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双汇"黑洞"引各方上演逐利失德闹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5-4 15:26: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自双汇集团发生“瘦肉精”事件以来,在媒体和公众的持续追究之下,双汇股票在跌停、停牌、复牌再跌停、又停牌、复牌震荡的循环中延续。有关专家认为,此间企业、基金公司、券商分析师各自站在自己的利益层面,或作秀公关,或减持抄底,或乱发研报,上演着一出又一出逐“利”失“德”的闹剧,不仅让公众与中小投资者无所适从,也暴露出证券市场透明度与执行力缺乏弊端。
  “瘦肉精”余波未了 股Shi博弈激烈
  随着双汇集团“瘦肉精”事件逐步演化升级,证券市场便围绕“双汇遭遇涉及食品安全的重大危机时,能否轻松过关”展开了激烈的博弈。
  3月15日,媒体曝光河南部分养猪场的“瘦肉精”生猪流入双汇集团子公司济源双汇,当日,双汇股价以跌停收盘。次日,双汇宣布停牌,停牌前双汇的股价为77.94元。
  4月19日,双汇复牌以后连续遭遇两个跌停板,股价下滑至63.14元。4月21日,双汇被机构“追捧”,全天换手惊人,成交金额高达34亿元,收盘价离翻红仅一步之遥。
  随后双汇又被媒体曝出“公告虚假陈述”停牌,4月25复牌后股价一度跌停,并创出“瘦肉精”事件爆发以来新低56.61元,接近此前集团承诺的56元/股的要约收购价。至此,多空双方在58元价位展开激烈争夺战,成交量也迅速放大,显示有游资和机构进场,抄底求反弹的行为。
  “瘦肉精”事件在把双汇集团拉入食品安全漩涡的同时,也让投资者承受了巨大损失。公开数据显示,截至去年末,共有169只基金持有双汇,累计持有双汇2.16亿股,占双汇流通股的35.66%。包括兴全、国泰、大成、上投摩根等明星基金公司。其中兴业全球基金旗下的兴业全球趋势、兴业全球视野所持双汇数量位列各基金的第一和第三位,旗下6支基金合计持有2553.77万股,并在双汇“瘦肉精”事件爆发后,遭遇巨额赎回。
  对此,有财经专家表示,“瘦肉精”事件以来,双汇屡屡出现巨额成交。背后是机构之间对双汇“能否轻松过关”迥然不同的看法,也说明一些机构认为食品安全事件是“小事”,企业违规成本不会太高。
  上演逐“利”失“德”闹剧
  近期,双汇在资本市场上引发的争议并非仅有多空激战这一项。真正让公众感到迷惑和质疑的是,事件发生以后,相关企业、基金公司、券商分析师等,各自站在自己的利益层面,或作秀公关,或发“研报”,上演着一出又一出逐“利”失“德”的闹剧。
  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双汇集团展开了一系列自救行动。然而,双汇的自我救赎却显得颇具“秀”味。3月16、17日,双汇集团连续两天在其官网上就“瘦肉精”事件发布声明,向消费者致歉,责令济源分厂停产整顿,将每年的3月15日定为“双汇食品安全日”。而最具戏剧性的场面发生在3月31日,当天举行的双汇集团万人职工大会上,与双汇集团负责人万隆鞠躬致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出现了经销商高呼“双汇万岁、万总万岁”的惊人场面。
  4月18日,双汇因复牌公告“漏失”关键内容,又陷入了“信披门”:被迫承认未提及无条件退货的承诺。有网民发文质疑,双汇面对“瘦肉精”事件不思改正,又陷“信披门”。这场“秀”味十足的危机公关到底有多少诚意?
  面对“瘦肉精”事件,原本应该坚持公平客观的券商调研报告发生异变和混乱。媒体披露资料显示,“瘦肉精”事件曝光当天,银河证券分析师董俊峰就发布题为《“健美猪”事件不改公司长期投资价值》的研究报告,预计2011年双汇备考每股收益为3 .1元,维持“推荐”评级。4月1日,董俊峰再次发布《上半年有望恢复正常水平》研究报告,将双汇2011年备考每股收益上调为3.23元。4月19日,双汇公布2011年业绩快报,董俊峰将2011年每股收益调整为3元。中投证券则表示“70元以下我们强烈建议买入”。日信证券也发布了《双汇:等待刀掉落到地上,我们再从容捡起》的研究报告,认为双汇60元以下可安全介入。细细琢磨券商研报就能发现其中许多不合理地方。比如中投证券以“瘦肉精”事件前的估值来评判公司股价被低估,似乎完全漠视了“瘦肉精”事件的影响。
  券商分析师在此关键时刻“力挺”双汇,用意何在?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在庞大的利益链条中,券商分析师往往会被机构绑架,甚至就是合谋者。
  如何能让“类双汇”不再危害大众?
  “民以食为天”,老百姓最关注的是食品安全问题。双汇是占据全国40%市场份额的肉类加工的龙头企业,却曝出“瘦肉精”这样关乎企业诚信和食品安全的恶性事件。更令公众感到不满的是,面对“瘦肉精”事件,相关企业和基金公司、券商分析师展现出的系列行为和各色表演。
  广东金融学院副院长陆磊认为,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事件,这说明我们的市场、主管部门为了各自的利益,有可能会成为这类企业的兜底者和保护者,对食品安全问题太容易“原谅”和“忘记”,让这些缺乏诚信和道德的企业轻易“过关”,继续“红火”。
  有关专家认为,双汇在“瘦肉精”事件出来以后,不是认真反思自身问题,而是忙于计算自身得失,并意图运用公关手段侥幸过关,最终损害的也是企业自身。
  独立财经撰稿人曹中铭认为,信息披露一直是A股Shi场的“老大难”问题,市场年年都在议论违规成本低的问题,双汇发展涉嫌隐瞒关键承诺,再次印证了这一弊端,更是向现行的信息披露制度发起了挑战。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3 04:06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