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民大学考研心得攻略
作者:316laowu
青春一沾上考研难免会沉重起来,我希望读过这篇文章的朋友能够轻松一些,潇洒走一回。
(一)
一个朋友得知我决定考人大国际关系学院以后做了两件事,首先是苦口婆心地劝我别考这个专业,在得知我决心已定后,他送了我本书——《风雨考研路》。其实,这种励志型的书不太适合我,我觉得没有谁逼自己去考研,是自己愿意走这条路,所以不需要寻求那些充满着坚强和坎坷故事的支撑。但在这本书里,有篇文章我却翻来覆去地看,与其说是看这篇文章,不如说是看它的第一句——“今年9月,我将成为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一名学生。”
我希望自己有朝也能写下这句话,写在我的青春里。
2009年4月3日,我的希望实现了。
(二)
我打算把自己考研的经历和心得写下来,原因有三:
一,给自己一个纪念。
我愿意展示自己的经历,因为我喜欢高调做事;但我不愿展示自己的心情,因为我喜欢低调做人。考研拖拖拉拉有一年多的时间,我的文笔几乎没有涉及到这段经历(其实,这一年基本上也没怎么写博客),因为日子过得很平淡,整日三点一线,而我不怎么擅长从平淡的生活去挖掘些什么无痛呻吟的青春情愫,平淡就是平淡;但心里会有很多的起伏,再回首确实也发生了些事情,遇到了不少的贵人,写下来让青春不要褪色。
二,感谢。
我的偶像郑渊洁说过一句话:忘记你帮助过的人,记住帮助过你的人。
我会在文章当中不停地感谢许多人,再回首真的会发现自己很幸运,也很幸福。或许会漏掉一些名字(我会有意地漏掉一些,私下再感谢,我相信你能理解),但我真的想对支持过我鼓励过我的人,表示我的感谢。
三,给出一点自己的考研心得,希望能够帮到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三)
我为什么考研?
总会有人问我这个问题,我就像事先已经准备好发言稿一样,不断地重复地给出我的答案:
我不想给自己的青春留下什么遗憾,我想读一个发育健全的大学。
长这么大,一大遗憾就是我的大学。(提问:你的大学不好吗?回答:不是不好,是不够好。)我想这种遗憾绝不仅仅是在我的身上。我的大学总会让我觉得很荒凉,我想说的荒凉绝不是因为没有气派的教学楼先进的实验室浪漫的林荫大道(现在教学楼也很气派了,毕竟没毕业话不能说那么绝,呵呵),而是一种教学上的疲软,思想上的空虚,人文氛围上的惨淡。
我真的不想上演这样的戏码:多年之后,我孩子高考前夜,我把他\她叫到跟前,喋喋不休地说出心中的遗憾,然后再满含深情地说出“希望你能实现爸爸夙愿弥补爸爸遗憾”这样很不帅气的话。为了让自己以后不要上演这样的戏码,我决定要改变。
考研当然也有现实的因素。
因为大港的原因,我发现自己除了考研以外找不到什么有希望的事情可做。我发现什么都离我很遥远,这种遥远既有空间层面的也有心理层面的,我讨厌奔波在186上,于是我选择安心坐在图书馆里。我承认这里面有这一点逃避。
身边考研的人很多,学弟学妹中考研的更多,我觉得考研一定要想好,为什么而考?给自己找到一如既往的动力。
自己能一路走下来,动力始终盖过了压力,我不需要去证明什么,只是为了一个单纯的梦想,所以当我在努力实现它的时候,我无怨无悔,学得很累但活得轻松。
考研绝不意味是成功,只能是一个新的起点新的平台。不用太去纠结考研的价值是什么研究生的价值是什么,太多争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多去想想自己的价值、自己的理想。
考研很容易把路给走窄(今年形势不太好,路所幸也不宽),似乎要把青春的一股劲都给集中到一处,漫漫的考研路也很容易让我们的人生变得封闭,所以考研有风险,来考须谨慎。
(四)
我是一个小事很磨叽大事很爽快的人。
