升任中国第一支机械化部队第5军200师师长。12月,在桂南的昆仑关战役,戴安澜率部与敌苦战一月,毙敌6000,击毙日军前线指挥官第5师团第12旅团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一战成名。当时报章盛赞“戴安澜师长颇具北宋大将军狄青的风度”。
  “根据一些资料记载,父亲牺牲的地方是一个叫‘茅邦’的地方,但地图上找不到这个地名”,戴澄东介绍,当真正踏上缅甸的土地之后,对于自己此行是否能真正找寻到父亲的牺牲之地,心中并无多大把握。
  戴澄东的首选目的地是莫罗,据“第200师在缅作战行动日志”记载,1942年5月26日下午5时40分,“师长于茅邦殉国”,一天后于莫罗渡瑞丽江归国。与茅邦不一样,日志在记载莫罗时配有英文注译“MOLO”,在缅甸地图上能够找到。
  第1站:曼德勒
  缅甸总统办特批“寻父”
  经过1小时10分的飞行之后,飞机降落在缅甸曼德勒国际机场。吴先斌介绍,“虽叫国际机场,但只有一班与中国通航的国际航班,机场空荡无人,机场的工作人员比飞机上下来的乘客还要多。”
  入住曼德勒国际酒店后,中国驻曼德勒总领事唐英和领事张建兴即登门看望。戴澄东这才了解到,此行他们二人赴缅甸能够成行,比他们想象的还要难。这主要缘于两人要去的是缅甸的非开放区,外籍人士如无批准,几无可能抵达此地。
  在通过中国外交部向缅甸递交的签证申请中,戴澄东详述了父亲戴安澜将军率部与缅甸人民一道抗日的情况,并因此战死他乡。正是缘于这样的前提,在中国外交部的努力下,缅甸总统办公室特批这一申请,戴澄东因此得以成行。
  戴澄东和吴先斌二人的到来,在曼德勒华人圈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在29日当晚,曼德勒当地几乎所有的华人社团在一起宴请他们,聚在一起一共有5桌人,其中3位还是中国远征军的后人。
  “大家很高兴,认为缅甸政府能够如此重视此事,还特派了一位外交官全程陪同,这是中国国力提升的表现,将对缅甸政府今后的华裔政策产生积极影响。”戴澄东表示。
  戴澄东形容,抵达缅甸之前,对于自己在缅甸的寻访还有诸多忐忑之处,诸如交通怎样选择、语言沟通有困难等等,但没想到热心的华人都帮忙解决了。
  长龙公司派出了一辆越野吉普,该公司老总是位华裔,听闻戴安澜将军的事迹后,对戴澄东的“寻父”之举甚为支持。在机场迎接他们的两位远征军之后王玉顺、王建贵甚至抛开手上的生意、家事,作为向导和翻译,全程相陪。
  在缅甸生活多年的两位远征军后人商量之后,安排了寻访路线,因为此行的路线都是山区,又值雨季,交通极为不便,开车北行只能经孟密到达密松,然后从密松坐船沿瑞丽江,才能抵达莫罗。莫罗位于曼德勒东北方向,两者相距大约200多公里。戴澄东心想,找到了莫罗之后,按照作战日志推测,父亲殉国地茅邦应位于该地一天半路程以内,届时可在这一范围内搜寻。
1   上一页   相关阅读:
2011.05.17
2011.04.19
2011.04.18
2011.06.02
2011.05.12
2011.05.11


推荐微博: 刘弥群 左太北 肖南溪 童丹宁 吕彤羽全部收听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1 22:34 , Processed in 0.265625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