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成就和影响
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也使中国外交进入了崭新的历史时期。这三十多年间,中国外交取得了显著成就,这些成就对中国以后的外交实践和理论的继续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的成就
中国外交是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实现全人类的美好理想服务的。
1、科学判断形势,从根本上调整了外交战略。邓小平同志对国际形势和时代主题作出新的科学判断,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世界大战并非不可避免和迫在眉睫。这为中国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对外政策的一系列重大调整提供了条件。
2、成功地实践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使祖国统一大业取得了历史性进展。1982年,邓小平提出按“一国两制”原则收回香港。经过艰苦谈判,中国政府于1984年12月和1987年4月,分别与英国和葡萄牙政府就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签署联合声明。1997年和1999年,中国政府正式收回了香港和澳门的主权。
3、中国同各大国的关系平衡发展, 同美国的建设性合作关系在迂回曲折中循序推进。中国同各大国的关系既关系到本国的切身利益,也关乎国际战略格局和世界多极化的前景。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两国在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稳步发展。中国逐步缓和同苏联的关系,于1989年5月实现了中苏关系正常化。21世纪初,中国同俄罗斯、美国、欧盟、东盟等重要国际关系行为体建立了新型合作关系,构筑了有利的大国关系框架。
4、巩固了与周边各国的睦邻友好关系, 引导并大力推进了平等互利的新型区域合作。中国于20世纪70-80年代,妥善处理了同邻国的历史遗留问题,促进与东南亚国家和印度等周边国家关系的改善和发展。21世纪初,中国同印度、印尼等国建立不同形式的战略伙伴关系,同中亚国签订友好合作条约,并推动上海合作组织进入全面务实合作阶段。我国作为首个非东盟国家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东盟—中国(10+1)、东盟—中日韩(10+3)合作成果显著。2010年1月1日正式启动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标志着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一大步发展。
5、不断深化同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谊,夯实中国与发展中国家战略依托关系的基础。加强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谊,对反对霸权主义、DIZHI强权政治、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促进世界多极化进程具有重大意义。2000年,中国和非洲国家共同倡议成立“中非合作论坛”。中国同不结盟运动、77国集团等发展中国家组织加强了联系和协调。2009年首次召开的中、俄、巴、印“金砖四国”峰会,使作为新兴经济体代表的中国,获得了赢得更好的国际威望的机会。
6、积极开展了多边外交,获得了更多的战略斡旋能力,也为国际政治民主化做出了贡献。中国的多边外交,是在全球范围的多边外交、周边地区的多边合作和积极开展经济、文化等非传统外交这三个层面展开的。中国的多边外交有力地补充了双边外交,取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积极影响,可以主要从对中国以后的外交工作的影响来谈。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实践在不断发展中,表现出了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和谐世界的目标定位;二是融入国际社会的多重身份定位;三是互利共赢的行为定位。这三个定位,凸显了中国与西方大国不同的外交特色,也为以后的外交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 和谐世界的目标定位
和谐世界的目标定位,实际上是在外交上争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国际社会的和平、繁荣、稳定做出共同努力。1982年底颁布的新宪法和**十二大为中国外交确立了不结盟、不以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论亲疏的基本原则。冷战结束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积极着手同各主要国家建立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建立并发展了与遍布五大洲各主要国家的战略伙伴关系。从不结盟到发展战略伙伴关系,在中国外交中实际上看不到敌人的概念,甚至也看不到对手的概念。如果说不结盟是从消极意义上定义自我与他者的关系,那么发展战略伙伴关系则是从更加积极的角度定义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在二者关系中,既不存在敌对的高度竞争关系,也不存在盟友或者准盟友的关系,使中国在努力发展同所有国家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时,具备追求一个“和而不同”的和谐世界的能力。这一战略目标定位为中国减少了敌人、增加了伙伴,拓宽了建设和谐世界的努力空间。
2、融入国际社会的多重身份定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融入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积极寻求国际合作,日益重视多边主义。在国际体系层面和地区层面,在经济、安全领域,中国都开展了积极的多边外交活动。总之,中国正在加快融入国际社会的步伐,成为一个带有新国际主义特征的国家。
与此同时,中国始终坚持自己的发展中国家身份和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这一方面与中国实力还相对落后有关,更为重要的是和中国自身的历史、政治文化和战略考虑密切相关。尽管体系内负责任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并不必然矛盾,但在政策取向上存在某种程度上的张力。在具体实践中,中国不从政治和意识形态上对国家进行身份归属,因而减缓了身份带来的矛盾和冲突。
实际上,中国是从关系中定位身份的,多重结构关系会带来不同的身份特征,不同的进程会导致关系不断再造,身份也会发生变化,这是一种复杂的多重身份定位。
3、互利共赢的行为定位
观察中国外交,可以明显发现理性互惠是中国外交决策的基本逻辑。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维护和扩展中国的国家利益,是中国对外宣示的基本政策,也是外交行为的内在动力。在理性互惠的基础上,中国比较稳妥地解决了除与印度、不丹之外的所有陆地边界问题,通过“一国两制”的方法顺利完成了港澳回归,通过《南海行为准则》相对稳定了南海问题。中国通过参与世贸组织,实现了贸易领域的互利共赢。
在安全领域,中国以“新安全观”为指导追求互信互利、平等合作的共同安全。在文化领域,强调相互尊重基础上的文明和文化的交流与对话。为了追求互利共赢,中国在国际事务的广泛领域实行一定程度的自我约束。中国主动接受国际社会对发展战略武器的限制,在20年时间里裁军总数约达200万。中国通过参与各种全球和地区制度安排,遵守国际规范和规则,约束了自身行为。
(二)中国外交所体现的上述三大特点,对外交政策制定和执行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要求中国外交决策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把握大局,洞察变化;它要求中国外交在实践中的全局意识和协调精神,只有在全局中协调才能保持均衡;它要求中国外交以灵活性和联系性处理好内外各种关系,以便在复杂多变的各种关系结构中占据有利地位。它还需要不断培育符合时代特征的理念和精神,以便中国外交能够获得更广泛的认可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