我现在怎么也想不起来自己是怎么决定考人大外交学的。如果我说我就是一觉醒来我就决定考的,你信吗?(我听见你说瞎扯吧)
可我真的就是一下子就决定考人大外交学,我没有去做什么横向对比纵向分析,也没有去查阅什么大政方针打听什么小道消息,甚至没有找人给我参谋参谋,就误打误撞地决定考这个专业(兴趣肯定是有的),选择人大是因为我对它有着莫名的好感(因为太莫名了,我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有很多人很好心地劝过我,有劝我换个学校的,也有劝我换个专业的,我很清楚,他们的理由都在为我考虑,也都是某个层面上的现实。但是,我愿意赌一把,因为人活得太现实,人生很容易在低位徘徊。
在这里我要隆重感谢两位前辈。
一位是毕晓静学姐。我能考研完全是因为和毕学姐的一通电话。我本来是已经把考研删除出了我人生的选项,但学姐的几句话让我重新思考自己及其所处的环境。人生关键处就没那么几步,关键的那么几步能有人点拨你一下,实在是种幸运,谢谢学姐。
另一位是戚伟学长。我现在可以名正言顺地叫你学长了。
学长你的鼓励给我了最大的信心,让我相信自己可以去实现这个梦想。我能如此坚定地考这个研,很大程度上是你给我注入了坚定下去的希望和勇气,打消了我许多的杞人忧天。你叫我如何谢谢你,呵呵。
(五)
我的大学前两年是部纵欲史,后两年是部禁欲史。
是句玩笑话,但多少也是我大学生活的折射吧。
大一大二,活蹦乱跳在各种场合,每逢长假绝对少不了游山玩水,我的生活远离学习,很难找出哪个全天是在学习的。说自己无忧无虑有点夸张,但是确实过得很有滋有味,而且什么事儿都遇到点。
我从大三上学期开始决定考研,用一个学期去调整自己。渐渐地开始淡出那些莺歌燕舞的舞台,渐渐地开始放手学生会的工作(在这里,很感谢杨珺妮和我外联部的同事们),渐渐地开始在阅览室里坐一天(反正先练习坐得住),渐渐开始拾起我有点陌生的英语。不过,因为什么都是“渐渐”的,所以整个大三上学期我的进度很缓慢,基本上才完成一本书,所幸的是把英语重新捡起来了。最大的收获是能静下心看书了。
从大三下学期开始,我进入到我考研的第一轮学习(不能称之为复习,因为都没学过)。我的一个目标就是把书先过一遍,明白哪些是重点,尽可能地把这本教材的知识结构和体系给搞明白,保证下面的复习有条理有思路。实践证明可行,也确实为后面的复习打个好的基础。这一学期,英语每天保证做两篇阅读,慢慢培养阅读能力。
生活是黯淡的,但电影始终是鲜艳的。
我昨天看大S的《爱的发声练习》想到的。我想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青春是鲜艳的,但生活不是电影,如果你要决定考研,就多少做好承受黯淡一段时间的准备。
考研久了,自己就像一个和尚,当一天的和尚敲一天的钟,不会太去期待明天会怎样,人生是否会出现什么惊喜,一切又回归到高考的三点一线上,生活变得程序而单调。镜子里的我但是我真的很感谢在这个三点一线上陪伴我的朋友:我316的兄弟、我510的兄弟,兄弟之中了我又再多感谢下蒋新军(虽然你好像对我也没什么帮助,呵呵,但整天厮混在一起就算替我缓解压力吧,还有就是让我掌握了一项新的运动)、金锁(金锁是我考研首席赞助商,大三大四见面少了,但每次见面都少不了一通对我的鼓励)、禅师(到了马场道后和禅师“相依为命”,因为有禅师,我的复习少了不少烦躁,多了不少踏实)。
大四来了市里以后,学习变得更加有规律,每天的活动范围就是不外乎就是宿舍、图书馆、食堂、教室。我爱去图书馆韩语阅览室,因为那里三面向阳,很温暖,学累的时候从书架上取一本讲解韩国饮食的书籍,看着那些诱人的美食给自己增添些学下去的胃口;也爱去三楼那个自由阅览室,因为人会比较少,视野比较开阔,看着钟楼从朝阳时的蓬勃到暮色时的典雅,多少为学习增添几分情趣。
来马场道以后,有一点很不爽的就是睡眠变差了。我本来是倒床就能睡的人(现在恢复了),可能因为考研时的压力和每天大脑转动得太多,老是嫌床很硬,睡在床上身体也跟着僵硬起来,想睡但睡不着。在那些不眠时分,感谢~~的陪伴,听着我不断重复的唠叨,接收我无病呻吟的抱怨,虽然你的鼓励总是很乏力,但在那些需要安慰滋润的日子里,实在是让我感到幸运。
