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起2006就不能不提韩白之争。由于事情牵涉面广,发展迅速,各方观点繁复,外界过度阐释,这一事件不免有些云遮雾绕,其意义一时不能得以看清。
现在看起来,韩白之争是一次没有胜利者的争吵,韩寒错失了最后一次为八零后作家群正名的机会,最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事件的一方,评论家白烨在这次争吵中损失惨重,但事件的意义重点并不在白烨,而在于以韩寒为代表的八零后作家群。这次事件是韩寒企图挽回日益消逝的八零后作家群影响的一个尝试,其根本目的是为八零后作家群正名。韩白之争中,韩寒以挑战者的姿态出现,一路攻城掠地,风光无限,然而韩寒显然缺乏打持久战和攻坚战的决心和能力,当事情的影响范围超出其预想,由文学界扩展到文化娱乐界时,韩寒便勒马收缰,奏凯而归,使白烨得以逃脱,一次声势浩大的围剿就此草草收尾。
事后许多人将这个并不令人满意的结果归结为韩寒的犹豫与无能,然而韩寒置身事中,并不像他人所想的那样神通广大。总的来说,八零后作家群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只能成为一群出版商的傀儡,虽然他们一个个看起来自由不羁,个性十足,但这种自由和个性无一不被种种有形和无形的力量支配,逼迫他们创作出迎合社会需求的文字商品,为出版商们的财富大厦添砖加瓦。为社会需求写作并不一定是什么坏事,然而可悲的是,浮躁时代的短浅目光和追名逐利把复杂深远的社会需求浓缩精简为一种干瘪无味的青春文学,使得八零后作家群的预期创作寿命不容乐观。当韩白之争中在韩寒帐下欢呼雀跃的支持者们的影子渐渐隐去时,八零后还能再一次掀起2006年春天那样的滔天大浪吗?
值得注意的是,在韩白之争中其他知名八零后作家基本上保持了沉默,使得这次斗争成为韩寒一个人的战争,斗争的目的却是为八零后作家群正名,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讽刺,它并不能简单地归因为八零后作家们的年幼无知——同样是八零后,当另一位代表人物郭敬明身陷道歉门丑闻时,其他的八零后作家却是群起而攻之——真正的原因是八零后一词已经由蜜糖变成了毒药,从几年前的你抢我夺变成了现在的避而远之,八零后成了浅薄无知的代名词。几十年后,当再次回首往事时,韩寒或许会对这次争吵后悔不已,因为这次事件把他牢牢地钉在八零后这根耻辱柱上,永远不能逃脱,而他曾经的同伴们一个个远遁而去,以各种崭新的名义开辟着各自的新鲜疆土,“八零后”,将成为他们头脑中一个日渐模糊的词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