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记者汪丹)2010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昨天公布,去年我国共收到药品不良反应报告69万余份,八成以上报告来自医疗机构。其中,抗感染药和中药注射剂仍是“反应”重灾区,成为今后药品安全监管的重点。
去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共收到药品不良反应报告69万余份,分别来自医疗机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个人。其中,新的和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近10万份。目前,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数据库已有300万个病例,监测网络进一步扩大。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药品安全风险仍集中在抗感染药和中药注射剂两类上。2010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化学药的病例报告占总报告的86.2%,其中生物制品的病例报告占化学药报告的1.3%;中药的病例报告占总报告的13.8%,其中中成药占99.7%,饮片不足0.4%。化学药报告数量排名前20位的品种中,抗感染药有15个品种,前三位分别是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头孢曲松。
此外,在中成药中,中药注射剂风险依然较高,双黄连注射剂、清开灵注射剂、参麦注射剂位居前三。
据了解,药品和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多是皮肤、胃肠、全身性、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
小常识
何为药品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严重不良反应:导致死亡;危及生命;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导致显著的或者永久的人体伤残或者器官功能的损伤;导致住院或者住院时间长;导致其他重要医学事件,如不进行治疗可能出现上述所列情形的。 相关阅读:
2011.03.23
2011.04.25
2011.04.21
2011.04.12
推荐微博: 腾讯新闻 今日话题 腾讯图片 腾讯历史频道 燕山大讲堂全部收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