特别强调一点,作为一个跨专业考生,我并没有太把跨专业看作是一个挑战(这一点要感谢我的母校,是她的教育让我觉得就算考本专业也是面对一个陌生的学科,还不如考一个感兴趣的)。
现在跨专业考研的人越来越多,我觉得找到一个你目标专业的同学或学长学姐帮助你,确实很有必要。
(六)
具体说说各科吧。首先声明一点,以下的是我的一家之言,谈不上经验,只是学习的一点心得。如果能对你的考研准备有所启发或帮助,是我的荣幸;我不太想和人争论学习方法这种见仁见智的事情,如果你认为我说得哪儿不对,欢迎你提出批评意见供别人参考。
英语
我英语考了66,只能说没失常,但比预期值还是少了点。
我是个真题主义者,就是崇尚复习真题。我相信每个做过考研真题的人再去做别的题,你都会发现别的题总会和真题的感觉有差距!
我做过新东方的阅读练习,和真题比较,它就是猛给你灌那些生词比较多逻辑比较乱的阅读文章,让你产生种考研英语很峥嵘的错觉,其实,考研阅读的单词关并不难过,有四级基础应该能看个大懂,过了六级基本上比较畅通,考研英语从来不是靠单词搏出位的。真题的文章经过那些命题人的改造,文章的结构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第一句是主题句,段落往往是总分总的关系,文章的逻辑并不难。
我也做过导航最后三套题,做了一套考了78分,搞得我当下得意忘形。仔细分析,它选择的文章比较接近真题,但答案的设置很矫揉造作,故意模仿真题选项那样不好好说话,但破绽有太明显,错误答案很容易被排除。考研真题的经典往往就在那些选项之中,很有考究,毕竟这是命题专家憋大半年出来的东西,一眼就被人看破岂不是很对不起我们报名费。
说这么多,只想强调一点:真题!真题!真题!
有一种说法叫做把考研真题里的每一个词都弄懂,每一个答案都搞清楚,每一篇文章都能翻译。很多人也主张抄真题,背真题。我的看法是如果基础好的话,可以反复地做,多咀嚼自己做错的题目。(我做错过的题,再做还是容易错)如果基础不好时间也比较充裕的话,抄抄真题,仔仔细细地把单词关语法关给克服了,这个考研英语的复习过程真的也可以成为一次提升英语境界的过程。
政治
我政治考了74,基本实现预定目标。
我是上了考研班的。我觉得考研班能报还是可以报一个,能给自己省下不少时间,也能有效地把握到一些重点。但千千万万不要迷信它,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路,他们可以靠押题挣钱,但我们不能靠押题考试啊。
考研班也没什么好推荐的,其实都是一丘之貉,心思全部花在挣钱上。政治的选择题很重要,决胜负是在选择题上,但是你可以随手找出一本政治辅导书,把上面的选择题和政治的真题做比较,你会发现差距之大简直不在一个世界。那些辅导书上的题往往提问得很直白,答案给得也很直接,很容易配对成功;可仔细看看真题,你会发现提问得很蹊跷,答案给得也很诡异。当我在考场上,面对那些选择题的时候,我真的感到很陌生。
这个道理是在考完以后我才明白的,因为当时我深爱的张奶奶告诉我们真题不用去管它,因为考过的内容近期都不会考,所以就不用浪费时间去看它们。(其实到现在也还挺崇拜她的,我比较崇拜那些富有活力的老太婆,譬如吴仪,譬如张俊芳)但我认为,真题还是应该看看的,特别是选择题,把握一下真题的感觉和套路,英语同理。
快临考的时候,各家考研机构都会奉上各类押题资料,差不多都大同小异,到时可以抓紧看看,把大题给解决了。考研政治切忌不要复习得太早,最好是在九月以后,原因有二:一,大多数都是背的,早背早忘,何苦呢;二,人都是有惰性的,政治这科相对容易,使得我们复习的时候很容易“陶醉”在这科上,所以还是让我们利用好时间,把这门高产的科目放到稍后的时间。
接下来说专业课,专业这块主要是靠自己摸索,在这个过程中曾经得到过邹烈老师的无私帮助,在此表示感谢。首先说四个问题:
