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晓磊
近年来,互联网势力异军突起,成为一股不可被忽视的舆论力量。特别是微博的兴起,一夜间激起了全中国人的表达欲,各种思想在这块自由的领地上冲击、碰撞,大有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之势。
正当一大批自由主义者为这种难得的局面欢欣鼓舞之时,左派人士的担忧和不满也如期而至,他们认为,目前民众在网上的言论多以泄私愤和跟风为主,少有建设性的意见,也缺乏理性思考。如果任这种负面情绪蔓延开来,会产生极其恶劣的社会效果,甚至影响了国家的稳定。更有人未雨绸缪地提醒道,一旦“上访不如上网,围观改变中国”成为现实,暴民统治的时代就会到来。这种担忧有其一定的道理,但我们应看到,任何国家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美国为了践行其宪法精神,容忍了社会上的各种声音,包括种族主义者和3K党等反动势力。这些都影响了美国的社会稳定,但为了一个更为美好的事物,他们不断坚持,最终使自由的思想根植在每一个公民的心底。我个人的观点是,互联网势力的崛起在中国颇具革命性意义,网络力量让我们能听到不同的声音,让官员在胡作非为时会有所忌惮,让普通老百姓有一个伸冤的渠道(虽然这不是长久之计)……我们绝不能因为出现一点波折,就将一支进步的力量扼杀在摇篮中。
由于历史原因和政治传统,中国的公权力远远大于私权力。从政治学意义上讲,这种状态下的国家有堕落为专制的危险,公权力得不到应有的监督,而私权力则缺乏保护。因此,中国政治改革的趋势必然是放权于民,而言论自由正是民众限制公权最有力的武器之一。在现行体制下,传统媒体(如电视、报刊和杂志)的独立性低,绝大部分要依附于政府,无法形成有效监督;同时其门槛过高,草根阶层很难参与到其中。现在的网络平台正是在对症下药,解决了之前的一些弊端。普通公民有了表达自我的机会,言论也不必“迎合上意”,各式各样的观点得以出现,万马齐喑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小平同志说过“七嘴八舌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
一些人觉得网络言论缺乏理性思考,水准较低。针对这一看法,我也想提出回应。两派之间虽有分歧,但都不否认公众理性的提高需要教育与训练。以前我们的教育总是只告诉你一个权威的观点,希望大家都能单线条式地思考问题。而现在网络却给予我们不同的声音与观点,让我们自由地选择和判断,一开始可能会出现偏激的局面,但随着这样的实践不断深入,公众的鉴别力一定会大大提高。日本大地震后,微博上引发了一次大讨论,其效果好于任何一家官方媒体的宣传与报道。专栏作家Pophe总结道: 日本大地震后,微博上第一轮发言是文科生来输出生命平等的价值观;第二轮是观察家对日本高度发达的硬件软件和国民素质的佩服;第三轮是爱心人士对猫叔和猫岛的关怀;第四轮是理科生出来解释预测和预警的区别,核电站的构造……微博比任何官方媒体的表现都好得多。
还有一部分人认为中国社会的改革需要精英的推动,民众跟着起哄只会起到干扰的作用,会危及社会稳定。在此,我想先帮他们理清几个关于改革的基本概念。任何改革都要以暂时的不稳定为代价,改革所需要的稳定,是动态有序的稳定,毫无波澜的改革只存在于理想状态中。同时,一个社会的变革需要上下形成合力,单方面的努力无法奏效。现在,网络提供了一个精英与草根,民众与政府对话的平台,双方之间实现了交流与共通,这正是公民社会的巨大进步。
恰逢争论最激烈之时,人民日报发表评论: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其中有很多观点与我们有相近之处。最后让我以其文章中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多元乃繁荣之奥秘。一个社会越是向前发展,就越需要多样的个性表达,越需要整合各种意见形成统一意志的能力。以包容心对待不同声音,在“存异”中“求同”,我们的社会就不会成为“一袋各不相干的马铃薯”,并在思想的交流碰撞中不断凝聚、升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