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考试科目:传播理论</B><BR>2002年云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BR><BR>一术语解释(每题4分,共24分)<BR>1、人际传播<BR>2、“5W”模式<BR>3、枪弹论<BR>4、议程设置<BR>5、新闻价值<BR>6、遵从性心理<BR>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BR>1、新闻信息与一般信息相比,具有什么特征?<BR>2、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中对新闻的本源是如何认识的?<BR>3、信息社会的特点是什么?<BR>4、符号系统中信号与象征符号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BR>5、试述“沉默的螺旋”的主要观点。<BR>6、画出并解释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BR>三、分析题(每题8分,共16分)<BR>1、请用传播学理论解释“对牛弹琴”的荒唐之处。<BR>2、请用传播学理论解释《皇帝的新装》中大家心里明知,却纷纷夸奖“新装”的美丽。<BR>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BR>1、试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大众传播事业发展的贡献。<BR>2、如何理解和评价现代社会中的“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BR><BR>2003年云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BR>一、术语解释(每题4分,共32分)<BR>1、中介因素<BR>2、大众传播<BR>3、社会雷达<BR>4、“电视人”与“容器人”<BR>5、反馈<BR>6、“知沟”<BR>7、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BR>8、新闻自由<BR>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48分)<BR>1、信息与讯息的区别。<BR>2、大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BR>3、新闻的时间性、时新性与时宜性的关系。<BR>4、试述社会责任理论。<BR>5、新媒介的发展趋势是什么?<BR>6、试述“培养分析”的主要观点<BR>7、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和局限性是什么?<BR>8、画出并解释“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BR>三、分析题(每题9分,共18分)<BR>1、请用传播学理论解释“众口铄金”的原理。<BR>2、请用传播学理论解释“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原理。<BR><BR>四、论述题(第1题20分,第2、3题16分,共52分)<BR>1、综合分析全球信息化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以及中国的大众传播媒介在全球信息化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BR>2、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如何引导舆论并实施舆论监督。<BR>3、对比分析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方法和观点。<BR><BR>2004年云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BR>一、术语解释(每题8分,共48分)<BR>1、内容分析<BR>2、“地位授予”<BR>3、“媒介即讯息”<BR>4、信号与象征符<BR>5、新闻真实性原则<BR>6、《麦克布莱德报告》<BR>二、论述题(1、2题每题15分,3、4题每题16分,共62分)<BR>1、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西方传播学。<BR>2、从“5W”模式到循环互动模式、再到社会系统模式,传播学的研究经历了怎样的发展?<BR>3、传播学视野中的“三贴近”。<BR>4、如何看待我国大众传播界出现的“广电集团”现象?<BR>三、解析题(40分)<BR>用传播学理论解析央视从单一频道到多个频道的传播格局演进。<BR><BR><B>考试科目:新闻传播实务</B><BR>2002年云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BR>一、术语解释(每题3分,共21分)<BR>1、倒金字塔结构<BR>2、延缓兴趣结构<BR>3、社会新闻<BR>4、复活报道<BR>5、春秋笔法<BR>6、编辑方针<BR>7、标题新闻<BR>二、简答及论述(第6题9分,其余各题5分,共34分,必要时请继续联系具体案例简要分析)<BR>1、何谓深度报道?深度报道产生的背景是什么?<BR>2、当今的报道十分注重“新闻地方化”原则,请问,什么是“新闻地方化”?它体现了新闻价值的哪一方面?<BR>3、在传播活动中,编辑的“中介”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BR>4、如何理解“题文相符”的含义?<BR>5、与报纸新闻相比,电视新闻的优势是什么?<BR>6、记者能否在新闻报道中直接发议论?如不能,可通过什么形式表达自己的见解和倾向?<BR>三、综合实作(45分)<BR>根据所给的材料,改写一篇报刊用新闻报道;根据所写的报道,写一篇报刊用新闻评论。<BR>具体要求如下:1、新闻报道在300字左右,有完整规范的体例,制作标题;2、新闻评论在800字左右,评论体例为短评或专栏文章。(文章略)<BR><BR>2003年云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BR>一、 术语解释(每题4分,共32分)<BR>1、显著性<BR>2、报道角度<BR>3、文牍语言<BR>4、新闻导语<BR>5、时务体<BR>6、编辑意识<BR>7、版面设计<BR>8、隐性采访<BR>二、简答及论述(第8题11分,其余各题6分,共53分)<BR>1、何谓新闻敏感?新闻敏感包括哪几方面内涵?、<BR>2、意大利记者法拉奇的采访经验之一是“与采访对象相识在采访之前”,请问:这个经验意味着什么?怎样才能在采访之前做到这一点?<BR>3、选稿有哪些基本标准?<BR>4、图片配置的主要作用是什么?<BR>5、什么是光圈?其主要作用是什么?<BR>6、什么是“独家新闻”?试述独家新闻的特征和分类<BR>7、比较论述报纸新闻与电视新闻的各自优势。<BR>8、什么叫新闻失实?下列这段报道是否有失实之处?如果有,请指出具体句子、说明其造成失实的原因并提出避免类似失实的方法。<BR>“一阵阵冷雨落在黄继光的脖子上,敌人的机枪仍在嘶叫,他从嫉妒的疼痛中醒来了……这不是敌人的机枪把黄继光吵醒的,而是为了胜利而战斗的强烈意志把他唤醒了……后面坑道里的参谋长在望着他,祖国人民在望着他。他的目前也在望着他,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行为在鼓舞着他,黄继光一跃扑上了敌人的枪眼。”(新华社朝鲜战地报道《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BR>三、综合实作(65分)<BR>根据所给的材料,改写一篇报刊用新闻报道;根据所写的报道,写一篇报刊用新闻评论。<BR>具体要求如下:1、新闻报道在300字左右,有完整规范的体例,制作标题;2、新闻评论在800字左右,评论体例为短评或专栏文章。(文章略)<BR><BR>2004年云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BR>一、术语解释(每题3分,共30分)<BR>1、时新性<BR>2、隐性采访<BR>3、人物专访<BR>4、亲社会内容<BR>5、首席文字<BR>6、新闻策划<BR>7、专栏<BR>8、交叉蒙太奇<BR>9、记录片<BR>10、散射光<BR>二、简答及论述(每题10分,共50分)<BR>1、何谓深度报道?深度报道产生的背景是什么?<BR>2、当今的报道十分注重“新闻地方化”原则,请问什么是“新闻地方化”?它体现了新闻价值的哪一方面?<BR>3、在新闻业务中,编辑的中介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BR>4、记者能否在新闻报道中直接发议论?为什么?可通过什么形式表达自己的见解和倾向?<BR>5、镜头的基本含义是什么?<BR>三、新闻业务综合实作(70分)<BR>1、根据所给的材料,拟订一份报道提纲和采访提纲。(100字左右,15分)<BR>2、根据报道提纲,写一则报刊用的消息。(300字左右,25分)<BR>3、根据所写的新闻报道,写一则各媒体通用的新闻专栏评论。(1000字左右,30分)(文章略) <B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