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刚刚颁布的2011胡润慈善榜中,福耀集团的曹德旺家族以最近一年45.8亿元的捐赠额名列榜首,成为“中国最慷慨的慈善家”,而曹德旺与慈善的联系,已不仅仅是中国首善的头衔这样简单,更因为他开创的股权捐赠模式。
2011年4月13日,福耀玻璃(10.54,0.08,0.76%)公告称,曹德旺家族控制下的第一大股东三益发展有限公司和第二大股东福建省耀华工业村开发有限公司,与河仁慈善基金会签署了《捐赠协议书》,将合计持有的福耀玻璃3亿股捐赠给河仁基金,占福耀玻璃总股本的14.98%。这意味着,A股首家由上市公司股权设立的慈善基金会就此诞生,曹德旺首开了中国捐赠股权设立慈善基金的先河。
捐股票是因为“我的股票是黄金”
主持人:很多人都在讨论曹德旺的基金会到底会走出一条什么样的慈善的道路。
曹德旺:那不是股份制,那也是我在捐赠,我是现金捐赠。因为我个人持有福耀的股票拿出来捐。为什么我要求用股票捐不用现金捐呢?因为现在是这样,福耀股票我折算过,在过去的二十年里面,它的复合增长率做到30%。我如果现金捐,把它卖了,变现捐献它以后,这个钱不知道投资在哪里能够有那样高速的增长,捐股票是两个目的,一是为了不给资本市场带来冲击,稳定投资者的信心。第二,为了保证基金会的资产能够有效的保值增值。
主持人:这个想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从您一开始做慈善就想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曹德旺:对,我原来想很久了。这次捐出去的股票,原来计划捐的时候,这些股票实际上原来是在99年法国人退出的时候,我收购进来的股票。当初是借人家的钱收购的,因为这几年把它还了。我在捐赠之前,我要去跟法国人讲,我把这些股票拿去捐了,你如果还想把股票收回去,你现在可以向中国慈善基金会去申请。他问我多少钱,我说按时价,按时价他说大概会是70、80 他就不干了,不干了我就捐出去。
捐的目的,一个是做慈善救济。第二,跟法国人向国际上表态,我原来给你发生的这些观点上的不同,实际上是为了事业,而不是为了金钱。中国企业家的主要形象更加鲜明。
三年的等待,“倔老头”曹德旺终以实际行动践行其捐股用于慈善的承诺。
早在三年前的2009年,曹德旺就宣称要捐赠自己持有的70%的福耀玻璃股份,成立慈善基金会,然而这项计划因为涉及相关部门的审批,等待了将近三年的时间,而曹德旺也因此惹来作秀嫌疑,被推倒了舆论质疑的风口浪尖上。
主持人:等基金会的批文应该说等了一年多、两年,这么长的一段时间里面,我们看到外界也有很多质疑的声音,您应该也有听到吧。当时觉得最大的困难可能是什么?
曹德旺:我没有看完,朋友们看到,有的会跟我讲,有的也不会跟我讲,但是也有人把它摘录下来给我看,我说没有问题。但是作为我来说,我说没有关系,你们怎么讲我都接受。因为只要你记得世界上还有曹德旺,我就非常满足了,不在乎你怎么讲,关键在乎我怎么做。你跟我,他们跟我,应该为将来所发生的一切来承担责任。如果说我做的确实是作秀,对不起社会,历史见证了这个人很卑鄙。如果我真正按照我的计划经验在做,你超前的对我下了评论,那当然没有问题,我也不会责备你,但是你可能将来在别人面前也不好讲话。
主持人:如果别人不太理解的话,会让你觉得难过吗?
