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赵正永:在省长岗位上要不负苍天不负人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6-14 09:24: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1年5月17日上午,中央党校报刊社社长兼总编辑肖勤福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一系列问题采访了陕西省省长赵正永。
民生工程是“连心工程”
记者:这些年陕西省工作有很多引人注目的亮点,比如说,在“十一五”期间财政支出的75%都用于改善民生,“十二五”期间80%以上的新增财力要用于改善民生。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陕西又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有待提高的西部省份,城乡居民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所以发展的任务很重,资源手段也并不很宽裕。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什么要用这样大的力度和决心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陕西省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您有哪些认识和考虑?
赵正永:我们一直认为民生工程就是“连心工程”,是党和政府连接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我们工作的最终目的和追求就是要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好,安居乐业,幸福指数更高。“十二五”期间,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三个“上台阶”,就是经济总量上台阶、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上台阶、生态环境建设上台阶。这三个“上台阶”决定了我们一定要把民生放在第一位的工作来考虑。现在我们有一些群众比较满意和做得比较好的项目。比如,我们实行了农村寄宿制学生的“蛋奶工程”,263万孩子每天一杯奶、一个蛋。我们推行了老年补贴,80岁以上高龄老人根据年龄不同每人每月享有50、100、200元的补贴。今年7月1日开始,我们在实现城乡全民医保的基础上,全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也将实现全覆盖。有的农民说的好,我们唱《社会主义好》多少年,现在才真正感觉到了“社会主义好”。
另外,“十二五”期间,我们有210万户保障性住房要建设。今年政府在资金、土地供应等方面都对保障性住房给予了特殊政策。全省将用近 3万亩土地来保证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省财政安排了42.96亿资金用于保障性住房补助,省财政和国有大企业还共同出资组建了注册资本40亿元的陕西省保障性住房建设有限公司,筹集了100亿资金解决保障性住房的启动。
记者:国有企业拿了30亿元?
赵正永:对,建设保障性住房的关键问题就是启动资金难。省财政拿10亿元,国有企业拿30亿元,再融资贷款60亿—80亿元。这 100多亿元就作为建设保障性住房的启动资金,房屋建好后,各级财政补助资金和个人资金到位,又回笼回来,用于第二批启动。
记者:还发了一部分债券?
赵正永:是的。今年我们获得国家批准的政府债券是68亿元,基本上都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这样一来今年我们建设保障性住房的启动资金就超过了150亿元。
教育方面也是如此,省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学前教育。3年内做到学前一年实行免费,学前三年全普及。今年每一个乡镇至少建一所公办幼儿园,每一个县、区至少建两所公办标准化幼儿园,省政府以奖代补提供资金给予补贴。城乡中小学生人均经费也要提高,就是要让群众在义务教育阶段“上学不再难、不再贵”。
用发展的方法解决民生问题在发展过程中解决民生问题
记者:通过您刚才的介绍,可以看到陕西省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已经全面铺开。现在社会上有一种担忧,在资源和财力总体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一方面要保建设发展,一方面要保民生,让大家的收入提高,这两方面是否会产生矛盾?加大了民生投入力度以后,是否会放慢经济发展的速度?我观察到,陕西省“十二五”规划里明确了这样一个大思路,就是“用发展的方法解决民生问题,在发展过程中解决民生问题”。您在这方面有什么见解?
赵正永:这个问题很关键。民生的需求和财政的支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有矛盾关系的,因为每年的财力只有这些,想要办的事情却很多。这里面就有轻重缓急和是不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施公共财政分配的问题。现在的建设,特别是项目的建设,资金来源是多渠道的,范围也比较广,而民生主要是用于群众身上,不像一些项目可以直接产生回报和效益,靠社会资本来解决民生的需求是有限的,所以,政府要承担重要责任。现在我们每年新增财力中的80%用于解决民生问题,主要是通过改善民生,提高群众收入,增加他们的消费能力,提高消费水平,从而推动现代服务业、第三产业和内需的增加,同时也促进了发展方式的转变。所以经济建设和项目建设的资金要尽可能多地用社会资本,而民生的支出要尽可能用公共财政资金,这就使资金的来源和合理分配得到了保障,也使得我们两方面的工作并行不悖,避免出现重点解决民生问题而减缓了经济发展的现象。
加法和减法都是为了“加速度”
记者:您对保障和改善民生有一个非常形象的说法,就是要做加法和减法。您怎么想到用这样的比喻和形象的表述?