1,与身边考人大的同学交流,我发现人大的专业课有个特色,就是面广。我对比过别的院校的国际政治方面的考题,人大考的面最广,内容最杂,别无二家。在这样的形势下,如果你记忆力不是超常的话,一定要控制复习好的容量,千万不要把网撒太大给自己增添无谓的负担。
2,考研考的是基础,老师们要难住你
3,人大现在已经不出参考书目了,但是如果近几年它的考试内容不变的话,应该还是可以参照它前些年开出的参考书目。
4,强调真题。我接下来的很多心得都来源于我对真题的研究,题每年会不一样,但出题的脉络是差不多的,希望大家能好好利用近几年的真题。
政治学
我政治学考了116,知足了。
政治学的复习,人大开出了两本书目。应该是以杨光斌的那本《政治学导论》为纲、为本(研究下真题便可知道,题出得完全是这本书的风格)。
另一本《政治学原理》可以为辅,特别像我这样基础不扎实的三跨考生,千万别在这本书上去钻牛角尖,有些深奥的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即可,我只去掌握了这本书一些名词解释的内容,始终把重心倾斜在政治学导论上。给大家推荐一本杨光斌的《中国政府与政治导论》,它把政治学导论中强调的一些概念和内容结合中国政治现实加以了深入的阐述,是我复习政治学这科的主要参考资料。(强调一点,不用全看,主要是把握其中的几个章节。)
1,名词解释题。复习的时候,你把书的目录打开,那一个个标题就是一道道名词解释题;第一轮复习的时候,一定要强求全面,不要放过出现的每一个概念;重点把握一些概念群。
2,简答题侧重于考纯理论的题,今年的题这一趋势特别明显(分别考了历史制度主义、行为主义、民主社会主义)。重点的章节大家可以把握一下:第一章、第二章、第七章以及第四章第二节。这些东西都比较死,背起来比较绕口,有些概念容易混淆,所以不能只靠单纯的记忆,一定得多理解。
3,论述题一定要押题。怎么押?找杨光斌近期的文章或接受的采访。试举两例:
08年论述题:试论新世纪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的制度创新。在07年12月的时候,杨老师接受了中国教育报的采访,这篇采访稿的标题叫做《发展民主政治的制度蓝图》,文章大家可以找来看看,这篇文章简直就是一篇“押题宝”,不仅可以帮助你解决这道论述题,还可以帮助你找到名词解释、简答题中的一些考点。
09年论述题:民主与法制的关系。08年12月《瞭望东方周刊》对杨老师的专访,一开始就谈到“中国民主政治前提必须实现法治”。
09年论述题:中国大部制改革的政治意义。《中国教育报》08年3月的文章:大部制与国家制度建设理论。
准备论述题肯定不能只靠押,自己的知识结构一定得牢靠,这样解题肯定才能保证思路,自己也可以事先准备好一些答题的模板和思路。
我的国际政治综合是121分,完成目标。
国际政治学
1,如何使用陈岳的教材?陈岳老师的教材编写得很有系统,把基本的知识点都涵盖到了,但是,在许多理论的阐述上难免显得单薄了一些,这时你需要一本参考书来补充,那我首先推荐的就是倪世雄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这本书很厚重,自己一定要有个取舍。
2,简答题部分必出西方各个国际关系理论流派,大家的基础一定要扎实;有两个点提醒注意:一个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我的统计是从02年开始,逢双数年必考,单数年考过一次;另一个是国家利益,这两个点其实不难,就是给背顺口就好了。
3,论述题,回顾近几年的题你会发现它爱考一些侧重于自由主义方面的概念——“多边外交”“全球治理”“国际援助”“国际合作”,这些概念往往比较前沿,所以关注国际政治最新的走向是必需的,当然,难度也不小。仔细观察题目的问法,“运用相关国际关系理论分析~~~”,回答的时候就有点像做高中哲学题:原理+方法论+结合实际,所以复习的时候准备好一些套路,现实主义怎么看待世界的,理想主义怎么认识合作的。今年我们考的是国际援助,我对这个话题完全陌生,可还是活生生地答了满满一页,因为有备而来。
