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3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战略调整分水岭定格9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2-23 14:30: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配图:美军航母。


  去过朝鲜旅游的人们,会对其首都平壤的地铁留下很深的印象。不是修的多么好,而是它不可思议的深度,最深处达地下110米,乘电梯到地下站台需要2分半钟。金日成当年坚持这样做的根本原因是对于美军“地毯式”轰炸的防御。在朝鲜,地铁不仅是交通工程,也是战备工程。
  如今,经历了“天安舰”事件及“延坪岛”炮击事件后,美国人的态度相当严厉,不仅频频组织美、日、韩参加军演,而且大量增兵东亚地区。根据美军一贯的做法,如果其向敏感地区派出一艘航母,表示对这一地区的关注,派出两艘则表示警告,如果是三艘的话,可能就要有实质性的行动!
  但如果我们从美军近年来的战略动向演变观察,事情还没有糟糕到不可救药的程度。美军明面上针对朝鲜,暗地里却是在借着朝鲜半岛问题妄图重掌东亚主导权。
  索马里——美国人的又一个“伤心岭”
  索马里行动可以说是美军改变战略动向的一个时间节点,是老布什新干涉主义的终结和克林顿主义的开始。索马里行动其实是一场维和行动,准确时间是1993年。如果美军在联合国宪章约束下行动,美军并不会受到敌视,也不会陷入到索马里民兵的汪洋大海里面去。而当时的美军是一支骄兵!
  当时,美军刚刚完成几个漂亮的战斗行动。1986年4月对利比亚实施了外科手术式的轰炸,1989年12月20日凌晨,在对巴拿马实施代号“正义事业”的行动中,一支美军陆军突击队搭乘直升机突然机降至巴拿马城东的托里霍斯国际机场,令担任守卫的诺列加精锐卫队猝不及防,被迅速解除了武装。此后就是1990年发生的海湾战争了,美军以极小的代价“解放”了科威特,使得美军充满了自大情绪和轻敌气氛,美国政府也热衷于“世界新秩序”和“新干涉主义”。
  1993年8月,美国政府在促成了联合国对索马里实施维和行动的决议后,迅速派兵参加了多国军队参加的维和行动。当时的索马里党派林立,局面复杂,“有枪就是草头王”。美军没有遵守维和部队应保持中立的惯例,而是根据线人的情报,对军阀艾迪德进行打击。但由于艾迪德民兵占了地利的优势,也由于美军的指挥失误,使数百人的美军部队陷入了摩加迪沙街头的苦战,付出了重大代价,美军18人阵亡,73人受伤,参战的两架“黑鹰”全被击落。
  在美国民众强烈的撤军意愿下,克林顿政府不得不于1993年年底宣布从索马里撤军并与索马里民兵武装代表艾迪德举行谈判。这一举措等于终结了“新干涉主义”,而“克林顿主义”,即同时诉求于软实力的美国处理全球事务的行动纲领开始确立,这也是日后留给小布什政府的重要政治遗产。
  据不完全统计,冷战结束至索马里行动,美国采取军事行动解决政治纷争的例子多达近百起。可惜的是“捣乱分子”越打越多,世界人民并不认可美国的警察身份,反而认可大部分国家提出的多极格局,世界是多极的,不同的种族、国家应该和谐共存。美军在索马里的军事行动失败后,美国当局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战略,认真检讨自己的行为,克林顿主义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始产生的。
  克林顿主持修订的“塑造—反应—准备”国家战略,强调使用军事力量的同时,辅之以谈判协商的手段,多采用政治、经济等“软实力”手段解决问题,以改善美国的形象,获得盟国的支持。这一战略的采取,使美军得以战略收缩,重新审视自身的战略,以与国家战略相配合,而美国政府则把更多的目光注视国内,解决经济发展的矛盾,以增强“软实力”。
  9·11——美军战略调整的“分水岭”
  索马里行动后,美国政府开始关注国内事务,美军消停了一段时间,于1995年推出了快速反应部队行动纲领。从其条文来看,美军是深刻吸取了摩加迪沙街头的失败教训的,对人员结构进行了整编和调整,对装备发展与应用进行了创新,军兵种战术思想也得到发展。