曹德旺:不会难过,会促使我更加认真地去做这件事情。
主持人:所以这个事的困难可能会在哪儿?当时有没有想过可能这种形式就批不下来,也许你的想法就实现不了。
曹德旺:批不下来就把它卖了,去年卖了1亿股,卖了就捐了。
主持人:很多人说曹德旺开创了新的在中国慈善的模式,您怎么看以后做慈善的时候各种不同的方法。
曹德旺:曹德旺开创了一个用财施舍的一种模式。慈善我认为是全民的事情,应该在我们国家掀起一场全民的爱心活动,光替老百姓办事情的时候,群众来的时候,你让他少跑两趟,节省一点时间,有时候不是钱能够解决的,是一句话。
主持人:您开创这种方式之后,其实你觉得中国是出现了一种个人持有上市公司的股份,然后通过股份来做慈善捐赠这样一种新的模式。
曹德旺:那也不一定可复制,就是说你自己捐赠了以后摸一下看看,因为我很珍爱我的股票,我认为我的股票是黄金,是我最在意的东西。如果你认为你的股票可能会跌,把它变现完就不是健康,所以没有千篇一律的。
直面避税质疑:本都捐出来哪里还有利?
毕竟中国的慈善土壤和环境尚难竟如人意,而捐股份更是新生事物。所以曹德旺捐赠股票的慈善之举,迎来的并不全是喝彩声。基金会的运作是否透明?上市公司控制人公益性捐股的税务成本如何计量等问题都成为河仁基金会成立后公众关注的焦点。
主持人:可能会有这样的讨论,也许做慈善是一个节省税务成本,合理避税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曹德旺:合理避税是国外传进来的,舶来品的词汇。避税看看捐赠人的胸怀,我举一个例子,我现在有足够的7亿股股票,我划3亿股过户到基金会上面去,到你的户头上面去。你说需要交什么税呢?根据目前税法规定需要交印花税,基金会当然按照过户手续以后交印花税,印花税不多,几百万块钱,两三百万块钱。这是一避的。第二避的就是股票的交易税,这一次国家没有批准我们豁免交易税。我说这是不公平的,我说希望你能豁免,再如果需要交税的就是所得税,所得税不是捐赠人交的,我把我的东西捐给你,所得税你要交就交给你。但是要办少数,这个股票通过中国慈善总会转过去,我什么税都不要缴,什么东西都不用管。但是因为成立了这个基金会,基金会的正式定义,如果国家批下来是慈善的,那么当然也是不要缴的。缴税的目的是为了调节,有钱的人口袋里头的钱拿出来做一个国家财政来帮扶落后的群体。试想一下,我把东西都送给你了,所得税所得税,顾名思义所得的税。现在不是我所得,是他所得,你说谁交?当然是交,这就不存在避税的问题。因为我捐出去完以后,这边自己剩下来的也不会因为捐赠而国家少收我的所得税,没有。
主持人:河仁基金会每年用于慈善的金额是3亿到5亿,就算拿3亿股的分红也远远不够。所以,这么巨额的资金会从哪里来?
曹德旺:我们就量力而行,我们希望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项目有的时候可能会多花一点,有的时候少花一点,没有绝对的。
主持人:所以其实不会影响到您和家族对公司的控制。
曹德旺:3到5亿也是他们猜测的,我没有讲,不是我的话,我没有这样讲,基金会没有任何人对外面宣布过这件事情。
主持人:所以每年大概会花多少钱。
曹德旺:不知道,因为这是理事会的事情。讲起挺可怜的,我把钱捐完以后,关于这个钱怎么用,我只有1/25的表决权,按票决的。
主持人:刚才你说到其实中国慈善业最缺乏的就是这种监督跟透明的机制,那对于河仁基金会来说,它怎么样能够做到这样的透明?
