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总体上解决了有法可依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更加紧迫,这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各方面反映强烈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在继续加强立法工作的同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宪法和法律的有效实施。
——摘自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
办好事也要尊重民意遵守法律
□苏 荣代表 (江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要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既让各级干部善于运用法律解决现实问题,又让广大人民群众懂得依法按程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矛盾纠纷
面向“十二五”,江西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同全国一样,我们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新的严峻挑战。机不可失,时不我待。我们将始终坚持把中央精神与江西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努力让江西老区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
在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过程中,要坚持依法治省,建设法治社会、法治政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法律和政策,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办事,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为百姓造福。
坚持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与加速江西崛起有机统一起来,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以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为载体,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推动经济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着力在提高工业园区集约化发展水平、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整合资源做大支柱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同时,坚持从经济欠发达的基本省情出发,紧紧扭住发展不足这个主要矛盾,全力抓好发展不动摇。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在全方位扩大内需的同时,继续抓好重大项目建设、扩大固定资产投资、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
坚持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作为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龙头工程,着力推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江西最大的财富、最大的优势、最大的潜力、最大的品牌。保护好建设好江西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们的历史责任。我们将着力抓好“五河一湖”治理等12项重大生态经济基础性工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形成经济持续发展、生态更加优美的良好局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意义重大。要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形成自觉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既让我们各级干部善于运用法律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又让广大人民群众懂得依法按程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矛盾纠纷,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我们特别强调,要始终坚持把广大群众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即使是办好事、搞“民心”工程,也要充分尊重民意,切实遵守法律,谨防将“民心”工程办成“伤心”工程。
本报记者 刘建林 卞民德整理
法治环境已成地方核心竞争力
□周 强代表 (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法治已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和人民群众权益的重要保障。良好的法治环境,成为一个地方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从现代发展趋势来看,大至一个国家,小至一个地区,法治已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和人民群众权益的重要保障。良好的法治环境,成为一个地方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湖南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法治环境是至关重要的竞争力。我们提出要建设“创新型湖南”、“绿色湖南”、“数字湖南”、“法治湖南”,其中,“法治湖南”是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是优化发展环境的关键软实力。
建设“法治湖南”,需要政府“正确地做事”。“正确地做事”,就是要加强行政程序建设,政府要按程序办事,运行得更加规范、更加科学、更加民主。
2008年,湖南推出《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在行政程序法制建设方面进行探索,目的就是通过加强行政程序建设,推进政府管理创新,转变政府职能,做到科学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从根本上、制度上、长远上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有人曾担心,行政程序规定的施行会束缚行政机关手脚、影响行政效率。其实,讲程序和讲效率是一致的。通过行政程序立法,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对行政流程进行再造,对行政程序进行规范,反而有利于行政效能的提高。就像高速公路行车一样,正是因为有一定规则,并且只有大家都遵守规则,汽车行驶的速度才能快起来。
建设“法治湖南”,政府还应“做正确的事”。“做正确的事”,就是要建设服务型政府。政府应当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因此,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政府还应下大气力解决好民生问题。那些与老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民生事项,就是我们要做的“正确的事”。目前,湖南已颁布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纲要(2011—2015)》,明确了“十二五”改善民生的目标和具体措施;正在制定《湖南省政府服务规定》,将详细规定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要求和标准,使服务老百姓不但成为广大干部的一种自觉意识,而且成为一种法定义务。
新的历史时期,湖南要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强省,迫切需要一个公开、公平、公正、可预期的法治环境。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依法执政为核心、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为重点,推进“法治湖南”建设,不断提高全省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法治化水平,为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加快科学发展、富民强省提供支撑和保障。
本报记者 吕明军 颜 珂 侯琳良整理
四个着力
推动科学发展迈出新步伐
□张云川代表 (河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推动河北科学发展,必须下大决心、下硬功夫解决结构问题,由过多地依赖资源能源消耗和量的扩张,向科技引领、创新驱动转变
今年春节,胡锦涛总书记到河北考察工作时,要求我们着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着力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着力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这“四个着力”,针对当前、关系长远,相互联系、有机统一,核心是科学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和提交大会审查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作出了部署,统领全部工作的主题也是科学发展。在当前经济平稳运行面临复杂形势的情况下,坚定不移地推进科学发展,显示了中央的远见卓识和坚强决心。我们要把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与落实全国精神紧密结合起来,统筹谋划、协调推进,重点在“四个着力”上求突破、见成效。
河北省经济总量不小,但产业行业技术水平普遍偏低,资源依赖性强,结构问题比较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和迫切。推动河北科学发展,必须下大决心、下硬功夫解决结构问题,由过多地依赖资源能源消耗和量的扩张,向科技引领、创新驱动转变。要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作为首要任务,引导企业持续不断地提高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加强新产品研发,真正做到不求“产能争第一”,但求“效益争前列”。继续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坚定有序地淘汰落后产能,不折不扣地完成好国家下达的任务。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加法减法一起做,增量存量两手抓,努力培育新的增长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推动河北科学发展,必须重视做好 “三农”工作,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提高党的建设水平。要坚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稳定粮食生产,保障农产品供给,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优质高效、加工增值、产销衔接的路子。要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加强以保障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在就业、社保、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和创新,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要大力加强各级党组织建设,持之以恒地抓好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以优异成绩向建党90周年献礼。
本报记者 王方杰 李增辉整理
创新驱动
实现经济第三次转型
□罗志军代表 (江苏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推动转型升级,最关键的要推动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解决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问题,最根本的要靠理念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发展先后经历了“三次转型”。第一次以发展乡镇企业为标志实现了“由农到工”的转型,第二次以扩大开放为动力实现了“由内到外”的转型,目前正在进行“由低到高”、“由大到强”的第三次转型,其核心就是发展创新型经济,推动更多的“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提升。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最关键的要推动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解决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最根本的要靠理念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从江苏自身条件看,人才资源是最可宝贵的资源,科教优势也是最可依赖的优势。正是基于这些考虑,我们把创新驱动确立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提出要通过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显著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推进发展理念、体制机制、社会管理等各方面的创新,使创新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根本。“十二五”期间,我们将全面推进创新型省份、教育强省和人才强省建设,加快构筑江苏长远发展的战略优势。一是积极发展创新型经济。重点是完善“一个机制”,就是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优化“两个布局”,就是区域创新体系空间布局、各类创新资源配置布局;增强“三个能力”,就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产学研结合创新能力和开放式创新能力。二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重点是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提高各类学校办学水平,特别是推动高等教育更加注重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整体水平。三是建设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重点是把培养和引进人才与转变发展方式紧密结合起来,实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三高联动”,组织实施“十大人才工程”,以高素质人才引领高水平发展。
“十二五”时期,江苏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八个方面定下了主要目标,其中最为核心的是三项指标。除了年均增长10%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00美元的经济指标,以及居民收入实现七年倍增的民生指标,一个核心指标就是创新指标,我们将力争使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
本报记者 申 琳 陆娅楠整理 推荐微博 张春贤 民生建议回复 蔡奇 胡坚 林炎志全部收听 相关专题:
声音]] 回应]] 建言]] 观点]] 花絮]] 人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