  2001年9月11日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使美国的传统安全观念降低,非传统安全观念上升,确保自身安全,反恐怖,防、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成为国家战略。试想,如果9·11掉下来的是核武器,那么毁灭的就不仅仅是双子塔楼了。小布什政府认为,传统的防御性安全战略不足以应对恐怖袭击等不确定的、非常规的安全问题,而威慑手段也不能有效作用于“无赖”国家和激进教派,为此必须采取“先发制人”战略,将威胁消灭于萌芽状态。对于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恐怖组织和敌对国家,美国可以在不告之的情况下采取军事行动,甚至运用核武器。反恐怖得到了举国上下不分党派、不分族裔和信仰的支持。
  由于美国的受害者的身份,反恐怖也获得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支持,美国俨然成了世界反恐怖联盟的领袖,而接下来发生的阿富汗战争与伊拉克战争也就顺理成章了。
  这两场战争,也是对美军军事改革的检验。这两场战争初期的进展,说明了美军的军事改革是成功的、及时的,实现了其“非接触”和“零伤亡”作战理念。两场战争时间上的交错,也证明了美军的实力,证明了其有能力同时进行两场中等规模的局部战争。但两场战争的收尾却充满了艰难,也造成了意想不到的伤亡。据报道,美军可能有意向修改作战指导,避免同时进行两场战争,但并没有削弱其反恐防核扩散的决心。
  演兵东北亚——意在不战而屈人之兵
  说到这儿,我们有必要将二战后美军的战略动向演变理一理。首先是“遏制战略”,随着前苏联的改革,美国人将战略改为“超越遏制战略”,这一战略直接导致了前苏联解体和东欧巨变,再往后就是野心勃勃的“世界新秩序”战略,遭其国人和世界人民的唾骂失败后,经克林顿修改为“塑造—反应—准备”三位一体新战略,并将防止和反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写入国家战略,9·11之后,小布什在克林顿战略的基础上提出了“先发制人”战略并沿用至今。
  这一战略的基点就是确保美国的安全,防止核子化学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在敌方有意发展核武并有扩散的危险时,美国可以在局势恶化前发动战争,取得有利于自己的结果。朝鲜发展核武器,并连续同韩国发生冲突:“天安舰”事件未了,“延坪岛”炮声又起。在此局面下,美国必然重显自己遏止核扩散的决心,也要显示自己对盟友的支持,三支航母编队齐聚东北亚就不足为奇了。
  据最新报道,美国可能将向东北亚持续增兵,韩国也大肆宣布扩大海军陆战队的规模,由防守型向进攻型转变,可见这“小兄弟”的配合也是很默契的。
  种种迹象表明,美国在将战略重点移向东亚。在“摆平”伊拉克和阿富汗后,美军可能借朝韩问题,大肆增兵并重掌东亚的主导权。此前,态势的发展对美军不利,日本和韩国的和平力量一直在呼吁减少美国驻军,美军在日本的驻地面临搬迁,驻韩基地也受到冲击。如今,反对的声音变小,美军以保护盟国为借口,大搞军事调动和军演。仔细想一下,以朝鲜的实力美国人很难如此兴师动众。
  但是东亚地区的和平力量是强大的,是有战略思维的:朝鲜发展核武,有损整个东亚的安全,所以并不支持朝鲜的军事行径;同时为了维护东亚的安全,也会反对美、韩的高压,缓解朝鲜的危机。在这样的情况下,不战而屈人之兵,逼迫朝鲜重回六方会谈,而自身重返东亚,夺回东亚的主导权,是美军最乐意见到的结果。
(责任编辑:刘峰)

更多收起开心网人人网豆瓣爱分享转发至:白社会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6 12:59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