赵正永:我省城乡居民收入相比全国平均水平还是有较大的差距。在“十二五”期间,我省提出“要让城市居民收入达到和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居民收入要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这方面的压力显而易见。只有用一些超常的办法加快发展,增加就业,才能增加群众的收入,才能让群众的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为此,省委、省政府在“十二五”期间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从政府层面考虑怎样用加法和减法来提高群众收入。
记者:也就是说加法和减法都是为了保证改善民生的加速度?
赵正永:对,要保证加速度,要保证加快缩小差距。在加法方面,我们想尽可能地多增加群众的收入,比如采取措施增加群众经营性收入,推动有条件农民进城,增加群众的工资性收入,加快城乡居住规划和住房建设,增加财产性收入。
我们还建立和不断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乡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保障费用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等。这些工作都是为了增加群众的收入。同时,也有怎样减少群众支出的政策,比如让群众看病少花钱,实施“蛋奶工程”,65岁以上老人免费健康检查,农村产妇免费住院分娩等等,减少他们的支出就是增加了他们的收入。当然,还有其他的社会保障政策。通过这些加法和减法,加快推进城乡居民收入有较大幅度提高。
“避灾扶贫工程”要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记者:陕西省在保障和改善民生过程中,既面临一些共性化的问题,也面临着一些具有个性化的问题和挑战。现在省委、省政府已经确定了一项大的战略“避灾扶贫移民工程”,以一省之力来完成这项工程难度肯定很大。社会上对此也非常关注,请您谈一下这方面的考虑和打算。
赵正永:去年,我上任后遇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7月18日和7月23日我省遭遇特大暴雨洪涝和泥石流灾害,短短一周之内失踪和死亡人员就达到 329人。到了现场,站在几百万方泥石流吞噬我们同胞的地方,我的心情非常沉重。
省委、省政府这次下决心要把深山区里的群众搬出来,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用10年时间对秦巴山区和陕北白于山区、黄河沿岸土石山区近 300万人实施整体搬迁。“搬得出”就是不增加群众的负担,让群众少拿钱或者不拿钱。我们也组建了陕南移民搬迁工程有限公司,由国有企业省有色集团公司和省财政筹资 60亿作为启动资金。统筹各方面的政策和资金,让五保户、贫困户不拿钱,其他群众住60平方米房子的拿1万元,住100平方米房子的只拿4万元,住100平方米以上大房子的多拿钱。“稳得住”就是这次搬迁不是一般性的搬迁,一方面要搬得出来,另一方面要解决好后顾之忧,把搬迁和解决就业、解决生计相结合。我们实施的是小集镇建设、农业产业化和搬迁三位一体,在能致富上下功夫。
我相信这些农民通过搬迁后,今后的生活会逐步改善,会彻底脱离贫困。我们有的贫困地区扶贫已经几十年,现在还是老样子,这一次是釜底抽薪,从根本上改变面貌,把以后的扶贫资金用于农民的就业与生产,这样效果会更好。
记者:您讲的这些不仅考虑到能够搬出来,住到新居,而且重点考虑到农民住上新居以后的收入来源和生计问题的解决,这是难度很大的一件事。除了进城的那部分,还有留在农村的,用于现代农业发展、生产发展的土地有可能通过调剂的办法解决吗?
