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媒:中国行为的传统根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4-8 11:08: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加坡《联合早报》文章

  原题:中国行为的根源

  如今,鉴于中国对全球经济的决定性影响和其投射军事力量的能力与日俱增,怎样理解中国行为的思想根源,也就成了国际关系中的核心问题。

  自2008年以来,中国学者及战略研究员对中国外交政策性质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政策的意识形态基础以及中国的国际吸引力和地位,也就是所谓的“软实力”。




  主流派被称为“中国学派”。它与政府观点一致,坚持将“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然而,少数派则认为中国应以其传统政治思想为基础,并强调传统中国哲学中的普世价值。

  中国学派坚持在国际外交中遵守邓小平的韬光养晦原则,传统主义学派却呼吁中国要承担更多国际责任。主流学派坚持将中国定义为发展中国家,理由是中国目前的人均GDP仍仅排在世界第104位。传统主义者则认为,中国已经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因此应当在国际事务中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目前,中国学派的影响力似乎局限在官方的声明层面,而传统主义者则逐渐对政策发挥了影响。例如,中国政府在利比亚危机中一如既往地重申了不干涉其他国家内政的外交原则,但却接受了联合国对卡达菲政府的制裁决议。

  此外,中国还派出了一艘军舰和4架军用飞机赴地中海,协助35860名中国公民和2100名其他国家的人民撤离利比亚,这与儒家的理念是一致的,即将道义作为制定对外政策的首要标准,而不是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将经济利益视为外交政策的唯一动力。

  早期的儒家思想家身陷争夺领土的政治环境,对他们来说,政治实力是国际实力的关键,而政治实力的核心则是有道义的政治领导。孔子思想的最大继承者孟子认为,不顾道义而主要仰仗军事或经济实力来维持统治的君主,是不可能长期屹立于国际舞台上的。




  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在决策中,不时常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中国这次对利比亚的政策,同以往的政策大有不同。虽然不知道这个政策是否受到了传统思想的影响,但我们不能排除传统思想在可见的未来,成为中国外交政策圈的主流思想。

  内政是影响一国外交政策的重要因素。在最近闭幕的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在政策讨论中听到最多的词,是突然间取代“经济发展”成为官方教条的“幸福”。这个变化也可能预示着中国外交政策在未来可能进行调整。

  早期儒家思想家认为,统治者的核心任务是提高民众福祉,其本质是基于生活的道义。由于贫穷阻碍了道义的行为,因此他们认为国家应致力于消除贫困。但是,孔子及其追随者是唾弃为求经济发展,而罔顾道义的治国理念的。

  目前,要判断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是不可能的。但我们确知,传统理念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力正在增强。在未来数年里,看来没有任何力量能扭转这一趋势。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8 04:37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