曹德旺:既然做一件事情,我花了那么多钱,肯定在规章制度透明化上面身先士卒,带一个头。我们会把任何事情都在报纸上公告,跟上市公司做的一模一样。
主持人:你按上市公司的标准来进行慈善基金会的信息披露。
曹德旺:没有错。
信息披露和公开透明是中国慈善的最大问题
为了保护好自己的每一笔善款落到实处,倔强的曹德旺不止一次的在探索最有效的慈善方式和途径,来保障慈善事业的透明度和工作效率。
2010年5月,曹德旺、曹晖父子以个人名义,通过中国扶贫基金会向云南、贵州等五省区市的贫困家庭捐赠善款2亿元,这是国内迄今为止最大的单笔个人公益捐款。然而这笔善款也被称为“史上最苛刻捐款”,原因是曹德旺对捐款提出了苛刻的要求:扶贫基金会要在半年内将2亿元善款发放到近10万农户手中,差错率不超过1%,管理费不超过善款的3%,远低于“行规”的10%。
如此苛刻的条件,无疑是对现行捐款体制的一次挑战,也开创了中国捐赠者对公益捐款问责的先河。
主持人:您有一个两亿元善款的捐赠合同,被很多人评价为最苛刻的一个捐款的条件。这个苛刻不是说您对于被捐赠者,而是对于基金的管理费。您提到这个管理费不能超过3%。其实我们国家规定基金会的管理办法,最高的比例是10%,你觉得这个比例会是苛刻的吗?
曹德旺:我认为不苛刻,我拿到灾区去,灾区的那些干部吃皇粮,他必须为老百姓服务,当然我可以不付他的薪酬,但是政府已经付给他了。至于准确率必须提出我的要求,你可以做得到为什么不做?
主持人:您觉得这个细节的要求对于现在整个慈善体系的人来说是不是一个过高的要求?
曹德旺:我认为不高,可以做到。你说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非常贫困的困难的时代,你不及时把钱划下去,你干什么?
主持人:是因为此前的很多善款没有被好好的落实吗?为什么要定这样的条件?
曹德旺:那又错了,我以前捐赠是这样捐的,大多数钱是我自己捐。我在福建有几千万的钱,通过福建省慈善机构,给我留下的印象,这些老头子确实是做得非常到位,但是唯一不足的是它缺乏一种信息公布的渠道,它没有这个规定,它也没有这个办法选择公告。比如福建省慈善总会,我大概在那边花了两三千万,一分钱都没有少过我的,谁来拿钱,他说我只是看门的,你用钱要到曹总那边签字,曹总不签字我是不会给你的。
主持人:是每一笔善款都要你签字吗?这样会不会觉得很累呢?
曹德旺:也不会累,这是乐趣。我在我的家乡盖一所学校,去年开工,今年9月份招生,我每一次出差回去的第一天上班,我是早上5点多就坐上汽车跑到那个工地上,先去检查一遍,布置完以后再跑回来到公司里头上班,我认为挺好玩的。
主持人:但是我们很多普通的大众对于中国目前的慈善业确实有这样的一个怀疑,比如说我们地震的时候很多捐款可能并没有真正的落到实处,钱不一定用到了该用的地方,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曹德旺:我想应该这样讲,中国在慈善制度上面应该建立一个比如讲像《证券报》一样,比如指定《中国公益时报》做一个善款公布,所有募集的公告专用的报纸,或者建立一个刊物、网站,为这些服务。建立一个审计制度,来保证消除群众的不信任。
主持人:所以信息披露和公开透明您觉得现在是中国慈善业最大的一个问题所在。
曹德旺:没有错,这是当务之急要解决的问题。
主持人:我们也想知道曹德旺对于改变这种现状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我们看到有报道说扶贫基金会不超过3%的管理费其实仅限于跟您的这一次合作,并且他们也说以后再也不会接这样的单子了。是有这样的说法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结论?
曹德旺:这样的说法是电视采访在电视上讲的,但是我认为这并不代表扶贫基金会段会长的意见。我跟段会长在总结会上非常开心,而且我知道它两个会长公开表态说,还跟我讲,你以后有这些事情找我,我们帮你做。
主持人:他还愿意以3%的管理费。
曹德旺:这两个会长很愿意做,我跟他讲下次没有3%,还要再节约。
主持人:再节约,会是多少?
曹德旺:因为它是非营利组织,那要看我给他多少钱,我如果再给他两亿,我会跟他讲,我们现在是2%、2.5%都可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