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学术共同体第四次研讨会简报
2010年12月1日(星期三)下午一点至三点,政治学学术共同体于明德国际楼813举行了第四次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邀请了中央编译局科研处处长陈家刚研究员作为主讲人,由他就“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的几个问题”作了精彩演讲。王续添教授主持了会议,王英津副教授作为评论员发表了评论,政治学系老师和广大博士、硕士研究生们一起参与了研讨。现场气氛热烈。
在主发言中,陈家刚研究员首先介绍了“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研究项目背景及世界政府创新研究的现状。他指出,在经济改革已然起步并效果越来越显著的今天,中国社会对政治改革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特别是经济危机造成的对中国模式的不同认识,以及转型时期社会复杂的矛盾,将政治改革提上了日程。地方政府作为全国范围政治改革的先头兵,其作用和影响不容小觑。
随后,他将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的成果,按照政治改革、行政改革以及公共服务三个分类,介绍了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的现状,并辅佐以丰富的案例。如在政治改革方面,他列举了农村基层选举、地方立法听证、人大民意代表独立候选人、厦门XP项目、重庆钉子户等案例;在行政改革方面,他介绍了天津行政审批的“超时默许”机制;在公共服务方面,陈家刚研究员则以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广西五保村等为案例进行了生动地阐释。
毫无疑问,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在近十年取得了明显的成就。陈家刚研究员将其概括为十个方面,分别是:意识形态领域民主、法制、人权、正义等理念的传播;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逐步健全;国家与社会(以及政党与政府、企业、社会)的逐步分离;党内民主、人民民主、社会民主和基层民主的逐步发展;阳光立法下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政府管理体制的逐步完善;公民社会及其自治能力的不断发展;民主的理想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不断发展;权力制衡与打击腐败的逐步实现;以及健康有序、宽容理性的公民政治文化的逐渐形成。虽然在上述十个方面,地方政府的创新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问题仍然有很多;政治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对于推动地方政府进行改革创新的动力,陈家刚研究员也做了精辟的概括。他指出,中国政治的创新与改革,既是经济体制的变化的直接要求,也是社会政治发展的内在逻辑,更面临着来自于公民日益增长的政治需求的内部压力和国际社会的外部压力。而从微观上说,危机、激励、制度则是地方政府进行创新的直接动力——有时地方政府只有经过创新,才能化解危机;有时上级的激励性措施,或创新带来的诸如新资源之类的收益,会促使地方政府主动创新;还有时候,竞争性的制度和体制内对完善制度设计的内部内部指令,也会成为地方政府创新的动力。
与此同时,中国地方政府创新也面临了许多挑战。首先是合法性建构问题,传统的从历史中寻求合法性已经远远不够;其次是权力制衡,现有的防腐败设计,都只偏重监督一环,而对权力的任免和运行等环节缺乏相应的制度设计;除此之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政府应对突发状况能力建设,有序的政治参与和公民社会的发展,对传统与现代的平衡、尤其是现有制度空间的有效运用,以及全球化背景下国家软实力的塑造,等等,都将为政府创新提出挑战。
最后,陈家刚研究员对本次发言作出总结,提出自己对中国政治改革发展方向的看法。他认为,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必然是尊重自身历、文化传统,尊重自身国情的政治发展;必然是尊重并充分利用既有制度空间,推动碧昂的政治发展;必然是以开放的心态,开阔的视野,了解、认识、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先进政治文明成果,并使之本土化的政治发展;必然是以思想解放、观念转变为先导,以意识形态的完善和发展所推动的政治发展;必然是将党内民主、人民民主、基层民主、社会民主结合起来的发展;必然是在民主的实践中创造民主条件的政治发展。
发言结束后,王英津副教授进行了简要地点评,并提出地方政府创新的三个突破口和三大挑战。随后,与会师生纷纷就中国地方政府创新提出问题,比如为什么这些年来的地方政府创新越来越多集中于行政体制和公共服务而更好的政治体制方面?研讨会在热烈的探讨与深刻的思考中拉上了帷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