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生的学习盲点和考试中的失误
以上我们详细说明了命题的规律、特点,学习内容和资料的选择,那么,应该如何根据命题的规律和特点按照选择的资料来完成学习内容呢?
科学的方法是迅速取得成功的有效保障,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往往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但是,科学的方法又并非所谓的捷径,而是尽可能地避免少走毫无必要的弯路。必须明白,要迅速有效地达到学习的目的,我们还必须了解考生的学习盲点和考试中出现的失误。
近年来,研究生政治考试的命题已经非常灵活和综合,单纯记忆性的考点逐渐弱化,直来直去的命题方式基本消失,而代之以强调考查迁移、分析、归纳、概括和综合的能力。这就使得传统的机械背诵式方法被全面扬弃。许多考生正是由于不了解这一动向,或者虽然也知道突出了能力的考查,但是,却并不明白这些能力的真正意义,或者并不明白这些能力应该如何在学习中获取,而一味过于相信几年前的所谓经验,在学习中形成了能力盲点和知识盲点,在考试中出现了这样那样的失误。其最为突出的表现是辅导班多、资料多了、考生的学习条件提高了、努力程度也大多了,但试卷上的试题,特别是分析题的成绩却有了明显降低的趋势。一般来说,大题分数权重高,对提高分数举足轻重,所以,也为广大考生所高度重视,并进行了认真准备,志在必得。但是从阅卷情况看,相当一部分考生答得并不理想,与标准答案一致或者接近的试卷少而又少,只有少数考生凭借自己对知识体系和基本概念的确切把握突破重围,脱颖而出。究其原因,一方面固然是在于许多考生陷入了死记硬背的窠臼不能自拔,对于辛辛苦苦习得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食而不化,机械照搬,实质上是犯了用形而上学思想方法去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错误,另一方面,不能不说这和我们面对的许多辅导资料一直沿用照搬,政治辅导和学习的基本理念并没有随着命题发生的能力转向而进行及时的转变也有一定的关系。结果在考试中使得许多考生出现了这样几种失误。
其一,是对学科基础知识甚至是基本概念的理解较为模糊,把握欠佳,在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方面起点太低,存在除非从头再来就难以弥补的缺陷。一种,表现为对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不熟悉,甚至根本不知道;另一种,对理论知识一知半解,形成了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认识,回答问题时张冠李戴,颠三倒四地想当然;再一种,死记硬背,只会机械记忆和背诵书本上的词句而根本不能应用。
其二,是对知识的理解和迁移应用能力较差,在回答问题过程中,有的同学抓不住情景材料中的信息和关键点,甚至对稍做变通的备选项也缺少必要的理解,无法切中问题的要害,不能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综合思考;在解答分析题时,有的考生按照专家所谓答多了不扣分的谆谆教导,或者按照某些模拟题的躬身示范,话没少说,不得要领,试卷上写得满满的,可有效的内容很少,就是说不到“点子”上;也有的是语言组织缺乏逻辑、不准确、不精练,答不出关键词来。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读题的能力较欠缺,没有建构灵活有效的知识体系,根本不能用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自然也就无法将情景材料同教材中的有关知识、理论密切联系起来,不能有效地实现知识迁移。
其三是不能从整体的高度全方位审视问题,角度单一,因而导致解答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尤其是跨学科综合题)时,往往顾此失彼,无法系统地运用知识对问题纵向和横向地进行分析和解决。
其四,是对现实问题关注不够,所了解的重大时事信息量偏少,不能运用理论知识去认识、分析实际问题。运用理论知识说明实际问题,是政治学科考查考生能力的基本要求。考生既需要熟悉和掌握理论知识,形成自己的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的知识体系,缺少理论知识谈不上能很好地答题;又需要对形势与政策(即试题中的背景材料)有较多的了解,形成一定的理性认识,闭目塞听当然也难以高质量地答题;更重要的是“会用”,能够准确地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按照试题要求,联系试题给予的信息(背景材料),去认识、判断、分析、评价、说明问题。一些出现在试题中的热点问题,大家是能够在复习中注意到的,但是,由于上述的一些问题的的存在,结果在联系、应用的环节往往出现以下问题:
第一,是“死”用原理。这类试卷反映出考生有一定的复习基础,如果不是遇到近两年这样新颖而有难度的试题本来是可以得到高分的。他们的答卷思路清楚,表述明确(就其所运用的原理而言)。但同一个原理适应于第一个采分点,对于第二个采分点就显得文不对题,对于第三个采分点往往就不知所云了,反之亦然。从卷面反映出的信息看,相当一部分考生若能自觉注意临机应变,这种被动局面是能够得到扭转的。
第二,是“乱”用原理。这类试卷未能准确把握基本原理,基本范畴与试题的对应关系,但又力图建立原理与试题的联系,因此题目答得五花八门,原理用得“天女散花”。在回答2004年第31题时,有的同学的想象力可以说是发挥到了极致。例如,有的同学看到图上有六个人对着大木头深思就分析说这是“六方朝核会谈”,并试图深入阐述其中的哲学关系。还有的同学注意到第一幅图上有六个人,而第二幅图上只剩下了五个,加上漫画下面正好有一句“任务终于落实到人了”的提示,就分析说是“领导脱离群众”,未能坚持“以人为本”、“情为民所系”,违反了“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这两个原理。这部分试卷显示出同学们还是进行了认真复习,狠下了一番背、诵、记、忆的功夫的,只是由于学习方法不当,基本思路没形成,虽然“掌握”了一些命题、原理的文字表述,并注意到了所谓理论与现实的联系,但是,不知原理所云,未能形成思维能力。因而,答案显得牵强附会,虽然原则上说不会倒扣分数,却难免让人可笑可气,恨不得把他所有的分数都抹了去,因为一个十分努力却毫无正确方法的人实在是可能祸国殃民的!
第三,是答题不用原理或基本上用不上原理。从卷面看,这类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实在不能建立起基本原理和题目之间的联系,只能被动地强行组织答案。虽然有的试卷力图自圆其说,头头是道,比如有的同学在回答2003年第34题时从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的角度组织答案,写得古色古香,文字很见功力,但这在理论课考试中是不能算数的。只能让人产生你如此善于表达却难以成为研究型人才的遗憾。
可能会有一部分经过认真复习成绩却不理想的考生感到委屈,甚至陷入迷茫,这的确是摆在广大考生面前的一个难题,但它其实不过是一个假问题,它产生于我们对于考研政治复习的一个认识误区——将复习政治等同于“背政治”,甚至仅仅归结为死记硬背。曾几何时,在理解基础上的必要的识记被绝对化为脱离理论内容的生吞活剥。更有少数同学倦于看书,懒得听课,把希望寄托在所谓“临门一脚”的押题上。须知,“押题”虽然各有妙招,但毕竟斗不过“反押题”,而依靠“押题”,却仅仅是“我凭别人赌明天”,把自己的命运押在别人的赌博上而已。某些时候,有经验的授课老师能够押上一些知识点,让考生似乎眼前一亮,但接着就是大脑一片空白,因为,老师并不能代替考生上考场,答案还须考生根据题目的特定角度临场组织,而按照这种押题思想培养的考生却恰恰不会分析问题。
所以,随着考试命题发生的能力转向极其完成,随着命题本身已经越来越切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辨证思维的特点,我们必须对政治辅导和学习的基本理念进行及时的转变,用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法去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工作和学习中加以灵活运用,在考试中减少这样那样的失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