赵正永:土地本来就是农民的资源,现在要考虑怎样把土地资源变成土地财富。在这次搬迁过程中,有几种解决土地问题的办法和政策。如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土地流转政策等。如果搬迁后距离原来耕地不远,自己愿意继续耕种,还可以继续保留。我们也鼓励土地流转。现在流转的土地主要是林地,真正耕种的土地很少,我们希望有大户能承接流转耕地和林地。没有大户的地方,因为是生产区,那么集体可以把它流转过来,由集体去进行组织耕种和管理,还可以和生态移民结合起来,和“天保工程”结合起来。土地按照现在流转的价格给农民以补偿,这样农民得到稳定的收入,就把土地变成一种财富,同时,农民离开土地、林地进城务工,或在流转的土地、林地中工作,又可得到一份收入。另外,深山区农民把宅基地腾出来之后,尽量要退耕还林。这方面我们在积极争取国家政策,省上也准备实施省里的退耕还林政策,给农民一定时期的补偿。通过这些措施,保证我省建设用地需要,保证我省耕地面积不减反增,保证农民在土地上获得更多收益。
把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力量结合起来解决民生问题
记者:通过您刚才的介绍,我感到陕西省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有一个非常好的做法,就是把政府的力量、市场的力量和社会的力量结合起来,无论是您介绍到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还有刚才讲的避灾扶贫移民工程,包括神华集团都参与进来。这个思路具有创新性,不仅是政府办,而且能够利用市场机制的方面用市场机制,能够利用社会力量的方面用社会力量。在这方面您有什么体会?
赵正永:企业和政府的力量融合在一起,会加快民生改善,当然这是在不增加企业负担的前提下进行的。比如,我们神木县神华集团所在的地方,由于煤炭的开采形成了地质塌陷和地震,以致当地居民的房屋出现了各种问题,神华已经先后两次和政府一起建神华新村,让塌陷区的农民搬出来,每次他们都要拿出 4亿元,这样做,不仅企业尽到了社会责任,实施了生态治理,又改善了群众的居住条件和环境,同时,也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我们省内的延长石油集团、煤业化工集团和有色集团,都承担了一定的民生责任,尽到了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我对企业与财政组建的公司的要求就是不要盈利,但也要做到不亏本,发挥企业责任解决公益性事业的启动资金。一旦项目启动建成,政府的购买就可以回笼资金,群众的购买也可以回笼资金,这就保障了资金的周转。通过这样的形式,我们也找到了一条用社会力量解决民生问题的新路子。
在发展过程中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矛盾至关重要
记者:陕西在“十二五”期间的任务很重,确立了三大战略目标,其中一个目标是生态环境保护。在陕西产业结构中能源占的比重比较大,怎样在推动生产和能源经济发展的时候,做到绿色发展、绿色经济?同时,在改善民生的时候,又能够使城乡居民享受到优美环境来提高生活品质?在这些方面陕西有哪些打算?
赵正永:加快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确实是一个需要处理好的矛盾。尤其是在西部地区,资源性的省份一定要处理好加快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十一五”期间,我们全省森林覆盖率从37.26%提高到41.42%,2010年全省植被覆盖度达到71.1%。大家印象中尘土飞扬的黄土高坡现在在陕西已不多见,尤其是到陕北延安和榆林看了以后,一定会感到震惊。正由于退耕还林政策的效果和生态环境的发展,确实使绿色向北推进了400公里,我们感觉到了生态环境建设带来的效果和效益。“让水更清、天更蓝”是我们在发展中追求的目标。
陕西在“十二五”期间将以能耗下降16%、二氧化碳排放下降 17%的要求来开展建设,一定要把有限的环境承载空间腾出来才能够发展。这是一个非常过硬的约束要求。开发项目必须要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头等重要的指标进行考核,在陕北批项目用地的同时,也要批绿化用地。现在凡是工业园区和发展经济的地方,绿化都搞得非常好。在发展过程中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矛盾至关重要,实际上是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中,怎样把生态环境做得更好,正在举办的西安世园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在西北地区举办国际性的园艺博览会,而且世园会举办的地方以前是有名的垃圾滩,现在已经被打造成西安最美最好的地方,这展示了西部大开发的成果,也宣示了我们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决心和信念。
“一城文化,半城神仙”
记者:陕西是全国乃至世界著名的文化大省,文物和文化不仅仅是陕西的名片和对外交往的窗口,也是中国对外交往的名片和窗口。文物有效的保护和利用,文化事业的发展,这些都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必不可少的手段。在今后陕西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过程中,怎样进一步  推荐微博: 袁伟时 于建嵘 贺卫方 杨恒均 章诒和全部收听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16 19:22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