在这里,我还是说一个不能称之为规律的现象。08年考研政治的最后大题考的是国际政治中的气候变化问题,08年国际政治学的论述题考的是“用相关国际关系理论分析当前的国际气候变化谈判”,09年考研政治最后一题考的是中国责任论,08年中国外交的论述题也是中国责任论,看来,出题的老师们多少是有点心心相映的。
国际关系史
国际关系史和中国外交——大家首先明确它们的分量,一定注意时间的投入上有个轻重。
国际关系史又是性价比最低的一科,这么厚一本,最后就两个简答一道论述。
1, 首先给自己减负。王绳祖的这本教材中,有关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如何争取解放求得新生的章节,我一律忽略掉,这么一忽略你会发现那本书瘦了不少,本来是个可乐罐,立马变成个可乐瓶。
2, 我推荐的复习思路是把握好一个接一个的体系,按体系来复习来总结。宏观上整理好一个体系的形成和瓦解,大的思路要清晰;微观上具体把握体系中的关键事件及其前后联系,小的事件要记好。前者是用来解决论述题,前几年很爱考俾斯麦体系就是一例证;后者是解决简答题。
3, 推荐一本辅助教材:复旦唐贤兴的《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这本书可能长得更像本教材些,通过这本书也会使你在把握纷繁复杂的国际体系上更清晰些。
4, 如果你有押题的兴致可以押一下,毕竟学习历史是为了认识现实,我想今年很多人都押到了国际关系史的论述题。
中国外交
中国外交应该算是各科中最轻松的了。复习的时候不用多么用力地复习这科。
强调一个原则:大事件要把握,小事件不放过。中国外交简答题的一大特色就是问你“是什么”,几乎不出“为什么”或影响方面的问题,在复习的时候重点记忆好各个史实。
论述题比较爱考中国外交政策大的走向,我建议大家要把教材的第八章吃透,同时结合国关学院老师们对于中国外交的一些新的探讨,不断地补充和充实,把中国外交的一些大问题烂熟于心。
(六)
复试。
复试想说的东西不多,只是想感谢我人大的梦媛妹妹,考试那两天没少为我奔波;仗义的尚童童,热情的张月,热心的王浩,你们都帮助过我朝人大更近一步,谢谢!!
我的复试主考官是金正昆老师,我考完以后才看到网上有他说的复试注意事项的音频,貌似他说的注意事项我都没怎么不注意,呵呵。没考之前确实会有点焦灼,不自信的情绪会一股股地往上涌,可当我走进面试的办公室时,所有的紧张全部烟消云散,老师们都很和蔼可亲,非常亲切。
(七)
结语。
今天这么一口气把考研说了干净,以后也就不说了,人生彻底翻过这一页。
就在写文章的此刻,我还有不少同学在等待,在争取,在奋斗,我衷心祝愿大家都能有一个称心如意的结果。
我也知道,不少学弟学妹们即将或已经踏上这条考研路,我祝福大家走得顺利,如果有什么可以帮忙的,我也愿意尽我所能。
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那本书——《风雨考研路》,里面充斥着“刻骨铭心”“拼搏无悔”“破釜沉舟”“走过炼狱”“凤凰涅盘”的字眼,不就是考个研吗,又不是进渣滓洞白公馆,小小年纪一个个搞得跟烈士一样。以前看别人写的考研经验的文章,说考专业课因为写字写太多,晚上吃饭的时候拿筷子的力气都没有,很是把我吓得不轻(因为我写字很慢还很用力)。
在我看来,考研就是一段平淡而充实的日子,我不会再想过一遍这样的生活,但我无悔这段岁月。
我不知道自己以后会去干什么,但我希望自己不要失去考研中的那份对理想的追求和执着。
天道酬勤,
共勉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