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荐] 许子枋:从房价骑墙解读房价变动趋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6-22 10:12: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房价欲逆风上扬,政府仍牵线不止。”房地产战略研究员许子枋如是说。
目前房地产市场的现状、以及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对房地产的心态,用这两句话可以得到生动并深刻的描绘。执政者想,要是调控房价能像放风筝一样多好!
房价不打不行,但打残了,造成的后遗症又会更严重!笔者并不想就这个房地产现状问题投入太多的笔墨,笔者在对开发商和购房者做咨询时,他们共同最焦灼的问题还是房价的未来走势。房地产相关政府部门同样焦灼这个问题。

房价为何在骑墙?
  从昨天公布的数据看,5月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指数来看,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房价依然在上涨,其中北京新建住宅价格指数环比上涨0.1%,同比上涨2.1%;上海环比上涨0.2%,同比上涨1.4%;广州环比上涨0.3%,同比上涨5.1%;深圳环比上涨0.4%,同比上涨3.7%。
  另从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指数来看,北京环比上涨0.2%,同比上涨2.6%;上海环比上涨0.2%,同比上涨1.6%;广州环比上涨0.3%,同比上涨5.1%;深圳环比上涨0.4%,同比上涨3.8%。
  从数据来看,一线城市房价虽然没有下滑,但是其涨幅开始收缩,并且涨幅要小于二三线城市。
5月房价基本延续了4月的下调势头。房价降温的节奏比较慢,总体上依然上涨,但涨幅较4月继续回落。房价下滑和持平的城市在增加,此外二手住宅价格环比下滑和持平的分别有23个和11个之多,说明房价在调控下进一步降温,但是降温幅度并不大。

诸多专家对5月数据有诸多解释,但总体观点基本一致,他们认为数据传达给我们的直观信息是:房价已到了分水岭上,房价“政策底”隐约可见。(说明,专家们在这里犯了个常识性错误,应为房价“政策顶”。)
但是笔者更愿意用“房价在骑墙”来表达对现在房价的看法:这种表述的核心区别在于,怎么看目前公布的这个房价?我认为这个房价人为的痕迹很明显,起码有被动或非被动的主观塑造意味。说房价在骑墙,更多表达了政府塑造房价的意味;说目今房价是分水岭,更多表达了市场决定房价的意味。
前段时间深圳报道,政府人为控制高价盘暂缓上市,因此有深圳房价假摔之说。或则,通行的政府手段,通过预售证审批对房价数据的涨跌实行行政控制,使房价被平抑。
为什么全国房价恰好就在这个微涨、微跌、持平的水平?这是一件很意味深长的事情。解读这个“骑墙的房价”背后,透露的究竟是“窃喜”还是“纠结”?更是件令人倍感意味深长的事情。

房地产需求的弹性会有多可怕?
昨天,由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50个城市进行的2万户城镇储户第二季度问卷调查显示:总基调——居民对物价满意度偏低,超过7成受访居民感觉期房价过高。 同时居民对未来收入增长也不乐观。
超过7成受访居民感觉房价过高,而在各主要投资方式中,“房地产投资”仍为居民投资首选 (在各主要投资方式中,选择“房地产投资”的居民占22.2%,比上季减少2.8个百分点,仍为居民投资首选)。而由于股Shi低迷,“债券”取代“股票”升至居民投资第三选择。
    74.3%的居民认为当前房价“过高,难以接受”。展望2011年下半年,34.2%的居民预测房价将“保持稳定”, 25.9%的预测“上升”, 18.9%的预测“下降”。同时,未来一季有购房意愿的居民占14.6%,环比降0.8个百分点。

这些数据透露出一个很重要的信息,房地产需求者们明知道房价难以接受,房地产仍为投资首选;房地产需求者们明知道房价难以接受,预测房价不降的占绝大多数!也就是说,目前大家只能选择房地产作为抗通胀的道具,因为中国老百姓的投资渠道有限,钱放在非房地产这个可以看见的东西之外都是不踏实的,都是忐忑不安的。
笔者认为,需求是推动房价的终极因素。但在中国,这种房地产需求因其非理性属性,其弹性变化幅度非常巨大,导致对房地产的价格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
目今中国,房地产需求面临一个正向或负向激励怪圈:如果政府仍想让房价骑墙并使其保持稳定,那么房地产需求者们对房价的预期就是不跌,房价不跌,房地产需求就打不下来,房价不会降。反之,如果政府有意让房价骑墙但适度偏跌(其本意并非将房价打残),那么房地产需求者们对房价的预期就是下跌,如果房价跌出一定幅度,预期则会导演出大跌的可能性,因为房地产需求中投资需求估计在50%,这种跟风需求的快速烟消云散导致的就是房地产需求急剧缩水,房价就更会大跌。这种负向循环将导致系列悲剧。
那么让房价骑墙是最好的选择,但房价能永久骑墙吗?平衡是暂时的,不平衡是常态。因此房价骑墙带给我们的不是暂时的窃喜,而是更深的纠结。
这篇文章可以说写完了,也可以说没写完,觉得有点莫名其妙的读者,可接着阅读笔者下篇《房地产泡沫的皮到底是什么做的?》。
  
[版权申明:网络媒体可转载,印刷媒体转载需授权。咨询、专栏撰稿、讲座、文章转载,请联系073182195395秦助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3 07:21 , Processed in 0.06250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